书城文化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德国
15579700000021

第21章 德国的风俗习惯(1)

一、守纪律讲整洁

德国人非常注重规则和纪律,干什么都十分认真。凡是有明文规定的,德国人都会自觉遵守;凡是明确禁止的,德国人绝不会去碰它。在一些人的眼中,许多情况下,德国人近乎呆板,缺乏灵活性,甚至有点儿不通人情。但细细想来,这种“不灵活”甚为有益。没有纪律,何来秩序?没有规矩,何有认真?

德国人在穿着服饰上其民族特征并不明显,只有在少数几个地区的居民还保留了一些本地独特的服饰风格。比如巴伐利亚地区。这种民族服装除了在偏僻的山村常见外,其他地区的人们平时很少穿用,它们被作为宝贵的民族遗产而小心地珍藏着,只有在遇到节日、喜庆活动或表演传统节目时,才被拿出穿在身上。人们用这五彩缤纷的传统服装为欢乐的气氛涂上艳丽的色彩。

在德国北方的港口城市汉堡,人们爱戴的一种小便帽成为汉堡人服饰上的一个显著特征。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就是汉堡人,他的头上常戴着汉堡小便帽,以致这种小便帽成了这位德国总理的一个显著特征。

在德国,男人们一般喜欢蓄连腮大胡子,而且样式还多种多样。人们根据自己的脸形、发式及胡须的疏密长短经常不断地修整和梳理胡须,通过不同样式的胡须来体现自己特有的风度和气质。

民族特色与时髦时装并不是德国人的服饰特点,穿戴整齐才是德国人在穿着上最显著的特征。德国人非常讲究清洁,这一优点不仅体现在居室的卫生上,也体现在衣着服饰上。工人在工作时都要穿上干净整洁的制服,下班之后,非要穿戴整齐才能上街。如果是去做客,穿戴则更要讲究些;如果是去看戏,尤其是看歌剧,那么女士要穿长裙,男士要穿礼服,或至少也要穿深色服装。至于上层社会或社交界的正式宴会等活动,在着装上更有一系列讲究的规定。在德国的大城中,妇女们参加婚礼、葬礼、宴会、舞会时要戴手套,参加正式的午餐或招待会要戴帽子,晚宴要穿晚礼服,而且不论是服装、鞋帽,还是手套、手包都要求在样式颜色上搭配。虽然这些有关服饰的礼节很多,但人们并不觉得它繁琐,相反倒非常愿意按着规范要求去做,因为这被认为是有教养的表现。

二、守时间喜清静

德国人非常守时,约定好的时间,无特殊情况,绝不轻易变动。德国人应邀到别人家做客或者是外出拜访朋友,都会按点到达,不会让主人浪费时间干等或者不得不提前招待客人。否则的话,就是不礼貌,如有特殊原因无法准时赴约时,都会向朋友表示歉意,并请求原谅。

德国人多喜欢清静的生活,除特殊场合外,不大喜欢喧闹。比方说,许多人虽在城里上班,但却把家安在乡村或者城市附近的小镇,图的就是一个清静。就是那些住在城里的人,也十分注意住宅周围的无噪音。例如,晚上8时至第二天早晨8时不可以演奏乐器、大声喧哗。如果晚上要搞聚会活动,事先要向邻居讲明情况,请求他们谅解,并尽可能安排在周末,尽可能不大声喧闹。否则,受干扰的邻居会十分恼怒,可能会当面提出抗议,个别人甚至会请警察出面干预。

三、待人诚恳注重礼仪

通常来讲,同德国人打交道没有太多的麻烦。多数情况下,他们都比较干脆。凡是他们能办的,他们都会马上告诉你“可以办”;凡是他们办不到的,他们也会明确告诉你“不行”,很少摆架子,或者给人以模棱两可的答复。当然,人际关系和努力的程度对办事也绝非没有影响。

和西方许多国家相似,德国人比较注意礼仪。两人相遇时,不管认识不认识,也不管在路上,或者办公室、宾馆、电梯等地方,都相互打招呼,问声“你好”。餐馆吃饭时,也要向已就坐的顾客点头问候,真的是“斯文对斯文,礼多人不怪”。朋友见面以握手为礼,告别时亦如此。十分要好的、长时间未见的朋友相见或长期分开时可以相互拥抱。正式场合,仍有男子对女子行吻手礼,但多做个吻手的样子,不必非要吻到手背上。在交往过程中,大多数人往往用姓氏之前冠以“先生”或“女士”(也作“夫人”讲)作为尊称。只有亲朋好友和年轻人之间互相用“你”以及名字称呼。对女性,不管其婚否或长幼,都可以称“某女士”,但对已婚妇女应以其夫姓称之。

送礼在德国也很受重视。应邀去别人家做客时,一般都带礼物。大部分人带束鲜花,也有一些男性客人带瓶葡萄酒,个别人带一本有意义的书(或者是自己写的书)或者画册之类等。在欢迎客人(如车站、机场等场所)、探望病人时,也多送鲜花。在祝贺他人生日、节日或者婚嫁等时,可寄送贺卡,如送贺礼,则以实用和有意义为原则,而不是以价格高低论轻重。所送之礼物都要事先用礼品纸包好。许多人常在收到礼后会马上打开观看,并向送礼人表示感谢。

在德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女士在许多场合下都受到优先照顾,如进门、进电梯、上车等,都是女士优先。男士要帮女士开轿车门、挂衣服、让座位等。女士对此只说声“谢谢”,而不必感到不好意思,或者认为对方不怀好意。在同人交谈时,德国人很注意尊重对方。不询问人家的私事(如不问女性的年龄,不问对方的收入等),也不拿在场的人开玩笑。就餐谈话时,不隔着餐桌与坐得较远的人交谈,怕影响别人的情绪。

四、节俭的德国人

德国人无论身份高低、挣钱多少,均有花钱如要命的现象。中国人对客人,尤其是外国客人,并不计较自己那瘪瘪的工资袋,把客人的高兴当做自己最大的荣耀。但来到德国,德国人对客人却是钉钉卯卯划得清清楚楚,说不请你就不请你,一块儿喝杯咖啡也是各付各的账。不过,我们对德国人待客的节约精神也不必太责备,因为他们对待自己也是艰苦如斯。德国人不是不好客,但是在德国朋友家作客得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一般两个盘子,最多三样菜。大方的朋友准备有一瓶葡萄酒,啤酒一般是没有的。这是他们对最好朋友的招待。

对德国人的节俭,德国人的解释是该地方天气阴冷,农作物不好生长,历史上闹了好多次饥荒。两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均遭到惩罚,经济彻底被破坏,饿死许多人。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境内的德国人已面临灭顶之灾,而数百万在俄国或东欧已经住了数代的日耳曼子孙又被驱逐回祖先的土地。这一下子把德国人彻底整惨了,举国上下无论贵贱老少男女全部过上了饥寒交迫的日子。虽然后来有了马歇尔计划的帮助,没至于全部饿死,但是每天只吃两三个土豆的日子确实是过了好长的一阵子。历史教训难以忘记,所以现在已经富得流油的德国人还坚守着过分的节俭的习惯。

到底德国人节俭到什么程度,我们不必去德国人家里观察,在大街上走走看看就行了。德国人习惯于在街上买一根香肠一个小面包当做午饭充饥。面包渣儿那是绝对不能扔掉的,还有指头上也粘上了许多油水儿也是不能糟蹋的,德国人对此发明了用舌头舔面包纸袋和舔指头的好方法。于是我们在中午时分就会发现许多德国人一边走一边舔指头的奇异景象。这可以说是德国街头一景。

五、德国人的严谨

德国历史上不乏有韬略的政治家、善于思辨的哲学家、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更不乏奉规章制度为圭臬、生性守时守法尊重权威、善于完成规定动作的平民百姓。约束这些百姓的不光是法律,更是一种自觉的民族性。

德国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和废品回收。政府鼓励居民把垃圾分类,把废纸、瓶子等与菜叶、果皮等分开,装在不同的垃圾桶里。环保部门还接连不断地在居民的信箱里塞一张垃圾日历,提醒大家哪天回收哪类废品。比如周四回收旧衣服,周五回收旧报纸、杂志等等。德国城市街头有专门回收废瓶子的垃圾箱。三个球形垃圾箱并排站在路边上,棕色、绿色或透明的瓶子应分别扔进三个不同的箱里。尽管不遵守这些规定也不会被罚,可居民们大都很自觉,不嫌麻烦。

六、初次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