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瑞典
15580100000023

第23章 瑞典的文学(2)

长袜子皮皮的名字怪,人也怪。这个小姑娘满脸雀斑,一头红发,两根编结得紧紧的辫子在头上左右伸开,晃动起来威风中还夹着一点调皮。她的穿着也是不落俗套,脚上的袜子一只是黑色的,另一只是褐色的,那双鞋的尺码是她脚的两倍。与存心追求“另类”打扮的成人相比,长袜子皮皮当然要天真可爱得多了。看起来她的身世十分不幸。母亲早已不在,父亲远航未归,长袜子皮皮一厢情愿地相信:父亲在太平洋某岛上被一批食人生番推为国王。没有父母倒也自在,你看,在她玩得开心的时候没人会硬叫她上床睡觉。在她想吃点糖果的时候没人会硬叫她吃鱼肝油。孩子固然需要照顾和管教,但是为什么不能尊重他们的爱好呢?孤伶伶的长袜子皮皮倒不用为自己的衣食住行操心。她手头有不少金币,足以对付日常开销。她还有两个伙伴——一只叫“尼尔森先生”的猴子和一匹叫“小老头”的马。

当然,她也经常与两位邻居小朋友托米、阿尼卡一起玩耍,不过和他们相比,长袜子皮皮太淘气、太缺少教养了。她有一次去参加咖啡茶会,竟然独自把那块为大家准备的大蛋糕吃光了。北欧神话中的英雄勇敢无畏,神通广大。长袜子皮皮身上也有古代传说的痕迹。她极有本事,但是从不滥用那本事。

林格伦说:“不滥用那本事才是最了不起、最难以做到的事。”成人的世界多偏见,长袜子皮皮时不时地向成人世界的权威挑战,但她并不是彻头彻尾的颠覆者。在《哈利·波特》系列小说里,作者罗琳一再强调,哈利·波特懂魔术,不过他听从魔术学校的校规,从不在麻瓜世界亦即平常人的世界滥用他的魔法。

除了《长袜子皮皮》系列小说,林格伦还创作了不少儿童文学作品,她笔下还有很多有趣的人物,如背上装有一架推进机、能飞来飞去的“屋顶上的卡尔松”、不听管教的“强盗的女儿”罗妮娅和好捣蛋的农家孩子埃米尔。

20世纪的作家十分重视文学创作中的“陌生化”手法,很多我们熟悉的事物换一个角度或方法来看就显得新鲜活泼,从而获得新的生命。林格伦的《长袜子皮皮》系列小说对成人世界而言也有一种“陌生化”效果: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事取儿童的视角来观察会显得荒唐可笑。成人也爱读儿童文学,尤其是《长袜子皮皮》所代表的儿童文学,这倒不是因为成人想逃避现实,而是因为他们想认识自己的世界的局限。

2.贝奈迪克特松(1850-1888)

瑞典女作家,笔名阿尔格伦。出生在瑞典南部斯科讷省一个农民家庭。她在短暂的一生中虽然没有留下大型著作,却被称为19世纪“80年代的创作天才”。她对农村生活朴素真实的记述和对人物心理深入细致的描写使读者深受感染。她遗留下的书信和日记是宝贵的心理学文献。

她自幼立志当画家,但受到父母阻拦。为摆脱家庭束缚,21岁时,她与一个年近50并有五个孩子的邮政局长结婚。她在爱情的痛苦中和疾病的折磨下走上了创作道路,以自身经历为题材写成小说《钱》(1885),因而成名。她后来又创作了长篇小说《玛丽阳夫人》(1887),描写一个娇生惯养的城市姑娘同农民结婚后变成愉快的劳动妇女,却遭到布兰代斯的批评,深受打击。由于对疾病感到悲观,对自己的创作才能感到怀疑以及对布兰代斯的爱情感到失望,因而自杀。

3.阿尔姆克维斯特(1793-1866)

瑞典作家。生于斯德哥尔摩,父母都属于显赫的瑞典贵族。他当过牧师、中学校长、政府机关职员和《晚报》记者。因为对城市文化和生活不满,于1824年迁居韦姆兰农村,买了一小块土地,并与一个农村姑娘结婚,企图过一种简朴平静的农民生活,但不久就迁回斯德哥尔摩。

1851年逃往美国,随后被指控犯有欺骗和谋杀罪。晚年回到欧洲,最后死在不来梅。从早期的作品来看,他是富于创造性的浪漫主义者,19世纪40年代以后成为现实主义者和社会改良主义者。他的代表作是理性小说《阿穆丽娜》,描写女主人公阿穆丽娜在爱人死后为了忏悔而四处漫游,最后被关进精神病医院。

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收集在《野蔷薇花集》里,先后出版多卷。此外还有历史小说《幽宫》《乡间别墅》《王后的首饰》。诗剧《拉米多·玛丽纳斯库》《伊普萨拉岛上的天鹅洞》《月亮和女神》。散文剧《古鲁姆毕纳》。书信体小说《阿拉敏达·玛伊》,短篇小说《谢尔努拉磨坊》《小教堂》《这样也可以》,杂文《瑞典贫困的意义》,讽刺诗《乌尔姆斯和阿利曼》。叙事诗《阿特尔打猎》等。

4.布雷默尔(1801-1865)

瑞典女作家。生于芬兰,年幼时随父母来到瑞典。1828年她的选集《生活杂记》出版。随后发表长篇小说《邻居》和《家》。这两部作品兼有通俗的现实主义和幽默的浪漫主义的特点,在19世纪30年代瑞典文学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过渡的阶段里有重要意义。1849年至1851年前往美国旅行,写了《新世界之家》(1853)。

1856年,她发表《赫塔,又名一个灵魂的故事》,强调妇女有权接受科学教育和从事各种工作,并极力为未婚妇女在25岁时取得公民权而斗争。1856至1861年前往瑞士、意大利、巴勒斯坦、土耳其和希腊等地旅行,写了《旧世界的生活》一书。

5.斯特朗德贝里(1818-1877)

瑞典诗人。笔名塔利斯·奎亚利斯。青年时代主张北欧统一,反对大国欺压弱小民族。1845年,他发表了诗集《盔甲之歌》。在隆德大学生集会上的演说词《预卜》号召瑞典人收复芬兰。

《国王颂歌》表达了年轻的自由主义者对新国王奥斯卡一世的信赖,这首诗与理查·迪贝克创作的《你古老,你自由》长期成为瑞典国歌。1848年,他发表奏鸣曲集《野玫瑰花》,描写二月革命带来的变化,并号召瑞典人民援助受到威胁的丹麦人民。晚年他担任官方的《邮报》的编辑,政治上接近保守主义。他曾翻译英国诗人拜伦的长诗《唐璜》。

6.雷德贝里(1828-1895)

瑞典作家。生于延雪平。因家道衰落,依靠社会救济生活。1855年在《哥德堡商业和海运报》任职,并撰写连载小说。《浪游的学生》是他的第一部小说,描写韦克舍中学的3个学生在斯莫兰农村的经历。《波罗的海上的海盗》(1857)是一部历史小说,反对贵族压迫和狭隘的宗教理论。《最后一个雅典人》(1859)批判逆来顺受的人生观,确信人类有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推动世界前进的力量。《森古雅拉》(1857)是他最著名的小说,描写一个年轻的骑士与吉卜赛姑娘森古雅拉的爱情故事。

19世纪60年代,他主要从事研究工作,著有《圣经中的基督理论》。1874年去意大利旅行,著有《关于保罗和彼得的罗马传说》和《罗马皇帝的大理石像》。1876年,翻译了歌德的名著《浮士德》,并写了书评。1877年,为乌普萨拉大学400周年写了《献词》。诗篇《普罗米修斯和阿哈斯维鲁斯》是他的杰作之一,两个主人公代表两种对立的世界观,前者体现了崇高的思想和对邪恶势力的藐视。后者体现了屈从的心理。1882和1891年先后发表两部诗集,其中包括《新踏车之歌》,批判给少数人带来财富、给多数人造成苦难的工业社会。其他作品还有《童年时代的诗》《圣歌集中的木刻》等。

7.斯诺伊尔斯基(1841-1903)

瑞典诗人。出身于官吏家庭。1860年进入乌普萨拉大学,参加“未名社”,崇尚自由。1864至1865年去南欧旅行,着有《意大利印象记》《尼禄金色的房子》和《索伦托》。回国后在外交部任职。这个时期作品的特色是冷漠、含蓄。他经常用象征性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感情,如《野鸟》和《黑天鹅》。

1879年,他辞去了外交部的职务,旅居欧洲,目睹欧洲大陆日益尖锐的阶级斗争,声称社会主义威胁着西方的文化,发表了《勤快的兄弟》,规劝统治阶级用善心和谅解对待不满的无产阶级。其他作品有《阿佛罗狄忒与研磨者》《瓷厂》和《瑞典的回忆》等。

8.斯特林堡(1849-1912)

瑞典戏剧家、小说家。1849年1月22日生在斯德哥尔摩。父亲是船舶经纪人。1867年考入乌普萨拉大学,曾几度辍学。当过小学教师、报社记者,后在皇家图书馆充当管理员。他在大学时期开始写作剧本,其中反映冰岛神话时期父女二人在宗教信仰上发生冲突的剧本《被放逐者》得到国王卡尔十五世的赞赏,受到召见,并获得赏赐。

以宗教改革为主题的五幕历史剧《奥洛夫老师》,是他在研究莎士比亚和歌德等人写作技巧的基础上创作的一部成功的剧本。长篇小说《红房间》(1879)采用狄更斯的手法,对虚伪、欺诈和腐朽的社会进行了尖锐讽刺和猛烈抨击,在斯德哥尔摩风光的描写上也超过了前人,因此一举成名。这是瑞典文学史上第一部带有自然主义色彩的作品。

斯特林堡在其他社会问题上是激进的,但在妇女解放问题上却是保守的。他的短篇小说集《结婚集》第一集对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持嘲笑态度,而且因其中一段关于圣餐的描述受到法庭控告。他虽然被判处无罪,但精神上所受的打击却十分沉重。1886年写的《结婚集》第二集、用法文写的长篇小说《狂人辩词》(1887-1888)以及剧本《父亲》(1887),都明显表现出他对妇女的歧视。

他还曾创作了瑞典文学史上优秀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女仆的儿子》(4卷,1886-1909),以描写群岛风光而著名的中篇小说《海姆斯岛上的居民》(1887),被认为是欧洲自然主义剧本典范的《朱丽小姐》(1888)和《债主》(1889),以及中篇小说《在海边》(1890)。

在1890年以后的7年中,经济窘迫和婚姻上的不幸使他陷入了神秘主义。从1898年起,他的戏剧创作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由自然主义转为表现主义以及象征主义,如剧本《到大马士革去》《死魂舞》(1901)和《一出梦的戏剧》(1902),用幻想的方式表达了他的悲愤、伤感和绝望。后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历史剧,其中《古斯塔夫·瓦萨》(1899)在布局和人物刻画方面十分突出。室内剧中优秀的有《鬼魂奏鸣曲》(1907)。他的最后一部佳作是剧本《大路》(1909)。晚年从事语言研究,出版过一些很有价值的著作,他还利用自学汉语的知识写了《中国文字的起源》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