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能力很重要努力更重要
15598300000016

第16章 化抱怨为抱负

任何人的成功,都不会一帆风顺。遇有不如意,是灰心丧气,怨天怨地,还是胸有抱负,努力奋进?态度不同,结果各异。

《荀子·荣辱》篇中有一句话:"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意思是说,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抱怨别人,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不抱怨天;抱怨别人的人则穷途而不得志,抱怨上天的人就不会胸有抱负立志进取。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任何牢骚满腹、怨天尤人的举动都毫无意义,任何成功之道都不是抱怨出来的,而是走出来的。

可能会有人抱怨自己的工资低,地位不高,工作权限不大,工作内容乏味等问题,回忆一下,最近你听到过这样的抱怨没有,最近你抱怨过这些问题没有?有,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这样的疑问和抱怨。

但是,这些都不是你不努力工作的理由,什么样的待遇都是工作成绩的回报,没有好的成绩只想着好的待遇的事情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现在不流行吃大锅饭,锅里的米没了,还吃什么大锅饭?

没有好的待遇却要求好好工作,好像也不太公平?乍看似乎是存在一些问题,努力工作了却得不到好的回报,谁还愿意努力啊?还不如休息什么也不干,顶多维持目前的水平好了,反正一样拿薪水!

我们说这种观念要不得。努力工作却拿不到优厚回报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目前企业正处在困难期,没有足够的支付能力,不能完全满足员工的要求。可能是因为你的工作尽管项目多,却不是很重要,更重要岗位比,你的薪水就是要低一点,还可能你处在这个行业,却和另一个比较有竞争力的行业比较,比较的结果,肯定是自己拿的少。这些问题都是客观存在,但不是不可改变,如果因为员工们的努力,企业效益好了,大家也能拿到优厚的薪水,也能获得体面的职业。如果因为你的工作努力,你的岗位在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老板也不会视而不见的,也会给你加薪晋职,

路要一步步走,饭要一口口吃,职业也是这样,是一点一滴做起来的。仔细查阅一下那些经常在媒体露面的优秀企业家,他们或者拥有做普通员工的工作经历,或者拥有白手起家的艰苦历程。正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才使他们拥有了今天的风光和魅力。他们也遇到了许许多多"可以抱怨"的事情,但他们懂得用努力代替无聊的抱怨。

我们每个人也是这样,都有一个卑微的开始,一份不被人看好却要付出巨大的辛苦的初始职业,做着辛苦的工作,拿着微薄的薪水,这种境况别人可以看不起甚至不屑于提及我们的工作,但我们却不可以看不起自己的工作,轻视自己的工作就等于轻视自己。只要我们把职业当作事业来仔细经营,这个不显眼的工作也许就是我们成就事业的开始,在这条道路上,我们注定一步步走向成熟,走向深入。

反过来,抱怨的最大的受害者是自己。在我们身边周遭有太多人,虽然受过很好的教育,并且才华横溢,但总是怀疑环境,批评环境,而这种态度就对他的进步和成长打了一个很大的折扣。正像一本书中说到:"只要你依然是某一机构的一部分,就不要诽谤它,不要伤害他——轻视自己所就职的机构就等于轻视你自己。"没错,如果你想诽谤它,就不如选择离开,当你选择留在这里的时候,就应该为它而努力。知道它一定会有缺点,但也会有优点,正因为优点大于缺点,才要选择留在这里,可是因为看到缺点就大肆抱怨,渐渐养成抱怨环境、不思改善的习惯,其实最大的受害者就是自己,而不是环境或组织。

为什么不在抱负呢?抱怨只能阻碍自己事业的发展,只有化抱怨为抱负,才能成功。

美国鼎鼎大名的销售大王史坦雷还是一位16岁的年轻小伙子的时候,在一家著名的五金公司当一名小店员,每个月领着极微薄的薪水,但仍然心满意足地卖力工作,因为他希望能通过自己脚踏实地的工作,步步高升,前途无限。所以他做起事来,永远抱着学习的态度,处处小心留意,想把工作做得十分完美。他希望能够获得经理的赏识,提升他为推销员,谁知他的经理对他的印象却恰好相反。

有一天,他被唤进经理室遭到了一顿训斥,经理告诉他说:"老实说,你这种人根本不配做生意。但你的臂力健硕无比,我劝你还是到钢铁厂当一名工人去吧,那种活不需要大脑!我这里用不着你了。"

一个年轻气盛的人,踏入社会不久,便遭受这样严重的打击,换了别人,谁也受不了。或许还会气得暴跳如雷,从此做起任何事情来,都会抱着消极的态度。而史坦雷虽被辞退,但仍有他自己的理想。他要在被击倒后重新爬起来,争取更大的成绩。

"是的,经理。"他说:"你当然有权将我辞退,但你无法消磨我的意志。你说我无用,当然,你也有你的自由,但这并不减损我丝毫的能力。看着吧!迟早我要开一家公司,规模比你的大10倍。"

从此他借着这次受辱的激励,努力上进,几年后,果然有了惊人的成就。

你自己是个爱抱怨的人吗?要不要试试把抱怨收起来,告诉自己:"我既然选择这个职业,选择了这个岗位,就必须接受全部,因为这是我的工作,我必须把它做好并且立即行动。"如果继续一味地抱怨,不能调整自己的态度,那么你可以另择他路了,这样也一定比抱怨更有意义。这些都是可以实现的,而且也都是现实的,但前提有一个,就是努力做好目前的职业,在这个职业上获得了成绩和进步,才可以慢慢获得认可和相应的回报。如果继续你的做法,那么一切又将重复,倒霉的仍然是自己。

停止抱怨吧,与其怨天尤人,不如立志实干,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

把危机变为转机

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杰出的员工,不仅能够很好地解决问题,而且能够努力化危机为转机。

找方法不找借口是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原则,然而一位卓越的员工不能止步于解决问题,面对危机,还要努力化危机为转机。

没有人愿意遭遇危机,但是危机和成功就像是孪生兄弟,想成功就避不开危机。危机可能来自于个人的生理、心理,也可能是来自于外界因素。但无论哪一种,只要你拿出勇气充满信心积极想办法都能克服。不仅如此,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危机中常常蕴含着转机,关键看你能不能把握。

先来看看阿云的故事吧:

阿云大学毕业后进了一家公司当文员。没想到,工作不久,公司就因为投资失误,面临倒闭。公司开始不断裁员,人心越来越不稳定,有门路的纷纷找关系离开,没有人安心工作。甚至连老总的秘书,也离他而去。

这时候,只有阿云一如既往的努力工作,在老总的秘书离开后,她又主动地帮助老总处理好各种善后工作。最后,公司倒闭了,她也不得不离开公司了。

老总是一位60多岁的老先生,属于文人下海,没有经验,才导致了这次失败。老总心里很伤心,但是,对阿云的表现,十分感激,不仅在公司清盘之后,多给了她半年工资的报酬,还不断想法要帮助她安排一个好职位。不久,老总的一位学生从美国留学回来,准备在北京开一家大公司,要他推荐人才。他毫不犹豫地推荐了阿云。

阿云从新公司成立之初,就很受器重,而她也更加努力工作,从办公室副主任做起,不到两年就成为那家公司的主管人事和行政的副总裁。

一次,公司招聘营销总监,阿云是主考官,其中一位前来应聘的人,竟然是阿云原来公司的副总经理。自从公司倒闭离开后,这位副总经理就一直没找到好位置;当他发现最后决定他此次应聘命运的主考官,竟然是原来单位不起眼的文员时,大为震惊,不由得大声感慨地说自己上了人生的一场很重要的课,并总结说:"遇到危机,对于愚蠢的人是灾难,但对于聪明的人却是机会!"

公司快倒闭了,对所有的员工都是危机。但是年轻的阿云,却凭着自己的人品与智慧,将危机变为了个人的独特机会。阿云的经历值得我们所有遇到危机的人深思。

化危机为转机首先就要敢想敢干。在平时,敢想敢干、坚持不懈对于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能够起到巨大的作用。在发生危机的时候,采取勇敢的态度不但有助于解决面临的问题,而且危机所带来的压力常常能最大限度地刺激一个人的潜能,使他做出在平常状态下做不到的事情,从而开创出新的局面。

在危机当中,成功者不但设法解决存在的问题,而且努力去改变不利的环境。他们敢于打破传统的观念,尝试新的想法,创造新的办法。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担任美国总统期间,面临着两次大危机,世界范围的毁灭性经济危机和世界大战。1932年他在奥格尔索普大学发表过一次演讲,表明了他对于问题采取进攻姿态的决心:"美国需要勇气,需要坚持不懈地实验新的道路。而且,如果我没有错误地理解全国的情况的话,也要求这样做,提出新办法去尝试乃是常情。如果失败了,就坦率地承认失败,再试另一个办法。"

罗斯福信守他的诺言,提出了革新的纲领和社会改革的计划。他这种敢于尝试、不怕犯错误的态度的确导致了某些失败,但是也获得了影响全世界的成功。

虽然我们中间很少有人有机会领导一个国家。但是,大家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一些勇气,多一些坚持,多一些尝试,特别是要学会在困难的时刻如何坚持下去,这对于成功是很重要的。在处理意外事件和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坚持,才能把握成功的机会。只要积极去尝试,就一定可以找出摆脱困境的办法的。

化危机为转机还需要一个人有弹性。弹性是任何商业人士的关键品质。所谓迅速反弹的能力,就是无论遇到什么古怪的人或者市场多么恶劣等等一系列的意外,放弃、埋怨甚至哭泣都毫无意义,而只有咬紧牙关继续战斗才能赢得转机。

化危机为转机,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信念,它来自强烈的自信心、过人的勇气和胆识。没有哪家保险公司能为你事业成功提供保险,更没有谁能为你家庭的幸福提供保障。大多数情况下,你都会处在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境况中,危机难以避免。所以,如果你能努力掌握化危机为转机的能力和方法,相信你的路"即使有惊也会无险"。

默默付出同样有机会

机会是争取来的,这话没错。但凡事有度,过之则不是"抢机会"而成了"抢风头"。那么这时的机会就算是一只"煮熟的鸭子",也会飞掉。

我们常说,一个人要想成功就要努力争取机会、创造机会。那是不是意味着,当一个人默默无闻地努力付出时,就永远不为人所知、不为领导器重,永远没有成功的机会呢?是不是意味着只有多出"风头"才能招引老板的注意,从而赢得机会呢?

我们先来看下面这个故事:

小程进外企之前,她的父亲一再叮嘱她,在公司一定要埋头苦干,别出风头。进公司之后,她也的确是这样做的,但最近她这种信念发生了动摇,她所在的部门提拔了一个副经理。在她看来,这个副经理除了嗓门大,好出风头,没有其他任何优点。这个副经理为人的座右铭是"酒好也怕巷子深"。她把办公室当做舞台,让追光灯一直打在她身上,从而处处显得比别人优越。她自以为有点姿色,老是喜欢在男同事面前卖弄风情。办公室里的同事每说一件什么事,她都要插嘴,而且要证明她知道得比你多——因为她的嗓门一定是办公室里最大的。

小程对父亲的训诫产生了怀疑,她觉得在现代职场埋头苦干、默默付出已经过时,进入职场,应该随时把自己推到幕前,多在老板面前"曝光",多出点"风头。这样,就等于在职场上找到了一条成功的捷径。

小程的想法可以理解,但我想说的是为了增加上司对自己的了解和好感,你老是到上司面前去"曝光"自己,生怕上司看不到自己做出的成绩和自己取得的进步,这实际是一种非常幼稚的表现。一个部门能有多大,你的上司一次看不见,两次看不见,三次四次还看不见吗?除非他是瞎子!你不要低估了自己上司的智商。如果你认为上司对你的努力和成绩视而不见的话,要么是你的这些努力和成绩在他看来不值一提,要么是出于其他的考虑,装作没看见。总之,你要静下来反思,找到他视而不见的原因。为什么提拔的是那个嗓门大的人?和你一样,你的上司可能也讨厌那种喜欢夸夸其谈华而不实的人,但他欣赏那种性格开朗,善于沟通的下属。如果上司对你的成绩和努力视而不见的话,那不是因为你埋头苦干,不争风头,而是因为你性格不够开朗或不善于交流。因此,如果你老是一味地"表现"自己,只能给人"轻浮"或不稳重的印象。

一些人喜欢找捷径,以为找到捷径,就可以降低成功的代价。其实不然,最短的路并非最快的路,在职场也同样如此。如果你希望通过自己的"出风头"来取得上司的青睐,拉近自己与上司的距离,从而尽快加薪晋职,那你最有可能得到的是给人一个"轻浮"或"不成熟"的印象。有时走路绕一点,虽然会累一点,但可以保证按时到达目的地。人生的时间是有限的,机会也是有限的,许多人,就因为一生都在寻找捷径,结果老是钻进死胡同,把大好的时间和青春都浪费掉了。作为职场人士,你最好平和一点,踏实一点。

下面这个人的教训值得吸取。

马林是个朝气蓬勃的青年,供职于一家外贸公司,虽然只是一个小职员,但他胸怀抱负,老早就盯上顶头主管的位置,所以喜欢处处表现。刚好这几天大家都听说主管要调动,谁来坐主管的位置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马林在与同事的谈话中明显流露出对主管位置的渴望,大谈如果自己是主管会把公司管理得如何如何。同事们只笑不答,马林更加得意,自以为那个老实沉默的主管早就该下台而让他来坐这个位置了!

正好主管要拜见一位非常重要的客户,洽谈一项利润可观的生意。主管想到马林平时表达能力很强,工作水平也可以,就带着他去了。

谁料到,客户刚出来迎接,马林就抢先一步去和人家握手;本来应该主管说的一些话,马林已经以领导的姿态说了出来;当主管正和客户聊到兴头上时,马林插了一嘴后就没让主管再说上话……

马林以为自己出尽了风头,在客户面前将主管的能力比了下去。而主管也没想到马林竟然有这样的表现,虽然怒火中烧,但依然没有说什么。

几天后,主管果然调动了位置,但不是降职而是升到了经理。

同时,人事部也找到马林,交给他一封辞退信。原来那个大客户从马林的表现上感到马林所在的公司可能诚信不足。一个不尊重上司、夸夸其谈的人使这个大客户对整个公司产生了怀疑。

马林离职后才知道,这个大客户并没有丢,是原来的主管在升到经理之前用一次诚恳的谈话挽回了这份业务。马林这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能力,什么是真正的"表现"。

在职场上,默默付出是一种美德,有时候也是一种生存技巧。只有抵调做人,你真正的才华显露出来的时候,同事和上司才会由衷地为你鼓掌。不要认为默默付出是在埋没自己,当你埋头苦干,辛勤工作的时候,其他你的老板早就在一旁看了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且在不断地暗自点头呢!

默默付出同样有机会,而且有更大的机会。别忘了——老板的眼睛是雪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