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如何教出会处世的孩子
15603000000031

第31章 把选择权交给孩子

一天,公园里有一个妇女拿一件风衣与一个4岁的小女孩说话,样子着急又认真。原来,这件衣服一面是绿的,一面是红的,母亲非要孩子自己确定是红的朝外还是绿的朝外,她认为这是孩子自己的事,不替女儿做主。后来,这位小女孩决定红的一面朝外,穿上后,两人快乐地走了,妈妈似乎比女儿还高兴。

孩子的这种选择权有时对于成人来讲是微不足道的,但是这位母亲的行为就是让孩子明白她拥有选择权,并且这个权利是受大人尊重的。

尊重孩子的选择权,从根本上说就是把孩子当作一个大写的“人”字来看待,赋予他作为一个人的权利和义务,还孩子以真正的自由和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空间。为此,家长要走出传统的管理和控制,解放自己同时也解放自己的孩子,给予孩子充分选择的自由,放飞孩子的理想与智慧,实现真正的权利分享。拥有选择权的孩子可以充分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喜欢的事情,发挥出最大的潜能,飞扬起生命的旺盛律动。

在家庭中,孩子与父母当然会有不少分歧:有生活方面的,如晚饭吃什么菜、今天穿什么衣服、房间怎么布置等等;有学习方面的,如学习时间的安排、学习计划的制订、学习方法的采用等;还有思想认识方面的,如对某种社会现象的不同评价、对某部电视剧的不同看法等。对孩子的不同见解,家长应该高兴而不应愠怒,因为这说明孩子试图用自己的大脑进行思考并尝试不依赖大人的搀扶而自己独立前行。这时,家长明智的做法是与孩子一起商量,在亲切的交谈中探讨、比较各种方案或观点的优劣,从而引导孩子作出正确的选择。

有的家长会说:“孩子还小,选择不一定正确!”的确,尊重孩子的选择并不能保证孩子每一次选择都是正确的。这就要求家长们在尊重孩子选择权的同时,还应培养孩子的“辨别”能力。不过“辨别”的能力只能在“选择”的实践中培养,所以最好的培养办法还是多为孩子提供“自作主张”的机会。在这些过程中,孩子肯定会摔几个跟斗、走一段弯路,但选择的能力正是在一次次选择的尝试中得以提高的。家长千万不要用“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责备来剥夺孩子的选择甚至阻止孩子选择的实践。

其实,尊重孩子的选择与孩子尊重家长的选择是不矛盾的。在充满民主气氛的家庭中,尊重是相互的。家长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充分理解并善于听取孩子的合理主张,这实际上是为孩子树立了一个尊重他们意见的榜样。

一、给孩子吃穿的选择权

一天饭后,王老师请孩子们到他那里去拿水果,孩子们懂事地排好队伍,依次拿水果。第一个来拿水果的孩子伸出手,摸摸这个,又拿拿那个,最后,他拿起一个自认为比较“完美”的水果。看着他的表现,王老师有点生气,因为这样做很不卫生,于是王老师提醒还在排队的其他孩子:“不许挑、不许拣,拿好一个就走。”可是,王老师发现还是有个别孩子在东瞅西瞧。

吃水果的时候,王老师无意中听到几个孩子在阳台上小声地议论着,一个孩子说:“我这块是老师给的。”眼里似乎有着失望和无奈。一个孩子自豪地说:“我这块是自己拿的,比你们的都大。”另一个孩子满脸笑容地说:“我这块苹果上面是没有籽的。”还有一个接上去说:“如果给我们自己拿,我也会拿块自己喜欢的。”

听了他们的话,王老师为之一震,没想到孩子们会有这么多的想法。为什么大人去买菜时东挑西拣,去买衣服时东摸西看,孩子就不能这样呢?他们应该有选择的权利,也应该有自己的表达方式。

有位家长抱怨说,孩子不听她的话,叫他画飞机,他偏要画汽车;叫他穿衣服,他偏要先穿裤子。这位家长也许没有想到,她觉得自己的孩子很难管教,可是孩子这样做是否有他自己的理由和想法呢?

二、给孩子学习的选择权

一位教育工作者走进一些中小学,“零距离”接触了一些学生,了解、倾听他们的暑假生活。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不少孩子都抱怨、讨厌过暑假生活。

一位小学生说,整个暑假基本没闲着,天天在“忙乎”,父母把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上午学吉他,下午忙补习,晚上还要做暑假作业。另一位小学生说,暑假中,除了最后几天稍微有点放松时间以外,由于自己今年升六年级,家长特地请了家教来补习功课,另外,每逢星期二、四还要学习古筝。一位刚初中的学生说他早就希望开学了,因为假期中几乎没有一点点玩的时间,家长就把他的时间安排好了,又是补习,又是学琴,真是累死了。

现代教育中,孩子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压力很大,往往把孩子“玩”的天性忽略了,也把孩子这份权利剥夺了,家长根本不会顾及到假期孩子的自主选择权力,而是把假期当成“开小灶”的绝佳时机,从大人到小孩一起“忙乎”,又是补这,又是补那。家长也根本不管效果如何,不管孩子是否愿意,只要孩子按家长的意愿去做就行了。

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虽然他们把孩子学习的各方面都考虑到了,但唯独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兴趣、意愿,而是把他们自主选择的权力统统剥夺了。

三、给孩子上学的选择权

初中毕业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思考和判断问题的能力,所以作为家长,可以把选择权交给孩子,而自己的责任就是把进名校的利弊告诉孩子,让他们知道,进名校可以有更好的学习氛围,但是也必须承受更大的压力。如果孩子有信心,认为自己可以承受还好;如果孩子认为进了名校,那种压力不是他所能承受的,而他的成绩也实在是跟名校相差太大,那就不要勉强孩子,毕竟路是他自己选的,父母已经尽了做家长的责任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