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沟通成就你的一生
15591700000065

第65章 看客上菜,做善于沟通的人

我们许多人交际不成功的原因就是不管对什么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结果常常闹出一些矛盾和是非。但是,那些成大事的人往往能做到说话看对象。对待不同的交际对手,应该使用不同的应对方法,我们将这种方法称之为“看客上菜”。

在人际交往中面对的人和事是多种多样的,这就需要交际者学会适应不同的情况,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采取不同的方式,说不同的话。

纳尔逊·曼德拉是南非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一生都致力于解放南非黑人的伟大事业。1962年被捕后被判终身监禁。在狱中,他从不妥协,并为将来的斗争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迫于南非黑人的抗争和国际舆论的压力,南非白人政府被迫释放了曼德拉。1994年4月,曼德拉当选为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在那漫长的反种族歧视的斗争中,他的喜、怒、哀、乐都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曼德拉出狱后,不仅要处理繁忙的工作,还得应对南非右翼势力的威胁和迫害。当有人告诉曼德拉白人右翼势力已经放出风来要暗杀他时,曼德拉却十分轻松地回答:“我太忙了,无暇顾及我的生命。”

1991年10月,英联邦国家举行首脑会议,曼德拉应邀参加。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年轻的白人记者问曼德拉:“南非局势那么乱,黑人参政到底有无希望?”

对于这样的提问,本来应很生气的曼德拉竟然十分亲切地回答了他:“小伙子,我的年龄是你的一倍还多,但我比你乐观得多,你为何如此悲观呢?”

此言一出,全场哄堂大笑。原以为所提问题会使曼德拉十分难堪的那位白人记者却落得自己难堪的下场。

轮到一位黑人记者提问题了,他支支吾吾地说:“我的问题被刚才那个人提过了……”

曼德拉紧接着说:“那么刚才那个人是把你嘴巴叼走的小狗。”

会场里又是一阵哄堂大笑。

这里,针对不同的对手,曼德拉采用了不同的回答方式。对那位首先提出问题的白人记者,作为黑人的他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以一个长者的身份作了非常巧妙地回答;而在回答那位黑人记者时,他又不露声色地将自己的情绪发泄了出来,而且是以一种幽默机智的形式。

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情感和不同的成长环境,所以在人际交往时他们所体现的方式自然也就不同。因此,面对不同的交际对手,应该使用不同的应对方法。

著名人际关系学家兰·勒贝茨先生通过自己多年人际关系实践,总结出了应付各种人的9种策略。他说与人交往时,他最害怕碰到的是以下5种人。

第一种人是所谓的凶悍派。这种人在人际交往中常用语言或肢体暴力威胁对方。比如“这是什么话”或“我现在就要……”或者“你要是不……我就……”等等。

第二种人是所谓的逃避派。这种人在人际交往中往往避而不见,或采取拖延战术。他们会说“明天再说吧”或“我没时间”或“这不归我管”等等。

第三种人是所谓的龟缩派。这种人在人际交往中通常采取完全逃避的态度。他们总说“我不懂”或“这不行”或“我不知道”等等。

第四种人是所谓的高姿态派。这种人在人际交往时习惯用极端的要求来恐吓对方。他们往往会说“我只等到5点”或“中午以前一定要成交”这样的话。

第五种人是所谓的两极派。这种人根本不谈,只逼你在“要”或者“不要”之间作决定。

以上所列举的5种人,我们可能在人际交往中经常会遇到。那么,如何对付这几种人呢?下面请看兰·勒贝茨先生总结出的9种策略:

(1)对付凶悍派最有效的方式是引起他们的注意,必须把他们吓醒,让他们知道你忍耐的底线在哪里。当然,我们的目的不是惩罚,而是要让他们知道你忍耐的极限。

(2)指出对方行为的不当之处,并且建议双方应进行建设性的谈话,在这种情况下对方也许会收敛火气。这时最重要的是提出进一步谈话的方向,给对方一个可以继续交涉下去的台阶下。

(3)对付逃避派或龟缩派要先平定他们的情绪,了解他们恐惧的原因,然后建议更换时间或地点进行商谈,适时说出他们真正的恐惧所在,让他们觉得你了解他们而产生安全感。这种方法对付凶悍派也很有效果,只要他们产生了安全感,自然就不会失去控制。

(4)坚持一切按规矩办事。凶悍派、高姿态派、两极派都会强迫你接受他们的条件,你应拒绝逼迫,并坚持公平的待遇。

(5)在人际交往时,当对方采取极端手段威胁你时,可以请他们解释为什么要采取这样极端的手段,并且可以说:“我需要更好地了解你为什么会这样想、这样做,以便我能接受你的要求。”

(6)沉默是金。这是最有力的策略之一,尤其是对付两极派,不妨可这样说:“我想现在不适合谈话,我们都需要冷静一下。”

(7)改变话题。当对方提出极端要求时,最好假装没听到或听不懂他们的要求,然后将话锋转往别处。

(8)不要过分防御,否则就等于落入对方要你认错的圈套。在尽量听完批评的情况下,再将话题转到“那我们针对你的批评如何改进呢”这一方面。

(9)避免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辩解,应多问问题。只有问问题才能避免对方进一步的攻击。尽量问“什么”,而避免问“为什么”。问“什么”时,答案多半是事实;问“为什么”时,答案多半是意见,就容易有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