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法国
15581000000034

第34章 法国的电影

一、法国电影简史

法国是世界电影的发源地,是世界艺术电影的百年老字号。法国里昂照相器材制造商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和路易·卢米埃尔两兄弟,在前人研制的基础上,于1894年制成了一种既可用于放映、又可用于拍摄、冲洗底片的活动电影机。卢米埃尔兄弟漫画像卢米埃尔兄弟用这种手摇的电影机拍摄了一些纪录日常生活情景的短片《工厂的大门》《婴儿的午餐》《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于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大咖啡馆首次公映,获得成功,这一天被公认是电影诞生的日子。以后卢米埃尔派他的学生和助手到世界各地去,一方面放映影片招徕观众,一方面就地拍一些街头风光和官方庆祝典礼的影片。由于“活动电影机”在世界各地进行广泛的放映,由cinmatographe简化的cinema一字从此成了“电影”的国际名词。

1901年,经营留声机起家的查尔斯·百代在巴黎万塞纳马恩省建立了一个摄影棚,委托出身于游艺场演员的齐卡来监制影片。齐卡效仿英国G.A.斯密士、J.威廉逊和W.R.保罗的影片,以群众感兴趣的社会新闻和畅销小说为题材,拍了一些迎合观众口味的故事片,其中最获成功的有《一个罪犯的故事》(1901)和《酗酒的牺牲者》(1902)。在他领导下集合了L.农居埃、G.威尔、L.加斯尼埃、G.蒙卡、A.卡普拉尼等导演,形成了一个万塞纳-马恩省制片集团。从1907年起,百代又在全国建立放映网,用租片制度代替出售影片,由此建立了一个从制片到发行、放映影片的全面垄断组织──“百代公司”。

1910年前,法国电影以其创造性、艺术性和多样性而称霸世界。百代公司摄制的舞台纪录片、喜剧片和新闻纪录片控制了整个世界电影市场。1910年后,因美国和德国影片的竞争,其霸权有所削弱,但法国影片产量仍居世界首位,在国外市场,法国影片仍占优势。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法国电影的霸主地位才被摧毁。由于战争,法国影片生产完全停顿。美国影片乃乘虚而入,占领了法国的电影市场。

大战结束以后,由于好莱坞影片的竞争、国外市场的丧失,加上百代采取全面清理的政策,关闭了他经营的制片、发行机构,卖掉了掌握法国主要影院网的百代交易公司和万塞纳马恩省胶片厂,使法国电影濒于消亡的边缘,影片产量大幅度下降,影片输出几乎等于零,为了重振法国电影,德吕克,L.发起组织电影俱乐部的运动,并以他为中心创立了一个包括乔治·杜拉克、让·爱浦斯坦、阿贝尔·冈斯等人的电影流派──印象派。

他们从印象主义的绘画获得启发,企图用画面来表现直接的感性印象。他们不注重影片的故事情节,着重于气氛的创造。他们摄制的影片虽然不相同,但一般具有以下的特点:诗意的画面、强烈的表现力、以风景或背景作为影片中重要角色、自然主义与主观主义的表现手法或象征主义的比喻手法。

有声电影出现以后,由于法国制片商对新兴的有声电影估计不足,使法国电影业受到有声电影的沉重打击。美国派拉蒙影业公司和德国的托比斯公司乘虚而入,在巴黎设立了制片厂。派拉蒙公司先是制作由不同国家的演员演出的不同语言版本的故事片,后来又研制成功译制对白的办法,从而攫取高额的利润。托比斯公司的作法比较慎重,它聘请法国的导演和演员来演出法国的剧本或改编的德国戏剧。它生产的影片数量虽不及派拉蒙公司,但质量超过了派拉蒙。面对这一局面,法国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内市场,向民族制片业投下大量资本,终于迫使派拉蒙公司结束了在法国的业务。

1939年法国沦陷后,德国人戈培尔在巴黎设立了“宣传总部”,创办了“大陆制片公司”,控制了法国的影片生产。一些著名的电影导演与演员,如克莱尔、费戴尔、雷诺阿和迦本等人流亡国外,维希政府想要控制电影的企图未能得逞,绝大部分电影工作者拒绝与占领者合作。

大战结束以后,好莱坞影片大量涌入法国,法国制片业又面临危机。各地纷纷组织“保卫法国电影委员会”,呼吁议会采取拯救法国电影的措施,在公众压力下,1948年末法国政府宣布,提高法国影片的放映比额,恢复对美国影片输入的限额,并对美国影片的放映课以附加税,作为资助法国影片生产的一部分基金。议会在1953年4月又通过另一个法令,授权全国电影中心建立“电影基金”(从征收电影票附加税筹得),用以资助本国影片的生产和电影院更新设备或扩建。

1950年以后由于经济形势的好转和电影资助法的实施,制片业渐趋兴旺,长片的年产量保持在100部以上,其中国际合制片(主要是和意大利合制的影片)占着相当大的比例,在创作上,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材的影片日渐增多:其中著名的有《禁止的游戏》(1952,R.克雷芒导演)、《逃亡者》(1955,J.P.勒·夏诺阿导演)、《横越巴黎》(1956,奥当·拉哈导演)、《死刑犯的越狱》(1956,R.布莱松导演)等。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法国电影总的形势较为平稳。法国电影基于其深厚的传统,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就数量而言,20世纪80年代前几年法国影片的年产量一直保持在120—130部以上,有时甚至超过200部,是本国影片在国内电影市场上占优势的唯一西欧国家;法国电影继续保持了题材、样式、风格的多样化,侦探片、喜剧片、历史片、黑色电影、青春片、惊险片、哲理片、情节片等均不乏佳作,且有多部影片在国际上获奖。

二、好莱坞的强劲对手

如今在美国好莱坞的全球攻略背景下,法国电影已经成为民族电影独立与抗争的旗手,法国的电影节则成为世界艺术电影和新锐导演寻梦与追梦的天堂。

目前法国电影的集资渠道基本上可以分为本土制作人投资、电视台投资、外国投资等三种。除了和电影资助制度密切相关的本土制作人投资之外,法国电视台对电影的投资是很有特色的。法国电视台对电影的投资主要通过法国电视4台、一家免费电视频道和一家影视投资公司来操作。法国电视4台为收费频道,主要设置电影、体育、色情节目等频道。法国电视4台一般以合拍和预购两种方式参与一部影片的投资,前者一般不超过影片预算的8%,后者一般大于影片预算的30%;免费电视频道包括法国电视1台、法国电视2台、法国电视3台、法国电视5台和法国电视6台,这些频道的节目收看是免费的,但有义务对电影制作进行不同程度的资助;影视投资公司的法文缩写为SOFICA。在法国,非影视公司必须通过SOFICA才能投资影片的制作。SOFICA一般采取直接投资影片和成为制片公司的股份这两种形式。但不管怎样,SOFICA的投资一般不能超过影片预算的50%。法国电影投资机制的最大优点在于透明:法国在全国建立投资合同存放系统,实行电脑售票,投资人借助这些手段,可以对电影票房和电影的电视播放分成等硬指标进行严格监控,这无疑大大保护了投资人的利益,鼓励了投资人投资电影。此外,法国电影业加快了制片与发行国际化的步伐,提倡投资来源的多样化,以尽量化解投资风险。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合拍片的数量已占法国电影年产量的1/2强,这也大大增加了外国投资人投资法国电影的积极性。

1995年12月28日,法国巴黎协和广场。法国著名演员德帕迪约和阿兰·德隆从片盒中拽出一部美国电影拷贝,然后当众焚毁。这是法国电影人对电影诞生一百周年的纪念,体现了法国人对本国电影文化保护的强硬姿态。除了实行上文所说的“文化例外政策”,法国对电影文化的保护采取了更加积极主动的措施。这些保护措施既是国家/政策行为,又具有极其广泛的民众基础(众多个人行为的汇合)。比如法语保护政策、扶持青年创新型导演。

在法国,的确存在自觉抵制英语文化的集体意识。伴随着美国商业电影在世界范围的传播,美国人倡导的价值观、时尚、生活方式和审美理想被“灌输”到世界各地。为此,法兰西学院每年有专家组成的小组,按照法语构词法原则向各大工具书提供英文通用词汇相对应的法语新词汇,寻找统一规范的法文译法,或者直接搬用英语原形,但重新规定法语发音规则。法国的国家电视台,几乎所有的外国影片都被翻译成法语之后才播出,美国商业电影在法国公映时由发行商确定其法语名称,并及时翻译成法语公映,有的院线是原声发音配有法文字幕,但普通法国人还是爱看法语版。很多非英语国家的电影人都在尝试说英语的同时,法国电影人却以在官方场合讲法语为荣。通常,法国电影活动的官方语言是法语。很多法国电影人请外籍演员拍戏,即使是美国人或者英国人,导演都要求演员说法语。

法国电影的文化魅力长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期以来对本土电影的坚持,通过鼓励本土青年导演的艺术创新来主动地抵制好莱坞的“全球化”。这种“保护”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来实现:一是法国国家电影中心直接资助电影处女作的生产,一般每年的政府电影扶植资金,16%用于处女作的生产,其产量约占每年电影产量总数的20%。仅1995年法国就资助了19部处女作,约占33部申请投资处女作的60%;其次,各电影节和基金会也非常重视处女作,如昂热电影节(Anger)、贝尔福特(Belford)电影节等,戛纳电影节还专设“金摄影奖”以奖励艺术和实验电影的创作,此外,一些基金会如Gan基金,Martini基金和Gervais基金也以此为己任;其三,政府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发行商多发行处女作。这种机制不仅鼓励艺术创新,还催生了法国电影创作新人不断出现,也从根本上使得法国具有保存本国电影市场的能力和实力,这一点是其他欧洲电影国家所无法比拟的。

三、艺术电影的独特魅力

艺术电影是法国人的品牌,法国电影联盟在保证推介影片的多样性的同时,越来越向商业大片倾斜。法国电影的艺术成功推广源于以下几个因素:成熟的电影推广机制/机构、作为立体产业的电影节、完善的艺术电影院线、打造自己的电影之都。

法国电影的艺术推广工程是以法国外交部为首的。法国外交部利用电影资料馆、电视档案馆的网络工程和组织法国电影回顾展等形式来保证法国故事片和纪录片在世界范围内的发行和推广;法国电影联盟一直承担着在世界范围内推广法国电影的重任。法国电影联盟成立于1949年,是一个旨在向全世界介绍法国电影的组织。它有大约600名成员,由电影制片,导演,演员,发行商和出口商组成。联盟的宗旨是向世界范围内法国电影的商业推广和发行提供支持;除了FilinFrance这样专门为外国电影公司和独立制片人提供制片服务的组织,影视公司聚集的巴黎大区在政府的支持下还提供了特别的税收减免优惠和基金的资助,使那些从事后期制作服务的公司更加有竞争力。

艺术影院是法国电影产业至关重要的部分,在年度票房中占据很大的份额。以2004年为例,艺术影院共卖出了5 230万张电影票,比全国票房的1/4还要多。法国的政治家(不论他们分属于何种派别)都一致认为电影院是文化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影片的选择应该尽可能地多样化,因此,法国社会可以持续地通过政策来保证艺术电影(当然必须保证一定份额的法国艺术电影)得到放映。结果他们在文化艺术和产业/票房上面获得双丰收。在1962年影院分类体系刚刚发布时,只有50块银幕获得了艺术影院认证(其中,24块在巴黎,两块在巴黎郊区,其余的分布在法国各地)。现在,已有1 024处,超过2 000块的艺术影院银幕获得认证。法国艺术电影院不仅数量多,其运作绩效还要经受严格的评定与考核,在农村,如果一家艺术影院放映的普通影片和艺术影片各占一半,那么它就算是合格的;在巴黎,一家影院放映的影片70%是艺术影片,下一年才能保住艺术影院的资格。完善的艺术院线体制使法国成为世界艺术电影的天堂,保证了法国艺术电影文化的主导性。

四、电影节——法国的电影的另一张名片

电影节是法国电影产业的另外一张世界性名片,法国的电影节并不多但是非常有名。比如,戛纳电影节和南特三大洲电影节的意义都远远超出了电影节本身,它们简直就是囊括了电影节日、学术会议、旅游观光、时装展览、明星派对和商业推广等各种名目的文化产业盛会,或者也可以称之为电影文化产业主题公园。以戛纳电影节为例,法国人在介绍戛纳时,除了标榜它艺戛纳电影节主会场外骑警在巡逻术趣味的权威性之外,主要强调的就是能够看到十二公里长的海滩全景的古堡,汇集世界各地音乐作品和戛纳历史文化图片的戛纳电影宫、沿着海滩的大道、海滩边上的豪华建筑、各种美食等,就像在穿越用时尚艺术铸就的通道,泳装、手表、太阳镜、香水、项链应有尽有。戛纳是披着电影艺术面纱的娱乐和消费的天堂,真正受益的正是法国的电影甚至整个文化娱乐产业。除了戛纳之外,法国还有许许多多的小电影节比如南特的三大洲电影节、国际剧作家电影节等都是法国电影赢得世界尊重的重要平台。凡属电影比较发达的国家,都会有自己的电影中心,或者竭力打造自己的电影之都。比如美国的好莱坞、印度的宝莱坞、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上海。法国电影之所以成功,部分是因为她拥有自己的电影心脏——巴黎大区。法国巴黎的电影业和视听产业非常发达,大约90%与影视相关的产业分布在巴黎大区。该地聚集着约550家制作与发行公司及60家后期制作公司。除法国国家电视三台和音乐频道之外,所有法国广播公司都在这里设有分支机构。该地区的影视产业聘用了超过1.5万名的全职工作者和2.5万名的兼职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