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意大利
15580800000027

第27章 意大利的美术(1)

在文艺复兴盛期,以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为代表的一批美术家,进一步完善了15世纪意大利人的探索,使理性与情感、现实与理想在美术品中获得了完美统一,使形与空间的关系获得了高度和谐,从而为再现性的美术确立了一种经典样式,给后世提供了效法的最佳范例。

《基督受洗》

在以后西方美术的发展历程中,无时不感到它的强大影响力。推崇也好,否定也好,都是因为意识到它的存在。

一、达·芬奇

略有文化素养的人,大都知道文艺复兴三杰的名字。他们的出现,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达到光辉灿烂的鼎盛时期。在三杰中,达·芬奇(1452-1519)是最年长的一位。他出生在芬奇镇,因而被称为“芬奇的莱昂纳多”,西方人一般是叫他莱昂纳多。或许人类有史以来,还不曾有过达·芬奇这样全面发展的人。他涉猎的领域之广、取得的成就之大,真是令人难以置信。美术只不过是他渴求理解世界的方式之一,并没有占据他的全部时间和精力,但他在这一领域内却获得了惊人成就。把自然科学知识引人美术,是15世纪意大利人的重大贡献,达·芬奇继承了这种传统并大大完善了它。

达·芬奇

早在跟随维罗基奥学习时,达·芬奇就显示出他把对客观世界的精确认识与诗意感觉结合在一起的才能。从他协助老师描绘的《基督受洗》(约1472)中那位侧面天使优雅的形象上,不难看到这种才能已经显现。据说,维罗基奥震惊于他的才能,从此放弃绘画,专心致力雕塑了。

面对《岩间圣母》(约1483-1485)这件达·芬奇成熟期的作品,我们能看到他给绘画带来的新东西。金字塔式的人物组合,深遂神秘的风景,全部休浴在生动可感的空气氛围中。人物优美的形象与四周自然环境的关系,显得那么和谐、那么水乳交融、那么相得益彰。15世纪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画家作品中常常难免的人物与空间不协调的生硬效果,已经一扫而光了。这种成果,要归功于达·芬奇对空气作用的认识、对整体的感觉,以及他富于创造性的明暗表现法。他利用自己那种被称为“薄雾法”的柔和细腻的明暗过渡,塑造出可触可感的人物和环境。精致的细节始终从属于整体的生动效果,科学知识与艺术要求获得了深刻统一。盛期文艺复兴来临了,活的人终于生活在话的空间中了。

达·芬奇最著名的作品,自然是《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

应米兰大公邀请,生活在米兰期间,他在一所修道院食堂绘制了《最后的晚餐》(约1495-1498)。在绘制过程中,他尝试着新的调合颜色的方法,不幸这种未经时间检验的作法使色彩变质了,今天我们已看不到它本来的面目。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从残留的壁画上感到它的魅力。画在墙壁上的这件作品,以基督为中心展开了构图处理。门徒们的动势和建筑的透视线全都向位于画面中心的基督身上聚拢,又从他身上扩散开去。

《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晚餐》(约1495-1498)在明亮窗洞映衬下,这位救世主成为画面最突出的人物形象。坐在水平长桌前的耶稣和两侧的四组门徒,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而有变化的整体。达·芬奇精心地选择了最后晚餐时最富戏剧性的一刻来描绘,当耶稣向门徒说“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我了”时,门徒们不同的神态和动作与他宁静坦然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每一位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都是那么真实生动,充分展示了这一题材的深刻内涵,展示了美与丑的对立。完美的构图、和谐的形与空间、丰富的心理刻划、深刻的人性,这一切再次向人们昭示着古典美术大师达·芬奇的特色。

孤独的达·芬奇,在晚年应法国国王法朗索瓦一世邀请赴法,离开再也没回来的祖国,他携带了自己一幅最著名的肖像画,这就是今天收藏在卢浮宫博物馆内的《蒙娜·丽莎》(约1503-1506)。达·芬奇历时数年绘制的这幅半身像,为后人确立了一种半身肖像画模式。

《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约1503-1506)他把这位商人妻子处理成两手自然交搭,身躯和头部不同程度侧转的方式,既克服了单调又显得从容。蒙娜·丽莎富于实体感的血肉之躯及神秘的微笑,与宛如中国山水一般的淡远背景结合在一起,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的余地,使后人可以进行不同的阐释。这种像现实生活一样复杂丰富、让人一言难尽的感觉,恰是最伟大的文艺作品特有的品质,正如西方那说不尽的《哈姆雷特》,正如我们的《红楼梦》。

二、米开朗琪罗

在达·芬奇名声传遍意大利之际,一位比他年轻23岁的佛罗伦萨美术家像颗摧璨的明星出现在艺坛,很快就成为与他抗衡的强大对手。此人就是西方最伟大的雕刻家米开朗琪罗(1475-1564)。米开朗琪罗曾在著名画家古兰达约门下学习,但真正给他启示的是古代雕塑,他在致力于领悟古人成就时,也致力于解剖人体,米开朗琪罗自画像研究人体的结构和运动,这使他成为充分发挥人体表现力的美术家之一。

不同于充满深遂智慧之美的达·芬奇的艺术,米开朗琪罗的作品以力量和气势见长,具有一种雄浑壮伟的英雄精神。或许,他是一位最接近贝多芬境界的美术家。在他的雕塑上,在他的绘画中,一个个巨人般的宏伟形象挺立起来,就连他塑造的女性形象,也都具有刚勇的气概,仿佛是神话中的女子。

米开朗琪罗早年的雕像《大卫》(1501-1504),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一样,是美术史中最为人们熟悉的不朽杰作,也是最鲜明展示盛期文艺复兴意大利美术特点的作品。在用一块久被弃置的名贵石材雕刻大卫形象时,他真正实现了把生命从石头中释放出来的理想,以精湛的技巧、强烈的信心,雕凿出这尊完美的英雄巨像。我们知道,意大利15世纪两位最著名雕塑家多纳泰罗和维罗基奥曾创造过两件同名雕塑作品,他们不约而同地把大卫塑成少年,就像圣经故事讲的情形一样。而米开朗琪罗最惊人之处,就在于他摆脱了文字记述的束缚,根据自己的要求,把少年大卫塑造成一位发育成熟、体魄健美的青年男子,一位如神的人,从而极具表现力地传达出他对人的信心、对新社会理想的热情。从15世纪的少年大卫发展为米开朗琪罗的成人大卫,仿佛象征了从早期文艺复兴转入盛期文艺复兴的历程。

《大卫》雕塑

体现在《大卫》中对理想的英雄形象的迷恋之情,在另一件著名雕像《摩西》(约1515)上得到进一步发挥。与宁静的大卫不同,这位以色列人的领袖虽然坐在那里,但他肌肉强健的形体中蕴含着无比的力量和内在的紧张感,威严的目光具有震慑一切的气势,这是一位真正的巨人,鲜明体现着米开朗琪罗“令人生畏”的风格。

《创世纪》(1508-1512)就像他本人笔下的上帝一样,米开朗琪罗终生渴望伟大辉煌的创造,屈辱、孤独、苦闷都不能扼制他创造的热情。当他被迫放弃心爱的雕刻,拿起画笔为教皇绘制西斯廷教堂天顶画时,他作为壁画家的惊人创造力获得了一次充分展示的机会。他独自一人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用数百个大大小小的形象布满了600多平方米的天顶,创作出以旧约《创世纪》等为题的一组壮丽宏伟的壁画。只要看一看西斯廷天顶画,就会对米开朗琪罗组织浩大场面的本领和表现各种人体动作的功力有清楚的认识了。《创造亚当》(1511)是这壁画中最精彩的一图,它无比的气势、完美的形象、深刻的内涵,都让人难以忘怀。那些画在礼拜堂墙壁上的15世纪名家作品与它相比,不免有种格局狭小之感,无法同米开朗琪罗咄咄逼人的崇高风格抗衡。

米开朗琪罗度过漫长的一生,在他晚年的创作中,出现了一些新特点,以往那种对人的信心和乐观的感觉变得暗淡了,悲剧性因素像阴云般笼罩于他的艺术世界。完成《创世纪》天顶画20多年后,他再度回到西斯廷教堂创作祭坛画《末日审判》(1536-1541),聚在一起的繁复的形象传达出一种骚动不安的感觉,雄浑激荡的画面上已没有天顶画中那种古典的明朗清新之气了。另一件雕刻作品《基督下十字架》(约1550-1555)也体现着类似情况,由断续的生硬折曲线条构成的基本节奏,传达出沉重的悲苦之情,救世主已无法像大卫那样信心十足地站立在大地上。米开朗琪罗这种强调感情表现的奔放自由手法,说明他已离开盛期文艺复兴的精神和原则了。

米开朗琪罗晚年把大部分精力花在建筑上。1546年他成为建造圣彼得大教堂的总监,为这座天主教会最大教堂设计的弯窿(1546-1564)以饱满、和谐、宏伟的造型,成为罗马最壮观的景致之一。

三、拉斐尔

拉斐尔

文艺复兴三杰中最年轻的拉斐尔(Raphael Sanzio,1483-1520),只活了短暂的37年,但他留在身后的作品,一直被人们视为古典美术精神最完美的体现。有人称他是绘画之神,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拉斐尔出生在意大利中部的马尔比诺城,后来他来到彼鲁基业,师从画风柔和的著名画家彼鲁基诺。他在21岁时画的《圣母的婚礼》(1504),既借鉴了老师又超过了老师,流畅的线条、优美的人物、形与空间的和谐以及纯净明丽的情调,都体现着他早熟的天才,并预示了他后来的发展。

拉斐尔是西方美术史上最擅长塑造圣母形象的大师。他那一系列圣母像,把感性美与精神美和谐无间地统一起来,从而传达出人类的美好愿望和永恒感情。在他早期的名作《美丽的女园丁》(约1606)中,拉斐尔吸收了达·芬奇金字塔形的构图方式,以圆润流畅的线条把圣母、耶稣和圣约翰的优美形象和谐地组合起来,创造出充满人间气息的、亲切的“神的世界”。这一世界远离了中世纪的精神,它那纯洁、明朗、单纯、自然的情韵更接近希腊的精神。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就像人间的母亲一样,以其洋溢着温情的人性,打动了历代渴望美好生活和人间温暖的观众的心灵。作于他生命晚期的《西斯廷圣母》(1513),在保持以往圣母像那些特色的同时,又增添一种更加庄严崇高的意味,境界更为阔大,温柔的母亲兼有了人类保护者的气势。《座椅中的圣母》(约1516-1517)则在圆形画框内,创造出一种最为自然和谐的构图。

拉斐尔名画《圣母的婚礼》

平易近人、亲切自然是拉斐尔作品的最大特色。在他笔下,深刻的知识和精心的推敲全融在用流利线条构成的轻松自如的艺术世界中,一切都仿佛是天性的自然流露,是一派天籁之声。在他无数后继者相模仿者那里,这种特色或多或少丧失了。或许,后代古典主义文艺理论家布瓦诺的名言“平易的诗,艰苦的写”,在他身上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他的画风,绝非唾手而得。拉斐尔写信给一位贵人朋友,向他吐露了自己的创作方法:“我坦率地告诉你,为了创造一个完美的女性形象,我不得不观察许多美丽的妇女,然后选出那最美的一位作为我的模特儿。……由于选择模特儿是很困难的,因此在创作时,我还不得不求助于我头脑里已形成的和我正在搜寻的理想美的形象。”这种态度,大约就是盛期文艺复兴意大利美术家共有的态度。纯粹的如实刻画,并非古典美术的特点。

文艺复兴意大利画家大都擅长绘制壁画,拉斐尔尤其如此,可以说他是壁画大师中的大师。他为教皇署名室绘制的一系列大型壁画,是他最佳创造之一。这些壁画以其本身的完美和同建筑环境的高度和谐著称于世。《雅典学派》(1509-1511)可以视为这些壁画的代表,人物的组合、空间的处理,均达到高度完善和谐的境界,充分体现出人文主义的理想。

雅典学派

深受教皇宠爱的拉斐尔,在繁重任务压迫下,本不怎么健壮的身体垮了,于创作盛期便离开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