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如何教出会处世的孩子
15603000000022

第22章 支持孩子的探索活动

一个少年来到一个路口,似乎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他前进。当他正要迈步,妈妈拦住了他:“孩子,那条路走不得!”

少年说:“我不信。”

妈妈说:“我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你怎么不相信?要知路好不好走,要问过来人。”

少年说:“既然你能从那条路上走过来,我为什么就不能?”

妈妈说:“我不希望你走弯路。”

少年说:“我不怕,我自己选择的,我要走!”

妈妈看着少年,叹了一口气说:“你这孩子太倔强,那条路很难走,你一路要多加小心!”

少年雄心勃勃地上路了。走在路上,少年发现妈妈没有骗他,那条路确实难走。孩子碰了壁,摔了跟头,有时候的确想停下来,但他选择了咬牙坚持,终于,他走过来了。

一位儿童文学家说:“人应该有探索、有追求。这些都要从幼儿时期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做起。”有些父母总对孩子说:“你怎么能这样做?”或者说:“这太危险了,你可不要玩!”“这种危险性很大的活动还是别参加了,在家看看动画片吧。”这恰恰是妨碍了孩子探索精神的培养。

其实,孩子在进行探索活动的过程中,不仅仅得到了探索的乐趣,其思维能力、创造力也都得到了发展。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就会产生摆脱各种束缚和依赖的独立倾向。他们喜欢探索活动,努力在生活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

一、从小关注孩子的探索行为

婴儿一出生就会看、能听,有触觉、味觉和一定的运动能力,这为他的探索活动奠定了物质基础。例如,当室内光线不太强时,他会慢慢睁开双眼,带着好奇心注视周围人的面孔。研究证明,新生儿喜欢看人脸和规则的脸谱,不喜欢看乱涂的脸谱。孩子注视你的脸时,眼睛睁大,眼光明亮,常常停止吮吸和运动。父母和婴儿之间的充满感情的对视,有助于发展婴儿认知父母的能力。

婴儿长到3~5个月时,小手可以管用了,动作有一定的协调性,能用双手进行探索。凡是能摸到的东西,他们都要抓过来摸一摸、敲一敲,或放到嘴里啃咬,细心体会东西的大小、软硬、粗细,并从中得到极大的乐趣。他们对自己的身体也很感兴趣,喜欢玩弄自己的手脚。

婴儿长到7~8个月的时候,开始学习爬行,他的探索范围扩大了。这时应积极鼓励婴儿爬行,为婴儿创造爬行的必要条件。不要由于怕孩子从床上跌下来,就想方设法地限制婴儿爬行。研究表明,不经过爬行,或很少爬行的孩子,他的感觉综合功能发育将受到影响,导致动作不协调和灵敏性差。

到1周岁时,小孩学会了站立行走,产生了简单的语言,并能理解一些事物,这时小孩的探索活动有了飞跃的发展,与外界接触面也会进一步扩大,对什么东西都想摸摸碰碰。例如,在他面前放上一只热水杯,指给他说:“这是热的,触碰它会烫手。”他还是抑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小心地伸出小手去试探它,直到感到手指被烫了一下,才把小手快速地抽回来;你抓住他的小手再去触碰热水杯时,他马上做出躲避的动作。这样的探索活动使他知道了冷热的含义。此时,孩子探索活动的水平有限,经验也很少。因此,在小孩的探索活动中,成人要放手不放眼,防止小孩受到意外的伤害。

在孩子1~2岁时,家长要领着孩子到公园或广场去,当妈妈坐下来休息时,孩子喜欢围绕妈妈跑来跑去,但不会跑开太远。当他遇到陌生人时,他会马上跑回妈妈的身边以求庇护,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雏鹰,在巢穴的周围练习飞行一样。妈妈要鼓励孩子的类似活动,这样既锻炼了身体,又增强了孩子向外探索的本领和胆量。

孩子到了3岁左右,初步有了自我意识,独立性大为增强,什么事情都想自己干,拒绝成人的帮助。但由于能力有限,他们往往做不好自己想做的事情,有时还会闯祸,容易发生意外。但切忌“因噎废食”,过度保护和限制探索活动,这对小孩身心的发展极为不利。

二、保护孩子的探索兴趣

孩子对某种事物或现象产生了兴趣,就会对它向往,促使孩子去接触它、了解它,对其进行观察和思考,将来才有可能在某一领域做出突出的贡献。探索兴趣是孩子获取知识的重要条件,也是孩子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推动力,家长必须好好呵护。

然而,中国孩子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并不理想。不少中小学生不会叠被子,不会洗衣服,不会削苹果,更别说自己做饭了;他们生活依赖性强,遇到困难只想着去找老师或父母,从不愿自己努力解决问题,缺乏对事物的探索精神。有些父母一味限制孩子的各种活动,孩子缺乏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同时,单元式的结构住宅,也不利于孩子的社会活动。有个孩子在日记里写道:“我没有兄弟姐妹,爸爸也不让我随便出去玩,我就像那笼中的小鸟自我封闭,我既没有机会也没有能力去求知和探索。”长此以往,孩子就会长期心理压抑,身心健康就会受到损伤。

三、  为了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父母要鼓励孩子自发的探索活动,爱护孩子的好奇心。

196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鲍林,从小就非常喜欢到从事药剂师工作的父亲的实验室里去玩。他看父亲调配药剂,自己也很想亲自动手做实验。父亲注意到儿子对实验的浓厚兴趣,就开始慢慢教鲍林怎样调配药品、怎样做实验。鲍林很感兴趣,每天都要到父亲的实验室去做实验。逐渐地,他学到了很多关于药品和实验的知识,当然也学到了如何自己去探索的精神。

在鲍林9岁时,父亲因病去世,鲍林一度非常消沉。后来,怀着对实验的喜爱,鲍林又重新走进实验室。有一天,他得知好友的父亲做了“高锰酸钾产生气体”实验,让鲍林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此,鲍林迷上了化学。他一直不间断地做各种实验。正是父亲的鼓励,使鲍林走上了探索科学的道路,也才有了后来鲍林在化学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支持孩子的探索,也要正确看待孩子的失败。如果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失败了,父母不要说:“我早就叫你不要做,你偏不听,现在瞧瞧你那样儿!”“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样会压抑孩子的探索精神。而应该对孩子说:“没关系,第一次做这事总会这样,你再试试!”“这次你知道为什么会失败,下次就不会了!”这样,孩子在失败后能够迅速调整心态,继续新的探索。

四、给孩子提供“探索”的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为孩子提供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的时间和空间。节假日和双休日,父母可以带孩子到郊外游玩,也可以带孩子到少年宫、博物馆、展览馆等场所,让孩子在观察事物中学会发现问题,接触的事物越多,产生的新想法也就越多。那种只想把孩子关在家里,只想让孩子在家里写字、画画的办法,只会把孩子培养成书呆子,绝不可能把孩子培养成为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