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青少年成长必知的经济学定律
15600900000052

第52章 “退避三舍”定律

——做人要懂得适时进退,该回避时就要回避,该对人让步时就要让步。

“退避三舍”这个成语,比喻对人让步或回避。但这个定律并不只是教我们回避问题,这其中还深藏着“退一步是为了进十步”的道理。据《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公元前640年,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成王与重耳去狩猎,楚成王连续射中一鹿一兔。这时,前面出现一头人熊,重耳张弓搭箭,暗暗祝祷:“如我能归晋为君,此箭中其右掌。”说完飕地一箭,正穿人熊右掌之上,楚王连声赞叹。席间气氛十分融洽,楚王突然问重耳说:“公子如果有一天能重返晋国当上国君,怎样报答寡人?”重耳不卑不亢地说:“若托君王之福,得归晋国为君,愿与贵国友好,以安百姓。如不得已两国交战,当命晋军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以报厚待之恩。如果这样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他改革政治,整顿军队,发展生产,任用贤人,准备称霸中原。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这时,楚国也强大起来,不断向中原扩张势力。公元前633年,楚国围攻宋国,宋国向晋文公求救,文公亲自率领三军前去救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两军摆开阵线,狐偃向文公说:“当初主公说过,要是两国交兵,愿退避三舍,可不能失信。”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元帅成得臣骄傲自满,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带领军队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实际上,晋军的“退避三舍”是晋文公图谋战胜楚军的重要方略。晋军这一退就退到了卫国的城濮,这里离晋国比较近,供应补给方便。另一方面,“退避三舍”也起到了麻痹楚军,诱敌深入,激发晋军士气的作用。种种的不利因素转变成了有利条件,为胜利奠定了基础。表面上的退却,也是为了更好的进攻。

有退有进,能屈能伸,这是古代战事的一个谋略,也是现代青少年应该借鉴的。无论是办事还是说话,都要懂得进退原则,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要做到心中有数。遇到事情,只知道一往无前,有勇无谋,那是莽夫所为。当然我们之所以“退”,是为了更好地“进”。大丈夫能屈能伸,积蓄力量,蓄势待发,最后定能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