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交际应酬中,称呼是礼仪的开始,是打开沟通大门的钥匙。称呼是联系彼此的纽带,每个沟通的开始都是从称呼起步的。要想在称呼上打动别人,就必须讲究一定的分寸,只有恰当的称呼才能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称呼,就是对他人的称谓。怎样称呼他人,既体现出礼貌问题,又体现了对待他人的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与被称呼者的关系是近还是远。所以,在社交应酬中一定要掌握好称呼的艺术。
由于国度不同,对待称呼的态度也不同,而这也形成了一种习惯,例如:美国人习惯性地直接称呼父母的姓名,这对有着几千年传统的中国人而言是不可思议的。中国是闻名世界的礼仪之邦,恰当的称呼是尊敬的表现,所以,人们在称呼他人时应养成好习惯,本着称呼恰当、讲究分寸的原则行为处事。
(1)亲朋间的称呼
对于长辈来说,应以亲属称谓去称呼他们,如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姥爷、姥姥、姑姑、舅舅等。如果直呼其名就显得很不礼貌,亲戚间的关系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对平辈来说,可互称其名或用亲属称谓,如哥哥、妹妹、姐姐、弟弟等;年龄稍大的平辈可直接称年少者的名字,若已成年儿年龄小的,则用亲属称谓礼貌些。夫妻间,可互道姓名,还可以用昵称,但应注意场合,在父母、孩子面前、公开场合最好不要使用。对晚辈可称呼其亲属称谓,当然直呼其名也是可以的,这样显得更加亲切。
(2)对熟人的称呼
针对关系的密切程度,大致可按照熟人的性别、年龄、身份等来确定称呼,如“王奶奶”“李叔叔”“肖哥”“刘姐”等。
在正规的场合,可称熟人的职务、职业,或姓加职务、姓加职业,名加职务、职业称谓,姓名加职务、职业称谓等,如“李科长”“肖队长”等。
辈分职务较高的人对年纪较轻、职务较低的小辈称呼姓名,这样显得亲切、明快。反之,辈分小、职务低的对辈分高、职务高的人直呼姓名,则显得非常没有礼貌,没有家教。
(3)陌生人之间的称呼
陌生人之间的称呼,一般有以下两种方式:
第一,根据人的具体年龄、性别、职位称其为“同志”“朋友”“先生”或“小姐”等。对男人可称为“先生”;对未婚女性可称为“小姐”,已婚女性可称为“夫人”“太太”。可是,如果称未婚女子为夫人,那么对方肯定会认为你在侮辱她,这是一种极不尊重的称呼。所以,宁可把“太太”“夫人”叫做“小姐”,也不能反过来称呼。
第二,可以用亲属称谓相呼。根据与对方的关系、性别、年龄等情况相称。如“大伯”“阿姨”“叔叔”“老爷爷”“大嫂”“大姐”“大哥”等。
与人相处时,本着称呼恰当,讲究分寸的原则,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有利于沟通。一声亲切的称呼、一句良好的问候,消除了沟通的障碍,展现了自己的热忱和尊重。所以,千万不要小看日常交往中的称呼,时刻注意称呼是否恰当,讲究一些方式方法,让称呼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恰当的称呼架起沟通的桥梁,很容易给对方留下更好的印象,尤其是在公关场合,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