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地表达肢体语言的先决条件是,我们不仅知晓他人传达给我们的信息,也必须明了本身身体的运用传达给了他人何种信息。”
1.认识肢体
卡耐基认为,最明显的非口语信息,表现在身体的行为上。作为一个沟通的接收人,我们运用着所有的感官,我们看到他人的面部表情,我们听到一个很特别的声调,我们感觉到一只手接触到肩膀上,我们尝到一位厨师所用的调味品,我们嗅到某人的香水味儿。如果同时作为接收人与发送人,我们会察觉到身体的外观及动作在沟通中是多么的重要。我们会受一个人服装的款式、色彩及装饰的影响,也会受一个人姿势、走路方式或站立、移动的影响。
卡耐基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假设在你一天最忙碌的时刻里,有位职员进入你的办公室,想和你讨论一个问题。你和他讨论后把问题解决了,但是这位职员却站着不走,并且把话题转向社会时事。在你的内心里,很希望立即终止这个讨论而去继续工作,可是在表面上,你却很礼貌专注地听着。然后,你把椅子往前挪了一下,并坐直了身子,开始动手整理你桌上的公文,不管这些举动是潜意识的还是故意的,它们都表现出你的感觉并暗示这位职员“该是离开的时候了”。除非这位职员没有感觉或太专注于自己的问题,否则谈话很可能因彼此间的默契而获得结束。
事实上,一个人的心理反应,纵使不会在脸上显露出来,那也一定会在手足的动作里显露无遗。假如你要说服的对手真的老奸巨猾,或者你觉得通过看表情太复杂,而他的语言又高深莫测,还是会有办法——通过肢体语言来认识他。
那么就让我们先来认识肢体语言吧。
卡耐基说:“某些手势动作与肢体姿态具相当的重要性,更确切地说,是个人应该非常注意的基本事项,它们象征了在某种情境中,我们与他人互动的意愿以及对对方抱持的态度。”
他还认为,肢体语言分为开放式与封闭式两种,两者在动作和象征意义上有很大差别。
开放式肢体语言包括:手臂与腿均不交叉;手掌张开,显露手腕内侧;脚与胸面向对方;脸不要被手、头发或深色眼镜所遮住;身体稍微向对方倾斜,但是要抬头挺胸,不要弯腰驼背。
开放式肢体语言能让对方感受到正面温暖的力量,专业人员在会晤客户并鼓励他们放松心情、吐露心声时,应该运用开放式的动作。这种动作亦广为成功的推销员与被面试者所运用。
封闭式肢体语言几乎正是所有开放式肢体语言的反面。手臂与腿交叉,以形成自己与他人之间的一道屏障,或者把袋子或档案摆在身体前面,都可达到相同的效果。另外,像不面向对方,眼光移向他处,避免双方目光接触,身体或脚朝向他处,用深色眼镜或长头发把脸遮住,这些都属于封闭式动作。
这象征着一个人不愿或并未开诚布公地与他人互动。当人们在应付一位纠缠不休的推销员时,或是一位专业人员在应付一位客户,而这位客户提出了他无法或不愿答应的要求时,就可自信坚决地将封闭式肢体语言派上用场(通常还会附上一句“不”)。同样地,人们在一些他们不愿或无法敞开心胸的紧张场合中,也会利用这种肢体语言,例如在工作面试时。这往往会给人一种错误的信息。而练习开放式动作不仅可使害羞的被面试者表现得更大方、更有自信,也会让他们本身产生这种感觉。
具体来看,肢体语言主要包括哪些?
态势是说话者传情达意的一个重要手段,一种沟通“语言”。它包括说话者的姿态、手势、身体动作等既可以帮助说话,又可以诉诸对方视觉的因素。
语言由字、词、句子和标点组成,肢体语言也是一样。每个姿势就好比是单一的字词,可能有不同的意义,只有和其他字词同时出现在句中,才能确实了解这个字当时所代表的意义。肢体语言的姿势和口头语言的句子一样,会表现当事人的感觉或态度。观察敏锐的人不管别人说什么,总能读出肢体语言所表达的意思,并精确解释。
态势“语言”主要体现在手势和其他身体动作上,以手部动作为例,就可发现其表达的意义很丰富。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之间招呼问候普遍采用握手礼。在舞会或公共场合中,不断地主动前去与别人握手,表示自己善于社交,而且这种人的自我表现欲很强。握手即表示解除心理隔阂和交流障碍的意思,排除了这种障碍,心理的变化也就很容易地显露出来。一般来说,握手力量的强弱与其性格有很密切的关系。使劲握手的人,通常表示他的主动性很强,而且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反之,不用力握手的人,内心有一种压力,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缺乏自信心,性格脆弱。
那么,利用握手的方式,到底要怎样才能了解对方微妙的心理活动呢?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现象,就是通过手的温度状况来判断。在人的身体里,当发生惊吓或恐怖的感情变化时,跟自己大脑有关的自律神经意识就会突然活动起来,并引起血压与脉搏的变化,呼吸的紧张,或是汗腺的兴奋等状况,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现象。
倘若跟对方握手而发现对方的手掌出汗时,这就表示对方的情绪紧张,也可以说这是失去了心理平衡的象征。有些女性表面看来冷若冰霜,但若握住她的手,却发现她的掌心有汗迹。这也许是因为男性的容貌、语言或者她所处的环境等引起激动兴奋的表现。
我们最常看见的手部动作——用手摸头的情形——是强调一个人正在用头脑思考事情的意思。当一个人为了要找出一个好计策,都会聚精会神地沉思,偶尔也会摇动自己的手臂。在某种情况下,有人会用手敲敲自己的头,搔一下头发,或者用双掌互相揉搓。
当思考速度加快的时候,手的动作也会变得急速起来。因为手的动作与思考的速度成正比,当脑海里浮现新的构想时,用手抚摸头的次数也会增加。
也有人惯以拳头击掌,或者故意把手指曲折得咔咔地响。这种人,大部分都对于自己的体力充满着自信,所以他们把手指故意折屈得很响,目的在于威吓对方。不过,当他们摆弄手指的时候,一般而言,他们头脑里的思考活动并不很激烈。
此外,有些人即使陷入同样的思考的情境里,他们也不用手去摸头,他们喜欢用手支撑着头,表示他们正在聚精会神地思考问题。
表情是另一种传达信息的重要肢体语言。
美国心理学家阿斯德将愤怒、恐怖、诱惑、不关心、幸福和悲哀等六种感情让几个人用表情表达出来,而后让许多人前来观察表演,并让他们指出每种表情表示何种感情。结果发现,观察这些表情的人跟表达者的意图不尽相同,在六种表情之中,一般人平均只能判别其中的两种感情。总之,即使表现者有意做出愤怒的表情,观察者却误认为是悲哀的表情。
要从表情中判断对方的真实感情,首先要着手研究脸部的肌肉变化。我们可以看见,比起身体上的其他部位,脸上的肌肉显得特别发达。由于感情上的变化,脸部的肌肉也随之起变化,这在生理学上可以得到确认。此外,当我们研究大脑皮层的运动时,可以发现脸部与手的活动远比其他部位灵敏。
我们可以很容易理解,感情的表现跟脸部肌肉的活动是息息相关的。嘴唇的尾端向后收缩,表示是心情愉快,嘴唇尾端向下沉,表示心情不愉快。如果是愉快的表情,脸部会上提;倘若是不愉快的表情,脸部会下沉。由此可见,脸上各部分的肌肉也跟愉快与不愉快等相关的感情互相对应,随感情变化呈现出相应的活动。因此,我们就可以以这种愉快与不愉快感情及肌肉的变化为基础,显露出自己相应的表情。
我们之所以不能从表情来洞察对方的感情,恐怕是因为我们只注意到脸上的一部分变化。
要装出一种与感情不符的表情,对于人们来说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事。美国的戏剧学校有一门学科,就是要让内心里的某种感情流露出来,同时要在脸上制造一种异于此种感情的表情,这是很实用的锻炼法。纵然内心产生愤怒的感情,却依然要笑脸迎人。如果把这种表情训练得能够运用自如,演技显然就达到较高的水平了。但是,据说一年当中至少有人会因此中途闹起神经病来。
其实那些看起来不露声色的人没表情并不等于无感情,因为内心的活动倘若不呈现于脸部的肌肉,那就显得不自然,而正因为没有表情,有时候反而会使感情更为冲动。倘若紧迫感增强,眼睛马上会瞪得很大,鼻子会显露皱纹,或在脸上出现抽筋现象。所以,如果看见对方忽然脸上抽筋,那就表示在他的深层意识里,并非毫无表情,而是他正陷入激烈的冲突与不满之中。
此外,同样是毫无表情,也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极端的不关心,另一种是根本不放在眼里。尤其是女性;倘若太露骨地表现自己的好意,又似乎为情况所不许,于是表露出相反的表情。有些人不愿让别人知晓自己的心情,结果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使对方看起来漠不关心,但事实上却十分关心。
还有一种人,就像通常有人所说的“脸上在笑,心里在哭”,这些人愤怒、悲哀或恨至极点时也会微笑,脸上的表情跟内心的感情完全相反,纵然满怀敌意,但表面上却要装出笑脸迎人,甚至谈笑风生,行动也要显得落落大方。
当然,这种感情与表情完全矛盾的情况,因为其表情被夸张得太过分,甚至遭受歪曲,就会如前面所说的,前额、眉、眼睛和鼻子等部分呈现喜悦的肌肉运动,在他的嘴角、嘴唇和下颚等部分却呈现厌恶的肌肉运动。同时,在态度上又很快从微笑转变成一点儿不在乎。
卡耐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其实也是传达信息的语言。
这意味着你必须认知对方的个人空间,千万不要没有必要就加以侵入。侵入个人空间有好几种不同的形式:一位前来拜访的亲戚强行对小孩又亲又搂,这便是不尊重孩子的空间,将孩子视为物品;同样地,老师或警方讯问者可能在问问题时,闯入对方的亲近区域,因而胁迫学生或嫌疑犯。
通常对男女双方而言,如果接受或触摸自己身体的对象是女性,则一般不会给人带来威胁感。据说这是由于我们大多数在孩提时期经历过的亲近抚摸,出自母亲的比出自父亲的还要多。女性的触摸也被认为较不可能产生性威胁,因为不管对方乐不乐意,先发动性接触的通常都是男人。
男人也有利用自己的身体占据较多公共空间的倾向,例如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人们容易利用购物袋、外套、公事包或其他的东西来要求更大的空间。女人可能会用自己的袋子或外套隔离开一个不怀好意、向自己走近的男人。当男女双方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擦身而过时,男人通常会正面向着女人而过,女人则会转过身子,背对着男人。一般而言,男女双方在公共场合中都会尽可能地移动自己,以与他人保持较多的空间距离。
2.透过视线看你
巴西电视连续剧《女奴》中有这样一个镜头:伊佐拉在离开农庄回城之前,去向她的情人多比亚斯道别,并询问情人对她的爱,得到的答复是“你看看我的眼睛”。于是,两人对视了一会儿,仅仅只是一会儿,伊佐拉便高兴地跳了起来。因为从多比亚斯的眼睛中,她看到了他爱自己的真诚和坚定。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富有表情的眼睛是最美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当丰富的内心世界无法用语言表达时,当心情因为激动而起伏变化时,眼神一瞬间就能把说不完道不尽的东西表露出来。正如黑格尔所说,不仅身体的形状、面容、姿势,就是行动和事迹,语言和声音以及它们在不同生活情况中的千变万化,全部由艺术化成眼睛,人们从这眼睛里就可以认识到内在、无限、自由的心灵。
卡耐基认为,只有在目光接触的情况下,才能建立真正的沟通基础。与别人谈话时,有些人令我们感觉自在,有些人却不然,似乎不值得我们信赖。这主要和他们说话时注视我们或正视我们的时间长短有关。某人不诚实或有所隐瞒时,其眼睛和你的眼睛视线相接的时间少于1/3.当某人注视你的时间超过2/3时,原因之一,他(或她)发现你很有趣或很吸引人而瞳孔扩张;原因之二,他(或她)心怀敌意,发出无言的挑战而瞳孔收缩。研究指出,当A喜欢B时,会经常凝望B,让B知道A喜欢他,期盼B因而喜欢A。换句话说,为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别人谈话时,你的视线应该和他的视线相接60%~70%的时间。紧张胆怯的人,他正视你眼睛的时间低于1/3,因此令人无法信赖。谈判时,应避免戴深色眼镜,因为会使别人感到你在瞪他们。
瞳孔大小是一项重要的特征,表现出人们本身的反应,无论他们自己是否有所察觉。瞳孔大小与眼睛所见环境的光线强度有关。我们大都还记得小时候拿着火把到同伴眼前,观看对方瞳孔收缩的情形。有些动物——例如猫——瞳孔收缩的情形特别显著。然而,瞳孔大小亦受自主或非自主神经系统的支配。当一个人性欲高升时,他的瞳孔便会放大,这样别人就较有可能认为他们具有魅力,这便是所谓的“卧室之眼”(bedroomeyes)。一个处于警戒或生气状态下的人,瞳孔则会缩小。
在许多场合中,女人会将少许的龙葵(这种植物又名“颠茄”)放入自己的眼睛,好让自己看起来更富吸引力。
当你的目光随不同物体而移动时也会形成涵义丰富的“语言”。
人们在看人时,目光可能涵盖三处肢体范围:
(1)洽商时,注视对方的范围应该从眼睛往上延伸至前额;
(2)一般社交场合中,注视对方的范围应该从眼睛往下延伸至嘴巴及下颚;
(3)亲密的眼光则由眼睛开始,一路往下延伸至腿。
如果在洽商时有人投以亲密的眼光,结果必会使得接收者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感到十分不自在,并有被侵犯的感觉。在不同的人际场合中,你不仅要知道自己正在接收的是何种眼光,也要知道该如何对他人投以适当的眼光,这就是一种自信的表现。
会面时双方的注视范围视会面过程的性质与熟识程度而定。如果过程很热烈,那么便可增长目光接触的时间,而与会面的性质也就毫无关系了。由此观之,如果双方都是拳击手,那么在报到时就会使出浑身解数把对方瞪跑;但如果双方是一对恋人,那么便会双双坠入对方的眼波之中。交谈时,通常应该在尚未开口说话之前就先抓住对方的目光,而且也应该边讲话边看着对方。过程的进行该遵循一定的规则,即被动时看着别的地方,主动出击时则正视对方。知晓这种规则,而且能加以利用,才是一种有自信的做法。
说话者在说话时,他的思想感情总是随着话语的内容起伏变化,有时深沉,有时哀伤,有时激昂高亢,有时又可能像涓涓细流那样不胜缠绵。然而,不管是什么样的感情,说话者都应尽可能让目光产生相应的变化,以便启发对方对于所说话语的理解及对于所传达的感情的体验。例如说到兴奋的时候,你可以让眼睛发出兴奋的光芒;说到哀伤处,让眼睛呆滞一会儿,使这种情感显露出来。目光和说话内容的密切配合,传情达意的作用就更加明显。
卡耐基认为,与人说话时,切忌死死盯住对方的眼睛,否则会令对方浑身不安,甚至造成误解。
日本学者斋木深在《心理学的趣味实验》中讲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两个朋友乘车外出,其中一个很自信地说:“我不用说话,也不要有什么行动,就可以使坐在对面的这位女士让座位给我。”说完,他便开始专心致志地凝视对面那位年轻女士的眼睛。开始,她抬头看了一眼那位朋友,好像没在意,那位朋友还是一直盯着她的眼睛。果然,那位女士站了起来走向后面,把位子让给了他。
这就是眼睛所凝聚的意志和精神产生了作用。
不同的国家、民族的人们,在使用目光的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这时说话就不能墨守成规,而应入乡随俗了。例如,阿拉伯人说话时,一定要看着对方,否则就是不礼貌的行为;瑞典人交谈时,习惯于频送秋波,而不会被认作带有邪念;在日本,如果直瞪瞪地瞧着对方的脸,那是失礼的表现。
另外,需要注意的还有:变化眼神时要有一定的目的,切忌出现那种故弄玄虚、神秘莫测的眼神;在演讲过程中不能有过多的凝视,以免使听众产生压力,你的眼神应该随你的感情而变化。
3.服饰表信息
除了面孔和姿势之外,服饰甚至在人开口之前就传递了信号。
我们穿着的服饰,好比动物的皮毛,均是身体的延伸。服饰正如我们的身体,代表着我们向世人传达的信息。
自信穿着的基本规则众人皆知,问题是如何根据各种场合做适当的打扮。要如何穿着才算是适合、整齐,而且在颜色、款式、质料各方面都能衬托好穿着者呢?现今有许多形象顾问可以提供一些服饰颜色与式样的忠告,要不然你只要经由观察他人的穿着,也可以感觉出何种打扮最适合自己。穿着能够衬托出自己的个性与外表的服饰,不仅是自我表现的重要部分,更与他人息息相关。
包装绝非仅仅穿衣打扮,但首先是穿衣打扮。服装是人类的包装,对人的职业、个性和心态,既有掩饰的作用,又有展示的功能。
人类原本是为了遮盖自己的裸体,掩饰自我,才穿衣服,但从心理上说,服装更能展示自我。因为每个人穿着自己选择的衣服,表现的是从裸体上无法看透的深层心理。因此,衣服也成为与人类身体无分割的一部分。可见,衣服是一个人的表征,当一个人将自我由内展露于外时,心理学称之为“自我延长”。
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往往是从服饰和仪表上得来的,因为服饰往往可以表现一个人的身份和个性。毕竟,要对方了解你的内在美,需要长久的过程,只有仪表能一目了然。
马克·吐温说过:“人靠衣装。裸体的人对社会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同样,穿衣服不合适的人也是如此。衣服应该比较合身,看起来很舒适,而且要适合场合。
美国商人希尔在创业之始,就意识到服饰对人际交往与成功办事的作用。他清楚地认识到,商业社会中,一般人是根据一个人的服饰来判断对方的实力的。因此,他首先去拜访裁缝。靠着往日的信用,希尔定做了三套昂贵的西服,共花了275美元,而当时他的口袋里仅有不到1美元的零钱。
然后他又买了一整套最好的衬衫、衣领、领带、吊带等,而这时他的债务已经达到了675美元。
每天早上,他都会身穿一套全新的衣服,在同一个时间里,在同一条街道上同某位富裕的出版商“邂逅”相遇,希尔每天都和他打招呼,并偶尔聊上一两分钟。
这种例行性会面大约进行了一星期之后,出版商开始主动与希尔搭话,并说:“你看来混得相当不错。”
接着出版商便想知道希尔从事哪种行业。因为希尔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极有成就的气质,再加上每天一套不同的新衣服,已引起了出版商极大的好奇心,这正是希尔盼望发生的情况。
希尔于是很轻松地告诉出版商:“我正在筹备一份新杂志,打算在近期内争取出版,杂志的名称为《希尔的黄金定律》。”
出版商说:“我是从事杂志印刷及发行的,也许,我也可以帮你的忙。”
这正是希尔所等候的那一刻,而当他购买这些新衣服时,他心中已想到了这一刻以及他们所站立的这块土地,几乎分毫不差。
这位出版商邀请希尔到他的俱乐部,和他共进午餐,在咖啡和香烟尚未送上桌前已“说服了”希尔答应和他签合约,由他负责印刷及发行希尔的杂志。希尔甚至“答应”允许他提供资金并不收取任何利息。
发行《希尔的黄金定律》这本杂志所需要的资金至少在3万美元,而其中的每一分钱都是从漂亮衣服所创造的“幌子”上筹集来的。
希尔知道:成功的外表总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尤其是成功的神情更能吸引人们“赞许性的注意力”。当然,这些衣服里也包含着个人能力,它们是自信心和创造力的完美体现。
服饰是个人身份、社会地位的表达,因此着装时考虑自己的社会身份、社会关系是很必要的。
首先,制服表现一个人的社会角色。
如果专业人员脱下了他们的制服,而改穿上“普通服装”,那么必定是在对其他的人们传达一种明确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警政人员会说:“我现在只是个平凡老百姓了。”当资深的医师顾问不再穿着白色大衣,便是在显示自己比其他同事优越,纵使牺牲了工作上的卫生需求。
穿着一般服装可以强调出他的角色是一位老师,而非护士。在某些戒毒所中的护士也是不穿制服的,以便使其中的戒毒成员感到他们较无威胁性,而且接收到“这并非药物治疗”的信息。
穿制服不仅是一种区别认定角色的方式,同时也给穿着者一种权威感。因此许多人在接受一位未穿制服的护士所施行的药物治疗时,便会感到较不自在。他们可能会认为他不是真正的护士,或者觉得他的治疗在某方面也许会有过失。这种情形在一些老人之家最常见,这些地方的主管试图借由不穿制服来塑造一种家庭气氛,而非社会机构的感觉。
其次,不同地区、不同场合需要不同服饰。
到一流饭店赶赴宴会时,总会将自己体面地打扮起来;若是到一般商店、市场购物,则穿一套轻便的休闲服。其实,并不是每到一家一流饭店,都规定必须西装革履,而是这些饭店的气氛和其他人的穿戴,会使你不得不注意自己的服饰仪容。
盛装赴宴,不仅仅是为了表现自己的礼仪,而且也是为了不有负于酒店的豪华气派。所以,装扮仪容的行为,也可以说是一种预防被那种气氛吞没的心理武装。这时身上的衣装,已不仅是普通的衣服,而是一件保护心灵的外衣。质地好的服装可以强化自我意识,达到与一流饭店平等的关系。初次见面的对象就像一流的饭店,只要你能将与对方建立平等关系的“东西”加诸己身的话,便会更加大方自信了。
自然,人们对于着盛装的人和不讲究仪表的人两者间的感觉是不会相同的。美国有许多家大公司对所属雇员的装扮都有“规格”,所谓规格自然不是指要穿得怎么好看或指定衣料,而是“观感”的水准。不只在美国如此,在世界各地都一样。在中国,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在向人们推销保险的时候是不会穿得随随便便的。无疑,人们对于穿得整齐的人,总是较有依赖感的。
另一方面,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国家、民族和文化圈中,人们对着装也有不同态度。例如,唐代妇女喜丰腴浓艳,宋人素雅重意蕴,元自豪奢华美,明人俗丽高雅而富于生活情趣。又如,15世纪时,欧洲在战争与瘟疫的摧残下人口剧减,因而妇女以多产为荣,怀孕妇女的形象成为追求的理想,连新娘也流行穿一种叫奥布朗的宽大长袍,宛如即将分娩的孕妇;16至19世纪的欧洲以成熟女性为美,强调胸部和臀部的丰满;20世纪20年代,欧美妇女追求一种“男孩子”风格的形象——容貌天真纯洁,手足纤细而胸部平坦,因而女服造型转为H型,服饰细节集中于腰腹部;50年代欧美妇女曾一度风行使用胸垫,追求一种性感的曲线;60年代一变以苗条为美,几乎到了越瘦越好的地步;80年代又转而追求一种纤长、矫健的体型。
卡耐基认为,良好的仪表犹如一支美丽的乐曲,它不仅能够给自身提供自信,也能给别人带来审美的愉悦;既符合自己的心意,又能左右他人的感觉,使你办起事来信心十足,一路绿灯。
美国的心理学者雷诺·毕克曼做了以下有趣的实验。
他在纽约机场和中央火车站的电话亭里,在任何人都可以看到的地方放了10分钱,等到有人进入电话亭,约2分钟后派人敲门说:“对不起,我在这里放了10分钱,不知道你有没有看到?”结果退还硬币的比率,询问者服装整齐时占77%,而询问者服装较寒酸时则占38%。
进入电话亭里的人在被服装整齐人询问时,可能会察觉服装整齐的人跟自己说了很重要的话;而面对服装寒酸的人,因为在不想接触的念头下,不想去理会对方的问题,所以根本没有听清楚他说的话,就开口回答“不”,企图赶走对方。
“佛靠金装,人靠衣装。”衣着对一个人出外办事影响非常大,大多数人对另一个人的认识,可以说是从其衣着开始的。衣着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不但能给对方留下一定的美感,而且它还能反映出你个人的气质、性格、内心世界。
卡耐基认为衣着明显地表现出性别差异,而这可能会导致某种程度的歧视。有些女性的服装,例如裙子,有碍于从事某些活动,至少也显得较无威严:女警被要求穿裙子上班,但这却使得追捕小偷的工作变得更加困难。
通常,一般人均认为女人应该为了讨好男人而打扮。在一些办公室中,女人被认为应该穿着高跟鞋与紧身短裙才能显露出“女人味”。在此情况下,女人必须明确地坚持自信的立场。然而即使有反性别歧视的立法存在,女人味在工作时依然会被要求穿裙子,即使在某些情况下,穿裙子并不符合实际需要。另一方面,从事某些性质较为严肃的行业的女性发觉,穿着正式或者甚至有点古板的服饰,有助于让她们的男同事把她们当作一回事。
不过,千万要记住,交流意味着把你头脑中的想法简单直接地传递到观众的头脑中。任何妨碍这种传递——智力和情感的传递——的东西,通常都会破坏交流。如果一个观众没有注意到你穿着什么衣服、站立或坐着的姿势如何,或者你正在做什么事情,那么他就能够自由地把精力集中在你的讲话上。
你传递的所有信号都应该是沟通信号,而不是个人信号。应该允许观众获得你想要他们获得的东西——你头脑中的想法。
4.姿态沟通
除了静态的肢体、服饰“语言”,人类的坐、走、站诸多姿态无不表达丰富内涵。
对“坐”稍加留心,你就可以从坐的姿态、座位的排列、彼此间的距离等方面看出人的情绪、欲望、个性、地位、彼此间的关系、亲密程度等,而且这些坐的细节传给你的将是真实的信息。
一般情况下,一坐下来便跷脚的男人,大多防御心很强,而且具有不妥协的对抗意识;一坐下便跷脚的女性,表示对自己的容貌相当自信,且有夸耀和引人注目的意思。
有时也可以看到,有的人不是规规矩矩地坐在椅子上,而是把椅子挪了个个儿,将椅背朝前,双腿叉开,跨骑在椅子上。卡耐基认为,跨骑椅子是人们面临语言威胁时所做出的一种防护行为。在谈话过程中,当某个外向性格的人处于劣势时,他就有可能不由自主地跨骑在椅子上,并且这种由正坐转入跨骑的过程大多数是在他人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进行的。一旦他转入跨骑椅子的状态,他就会感到处于支配地位,使他人处于劣势,因此化被动为主动。事实证明,当某些人对他人的讲话感到厌烦或想压下别人在谈话中的优势而显示自己的时候,他们就会采取这种坐姿。跨骑椅子的人经常给别人一种放肆或处于主导地位的印象,习惯于跨骑椅子的人总想唯我独尊,很难和他人和睦相处。
在坐着交谈的过程中,如果你将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并且将跷起的脚朝向在座的某一个人,那么表示你对这个人发生了兴趣,或愿意接近。如果那个人对你也发生了兴趣,那他也会做出同样的动作。当你们谈得很投机时,他甚至可能效仿你的动作和手势。
站的姿态又会传达哪些信息呢?
人在站立时,有正面和侧面之分。比较而言,正面姿势所反映的特征,是人们通过学习和对自身经验的总结积累而形成的姿势特征;而侧面姿势,一般被认为仍保留着出生时的原始姿势倾向。所以,正面姿势是人们在适应后天的生活环境中形成的,它反映了人们现在和未来的状况,同时也表示出一个人克服困难的能力。而侧面姿势则表示出原始的感情,幼年、少年时期的心理活动,以及与生活有关的心理活动。人们在自己漫长的人生道路上,逐渐形成了自己认为最佳的姿态。从正面看人体,除了在非常特殊的场合下,一般很难见到左右对称的姿势,大多数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左右差别。具有这种姿势的人,在对付外界时常常带有主动性和攻击性。
人们为了保持一定的姿势,全身肌肉必须处于一种特定形式的紧张状态,这种状态叫“姿势紧张”。那些姿势歪斜的人,在歪斜的部位一定存在着一种超过基本、正常状态的过分紧张;也正是因为有着这种不必要的紧张,那个部位才会变得歪斜。所以,见到这样的人,可以得出这样的判断:他正在进行某种心理活动,或者他的心理产生了不正常的紧张,打破了心理平衡。
侧面姿势反映了人体前后倾斜状况。如果看到一个垂头、屈膝、弓背、驼腰的侧面姿势,我们马上就可以从这种姿势中毫不犹豫地断定,这个人不是处于紧张状态而是处于一种沮丧的松弛状态。哭泣着入睡的孩子,以及伤心不安、蜷曲着睡觉的成年人的侧面就是这个样子。这种姿势与胎儿在母亲腹中的姿势很相似,因而被称作G型,恰好又是英文“起源”(Genetic)一词的第一个字母,可以认为他的心情由自然回到婴儿那个起源的时期。所以,具有这种侧面姿势的人,他的心理活动已回到幼年时的原始状态中了。
还有一种人,他的身体总的看来是形成了G型,但头部却向后倾斜,臂部抬高,腰部处于紧张的状态。这表示他正在用力对自己的姿势做一些修正,已经有了一些积极的自我恢复力,反映出他对现实提心吊胆的心理。
与这一种姿势相反,挺胸直背、身体后仰、腿绷直着向前伸出的姿势,可以明显地看出积极努力地适应现实的倾向,是一种充满着力和紧张的状态。具有这种姿势的人不屈服于现实,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去努力争取。但是,如果一个人站得过于挺直,使用了过多的力量来支持他的姿势,那么,这种人比他想象中的自己更加渺小无用。他的心中有着强烈的自卑感,为了解除这种自卑感,他在心理上就会产生需要凌驾于别人之上的感觉,于是形成可以起到补偿作用的良好情绪。
人的走姿可以表达他的信心,展现他是否具有活力。人们印象中精力充沛的走姿是:收腹,肩膀平而挺直,挺起胸脯,下巴上提,面带微笑,目光炯炯,闪烁着必胜的光芒。人们不可能总是表现出一副精力充沛的模样,但你却可以试试看。只要你有这个意识,稍加调整,你必会振作精神,显出奕奕神采。
所以要注意你的行走,走路的姿态最容易显露出你的精神状态。在工作场合不要无所事事地闲逛,应该带有一定目的性地大胆前行。记住,如果你的工作要求你经常出入于别的办公室,你要养成一个随手带些材料或者夹个文件夹的习惯。这样做不仅不让你的手空闲着,而且你所表现出来的讲求效率的形象,会得到赞许的评论。
拥有良好的姿态是每个人所希望的,有哪些事项是需要注意的呢?
(一)姿势要美观
站着说话时,身体要挺直,挺胸,收腹,重心放在两腿之间,两臂自然下垂,形成一种优美挺拔的体态,使对方感觉到你的有力和潇洒,留下良好的印象;坐着说话时,上身要保持垂直,可轻靠在椅背上,以自然、舒适、端正为原则,双手可以放在腿上,或抱臂。无论是坐姿还是站姿,在非正式场合可随便一点,但在正式场合就应比较讲究。
(二)要有明确的目的
我们在说话时,一举手一投足,都要使其有内在的根据和清楚的用意,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态势语言的表达和交流作用,就更有助于获取说话的最佳效果。常用的态势语言主要有以下几类。
(1)点头表示赞成或同意,顿首用来强调所说话的力度,头部上扬表示惊奇或对某一事情突然明了,摇头是否定的信号,摆头表示怀疑,低头含有被压抑或屈从的意味,抬头是一种有意投入的动作。
(2)肩部下垂向后,表示平静且灵敏,上举向前表示焦虑、惊慌,平举下垂表示沉着果断,向上突起表示愤怒或受恐吓,耸肩表示不知道、无所谓或无可奈何,拍拍肩部表示亲切或庆贺。
(3)竖起大拇指表示赞美,手掌往前摊表示拒绝,紧握拳头表示力量,张开双臂表示欢迎,高举双臂表示胜利,双手在胸前交叉抱住表示自信和进取。
(三)要确切精炼
说话时,我们运用态势语言的主要目的是沟通感情,补充或加强说话语气,帮助对方理解。因此,态势要精炼,不要太“花”,要以少胜多,恰到好处。例如手势动作,要是不间断地随便使用,或者多次重复使用同一种手势,就有可能丧失它的功效。
(四)姿势群与口语要一致
假如你就是说话者,要求听者针对你所说的话发表意见。如果他说不同意你的见解,而且他的非语言信号和所说的话相符,那么他没有说谎;如果他说很喜欢听你说话,那么他就是说谎了,因为他所说的盒子是所表达的互相矛盾。卡耐基认为,肢体语言的影响力是口语的5倍,如果两者不一致时,我们应当相信肢体语言。
弗洛伊德曾注意到,他的某些女病人口头上说婚姻很快乐时,会无意识地把婚戒脱下又戴上、戴上又脱下。据他了解,这个动作其实是婚姻亮起红灯的预兆。
要正确解读肢体语言,就要观察姿势群与口头语言之间是否一致。
(五)注意背景与环境
除了观察肢体语言与口头语言是否一致,还要考虑姿势出现时的背景环境。例如,严冬时节,一个在公交车站等车而手脚都交叉抱紧、下巴收缩的人,并不是在防卫什么,只是单纯地感觉寒冷而已。但是如果另一个人摆出同样姿势,而你正坐在他对面介绍产品或服务项目,那么这个姿势就代表否定或防卫的意义了。因此,所有的姿势都要考虑环境因素,并且尽可能检视姿势群而非单一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