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瑞典
15580100000024

第24章 瑞典的文学(3)

斯特林堡一生共写过60多个剧本,大量的小说、诗歌和关于语言研究的著作,留下书信7000余封。他的剧作从现实主义到自然主义,又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对欧洲和美国的戏剧艺术有很大影响,对当时的电影事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他的语言研究对瑞典文学和语言的发展也作出了重大贡献。

斯特林堡经历了曲折的创作道路,他的作品有的揭露了现实中的矛盾,有的表现出尼采、叔本华等人的影响,曾几次被查禁。晚年支持瑞典工人运动,工人组织为了保障他的生活,捐款4万余克郎。他于1912年5月14日去世。人们在他晚年的居所建立了博物馆。1912至1921年瑞典出版了《斯特林堡全集》55卷和《未发表的著作全集》两卷,后又出版了《斯特林堡书信集》。1979年又决定重新整理出版《斯特林堡全集》,并专门为他的著作编写了一部词典。

9.耶伊尔斯塔姆(1858-1909)

瑞典作家。出生在维斯特芒兰省一个矿主家庭。乌普萨拉大学毕业,先后在《晚报》《每日新闻》和斯德哥尔摩“耶尔南特”出版社工作。他在学生时期曾受到易卜生、布兰代斯、斯特林堡和法国自然主义的影响。

短篇小说集《阴沉的天色》(1882)、故事集《穷苦百姓》(1884-1889)等反映社会问题的作品,使他成为瑞典文坛上引人注目的人物。后来,他又受到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法国心理学派和比利时作家梅特林克的影响,从现实描写转向心理描写,题材多为男女关系和家庭纠纷。晚年创作的几部喜剧,曾在瑞典和欧洲获得声誉。

除描写童年生活的小说《我的孩子们》(1896)外,其他作品在心理描写和文体方面都有不少缺陷。

10.拉格洛夫(1858-1940)

拉格洛夫

瑞典女作家。生于瑞典韦姆兰省的莫尔巴卡,父亲是陆军中尉。她从3岁起髋骨关节变形,终生行走不便。在养病期间,她博览群书,对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1885年,毕业于斯德歌尔摩女子师范大学,后在瑞典南部小镇朗德斯克鲁纳任教10年。1890年《伊顿》杂志举办短篇小说征文,她从尚未完成的小说《古斯泰·贝林的故事》中选出5章去应征,获得奖金。这部反映乡村食客生活的小说于1891年分两卷出版。后去意大利和巴勒斯坦旅行,创作了《假基督的奇迹》(1897)和长篇小说《耶路撒冷》(上、下集,1901-1902)。长篇童话故事《骑鹅旅行记》(1907)通过一个调皮的男孩变成小狐仙骑鹅周游瑞典的故事,对瑞典情况做了全面介绍,富有艺术性、知识性、科学性,是世界儿童文学宝库中的明珠,使她在北欧与安徒生齐名。

拉格洛夫于190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1914年成为瑞典文学院第一名女院士。她的作品中的情节有童话与现实生活的反映,神与人、想像与真实融合在一起,充满着仁慈和母爱,语言流畅、格调优美、富有诗意。

11.海登斯塔姆(1859-1940)

海登斯塔姆

瑞典诗人。生在瑞典南部奈尔盖省的乌尔斯哈马尔庄园,父亲是陆军中校、总工程师。曾在斯德哥尔摩求学,17岁因病休学。后去国外游历10年。在罗马学过绘画,到过埃及、巴勒斯坦、希腊、法国、瑞士等国,1887年回国定居。

他是19世纪90年代瑞典唯美主义学派的代表。他的组诗《朝圣和漫游年代》(1888)是这一流派文学的开端,它把南欧和地中海东岸国家描绘成“天方夜谭”式的神话世界。他脱离现实,从中世纪历史中寻找民族的辉煌业绩,歌颂封建君王、圣徒和贫穷落后的农村生活,宣扬贫穷和苦难使人高尚豁达,主张各党派联合去争取民族的未来。1912年被选为瑞典文学院院士,191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

12.弗勒丁(1860-1911)

瑞典诗人。出生在南部卡尔斯塔德市附近一个破产的矿业主家庭。1880年进入乌普萨拉大学,因遗传性精神病始终没有取得文凭。1885年离校休养,精神逐渐好转。1887年开始为《卡尔斯塔德日报》撰稿,并于同年到编辑部工作。1889年到德国疗养。1891年发表第一部诗集《吉他和手风琴》。同年秋返回报社工作。

但从1894至1905年几乎都在病中度过。他的大多数作品都在这期间写成,其中有《新诗集》(1894)、《点点滴滴》(1896)等,诗中使用了很多日常词汇,而且创造了大量形象的词语。他十分注重韵律和节奏,作品具有很强的音乐效果。由于疾病的折磨,有一些作品流露出宗教和尼采思想的影响,但多数作品表达了他对弱者的同情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尤其是描绘人民欢乐生活的诗篇,给人留下了健康、愉快和美好的印象。

13.汉松(1860-1925)

瑞典诗人。出生在瑞典南部斯科讷省。1882年在隆德大学取得文学学士学位,后担任《晚报》记者。1884年因发表以家乡生活为题材的《诗集》而出名。

1885年出版了诗集《夜》,1887年发表短篇小说集《脉脉含情》。这两部作品都受到读者的嘲笑和批评。1889年,流亡国外,在土耳其去世。他的作品大多受神秘主义和尼采思想的影响。

14.莱韦尔廷(1862-1906)

瑞典文学史家。生于斯德哥尔摩一个古玩商人家庭,是犹太人后裔。毕业于乌普萨拉大学,曾担任斯德哥尔摩学院文学史副教授和《瑞典日报》文艺评论员。他专门研究18世纪瑞典文学和艺术史,对法国从中世纪到卢梭的文学也作了较深刻的研究。

他的艺术风格对瑞典文学起过重要作用。曾写过一些抒情诗,但作品一般比较沉闷。主要作品有抒情诗集《圣徒故事和歌谣》(1891)、《诗集》(1901)、随笔《瑞典人物》(1903)和诗集《所罗门王和摩洛尔夫》(1905)。

15.卡尔费尔特(1864-1931)

卡尔费尔特

瑞典诗人。出生在达拉纳省一个农民家庭。1885年考入乌普萨拉大学。1892年取得文学学士学位,1898年获得文学史和英文两科硕士学位。在以后的20多年中先后任中学教师和皇家图书馆、农业科学院图书馆管理员。

1904年,他被选为瑞典文学院院士,1912年起任瑞典文学院秘书。1931年去世后被追授诺贝尔文学奖金。1895年发表第1部诗集《荒原和爱情之歌》。在《费里道林之歌》(1898)和《费里道林的乐园与达拉纳绘画韵文》(1901)发表后成为著名诗人。他的作品很少联系社会问题,大多描写乡村生活和自然风光,而且宗教幻想和复古气味甚浓,从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诗中宗教词汇、古典词汇和土语交错使用,属于巴罗克风格。后期作品晦涩难懂。

16.恩斯特勒姆(1869-1940)

瑞典作家、漫画家。出生在斯莫兰省。1889年入乌普萨拉大学学习古文和考古学,两年后去哥德堡专攻美术。后在斯德哥尔摩为一家滑稽报画漫画。1897年创办滑稽报并任主编。1922年被选为瑞典文学院院士,1925年任美术学院教授,1927年获得乌普萨拉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学位。

他是著名的幽默作家,著有故事集《透过我的金边眼镜》(1911)。他的作品对市侩和伪君子加以辛辣的讽刺,对大自然和人们的辛勤劳动进行了热情的歌颂,在写作技巧和语言运用上也有很高的造诣。

1939至1941年瑞典曾出版他的作品的28卷本。他也是瑞典最重要的画家之一,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形象生动。他画各个时代和各个阶层的人物,但主要是牧师、渔民和农夫。曾出版《朋友和熟人》(1896)与《国会议员老爷们》(1906)等5部画集。

17.瑟德尔贝里(1869-1941)

瑞典作家。出生在斯德哥尔摩一个职员家庭。大学毕业后曾在关税总署工作,当过地方报社记者,后专门从事创作。1917年迁居哥本哈根。他的作品有小说、剧本和诗,以短篇小说见长,代表作为《小故事集》(1898)。

他的作品数量不多,但对瑞典散文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而且在整个北欧影响很大。他曾翻译海涅、莫泊桑和法朗士等人的作品。在揭露和反对纳粹主义的斗争中,曾做出一定的贡献。

18.贝里曼(1869-1967)

瑞典诗人、小说家。生于斯德哥尔摩一个邮政职员家庭。曾入乌普萨拉大学法律系学习,从1905年起参加《每日新闻》的戏剧和文学评论工作,1925年被选为瑞典文学院院士,1945年获名誉博士学位。他的第一部诗集《傀儡》发表于1903年。他把人比作行动不能自主的傀儡,把人生描绘成一场结局悲惨的儿戏。这种悲观主义和宿命论哲学是他早期作品的基调。但是到了30年代,他摆脱了悲观主义,为反对希特勒侵略创作的诗集《尽管这一切》(1931)和《老神仙》(1939)等都有着强烈的战斗性。他的诗节奏鲜明,悦耳动听,有许多被谱成歌曲演唱。

19.考克(1882-1940)

瑞典作家。生在斯德哥尔摩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中学毕业前开始习画,后就读于美术学院。常为报社撰稿,是瑞典第一个描写工人生活的作家。作品在反映工人生活状况和罢工斗争的同时,还揭示出盗窃、贪污等犯罪的社会原因。此外他创作的一些诗和歌谣,在人民中间广为流传。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工人》(1912)和《上帝的美好世界》(1916)等。

20.努智斯特勒姆(1882-1942)

瑞典作家。生于赫讷散德,曾在乌普萨拉大学学习哲学和文学,当过多年记者。他的创作摆脱了唯美主义的影响和悲观主义的沉闷气氛,大胆歌颂劳动和人的意志,赞扬工业化带来的进步。他曾认为人类将走向统一,个人利己主义将被为他人服务的精神所代替。他的作品大多为短篇小说,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市民》(1909)、《先生们》(1910)和《大行星长尾猴》(1937)等。

21.贝里曼(1883-1931)

瑞典作家。出生在厄勒布鲁市,父亲是储蓄银行经理。高中毕业后到德国和奥地利旅行一年,回国后在乌普萨拉大学学习,一年后开始创作。他曾多次去过意大利,并到过其他一些国家,最后在柏林去世。

贝里曼是瑞典的著名作家之一,作品包括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剧本、电影脚本和故事。在戏剧创作方面,他在瑞典的地位仅次于斯特林堡。1905年,他写了第一部剧本《玛利亚,耶稣的母亲》。青年时期的作品充满着悲观厌世情绪。1910年发表长篇小说《陛下的遗言》,成为他创作道路上的一个转折,此后的作品大多受到狄更斯和巴尔扎克的影响。长篇小说《瓦德雪平的马库雷尔一家》(1919)是他的成功之作。他以丰富的想像、幽默的笔调、夸张的手法,把众多的人物形象描绘得滑稽可笑,在谈笑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及其对人生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