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人经商颇有些戏剧色彩,他们非常友好礼貌,他们的故事幽默连篇而又没咄咄逼人之感,这似乎成为欧洲商人的一种标志性风格,他们的经营之道永远朝着合作双赢的方向发展。
拿破仑转世
有一个法国人,42岁仍一事无成,他认为自己简直倒霉透了:离婚、破产、失业……他不知道自己的生存价值和人生的意义。他对自己非常不满,变得古怪、易怒,同时又十分脆弱。有一天,一个吉卜赛人在巴黎街头算命,他随意一试。
吉卜赛人看过他的手相之后,说:“您是一个伟人,您很了不起!”
“什么?”他大吃一惊,“我是个伟人,你不是在开玩笑吧?”
吉卜赛人平静地说:“您知道您是谁吗?”
“我是谁?”他暗想,“是个倒霉鬼,是个穷光蛋,我是个被生活抛弃的人!”
但他仍然故作镇静地问:“我是谁呢?”
“您是伟人,”吉卜赛人说,“您知道吗?您是拿破仑转世。您身上流的血,您的勇气和智慧,都是拿破仑的啊!先生,难道您真的没有发觉,您的面貌也很像拿破仑吗?”
“不会吧……”他迟疑地说,“我离婚了……我破产了……我失业了……我几乎无家可归……”
“嘿,那是您的过去,”吉卜赛人说,“您的未来可不得了!如果先生您不相信,就不用给钱好了。不过,五年后,您将是法国最成功的人啊!因为您就是拿破仑转世。”
这个法国人表面装作极不相信地离开了,但心里却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伟大感觉。他对拿破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回家后,就想方设法找与拿破仑有关的一切资料来学习。渐渐地,他发现周围的环境开始改变了,朋友、家人、同事、老板,都换了另一种眼光、另一种态度对他。事情开始顺利起来。
后来他才领悟到,其实一切都没有变,是他自己变了:他的胆魄、思维模式都在模仿拿破仑,就连走路、说话都像。
13年后,也就是在他55岁的时候,成了亿万富翁。
财富精点
积极的心态必然导致积极的思维和行动。积极的心理暗示赋予人们理智、自信,这些心理暗示,就像是一剂心灵良药,迅速提升你对自己的认识,把自己当成宝石。
托马斯的圈套
英国的皮鞋商托马斯有一次受印度尼西亚一位皮鞋制造商的委托,到巴黎去开辟市场。此前,他已经对有关情况进行了了解。他认为这种鞋质量上乘、款式别致,一定会受到法国消费者的欢迎,在巴黎市场上走俏。因此,他愉快地接受了任务。
一到巴黎,他就立即去见皮鞋销售商奥斯卡丽有限公司的总裁密特斯朗先生。他深知密特斯朗先生是商场老手,城府极深,便决定采取装憨卖傻、先退后进的办法。
果然,密特斯朗先生极难对付,一开始洽谈就拼命杀价,在订契约的时候,又把价钱杀到了最低。等到交货的时候,他又趁机第三次杀价,并提出要分期付款。面对密特斯朗的步步进逼,托马斯却大智若愚。他先是一步一步地退让,满足密特斯朗的要求,无形中麻痹了这位总裁的意志,使他误认为托马斯是刚“上道”的“愣头青”,放松了警惕。契约签订后,货物运来的时候,密特斯朗依旧把托马斯当作毛头小子,再次提出杀价。
谁知托马斯一反常态,坚决地说了个“不”字,并提出按先前的契约向密特斯朗索赔。直到这时,密特斯朗才知道自己小看了这个小子,中了他的圈套,但此时他已无力回天,不得不按托马斯的新报价接受了这批货物。由于这些皮鞋物美价廉,正如托马斯所料,很快就风行法国,并且也在欧洲市场站稳了脚跟。
财富精点
当力量对比悬殊时,可以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正所谓“长期埋伏,隐蔽精干,积蓄力量,以待时机”。
给市场制造“饥饿感”
意大利有一家专售首批新产品的市场,即莱尔市场。在这个市场上,你会看到每一个新产品上市,就出现顾客蜂拥而至、争相抢购的场面。原来这家市场对任何一种新产品都只售一次,售完为止,不再第二次进货。有些新产品,顾客很喜欢,抢到手的,喜上眉梢,没抢到手的,不无遗憾,要求他们再进一次货,可得到的却是令人遗憾的回答:“很抱歉,本市场只售首批,卖完为止,不再进货,就是抢手货也是如此。”对这样的回答与做法,许多顾客难以理解,在闲谈中,他们总是把这种奇怪的现象不断地向别人诉说。于是人们逐渐形成了这样的观念:要在这家市场购买新产品必须当机立断,绝不能优柔寡断。这使莱尔市场的销售不断创造出新纪录,出现了空前热闹的局面。莱尔市场采用的绝不进第二次货的“忍痛割爱”的高招,留给顾客的不是遗憾,而是强烈的印象——莱尔市场出售的都是最新产品。要想购买新产品,就要当机立断,不要犹豫,否则在这个市场就再也买不到了。莱尔市场因此成为享誉国内外的专业市场。
我国也有家商店,购进了一批洗衣机,刚开始把购进的20多台洗衣机全摆在了门外,好几天过去了,只售出去一台。他们经过一番运筹,采用了限量销售的战术,把大部分洗衣机搬到库里,门口只摆几台(还挂着“样品”的牌子),三天内洗衣机竟奇迹般的被抢购一空。
财富精点
物以稀为贵,越是得不到的东西,人们就越想得到它。市场上的东西也是一样。如果一件产品,市场长期处于饱和状态,人们随时都可以买到,那么大家就不会去抢购了。如果让市场带点“饥饿感”,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皮尔·卡丹中国行
1978年,皮尔·卡丹第一次访问中国。对于卡丹来说,中国是一个既遥远又陌生的国家,通往北京的道路并不平坦。他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中国是共产主义的国家,那里的人们穿着清一色的列宁装,他们和你的资本主义格格不入。然而,他凭着企业家的直觉,认定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于是,他不顾一些人的反对,毅然开始了中国之行。
十几年后,皮尔·卡丹在他的回忆录中,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情景。他这样写道:“我第一次的中国之行虽然没有取得进展,但我并不灰心,我坚信,中国需要时装。1978年底,我第二次去中国。在和中国的同行见面之前,我让我的随行人员穿上我设计的服装,为的是给中国同行造成一个很深的印象。会谈时,我看到现场有一位漂亮的女秘书,于是会谈后,我斗胆提出请这位小姐试穿一下我设计的服装。一个男人而且是一个外国人,让一个年轻少女在大庭广众之下换衣服,这在当时的中国简直可以说是大逆不道,然而,在我的执拗努力下,他们终于答应了我的要求。由于天气寒冷,女秘书线衣、毛衣穿了好几层,显得鼓鼓囊囊,当她在隔壁换好衣服重又站到我们面前时,人们惊异地发现,她好像变了一个人,原来西方人设计的服装穿在中国人身上也非常漂亮。于是,中国接受了我。1979年3月,我在北京和上海举办了我在中国的首届时装展。1980年,我的第二次中国时装展在北京举行……”
从那以后,皮尔·卡丹在中国的经营一发不可收:1981年11月,“皮尔·卡丹”北京陈列馆开馆;1983年9月,马克西姆餐厅在北京正式开张营业;1985年3月,“皮尔·卡丹”来华举行第三次时装展;1989年12月,在北京设立第一家“皮尔·卡丹”时装专营店;1990年9月,中国第二家“皮尔·卡丹”时装专营店在广州隆重开业;同年11月,在沈阳设立第三家“皮尔·卡丹”时装专营店;1991年2月,在广东佛山设立第四家“皮尔·卡丹”时装专营店;1993年3月,在四川成都开设第五家“皮尔·卡丹”时装专营店;1993年5月,参加94中国国际时装服饰博览会,受到江泽民主席的亲切接见;1994年4月,在成都举办时装并举行新闻发布会;1995年,参加中国“风从东方来”时装晚会……
早在1983年时,皮尔·卡丹就如此坦言:“我是冒险家,我制造报纸第一版新闻已经40年了,事实证明我成功了。我的目标落在全世界最大的市场——中国,中国是一个正在变革的地方。不要说很久远,即使在5年前(指1978年),我在中国开设餐厅的想法还是不可思议的事。这里的政府和人民对新思想是有接受能力的。做开荒牛是我的愿望,我愿意为他们打开通往新思想的大门。”
从20世纪70年代末皮尔·卡丹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第一个服装设计进修班亲临授课至今,他已经20多次来中国。皮尔·卡丹在中国掀起的服装旋风,将一直刮下去。
财富精点
皮尔·卡丹是一个有胆有识、喜欢冒险且具有创新精神的人,作为西方服装艺术和企业的统一体,他第一个跨入大战后还是废墟的日本,第一个访问仍处于冷战期的莫斯科,第一个踏上亟待开发的越南,也是第一个闯入中国内地……卡丹说:“我永远是第一,我讨厌当第二的角色。”
包罗万象的经营
“成衣”一词源于英语readyto-wear,意即“已经制成准备穿的衣服”,年轻一代倡导个性和自由,当然不喜欢时装的约束,他们都愿意到商店里选购不受节令和款式限制的成衣。由此成衣业开始发展起来,而皮尔·卡丹的成衣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为其成衣造型新颖别致,价格又很低廉。
皮尔·卡丹在1970年创立了“研究中心”,除了制作服饰外,研究多种工业设计,为公司的多元化经营创造了条件。他在1977年开始发展家具设计业,首次举办大规模的现代家具展。1979年开始经营巴黎的马克西姆(又译“美心”)这一举世闻名的大饭店,他后来把“马克西姆”这一金字招牌打到布鲁塞尔、伦敦、纽约、蒙特卡罗、东京、悉尼、芝加哥、洛杉矶等世界大城市。皮尔·卡丹的许可事业在1974年为120项,有280家工厂,从业人员2500人,遍布40个国家,年营业额为1.2亿美元。到了1986年,他已在世界95个国家中拥有750项许可事业,相关企业达580多家,年营业额高达70亿法郎,从业人员17万人。“卡丹帝国”的经营包罗万象,上至飞机设计,下至小家电、魔方和巧克力。在“卡丹帝国”的多元化经营中,全冠以“皮尔·卡丹”名号。
皮尔·卡丹在经营管理上实行集中决策、放手经营,从而保证了企业决策的效率和经营的活力。卡丹公司并不实行股份制,也没有设董事会,皮尔·卡丹本人是企业的唯一股东和财产拥有者。他精力过人,设计、生产、经营、财务及人事的一切重大问题,全部由他一个人决定。在用人方面,他不重学历,只重真才实学和实际能力。尤其对于年轻人,看准了他就出高薪录用,并予以重用,让他大胆去闯。
财富精点
皮尔·卡丹在运营上是非常成功的,他对传统服装业的经营结构进行彻底改革,使之向成衣业和多元化经营方面发展。
“北欧风情”进军中国
1993年夏天,25岁的丹麦青年李曦来到上海淘金。这位复旦大学的留学生折腾了大半年后仍一无所获,走投无路之际,老同学提醒他:“你不是擅长吹萨克斯吗?干吗不先用它糊口呢?”当天下午,李曦就在上海卡门夜总会找到了工作,每晚演出收入300元。
温饱无忧之后,他开始反思自己商场折戟的原因,觉得就像眼前只能靠吹萨克斯吃饭一样,应当从自己熟悉的行业入手。他想起刚毕业时曾到非洲采访过一个很有名气的木材商,对方曾拍胸脯说非洲的木材不比北欧的差,但非洲的木材价格就是卖不上去。他迅速查到那个木材商的地址,向对方发出传真,对方很快有了反馈。然后,他又打电话给上海所有的木材厂,终于落实了一笔200万美元的合同。一个月后,生意成功,他赚了个钵盈盆满。
此后,李曦又将目光瞄向了家乡丹麦的著名产品。他发现,随着上海的进一步开放,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入住上海,同时许多家庭搬迁新居,如果把高品质的丹麦家具打入中国老百姓的家庭,定能填补市场的空白。不久,一组名为“北欧风情”的系列家具迅速占领了上海乃至北京、深圳、大连等地市场。至2000年年底,李曦已经创出9亿元的资产。
财富精点
因为“无”,才会被“有”所吸引;因为存在“缺少”的,才有了充实的空间。陌生往往就伴随着神奇、商机和灵感。只要善于转换和把握,就能产生实实在在的收益。
成功从第一步开始
法国商人帕克从哥哥那里借钱开办了一间小药厂。他亲自在厂里组织生产和销售工作,从早到晚每天工作18个小时,然后把工厂赚到的钱积蓄下来扩大再生产。几年后,他的药厂已经极具规模,每年有几十万美元的赢利。
经过市场调查和分析研究后,帕克觉得当时药物市场发展前景不大,又了解到食品市场前途光明,因为世界上有几十亿人口,每天要消耗大量的各式各样的食物。
经过深思熟虑,他毅然出让了自己的药厂,再向银行贷了一些钱,买下了一家食品公司的控股权。
这家公司是专门制造糖果、饼干及各种零食的,同时经营烟草,它的规模不大,但经营品种丰富。
帕克掌控该公司后,在经营管理和行销策略上进行了一番改革。他首先将生产产品规格和式样进行扩展延伸,如把糖果延伸到巧克力、口香糖等多个品种;饼干除了增加品种,细分儿童、成人、老人饼干外,还向蛋糕、蛋卷等品种发展。接着,帕克在市场领域大做文章,他除了在法国巴黎经营外,还在其他城市设分店,后来还在欧洲众多国家开设分店,形成广阔的连锁销售网。随着业务的增多,资金变得更加雄厚,帕克又随机应变,把周边国家的一些食品公司收购了,使其形成大集团。
财富精点
如果没有借钱开办的那个小药厂,帕克也许还只是个穷人。创建自己的平台,才能施展才华,走向成功。
永不停止的脚步
迈耶原本只是个推销员的儿子,每日负责送信的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受雇于巴黎的一家小银行——鲍尔银行。迈耶很善于学习,很快,鲍尔银行有个精明的年轻人的消息就传播开了。
1925年,拉扎尔兄弟银行的老板大卫·韦尔看上了迈耶,问他是否愿意加入拉扎尔。迈耶很感兴趣,并希望能成为合伙人。
1927年,迈耶如愿以偿地成为拉扎尔的合伙人。但是,迈耶并没有满足这个成就,他的追求是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银行家:为公司出谋划策,安排交易,筹措款项,同时为银行寻找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迈耶认为这种意义上的银行业务才是拉扎尔的主要活动所在。
1928年,迈耶的运气来了——拉扎尔在这年成为雪铁龙汽车公司的主要股份持有者。当时,雪铁龙公司首次向法国汽车工业引进了赊销汽车的办法,这种办法是通过雪铁龙的一家子公司——赊销汽车公司“索瓦克”来实施的。
但是,雪铁龙的老板只把“索瓦克”当作他的汽车促销工具。而迈耶马上想到了“索瓦克”更多的用途,比如赊销家用器具,甚至房屋,等等,他建议由拉扎尔联合另外两家银行买下“索瓦克”,把它变成一个基础宽广的消费品赊销公司。
雪铁龙的老板认为迈耶的建议对他没有坏处只有好处,“索瓦克”将继续销售雪铁龙汽车,不销售其他汽车,还将从事其他领域的业务。“索瓦克”的转手,使雪铁龙不必再为开办这家相当于银行的公司提供资金,这对于资金来源相当吃紧的雪铁龙来说,是备受欢迎之举。
在而立之年,迈耶成功地策划了他的第一笔大买卖。
财富精点
成为大银行的合伙人,估计很多人到这一步,都会沾沾自喜,心满意足。而迈耶并没有满足,他追求的是更高的一个发展层次,要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银行家为银行寻找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相信只有这样的人,他的财富路才会越走越远。
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信息网
罗斯柴尔德家族信息网遍布西欧各国。这种分布使这个家族较易于获得情报信息,也使各种信息具有特别重大的价值:在一地已经过时的消息,在另一地可能仍有巨大的商业价值。为此,罗斯柴尔德家族特地组织了一个专为其家族服务的信息快速传递网,在交通和通信尚没有今天这般便利快捷的时代,这个快速传递网着实发挥过一些作用。有一次,罗斯柴尔德为了获取信息,亲临火线,并当了一回快件传递员。
19世纪初,法国和欧洲联军苦苦作战,战局变化不定,谁胜谁负,一时难以判断。后来,联军统帅英国人惠灵顿将军在比利时发起了新的攻势,开始阶段打得非常糟糕。为此,欧洲证券市场上的英国股票很疲软。
这时,在伦敦的罗斯柴尔德为了了解战局的走向,专程渡过英吉利海峡,来到法国打探战况。当战争发生逆转,法军败局已定之时,罗斯柴尔德马上动身,赶在政府急件传递员之前几个小时回到伦敦通报消息。罗斯柴尔德家族靠信息的便利而占了先机。他们动用了大笔资金,乘英国股票尚未上涨之际,大批吃进。短短几小时后,政府公布消息股价直线上升,转眼之间罗斯柴尔德就发了一笔大财。
财富精点
希伯来语中的“语言”一词,包含着“产品”、“经营活动”和“信息”三层意思。欧洲人素来对信息敏感,也许是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这一词汇的暗示。在他们的眼里,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东西莫过于信息。
从“变”中找生意
斯堪的纳维亚民航联运公司(北欧航联)是瑞典、挪威和丹麦三个北欧国家将其航运公司合并联营而成立的。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民航的客运量保持了稳定的增长,那些沉迷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秀丽风光和良好的滑雪场地的游客,为北欧航联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
然而好景不长。自20世纪70年代末始,客运市场突发大变,北欧航联也和其他国家的航运公司一样,逃脱不了一连串的经济打击,1979年至1981年,北欧航联从每年赢利1700万美元变为亏损1.7万美元,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人瞠目结舌。
由于世界范围内的民航业普遍萧条,致使欧洲各国的航空公司不得不展开激烈角逐。
北欧航联一开始采取的一些措施不尽如人意。乘客数量继续下降,亏损仍然持续不断,公司为减少成本采取的若干措施都走进了死胡同。无奈之下,公司董事会对公司的领导班子进行了全面的调整,41岁的杨·卡尔森被任命为航联的总经理。
卡尔森上台之后,针对北欧航联的状况,制订出一整套革新方案。他认为,要改变公司的现状,实现经济的根本好转,立足点不应该放在压缩成本上。压缩成本是有限的,是在激烈经济竞争中采取的消极措施。要在乱中求胜,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在卡尔森看来,这种积极措施就是努力开拓财源,“招徕顾客,高于一切”,只有拥有一大批稳定的顾客,才有在竞争中求胜的基础。
卡尔森要做的,不是去“杀鸡取卵”,而是在招徕顾客方面大量投资,借鸡生蛋。
当时北欧航联的乘客,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于商业需要,往返于欧洲各地的商人;另一类是到北欧游玩、滑雪和登山的旅客。由于北欧各国大力扶持旅游业的发展,对那些前来旅游的旅客给予各方面优待,游客可以通过旅游公司预订客机的座位,并且购买机票可以享受五折的价格优惠;而那些商人则需花两倍于旅游者的价钱,才能享受与旅游者相同的待遇。
尽管北欧航联的乘客中,旅游乘客占绝大多数,商业乘客只是一小部分,卡尔森却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特点。他决定抓住这为数很少的乘客,以此为突破口,开展他的工作,以期恢复公司信誉,招徕更多的顾客。
经过与董事会的再三协商,卡尔森终于得到一批资金并用它开设了欧洲商业旅客专用舱,取名“欧洲舱”,也就是取消头等舱,而把商业乘客集中安置在与二等舱隔开的机舱前部。
“欧洲舱”的设立,给商业乘客带来了许多方便,赢得了这部分乘客的好感。而航联针对商业乘客职业特殊性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知道,从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商业乘客。
仅1982年,“欧洲舱”的旅客人数就增加了8%,当年的收入提高了25%,抵消了财政赤字。
财富精点
做大生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变”的哲学。“穷则变,变则通”,实乃千古不易之理。这一哲学思想体现在企业的追求和奋斗上,就在于审时度势,善于调整,不断理顺和规范成功所必需的各种要素。谁能见微波而知暗流,闻弦歌而知雅意,在顺利时预见危机的端倪,在困难时洞见希望的曙光,谁就能将时机变成财富,把机遇化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