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意大利
15580800000024

第24章 意大利的文学(1)

意大利文学的开端,可以追溯到中古时期。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覆灭,标志着西欧奴隶制度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兴起。各蛮族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许多国家,相继开始了封建化的过程。公元8世纪末,意大利完成了向封建主阶级所有制的转变。10世纪,逐渐形成了许多人口稠密、经济繁荣的城市。

同这一发展过程相适应,从帝国时代拉丁语中分化出来的通俗拉丁语,逐渐向意大利民族语言演变。7世纪,“俗语”即古意大利文初步形成。12世纪上半叶,出现了用意大利文写的最早的诗歌。

在意大利历史上,基督教起着特殊的作用。它不仅作为封建主巩固统治的政治工具和精神支柱,而且垄断了封建社会的文化。宗教文学在意大利中古文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宗教文学最初多是用拉丁文写成的圣徒传、祈祷文、宗教故事和在宗教仪式中演唱的圣歌。随后兴起的宗教异端运动和城市市民的斗争,在宗教文学中得到了反映。圣芳济谷(1182-1226)的《太阳兄弟的赞歌》(约1225)号召万物共同赞美上帝,感情真挚,语言朴素简练。雅科波内·达·托迪(约1230-1306)的《赞歌》宣扬基督的受难,斥责教会的腐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生活和人民的情绪。中世纪的民间文学和城市文学常常受到宗教文学的影响。

意大利具有悠久、丰富的民间文学的传统,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创作了口头文学,在民间众口相传。法国英雄史诗、传说的传入,促进了意大利民间文学的发展。在教会的敌视下,民间文学的作品只有很小一部分流传下来,其中如13世纪前半叶西西里鬻歌诗人丘洛·德·阿尔卡莫的《芬芳的鲜玫瑰》,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反映了人民群众热爱生活的思想情绪。中世纪后期,产生了一些反映城市政治生活的民间诗歌。中世纪宗教文学、城市文学和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成就,都同民间文学有一定的联系。

意大利最早的文人诗歌,是13世纪前半叶西西里王和神圣罗马皇帝腓特烈二世宫廷的西西里诗派的抒情诗。这一诗派继承普罗旺斯诗歌的传统,以爱情为主题,使用提炼过的典雅化的西西里方言,运用繁难复杂的格律,作品大多缺乏真实的感情,但对意大利文学用语的形成,起了相当的作用,因而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这个诗派最著名的诗人是贾科米诺·普利艾塞和雅科波·达·连蒂尼,后者相传是十四行诗体的开创者。西西里王国于1268年为法国安茹伯爵查理所夺后,意大利文学中心北移到托斯卡纳。

意大利中世纪城市文学表达了城市公社市民的思想、情绪和要求,最早萌发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因素,艺术上具有现实主义的倾向。城市文学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先兆。

13世纪末14世纪初,资本主义的最初萌芽,已经在意大利北部的城市出现。14世纪,佛罗伦萨成为欧洲最大的工商业与金融中心。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摆脱阻碍它发展的封建生产关系、宗教信条和中世纪意识形态的枷锁,宣传以“人”为本,重视现世生活,提倡个性解放,崇尚理性和知识的人文主义思想。重新发现的古希腊、罗马文化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以经济繁荣为基础,在人文主义思想指导下产生的文艺复兴运动,实质上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它是中世纪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新思想、新文化。

圭尼泽利的《诗集》早期版本中的一页文艺复兴运动的曙光最先在意大利出现。它的第一个先驱人物是但丁·阿利吉耶里(1265-1321)。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他早年属于“温柔的新体”诗派,代表作是抒情诗集《新生》(约1292-1293)。后来参加佛罗伦萨市民阶级反对封建贵族的政治斗争,长期的流放生活加深了他对意大利面临的重大社会政治问题的认识。在《飨宴》(1304-1307)、《论俗语》(1304-1305)、《帝制论》(1310-1313)三部著作中,他批判神权说和封建等级观念,从理论上阐发他的政治、文化主张。

史诗《神曲》(约始于1307年,完成于作者逝世前不久),以深邃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广泛地反映出意大利从封建关系向资本主义关系过渡时期的社会政治变革和各个领域的现实生活,表达了人民群众反封建、反教会的情绪,对古今文化作了精辟的论述和总结,鲜明地提出了新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想。《神曲》为文艺复兴时代文学的发展开拓了道路,使但丁成为人文主义的先驱,意大利和欧洲文学史上继往开来的伟大诗人。作为新旧交替时代的诗人,《神曲》中也反映出中世纪的思想意识和但丁世界观上的种种矛盾。

另一位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是弗兰切斯科·彼特拉克(1304-1374)。他是用人文主义观点研究古典文化的最早代表,对意大利和欧洲文艺复兴产生了影响。他的抒情诗歌《歌集》继承和发展“温柔的新体”诗派的传统,以爱情为主题,反映出人文主义者否定中世纪道德观念、热爱生活的新世界观。他突破中世纪诗歌的框框,善于描绘人物内在的感情,使爱情诗具有现实的内容。他的一些政治诗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彼特拉克的抒情诗开欧洲近代抒情诗的先河,确定了十四行诗在欧洲诗歌中的重要地位。

乔万尼·薄伽丘(1313-1375)同但丁、彼特拉克并称文艺复兴初期的“三杰”。他的代表作《十日谈》(1348-1353)辛辣地嘲讽教会的腐败、堕落和僧侣的虚伪、狡诈,抨击封建特权,批判禁欲主义,热情歌颂对爱情、幸福的追求,赞美人的聪明才智,是一部抒发文艺复兴初期自由思想的杰作。《十日谈》在描写生活、刻画心理、塑造性格、安排故事、运用语言上都有独到的成就,奠定了意大利散文的基础。《十日谈》对西欧现实主义文学发生很大影响,开创了欧洲近代短篇小说这一艺术形式。同彼特拉克一样,薄伽丘的创作中也反映出文艺复兴初期人文主义者的矛盾。

彼特拉克和薄伽丘在研究古典文化方面的成就,推动了人文主义的传播。从14世纪下半叶至15世纪中叶,意大利出现了研究古典文化的热潮,人文主义在文学、诗学、史学、科学等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人文主义的成就,引起了一些城邦君主的注意,他们广泛招揽诗人、艺术家、学者。佛罗伦萨的无冕之王洛伦佐·德·梅迪契(1449-1492)本人也是诗人,他以艺术庇护者的姿态出现,在他的宫廷中形成了一个人文主义中心。其中最重要的诗人波利齐亚诺(1454-1494)的《比武篇》反映了人文主义者对田园诗世界的向往。另一位诗人浦尔契(1432-1484)采用骑士传奇的题材,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写了一部诙谐而富有生气的长诗《摩尔干提》。为艾斯提家族服务的诗人博亚尔多(1441-1494)的长篇传奇叙事诗《热恋的罗兰》赞美骑士式的爱情,对骑士制度的没落流露出惋惜之情。桑纳扎罗(1456-1530)的田园小说《阿卡迪亚》对于欧洲田园小说和田园诗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总的说来,15世纪意大利没有出现能够同文艺复兴初期“三杰”媲美的作家。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对文艺理论的研究十分活跃。最初的人文主义者如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等,都在宗教的旗帜下驳斥教会对诗歌的污蔑,肯定诗歌的价值,探讨诗歌创作的特点。后来,达·芬奇(1452-1519)、阿尔贝蒂(1404-1472)、明图尔诺(1500-1574)、吉拉尔迪·钦齐奥(1504-1573)、卡斯特尔韦特罗(1505-1571)、瓜里尼(1538-1612)、塔索等,对艺术创作的原则、题材、体裁、独创性、典型性等问题,对亚里士多德和贺拉斯的诗学,都进行了富有成果的研究,大大推动了意大利和西欧各国文艺理论的发展。

17世纪,意大利走向衰落。法国、西班牙侵略者勾结各地封建公侯,实行残暴统治。威尼斯陷于同土耳其的战争。这使意大利政治动乱,城市萧条,人口减少,工商业一蹶不振,丧失了在欧洲经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文学同样呈现衰败的景象,出现了内容贫乏的形式主义文学。

形式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是贾姆巴蒂斯塔·马里诺(1569-1625)。他长期在宫廷中服务,他的作品迎合了贵族阶级的需要和趣味。他的抒情诗和神话题材的长诗,绮丽浮华,堆砌典故,显得空洞、隐晦。“马里诺诗派”在17世纪文坛风靡一时。

18世纪上半叶,自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3)结束后,奥地利取代了西班牙在意大利的统治地位。意大利继续处于被奴役的分裂落后状态。17世纪末叶出现的“阿卡迪亚诗派”,反对“马里诺诗派”逃避生活、华而不实的诗风,主张以古典诗歌为楷模,写作自然、朴实的诗歌。阿卡迪亚诗人的抒情诗推崇古代而脱离现实,重视技巧而忽视内容,同样流于形式主义,因而没有产生优秀的作品。

彼得罗·梅塔斯塔齐奥(1698-1782)早年是“阿卡迪亚”诗人。但他不拘一格,兼收并蓄,把希腊悲剧、古典主义悲剧和田园剧的特点,引进以咏唱为主的歌剧,在歌剧脚本中融合了戏剧、诗歌、音乐的因素,侧重描写理性与情感的冲突,刻划英雄人物的性格和感情。他的改革对意大利和欧洲歌剧和戏剧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8世纪下半叶,意大利获得了相对稳定的局面。奥地利统治者和意大利的公侯们在政治上作了一些改革,工业、贸易发展较快,资产阶级的力量增强,贵族势力削弱。欧洲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哲学和法国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启发了资产阶级先进分子的觉悟。意大利出现了以启蒙主义为思想内容的文学。

朱泽培·帕里尼(1729-1799)的抒情诗,以爱情、维护人的尊严为主题。著名的长诗《一天》(1763-1780)描绘一个贵族青年一天的生活,嘲讽贵族阶级的骄奢淫逸、空虚庸碌。

另一名启蒙主义作家维多里奥·阿尔菲耶里(1749-1803),写有谴责封建专制的政论文和欢呼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诗歌。他成功地对悲剧进行了改革,把悲剧当作宣传启蒙思想的工具,采用历史题材和《圣经》故事,以精练的语言,抨击封建暴政,描写平民的英雄行为,宣传自由、共和思想。

最有成就的启蒙主义作家是卡尔洛·哥尔多尼(1707-1793)。他对长期流行舞台的“即兴喜剧”进行革新,创建了“风俗喜剧”,或称“性格喜剧”。他要求喜剧破除三一律和对古人的崇拜,以生活为源泉,反映现实,发挥道德教育作用。哥尔多尼的许多喜剧把下层人民置于舞台的中心,鞭挞封建贵族的败行劣迹、腐朽堕落,歌颂普通人的才智、品德和爱国精神(《女店主》,1753;《封建主》,1752),批判资产阶级同封建主义旧思想的联系(《老顽固们》,1760),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乔嘉人的争吵》,1761),体现出鲜明的政治倾向和民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