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德国
15579700000022

第22章 德国的风俗习惯(2)

德国人之间初次见面,如果需要第三者的介绍,作为介绍人要注意:不能不论男女长幼、地位高低而随便把一人介绍给另一人,一般的习惯是从老者和女士开始。向老年人引见年轻人,向女士引见男士,向地位高的人引见地位低的人。双方握手时,要友好地注视对方,以表示尊重对方,如果这时把眼光移向别处,东张西望,是很不礼貌的行为。初相识的双方在自报姓名时,要注意听清和记住对方的姓名,以免发生忘记和叫错名字的尴尬局面。在许多人相互介绍时,要做到尽量简洁,避免拖泥带水。

七、付小费

西方国家,给服务行业的工作人员付小费已成为习惯,小费已成为服务员的重要收入来源。给小费不但是对其服务的一种酬劳,同时也是对别人劳动的尊重。因此,它也属于礼貌范围之内的事。

那么,对哪些人应付小费呢?饭店招待、门房、女服务员、房间清洁工、旅馆中的行李搬运员、火车站和机场上的行李搬运员、轮船招待、卧铺车厢乘务员、酒吧调酒师、理发师、出租汽车司机、加油站工人、厕所服务生、擦皮鞋者、导游、旅游车司机、摩托游艇司机、领座小姐和停车场看守等。适当的小费可提高你在度假场所、餐馆中的舒适程度,同时,通过小费也表达了对服务员周到服务的感谢。

小费不等同于服务费,服务费是顾客所付的附加费,一般为消费的10%—15%,它列在账单的末尾。一般如果账单上已列出了15%的服务费,那就不用再付小费,如果服务费只收10%,顾客要另加5%的小费。当然,如果你对这里的服务十分满意,可以把钱凑个整数,或单独把硬币放在桌上或侍者的盘中。谁帮了你的忙,你就给他1—3欧元的小费,这已成为一种规矩。提早把小费塞到宾馆房间清洁女工的手里,可保证你房间的整洁舒适。早一点儿把小费塞给出租太阳伞和躺椅的人,可保证你及时租到这两种东西。多付点的小费,可使你得到热情周到的服务,其实这是很实惠的。千万不可小看小费,这也是你礼貌是否周全的标志。

八、德国的“中国人狂欢节”

说起狂欢节,人们马上会想到绚丽、火辣的巴西嘉年华会和幽默、疯狂的德国狂欢节。声称有个“中国人狂欢节”,似乎有点儿天方夜谭。不过,在德国南部的一个偏远小城,的确有个“中国人狂欢节”。

这个小城名叫迪特福特,位于巴伐利亚中部。每年2月,这里和德国其他一些地方一样,有着在狂欢节化装游行的传统。不同的是,这里的狂欢节是中国味的,因此被称为“中国人狂欢节”。

化装游行那天,在这个南国小城,到处洋溢着浓厚的中国气息。彩旗在街头巷尾飘扬,屋墙窗几,到处是标语横幅。横幅上画着龙或貌似汉字的图案。在靠近狂欢节主会场的大街上,一条横幅穿街而过,上面写着“迪特福特——巴伐利亚的中国”。

在主会场——市政厅广场上搭建了一座2层楼高的台子,台阶两旁站着手持长矛、威风凛凛的卫士和手拿宫灯、衣着华丽的宫女。高台如同一座宝殿,正中有一把龙椅。迪特福特每年都要在游行中选出一位皇帝。这座高台就是皇帝的“金銮殿”,皇帝将在这里接受臣民的朝拜。

下午两点,化装游行开始。几十支队伍和数十辆彩车在音乐的伴奏下缓缓前行。参加游行的人,不论大人、小孩、男人、女人,都穿着中式服装,以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的服饰居多。在遥远的西方,一幅幅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的图景展现在人们眼前:飞舞着的中国龙、身穿对襟袄的中国人、打着太极拳的方队和撑着花伞的淑女。

游行的高潮就是皇帝的驾到。只见一辆龙车缓缓驶来,头戴皇冠、身穿龙袍的皇帝高高在上,前面有卫士鸣锣开道,两旁有御林军护卫,后面紧跟着太子、公主和嫔妃们,浩浩荡荡,煞是威风。皇帝在众人的簇拥下登上高台,接受臣民的朝拜,并发表告臣民书,祝福国泰民安。这时,全场沸腾,乐曲震耳,欢歌笑语在整座城市中回荡。游行结束后,人们涌进饭店、酒馆,开怀畅饮,一醉方休。

在遥远的德国,怎么会有个“中国人狂欢节”呢?据说很早以前,迪特福特所在教区的主教向司库询问税收情况,听说迪特福特人纳税太少,就派税务官前往催税。迪特福特人听到这个消息,马上紧闭城门,不让税务官进来。税务官只得空手而回,并向主教报告说,迪特福特人就像中国人那样,把自己关在城内。因此,迪特福特人也被称为中国人。

据史书记载,迪特福特第一次举办有中国特色的狂欢节是在1928年,打那以后,狂欢节的中国色彩愈来愈浓,迪特福特人索性称之为“中国人狂欢节”。迪特福特人无不自豪地说,举办“中国人狂欢节”,把自己的家乡称为巴伐利亚的中国,是出于对中国文化的敬仰和钦佩。

九、德国的新生儿

(一)出生

德国人口的年出生率始终是世界最低的,战后人口的增长主要靠外来移民。在这样一个低出生率的国家,一个家庭的添丁进口真可算是一件大喜事。其实早在妇女怀孕之时,她便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保护,有许多风俗习惯都是为了保护孕妇的身体健康及胎儿的茁壮成长。在德国符滕堡地区的农村,孕妇是倍受敬重的贵客,她可以进入别人家的果园摘果品尝,可到邻家就席用餐。那里的人认为孕妇的光临象征着新生和丰收。此外,还有这样一些习俗:孕妇晚上不可出门,怕黑夜里的巫婆鬼怪伤及胎儿;孕妇不能看丑陋的东西,怕婴儿日后长得难看;孕妇不能走十字门,不能从晾衣绳下穿行,否则会造成难产,伤害胎儿。这些风俗虽不乏封建迷信的色彩,但从中也可看出人们对孕妇的关心。在以基督教为主的德国,新生儿出生前,父母已为他找好了教父和教母;孩子一出生,家人便和教堂约定时间,由牧师或神甫为孩子施洗。

(二)教父和教母

在德国,新生儿的父母早在孩子出生前便会在亲友中为孩子物色教父教母。由于教父教母与孩子的一生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婴儿的父母在选择时是很审慎的。孩子的父母在为孩子选择教父教母时不一定要选一对夫妇,但他们要由正直可靠、行为端正、受人尊敬的、名声较好的人担任。当然首先要取得他们本人的同意。一般被邀请做孩子教父教母的人会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信任,是一种荣誉,而乐意承担这份责任。认教父教母的原意是为了在宗教信仰方面帮助孩子。如今,教父教母的责任已不仅仅局限在宗教方面,他们可使孩子在一出生后就有多位长辈关心他的成长,在他有困难时给予照顾,万一在孩子未成年时父母双双早逝,那么教父教母还要担负起抚养他成人的义务。

(三)新生儿洗礼

洗礼是基督教接受入教时举行的一个重要仪式。基督教认为:人生而有罪,须经过洗礼除去污垢,变得纯洁,方能被接受为基督教的人,日后才有资格进入天堂。受洗的人不一定是婴儿,耶稣本人就是在成年后接受“施洗者约翰”为他施洗的。但在基督教国家中,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在婴儿时由家长抱到教堂受洗的。婴儿正式起名与洗礼同时进行,所以洗礼也叫“命名礼”。

婴儿父母在教堂定好日期后,即发请帖邀请亲友参加,一般只请至亲近友,人数不会太多。施洗礼时,婴儿由教母抱着站在教堂内圣坛前的“圣水盆”旁,孩子的父母等人围拢过来,由牧师或神甫宣读《圣经》中的有关章节,口诵规定的礼文,并接过孩子,用手蘸圣水滴在孩子头上,口称:“我奉圣父、圣子、圣灵之名给你施洗。”然后,再说几句愿孩子长大后要博爱人类、侍奉上帝之类的话,洗礼遂告完毕。洗礼之后自然是要庆祝一番,婴儿的父母要举行一次午宴或茶会,邀请施礼的牧师或神甫、孩子的教父教母及亲朋好友参加。被邀请者要给孩子带一些礼物,如玩具、衣服、儿童画册等等。教父教母的礼物照例要贵重些。在巴伐利亚地区,在洗礼日那天,教父不仅自己要胸佩迷迭香,还要把迷迭香放在婴儿的摇篮里。据这说这种香气浓郁的药草能祛病降妖,教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一份爱心。同时,他还会在教子尿布或枕头下塞点儿钱,作为孩子日后操办婚事的本金。有的教父送孩子书和笔,希望孩子聪明勤奋。

如今,时髦的礼物是送男孩一个小巧玲珑的银制啤酒杯,送女孩子一条项链或一只银制咖啡杯,上面刻着孩子的姓名和洗礼日期。

孩子的洗礼聚餐有个习惯,那就是餐后餐桌上要有剩余的面包,饭后要给宾客包装点儿吃的东西带走。给男客带点儿香肠、烈酒,给女客带点儿糕点、糖果,对教父则更是要厚礼相赠,以此来表示生活富裕、绰绰有余。在德国,洗礼用的蜡烛是要精心收藏的,它对孩子的一生具有特殊意义。据说点燃洗礼烛可逢凶化吉、祛除百病。在德国的一些农村,至今仍虔诚地遵循着这一古老的习俗。在德国妇女生孩子可获得一年的休假,可本人休,也可以夫妻双方各休假六个月,共同担负起养育孩子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