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德国
15579700000008

第8章 德国的教育(2)

在德国所有的大学教授都可以是博士生导师,因此,从理论上讲,凡是获得第一级学位的学生都可以申请在德国大学的有关专业中攻读博士学位,通常不需要进行资格考试,但有一个前提条件,申请人必须成绩优秀。

有志于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必须先找一个博士导师,他或者向申请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建议一个论文题目,或者接受申请者建议的题目。

在德国的大学里,博士生只对科学研究和他的博士导师承担义务,他可以完全自由地进行研究,没有任何必修的课程,但可以通过参加博士生专题研讨会交流经验和知识。在整个博士生的学习生涯中,必须不断地获取和掌握所选择的研究领域中的新知识,这是“无形”的考核,只有通过这样的日积月累,才能最终完成博士论文,获得博士学位。

博士生的学习期限并无任何明文规定,一般至少3年,如果在研究所或教研室兼职的话,时间更长,一般为5年左右,只有医学专业例外,大学毕业即可获得博士学位,因此医学博士学位既是最终学位,又是第一级学位,相对其他专业而言,医学博士论文往往比较短而专。

除了必须提交书面的博士论文外,还必须通过博士学位的口试。在正式授予博士学位前,博士生还必须把论文印刷成册,并按规定提交一定数量的论文,以便分送到各大学图书馆供收藏和查阅。博士学位通常同时注册所取得学位的专业,如哲学博士、法学博士等。对于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没有获得博士学位的博士生,导师除了表示遗憾外,不负任何责任,“宽进严出”的原则同样也适用于攻读博士学位。

研究生院是大学的一个机构,专门支持和帮助攻读学位的科学后备力量,这是攻读博士学位的另一条途径。博士生可以在一个系统的、包括课程在内的学习大纲的范围内攻读博士学位,他由一个或几个参与研究生院工作的大学教师指导。

(3)高等专业学院的学位

高等专业学院的学生在通过毕业考试或学位考试后,同样被授予毕业文凭和学位,只是须在括号中加上(高等专业学院)字样,以示区别,称为(高等专业学院)硕士。高等专业学院的毕业生具有从事职业的资格,并有权独立开业,而且也可能转入相应的大学学习,但通常不能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为了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和高校改革的紧迫形势,许多高等专业学院还分别单独或与其他大学合作在诸如机械/信息科学、经济工程学和环保等专业领域内开设研修班或走读班,专门招收大学毕业生,经过三个学期的学习之后,授予第二学位。如经济工程研修班的毕业生被授予硕士、经济工程师(高等专业学院)学位,在经济界深受欢迎。

5.德国著名大学

(1)柏林洪堡大学

“没有洪堡大学就没有光辉灿烂的德意志文明”。这既是对洪堡大学评价,也是对它办学成就的肯定。洪堡大学也曾经是世界学术的中心,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柏林洪堡大学成立于1810年10月,这所国家资助、男女合校的高等学府是当时的普鲁士教育大臣、著名学者、教育改革家威廉·冯·洪堡创办的。

洪堡认为大学兼有双重任务,一是对科学的探求,一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他说的科学指纯科学,即哲学。而修养是人作为社会人应具有的素质,是个性全面发展的结果,它与专门的能力和技艺无关。根据纯科学的要求,大学的基本组织原则有二:学术和自由。大学全部的外在组织即以这两点为依据。

在洪堡的倡导下,洪堡大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第二次世界前的许多知名学者、政治家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身影,产生过29位在化学、医学、物理和文学等领域的诺贝尔得主,成就惊人。

第一个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就出自柏林洪堡大学即当时的柏林大学,他是1901年获奖的荷兰教授雅可比·亨里修斯·凡霍夫因研究出化学动力学定律而获得诺贝尔奖。

包括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普朗克,哲学家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叔本华,神学家施莱马赫,法学家萨维尼都曾在此任教。

与此同时,共产党理论的创始者马克思、恩格斯都曾就读过柏林洪堡大学,其他曾在此就读过的还包括欧洲议会主席舒曼、哲学家费尔巴哈、著名诗人海涅、铁血宰相俾斯麦及作家库尔特·图霍尔斯基等。

1990年德国统一以后,柏林洪堡大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会,学校在调整科系设置、充实教学力量等方面下了大功夫。在联邦和州政府的支持下,柏林洪堡大学数学系及自然科学系搬迁到了柏林高科技园区。最近在德国科研联合会的一份报告中,柏林洪堡大学科研能力排名令人吃惊地攀升了20个位次,证明洪堡大学在不同寻常的转制过程中是成功的。

两德统一十多年后,由于政府预算吃紧,两所“柏林大学”逐渐开始合作,比如两校医学院就于2003年合并成查里特柏林医学中心。

从2000年开始,配合德国政府的政策,柏林洪堡大学开始设立拥有学士学位及硕士学位的英美制学系,例如统计学学士、统计学硕士、跨大西洋研究硕士、高分子硕士等科系。

目前,柏林洪堡大学共有11个学院及各个中心研究所、200多个专业或科系,包含了人文、社会、文化、人类医学、农业、医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的所有基础学科。19个专业设有理科硕士专业,59个专业设有文科硕士专业。

柏林洪堡大学一直十分重视国际学术交流合作。1959年加入国际大学协会后立即与原苏联的莫斯科大学建立了校际关系。随后又先后与原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大学、波兰的华沙大学、原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大学、古巴的哈瓦那大学、奥地利的维也纳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埃及的开罗大学、日本的法政大学、西班牙的马德里孔普卢滕塞大学、美国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50多所大学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

柏林洪堡大学每个院系都有自己的计算机房免费提供给学生上网,有的地方还可以免费打印。柏林洪堡大学的网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介绍与宣传自己的媒体,而是已经成为了师生沟通的渠道,教学与研究的阵地。在其网站上可以找到柏林洪堡大学任何一个教职员工的电子邮件地址。各个院系在网站上公布课程安排,教授们会提供习题与讲义供学生下载打印和公布考试成绩以及课题研究的最新进展。而学生们也可以通过网站获知校内的最新消息,搜索资料,向教授们请教问题。

在重视学生智育的同时,柏林洪堡大学也没有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柏林洪堡大学有专门的体育机构,每个学期和假期都会根据季节组织相应的体育活动。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报名参加。这些体育项目中除了包括常见的球类和一些欧美流行的运动以外,甚至还有中国的太极拳、日本的柔道、韩国的跆拳道。

柏林洪堡大学采取一系列社会福利措施为全校师生员工服务,如学生助学金制度、午餐补贴、已婚学生补贴、住宿补贴等。该校的文艺团体(交响乐团、室内乐队、合唱团、室内合唱团、木偶剧组、歌舞剧团和绘画社等)和社会专业艺术团体保持密切友好关系,经常为学校举办音乐会、戏剧表演会和展览会等。洪堡大学柏林洪堡大学和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联系,为中国培养了大批卓有成就的学者、科学家。中央大学老校长罗家伦、美学家宗白华、哲学家陈康、物理学家王淦昌等人都曾在此就读。

据有关资料统计,1946—1985年,柏林洪堡大学先后向国际上150位杰出人物颁发名誉博士证书,其中包括中国的周恩来和郭沫若。周恩来曾于1922年2月由法国迁居德国柏林在洪堡大学勤工俭学,同去洪堡大学的还有温朋久(新中国第一任驻日内瓦的总领事)。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蔡元培先生留德期间,广泛吸取了德国洪堡大学古典大学思想,丰富了北大的办学理念。

1981年,中国的北京大学和洪堡大学建立合作关系,互派专家。1982年,我国又选派3名进修生到洪堡大学深造。

德国联邦教育科研部国务秘书杜登豪森说:“中国是德国最紧密的科学合作伙伴,没有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有中国跟德国这样多的科研合作项目;同样,德国也是中国在欧洲最重要的科研伙伴。”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的第一批学生来到德国,现在中国学生留德很多,这说明中德之间的学术交流越来越密切。

2005年9月,柏林洪堡大学与柏林自由大学两校代表团联合造访北京大学,并与北大联合举办“柏林自由/洪堡大学日”活动。洪堡大学校长普梅尔教授向广大师生发表了题为“创新是我们的传统”的主题演讲,时任北大校长许智宏教授分别与两位校长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北大将在人员交流、联合培养等方面与两校开展进一步的合作。

(2)慕尼黑大学

慕尼黑大学(全称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慕尼黑大学)始建于1472年,是德国历史最悠久,文化气息最浓郁的大学之一。如今,这所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了规模仅次于柏林自由大学,位居德国第二位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