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如何教出会处世的孩子
15603000000028

第28章 尊重孩子的自主权

一位学者去一家学校调查中学生自主选择的能力。在被访的100名学生中,当被问到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难题一时解决不了,该怎么办时,这些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找父母解决。没有一名学生认为先由自己想办法解决,实在解决不了,再找父母帮助的。当被到将来毕业后希望从事什么职业时,过半数的人回答要等回去询问父母后才能决定。

这位调查者不无忧虑地说:“缺乏自主性,对自我选择冲动的麻木,已是当代一些青少年身上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现在很多父母都把孩子当作希望的载体,想通过孩子去实现自己不能实现的梦想,或者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于是从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便给孩子灌输知识,定下条规,制定各种各样的发展计划,要孩子努力奋斗。从这点来看,孩子就成了父母实现愿望的工具,丝毫没有自主权。而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有一种坚定的认识:“孩子不教育是不能成才的。”这种认识通常会造成父母只管教孩子一味服从的消极局面。他们忘了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也有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作为父母,我们不能一厢情愿的培养未来的艺术家,而艺术家也绝非这样培养出来的。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对一件事没有兴趣,是学不好的。

有位作家曾经这样回忆过他的童年:在他上小学的时候,一位舞蹈老师看上了他,认定他能成为一个舞者,还专门为他设计了一个独舞要他在游艺会上表演,每天下课后,都要苦练几个小时。可他对舞蹈没有丝毫的兴趣,于是每一个优美的舞姿,都变成了机械动作。一学期未完,老师和他都已筋疲力尽,最后还是放弃了。以后的日子,父母给了他完全自由的发展。他选择了他喜爱的文字工作,最终成为作家。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兴趣,就像那位作家。如果当初他的父母强行他去学舞蹈,他不但成不了舞蹈家,恐怕我们也会少了一个成功的作家吧。孩子的天性是无法改变的。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原则和目标。这不是说要反对孩子业余时间去学其他东西,而是在选择业余活动时至少要在孩子喜欢的基础上去学,让孩子自己去选择自己的未来,而不是由父母越俎代庖。

美国家庭从小就尊重孩子,重视给孩子个人自主权,让孩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自己做决定,独立地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美国孩子在家里不但参与家庭的各种活动,还参与家庭大事的决策。比如购买什么样的汽车、家电、电脑,怎样布置房间,怎样利用和美化庭院等,父母都倾听孩子的意见。许多孩子都跟父母一起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如收拾院子、种植花草树木,擦洗汽车、自行车,打扫室内外卫生,购买东西等。

对于孩子的游玩和兴趣活动,美国家长从不强制孩子去做什么,而是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让孩子独立地支配自己的课余时间。孩子选择学习的乐器和其他兴趣技能,家长总是给予支持、鼓励和指导,或帮助请家庭辅导教师,或支持孩子去上技能培训班。

美国家长大都对孩子的学习不施加压力。他们的观点是:喜欢学的孩子自然会努力学,为什么要强制他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情呢?强迫孩子去做,会伤害孩子的感情与个性。人的兴趣、爱好和才能本来就各不相同,孩子适合做什么就做什么,人生的路让孩子自己去走。成功的家庭教育,应是家长舍得拿出时间跟孩子以平等的态度进行对话、交流,对孩子正确的想法和行为给予充分肯定,让孩子在尊重和鼓励中成长。

一、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虽然年幼,但他们也有独立的人格和自我意识,也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父母不能因孩子的弱小、对成人的依赖,而无视他们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的存在。

孩子的自我意识是孩子社会适应性发展的基础,没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就没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自我意识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评价、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独立性等。在孩子的早期,这些素质发展不好,就会影响他日后适应社会的能力。孩子最早的自我意识来自父母是如何看待他的,当他肯定自己被父母爱时,他就能认识到做人的价值。孩子在两三岁时,其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他们会提出“我自己来”、“我自己做”的要求,并跃跃欲试地尝试着做每一件事,这是孩子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正常现象。

可是,一些父母生怕孩子做不好,总是包办代替,从而剥夺了孩子学习与锻炼的机会。当孩子什么也不会做或什么也做不好时,却又受到父母的指责与埋怨,这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所以,家长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独立意识的增强,通过各种方式以实际行动给予支持,如对孩子表示信任、让孩子拥有独立的空间、给孩子支配时间的自主权、尊重孩子的选择、善待孩子的朋友等等。

二、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

家长常说,现在的孩子不愁吃不愁穿,要什么有什么,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可孩子们却说,爸爸妈妈总是逼着我学这学那,一点儿自由都没有,真没意思。为什么家长为了孩子省吃俭用,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主要原因在于家长总是以自己的愿望和感受来替代孩子的主观需求,忽视了孩子除了吃好穿好的需要外,还有渴望得到尊重、渴望独立自主、渴望自由创造的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才能使孩子感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研究表明,受家长支配太多、指责太多的孩子自我激励能力很弱,创造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受到压制,好奇心也受到打击,他们很难发现自我价值。同时,孩子们由于过早地承受太多的学习压力,从而早早地失去了童年的乐趣,没有正常孩子那样的欢乐,这将影响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其他各种能力的发展及心理发育。

三、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

儿童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自然的进程,无论是孩子的生理还是心理发展,均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如果违背了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往往会把事情弄得很糟,这样不仅达不到父母的预期效果,还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展。

在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中,表现得较为普遍的就是父母缺乏等待孩子自然成长的耐心。许多年轻父母迫不及待地要求幼小的孩子学这学那,过早地让孩子投入到所谓的“学习”环境之中,把识字、拼音、计数、外语当成早期教育的全部内容。父母这种片面的认识和盲目的举动,背离了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加重了孩子的认知负担和心理负担,以致产生不良后果。其实,孩子们需要的是自然发展的时间表,家长应让他们逐个地、循序渐进地走完每一个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