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荷兰
15580400000013

第13章 鹿特丹

鹿特丹位于荷兰西部,是荷兰第二大城市,它是在莱茵河及其两条支流——马斯河和斯海尔特河的北海入海口处的三角洲上发展起来的,也是荷兰最大的工业城市。人口为59万多人(2004年1月统计)。

鹿特丹

鹿特丹的现代建筑与荷兰其他城市相比要多,为复兴在二战中彻底遭到破坏的城市,鹿特丹市政府与市民通力合作,推进城市建设。于是一座新的鹿特丹诞生了——它既有像代尔夫斯港区那样完全按“过去的美好时代”的市容重建,保留了中世纪风貌的地区,也有作为现代都市的一面。鹿特丹人之所以自豪地说“一个城市,两个世界”,原因正在于此。

总之,由于市民们呕心沥血的劳动,才造就了今天鹿特丹在荷兰首屈一指的繁荣昌盛,而其他城市的人也经常拿鹿特丹人的辛勤开玩笑,比如,“在鹿特丹买衬衫,发现他们已经替你把袖子卷起来了”。还有,“跟鹿特丹人握手感觉如同跟发动机握手一样”。可见鹿特丹人以其工作狂著称。

鹿特丹的商业和文化生活丰富,城中购物和夜生活让人流连忘返,各类俱乐部和迪斯科酒吧极富吸引力。

一、鹿特丹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从沼泽地崛起

鹿特丹在历史上几经兴衰。它原本是鹿特河附近的渔村,该河古时从南荷兰的沼泽地区流人马斯河,鹿特丹因鹿特河而得名。1250年在马斯河北岸修建堤坝,用闸门将鹿特河与马斯河隔开。1340年荷兰伯爵威廉四世治理鹿特丹时,挖掘运河与代尔夫特和莱登相通,使鹿特丹开始繁荣起来。1563年城市大部分曾被大火破坏。1572年鹿特丹被西班牙军队占领和掠夺,几个月以后西班牙人撤退。当时有许多来自比利时安特卫普的商人和工匠在鹿特丹定居下来,使鹿特丹进入一个恢复发展时期。

到了16世纪,鹿特丹城市建设逐步发展,在泥沼地上挖掘出了许多港口,为对外交通和贸易奠定了基础。到18世纪,鹿特丹的对外贸易更为蓬勃兴旺,集中对法国和英国开展贸易,当时也有船只远航到印度尼西亚和美国。到19世纪,鹿特丹在转口贸易方面的地位日益重要。由于德国在1870年统一,在莱茵地区,特别是在鲁尔地区实行工业化,使鹿特丹也相应地得到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及苏伊士运河的通航,特别是1877年铁路接通南部市区和1895年建成通往北海的运河新河道,使其运输条件大为改善。城市的扩展,港口运输网络的建立,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河流和运河联为一体,至20世纪初鹿特丹一跃而成为荷兰第一大港,世界上设备最好的港口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鹿特丹遭受了巨大损失。1940年5月14日,德国空军对这座城市狂轰滥炸,整个市中心和东部广大地区完全被破坏,包括建于15世纪的圣劳伦斯大教堂在内的许多公共建筑物被炸成一片瓦砾。只有市政府、邮政总局、股票交易所、波伊曼斯博物馆等建筑残留下来,幸免于难。鹿特丹的瓦尔港机场(欧洲第一民用机场)也遭到破坏。1944年秋季,德军撤退时还大肆破坏城市设施,如总长为7 700多米的远洋货轮码头区和约40%的码头设备遭到破坏。

重建与发展

战后,市政当局开始执行重建计划,并征用整个被破坏的地区。港口设施的重建于1949年完成,并逐步恢复了海上交通运输。60一70年代建成了博特莱克港和石油化工区,开挖深23米、宽400—600米、长12千米的贝尔河,并修建欧罗波特港。港口和工业区面积自二战后至70年代中期由26.3平方千米扩大到100平方千米,使鹿特丹自1965年起跃为世界第一大港。目前,它有400条海上航线通往世界各地,每年约有3.1万艘海轮和18—20万艘内河船舶停靠。港口年货物吞吐量高达3亿吨,装卸集装箱达400多万只标准箱。港口设备先进,拥有机械化装卸码头,大型仓库和冷藏库,是世界最大集装箱港口之一(其余为香港、新加坡、高雄、纽约等)。港内可停泊30—50万吨巨型油轮。进口和过境的大宗货物有石油、石油制品、矿石、煤炭、粮食、化肥等。进出口主要对象为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欧盟国家。

今日鹿特丹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荷兰已成为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它是欧共体最早成员国之一,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位居欧洲前列。其工业门类齐全,拥有欧洲最大的炼油厂,造船业很发达,石油化工、家用电器、电子仪器、乳品加工、人造黄油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此外还有汽车装配、工程机械、铁路器材、轻工业(纸张、服装、咖啡、茶、可可、香烟、啤酒)等制造部门。

步入鹿特丹,宛如置身于一座新兴的大城市。它的城市建设规划是按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新布局实施的,建筑物基本上是战后新建的,外观新颖别致,大多为西欧风格,造型独特,异彩纷呈。市区有规模宏大的银行、保险公司和国际贸易中心机构。在老城区,许多街道路面是用石头铺成的,保留数百年前的风貌。鹿特丹是一座位于马斯河沿岸的城市,市内河道很多,有各种各样的船只停泊在河边。在建筑物近旁,在河畔,在桥边,荷兰独特的风车随处可见,构成一幅幅如画的景色。

市内交通十分方便,有公共汽车、有轨电车、地铁和各类船只。乘车经常要过桥、过河,在河网里穿梭行驶。市区街道整齐清洁,其最大特点是居民住户的楼层窗户都养有五颜六色的鲜花,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欧洲港口花园城市。在郊区有许多菜园和花圃,种植各种蔬菜和花卉。商店里商品琳琅满目,市场供应极大丰富,出售的货物大部分是来自欧共体的产品。街道上奔驰的有意大利、德国和日本的汽车。家用电器一应俱全,除荷兰本国的飞利浦产品外,尚有日本索尼、松下、日立和德国西门子公司的产品。通讯邮电发达,街道上公用电话亭到处可见,对外联络颇为方便。各国风味的餐馆、酒家、快餐店鳞次栉比,还有华侨餐馆供应地道的中餐。

鹿特丹也是一座著名旅游城市,它每天要接待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市内有许多博物馆、画廊、公园、图书馆、电影院和音乐厅。人民生活不仅有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休闲时间去寻求生活的乐趣。

城市建设再展宏图

鹿特丹“魔方”式公寓

鹿特丹市政当局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将它的城市中心扩展到马斯河南岸,是通过埃拉斯穆斯桥向南延伸的,该桥目前正在建造中。在科普范祖伊德,这是一个新的、生气蓬勃的绿色地区,占地面积为125万平方米,正沿着旧港的沿岸兴起。这个地区将建设成为集住宅区、办公楼、商业和娱乐设施为一体的综合区。第一批新的住宅楼目前正在建造中,计划可居住5 300个家庭。

1994年起开始修建新的地铁车站,第一期工程总共为40万平方米的办公楼面积,3.5万平方米商业和商店面积和6万平方米的休闲和其他设施面积。纽约饭店和航海模拟中心已经落成,并投入使用。“五洲”外国节日市场将设在原先的贸易中心内,这是一个有盖市场,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每日均可在那里出售。活动广场将经常有音乐演出,在保税仓库建筑内将有许多酒店和餐馆为广大雇客服务。

二、鹿特丹的旅游景点

(一)小孩堤防

小孩堤防

广阔的视野,让你一眼就能同时看见19座的风车。七八月期间的每个星期六,19座风车还会一起转动。转动将风力转为水车的动力,抽取过多的水并导入Lek河,使得这个低于海平面地区,免于水患之苦。虽然这些工作已经被现代化的科技所取代,但是小孩堤防所遗留壮观的风车美景,仍然为来此的观光客完整地保存着。1997年,小孩堤防的风车更正式被联合国纳入世界古迹的行列之中。

(二)博曼斯美术馆

博曼斯美术馆成立于公元1935年,是由两位慈善家所设立的收藏品中心扩建而成的现代化美术馆。馆内的收藏囊括了14世纪到19世纪中叶西欧著名画家的画作,鲁本斯的《苏珊娜富曼》,波希的《放汤子》《地狱》《加纳的婚礼》等都在馆藏之列。主宰19世纪画史的画家梵高、莫奈、高更、毕加索等人的画作也不少,二楼还特别辟室展示20世纪的作品,收藏相当丰富。

(三)德夫哈芬

德夫哈芬——一个位于港口中心右方的区域,几世纪以来的旧建筑依傍于如诗如画的码头,引发人们对荷兰航海黄金时代的怀旧情思。约在三百多年前,英国清教徒为了宗教信仰,而从这儿乘船到美国去。

德夫哈芬

此外,德夫哈芬也以身为派特·海恩的出生地而闻名。这位诞生于1577年的西印度公司船队司令,曾俘虏西班牙“宝藏”船队,至今他的雕像仍矗立在派特·海恩广场上。本区丰富的文化财富还包括17世纪的搬运工同业公会会馆。从前的货仓现在也都变成了商店、艺廊或有趣的博物馆。

(四)海事博物馆

这栋现代化的建筑物本属快艇俱乐部,后来改为海事博物馆。

馆内现陈列着15世纪至今的船只模型、航海地图及各种仪器,甚至还有废弃的莱茵河游船,参观这座博物馆相当于温习了鹿特丹的航海历史。

另外,相当有特色的是博物馆内的设计,让人仿佛置身在一艘船上,沿着狭长的铁梯拾级而上,犹如登上甲板舱顶。

(五)三角洲工程

三角洲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最为壮观的防潮工程。

三角洲工程

由于荷兰地势低洼,河道纵横,上游水量丰盛,在汛期受风暴潮灾害严重。于是,1953年,政府出台了一项防洪计划,命名为“三角洲工程”(也称为“北海大坝工程”),目的就是治理这个富庶的三角洲地区。该工程是一项大型挡潮和海口控制工程,建设地点是荷兰西南部的韦斯特思尔德的新水道口上,主要包括两扇巨大的防潮闸大门、平时存放防潮闸大门用的船坞、水道河床的平整、移动防潮闸大门及其供水排水的电力设施以及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等几个部分。它的建成使位于福克角三角洲以上的鹿特丹地区100多万居民免受风暴潮灾害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