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成就的人往往会心胸豁达,以风清月明的态度,从从容容地对待别人不公正的批评。这是因为他们相信天空是宽广的,走过去,前面便是一片蓝天。
青少年在生活、学习以及与他人交往中,总不免被人批评、受人指责。越是有成绩、有名望的人,越容易受到别人的非议。
美国许多成就卓越的著名人物都被人骂过:美国的国父乔治·华盛顿曾经被人骂做“伪君子”、“大骗子”和“只比谋杀犯好一点儿。”《独立宣言》的撰写人托马斯·杰弗逊曾被人骂道:“如果他成为总统,那么我们就会看见我们的妻子和女儿,成为合法卖淫的牺牲者;我们会大受羞辱,受到严重的损害;我们的自尊和德行都会消失殆尽,使人神共愤。”格兰特将军在带领北军赢得第一场决定性的胜利、成为美国人民的偶像之后,却遭到嫉妒、逮捕、羞辱,被夺去兵权。威廉·布慈将军被人诬告他侵占了某个女人募捐而来为救济穷人的800万元的捐款。这些人非但没有被批评、辱骂所吓倒,反而更加保持乐观和自信的态度,做出了影响深远的成就。
其实,一个人的名望或地位越高,骂他的人就越容易从中得到满足。马修·希拉绪说:“只要你超群出众,你就一定会受到批评,所以还是趁早习惯的好。”
英国国王爱德华八世(即温莎公爵)年轻时在一所海军军官学校读书。有一天,一位海军军官发现年仅14岁的温莎王子在哭,就上前问他什么事情,他开始不肯说,后来迫不得已才说了真话。原来他被军校的学生踢了。指挥官把所有的学生都召集起来,向他们解释尽管王子没有告状,但他很想知道为什么这些人要这样虐待温莎王子。
这些学生在推诿拖延了半天之后,终于承认:等他们将来成了皇家海军的指挥官或舰长的时候,他们希望能够告诉人家,他们曾经踢过国王的屁股。
因此,无论你是被人踢还是被人恶意批评,请记住,他们之所以做这种事情,是因为这件事能使他们有一种自以为重要的感觉,这通常也就意味着你已经有所“成就”,而且值得别人注意。很多人在骂那些教育程度比他们高的人,或者在各方面比他们成功得多的人的时候,都会有一种满足的快感。正如哲学家叔本华说过的那样:“庸俗的人在伟大的错误和愚行中,得到最大的快感。”
有人曾经造访过当代最富传奇色彩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史密德里·柏特勒将军,他挨过的骂如果全集在一起,大概可以写成一套骂人的百科全书了。
据他说,年轻的时候,他很介意别人的批评,总希望在众人的眼中留下好印象。那时就算一点无伤大雅的批评,都会令他耿耿于怀老半天。不过他又说,在海军磨了30年下来,把脸皮都磨得刀枪不入了。“我挨过的骂可就多了,”他说,“什么猪狗不如、狼心狗肺啊,再难听的话我也听过。你问我会不会介意?哼,现在我听到有人在骂我时,我甚至不会转头去看开口的人长得是圆是扁!”
在美国历史上,林肯总统恐怕是受人责难、怨恨、诬陷和批评最多的总统。也许应付批评的最佳典范该推林肯总统才是。南北战争期间,国事艰难,林肯若不是有一套应付批评之道,只怕不等战争打完,他已经先垮了。他应付批评的那一段话已成了经典之作,麦克阿瑟将军把它当做座右铭,丘吉尔也当它是传世箴言,高挂在自己书房的墙上。林肯是这么说的:“别说是回答,就算是我试着去听每一句攻击我的话,那么这里早就可以开店,改做别的营生去了。我只能做到我所知道的最好的地步,尽力而为而已,而且我将坚持到底。如果最后证明我是对的,那么所有反对我的意见都无关紧要了。如果证明我是错的,那么就算有一打天使宣称我是对的,又有什么差别呢?”
林肯不仅能正确应付别人不公正的批评,而且从来不以他自己的好恶来批判别人。如果有什么任务待做,他也会想到他的敌人可以做得像别人一样好。如果一个以前曾经羞辱过他的人,或者对他个人有不敬的人,却是某个位置的最佳人选,林肯还是会让他去担任那个职务,就像他会委派他的朋友去做这件事一样。而且,他也从来没有因为某人是他的敌人,或者因为他不喜欢某个人而解除那个人的职务。在林肯所任命的高职位的人物中,有不少是曾经批评过他的人。但林肯相信:没有人会因为他做了什么而被歌颂,或者因为他做了什么或没有做什么而被罢黜。因为所有的人都受条件、情况、环境、教育、生活习惯和遗传的影响,使他们成为现在的这个样子,将来也永远是这个样子。
罗斯福总统的夫人曾向她的姨妈请教对待别人的不公正的批评有什么秘诀。她的姨妈说:不要管别人怎么说,只要你自己心里知道你是对的就行了。避免所有批评的唯一方法就是只管做你心里认为对的事——因为你反正是会受到批评的。
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是很重要的,别人如何看待你的学习、决定、努力、动机或成就,这些都不要紧,因为只有我们自己最清楚自己所作所为的重要性。
当然,他人的掌声及喝彩固然令人高兴,例如当你听到别人对你说“谢谢”或赞许你的作为时,你必然会感到欢喜,但最重要的还是你对自己的评价。而大部分的人都将这种评价的标准建立在自己的人生信仰及价值观上。
因此,成就大事的人从不为别人的不公正的责难和批评而生气烦恼。因为他们知道,无论怎么做总会有人非议,而只要心头把得住,凡事尽力而为就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