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英国
15579900000026

第26章 英国的美术(2)

继凡·戴克之后的英国画家有多布森,他是被查理一世叫做“我的英国的丁托列托”的画家,无论在素描或色彩上他都不模仿凡·戴克,而是受威尼斯画派的影响,但对人物性格的感受却是英国式的。他的《第一位拜仑勋爵》和《威尔士王子查理》是英国巴洛克美术的代表作。

凡·戴克之后领导着英国绘画潮流的是荷兰人莱利和德国人克内勒。莱利大约在1641年来到伦敦,1660年成为国王的首席画家,他的肖像画如同镜子那样反映出查理二世宫廷生活的面貌。他笔下的女人都是肥胖、肉感、贪睡的贵妇人,男人都是虚情假意的献媚者。他最大的才能表现在色彩上,从他装饰汉普顿宫的组画《美女》上就可以看到这一点。

克内勒于1674年定居英国,他的许多肖像画都是在助手帮助下完成的,虽然给人以沉闷之感,但人物性格鲜明,像《马修·普里奥尔》,不仅构图具有独创性,而且人物富于男子气概。

这一时期比较著名的画家还有模仿凡·戴克的R.沃克和风格严谨的J.M.赖特,后者是17世纪英国人中唯一的罗马圣路加美术学院院士,是一个不会迎合宫廷需要的画家。而J.赖利却是一个很能适应英国绅士性格的那种敏感和严谨的画家。只有库珀改变了细密画的传统,获得了国际声誉,被称为“小凡·戴克”。他的细密画是画在精致的羊皮纸上的,一般只有2英寸(0.05米)大小,风格比前辈更潇洒,特别善于用光。他也擅长素描,灰色调子特别引人入胜。

沃克、赖特、赖利和克内勒都是把凡·戴克和莱利的传统加以变化,并直接过渡到18世纪早期风格的画家。到克内勒逝世时,英国美术中长期的外国影响才告终结,真正代表英国艺术的大师荷加斯出现了。

18世纪的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上升的时代,反对封建剥削和农奴制度的斗争异常尖锐,启蒙主义思想、现实主义小说与讽刺性的政论文章和绘画得到了发展。菲尔丁、丁斯威夫特和荷加斯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

荷加斯是英国风俗画的奠基人。他的艺术来源于17世纪的荷兰风俗画,不过比荷兰风俗画更多地充满了激昂兴奋的热情。他的连续性组画《妓女生涯》《浪子行径》《文明结婚》和《勤勉与怠惰》等色调新颖、技巧娴熟,深刻地揭露了18世纪英国社会的腐败、富人的乖僻与穷人的痛苦。他的油画笔触粗放、色块富于表现力,如《卖虾女郎》《加莱之门》都是名作。荷加斯还创作了一种把许多肖像画集中于一幅画中的谈天画,这种画比17世纪荷兰团体肖像画更富于戏剧性和心理刻画。荷加斯的艺术对英国绘画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罗兰森就是受他影响的画家之一。18世纪英国肖像画的代表人物是雷诺兹和庚斯勃罗,雷诺兹力求在肖像画中创造出强壮有力、精力充沛的人的完整形像。他的儿童委婉可爱而不流于低俗,男子英姿勃勃而不装腔作势,妇女妩媚而不娇艳,如《希斯菲尔德勋爵》和《内利·奥布赖安》等。庚斯勃罗的作品充满奔放的节奏感,笔触轻灵,自然动人。他描绘上流社会人物,但却从心底蔑视他们,而保留着自由和真挚的理想。这种理想时时流露于他的肖像画中,特别表现在人物的大胆的目光、急剧转侧的身躯和稳定的姿态中,如《安德鲁斯和他的妻子》和《蓝衣少年》。后来的英国肖像画家大都以雷诺兹为典范,他们之中有作品笔致精巧的拉姆齐、有笔致稠密而喜欢用侧光的雷伯恩和罗姆尼等。把18世纪英国肖像画传统传诸19世纪的是劳伦斯。英国风景画在18世纪以前还没有成为独立的画种,威尔逊是个具有创造性的风景画家,为英国风景画奠定了基础,被称为“英国风景画之父”。庚斯勃罗在风景画创作中竭力寻求那种充满阳光、急流和草原的风景,如《赶集的马车》。莫兰善于描绘马棚中的光与影和田野上秋天落日的余晖。斯塔布斯则擅长描绘狩猎风景。18世纪下半叶,英国水彩画家们能比较自由地运用这种艺术形式去描绘自然景色,其中比较有成就的有桑德贝、格廷和科曾斯等。

19世纪初,英国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展开了对资产阶级统治的反抗运动,这种运动反映在文学艺术中,出现了对资产阶级生活制度采取否定态度的浪漫主义运动。诗人兼画家布莱克是浪漫主义的先驱者,为文学名著作插图。他是一个神秘主义者,他的世界是幻想的,他的成就在于独出心裁的意境,代表作《夏娃的诱惑》《睡着的亚当和夏娃》《地狱之门》就是根据《圣经》和《神曲》而创作的。

19世纪是英国风景画的黄金时代。诺里奇画派的克罗姆、科特曼和水彩画家博宁顿,为英国风景画鼎盛期的出现作出贡献。19世纪初叶,真正摆脱意大利、荷兰和法国绘画影响而攀上英国风景画顶峰的是康斯特布尔和泰纳。康斯特布尔的艺术魅力在于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质朴、诚实和真实正是他的艺术的特点,《干草车》《麦田》和《从河边看索尔兹伯里教堂》都是色彩绚烂、充满着光与影的代表作。康斯特布尔大大推动了英国风景画的发展。他对于色彩变化的敏感,对于光和它微妙调子的敏感,促进了19世纪末叶法国艺术家对于光和色彩的探索。泰纳比康斯特布尔更富于幻想,现实对他来说,只是达到幻想的跳板。他的目光是犀利的,胸腹中的意境已经达到与造化相契合的境地。他的作品虽然失诸过火,但却不虚伪,《雨、蒸汽和速度》就是他的代表作。他的作品不停留于对大自然外表的描绘上,而是透入自然的内心。印象主义就从康斯特布尔和泰纳那里获得了丰富的营养和有益的启示。

19世纪中叶,艺术评论家拉斯金认为古代和文艺复兴盛期的艺术包含过多的肉欲的主题,而对文艺复兴前期的艺术评价最高。这种观点在诗歌与绘画中的反映就是1848年拉斐尔前派的产生。拉斐尔前派协会的发起人是亨特、罗塞蒂、米莱和布朗虽不是协会会员,但却与这个运动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们认为文艺复兴盛期以前的诗歌和艺术是尽善尽美的,但丁和乔托是他们崇拜的偶像。

拉斐尔前派一面反对资本主义,另一方面却倾向于神秘主义,是浪漫主义与复古主义的混合物。它的代表人物罗塞蒂是诗人兼画家,他的艺术兼有浪漫气息、神秘性和中世纪精神,代表作有《他们如何自己相遇》《白日梦》等。罗塞蒂的学生伯恩·琼斯,最初模仿罗塞蒂,不过装饰性更强些。

19世纪70年代在法国出现的印象主义通过惠斯勒,传到了英国。惠斯勒在反对拉斐尔前派和整个维多利亚王朝画风的同时,把绘画的感受同音乐联系在一起,他的画常常用交响曲、和谐来命名,代表作有《母亲像》《亚历山大小姐像》《蓝色和银色的夜》等。惠斯勒的绘画使得英国艺术与欧洲大陆同时期的艺术第一次互通声气。受他影响的英国画家有西克特、斯蒂尔等。弗赖伊是后印象主义的代表,风格近似塞尚、约翰、英尼斯,都是以善于描绘具有浪漫气息的爱尔兰、威尔斯风景而著名。

塞琪阿夫人

19世纪中叶,由诗人柯尔津治和卡莱尔介绍到英国来的唯美主义达到了顶峰,拉斐尔前派后期的作品也带有唯美主义的色彩。接近拉斐尔前派的莫里斯却把注意力投向更为广阔的领域,于1861年创办了莫里斯·马歇尔·福克纳公司,生产壁纸、家具、彩色玻璃、镶嵌画、挂毯和地毯等。这些产品给予19世纪下半叶英国的工业设计和室内装饰以很大影响,同时也启发了一系列印刷厂和弗赖伊的俄米加工场的诞生。

19世纪下半叶,皇家学院的威信下降,1886年学院外的一些艺术家成立了新英国艺术俱乐部,支持自然主义,反对学院派古典主义。这些艺术家大都在法国工作,受到外光派和法国画家巴斯蒂安·勒帕热的影响,主要有斯蒂尔、萨金特和弗赖伊等人。1889年,以西克尔为首的一小部分艺术家控制了俱乐部的领导权。他们对印象主义,特别是对莫奈和德加的艺术感兴趣,后来他们成为卡姆登集团的核心。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新英国艺术俱乐部处于学院派与先锋派之间的中间地位;由于皇家学院展览会放宽收画的标准和俱乐部本身在反对先锋派运动中采取比学院派更严厉的办法,至20世纪20年代俱乐部的重要性降低了。来源于莫里斯和拉斐尔前派的英国新艺术在A.比尔兹利的线描风格中找到了它的反映。格拉斯哥画派是从新英国艺术俱乐部中分裂出来的。

1910和1912年,由弗赖伊组织的后印象主义展览会给年轻一代画家以有力的促进。1911年在西克尔影响下成立了一个卡姆登集团。这个集团聚集了那些对社会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的光、色、装饰性感兴趣的年轻画家。在意大利未来主义影响下,漩涡派1913年由刘易斯发起组成。他们主张简化各种物象为棱角形和各种机械的形状,他们追求的事实上是立体主义的变种。由于战争的原故,旋涡派很快就消失了。1913年,从卡姆登集团和漩涡派中又产生了伦敦集团,成员有内文森、沃兹沃思、纳西、吉尔和爱泼斯坦,1918年,弗赖伊又带来一批追随者。伦敦集团的狄任主席是吉尔曼,这个画派一直存留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33年,11个艺术家成立了一单元画派,他们主要有摩尔、阿姆斯特朗、纳西和尼科尔森等人。他们声称要在艺术中表现“真正的当代精神”,自认为在英国绘画、雕塑和建筑中代表现代艺术运动。但是,他们没有统一的信条和风格,开过一次展览会(1933)之后就瓦解了。1938年以伦敦尤斯顿大街素描绘画学校为中心而成立的尤斯顿大街小组是以科德特里姆为首的一群画家。他们想从现代艺术的抽象与深奥风格转向自然主义。20世纪20—30年代更为松散的组织是卢布姆斯伯里小组。在20世纪30年代不但可以看到新英国艺术俱乐部的展览,也可看到为纪念它成立25周年的当代艺术协会的展览,1935年还有第一次帝国艺术展览会。

国王与王后

20世纪上半叶的英国因为一些杰出雕刻家的出现而显得生气勃勃,代表人物有摩尔、B.赫普沃尔兹、纳西等人,他们更多地属于英国浪漫主义传统,而不属于海外的为艺术而艺术的传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年轻的艺术家在艺术风格上更国际化了,如在结构主义艺术中有获得国际声誉的尼科尔森、帕斯莫尔、斯科特、希尔顿;属于抽象印象主义的有戴维;代表现实主义或社会现实主义的有布拉特比、史密斯;其他著名的还有布朗温、培根、霍克尼。20世纪50年代,由于汉密尔顿等波普画家的努力,英国美术仍在世界美术中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