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如何教出会处世的孩子
15603000000036

第36章 克服孩子的依赖性

任任是个9岁的小男生。他的房间总是十分凌乱,从来没有自己主动收拾过。每天晚上妈妈在任任睡着后,便会过来帮他整理房间,并且把他第二天上学要带的东西准备好。而每天早晨任任也都依赖妈妈叫他起床上学。如果哪一天妈妈急着上班,任任肯定就会因为睡过头而迟到。任任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由父母代为安排的,一旦父母不在,他就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现在的孩子由于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加上家长过多的包办与娇惯,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依赖性很强。如:他们每天写完家庭作业,需要父母逐题、逐字的检查;一碰到学习上的困难或难题,就要叫爸爸妈妈帮助;他们第二天要用的学习用具,需要父母逐样的准备;他们卧室的床铺,需要父母整理;他们的手绢、领巾、袜子,需要父母帮助洗净……总之,离开了家长他们就似乎一事无成。

上海宝山区曾对500个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低年级学生27%不会洗脸,37%不会穿衣服,30%不会扫地,97%不会整理书包;中年级学生57%不涮碗,60%不整理房间;高年级学生63%不会烧饭,57%不会缝纽扣。

孩子是在父母的怀抱里长大的,依赖父母是正常的。父母是孩子最可靠的安全屏障,最有力量和办法保护自己的孩子免受一切打击和伤害。年幼的孩子,正是在这样的心理安全网的保护下,逐步建立起自信与自卫的能力,最终脱离父母的安全网,成为一个有心理防护能力、有独立性的人。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的孩子到了青春期,仍对父母表现出特别强烈的依赖性。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担心会失去自己所爱的人是十分正常的,但如果这种担心是如此之强烈,以致当他与所爱的人不在一起时便会常常为这种担心所困扰,这种担心甚至达到了干扰他正常生活的强度与频繁度,这种情况就是不正常的了。

依赖性这一不良表现,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发展下去危害很大,可能产生以下两种不良后果:一种依赖性较强的人性格柔弱,属于缺乏自主型。他们遇事不能独立思考,没有主见,甚至日常生活中的琐事都要别人为他拿主意。另一种依赖性较强的人属于缺乏自信型。他们在生活中总是感到事事不如别人,对周围的事物颇为敏感,甚至可能由于某些微不足道的羞辱而成为自卑的人。

一、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孩子在1~3岁的时候,会自主地探索环境以及尝试新的事物。比如说,他们会开始试着自己用小勺吃饭。然而,有些父母为了节省时间,或怕孩子把饭菜撒得到处都是,便会把小勺从孩子的手中拿走。类似的做法一时来看确实替父母省了不少事,然而这却是造成孩子依赖行为的根源。孩子尝试新事物的行为如果遭到父母一再地干涉,他们甚至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挫败感,最后只能放弃对新事物的探索,而这也意味着孩子们掌握新技能的时间会被人为地推迟。这对儿童独立性的发展自然是相当不利的。

孩子在4~6岁的时候,家庭教育将决定孩子是继续依赖父母,还是逐渐养成独立性格。因此,要扭转孩子的依赖心理,就要让孩子在家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倒垃圾、叠被子、扫地等等。如此便能增强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摆脱凡事都要依靠父母的习惯。

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一个把自己看得毫无用处、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能做的人,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是低下的,他在没有别人的指导与帮助下,什么事都难做好。相反,一个对自己评价很高的人,却乐于努力工作,愿意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并且认为在困难面前屈服对自己是不体面的。自信心强的孩子,他们追求的目标是:既然别人能做,我也一定能做。而自信心差的孩子更多的所追求的行为目标是:我从来就不能做这种事。因此,自信心差的孩子,依赖性也就强。要帮助孩子克服依赖性,首先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坚信“我能行”。

三、放手让孩子做事

孩子的特点是好奇好动,一般都愿意参加一些活动。成人要尽早让孩子练习一些基本生活技能,如穿衣、穿鞋、擦桌子,独立完成简单的委托任务。凡是孩子能够做到的,成人尽量不插手,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尝试,发现自己的能力。孩子感觉自己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就会果断地去做。开始,他们会出一些问题,但经过几次锻炼,他们会管理好自己的事情。一位奶奶训练她的小学一年级的小孙女自己收拾书包上学。有一天早上,她忘带水瓶了,结果渴了一天,“借”了点同学的水喝。第二天,她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灌水瓶,装进书包里,以后就不忘了。教育理论上称它为“自然后果教育法”,非常有效。

四、对孩子的要求与孩子的能力相符合

在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同时要按孩子的年龄、能力的发展程度对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如果对孩子要求过高、难度过大,会使孩子产生畏难情绪甚至自卑心理,要求过低又不能激发孩子的兴趣。事实上,在幼儿期间,伴随着孩子生理的发展,他们肢体活动的能力增强,相应地自主性也开始发展,独立性逐渐增强,这时是父母帮助孩子形成良好习惯的适当时期。父母要坚持给孩子提出一些要求让他们自己完成。当孩子看到自己完成了许多事情,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便会增强,从而减少对父母的依赖心理。

五、改变孩子已形成的依赖心理

父母一旦发现孩子有依赖性,就必须及时给予纠正和改过。首先了解孩子依赖心理的形成原因,以此为基础,使用一定的策略。比如,许多孩子每天早上的起床问题让父母费了不少心思,一次又一次地叫孩子起床,可是孩子总是赖在床上不起,一旦迟到了,反而会责怪父母没有及时把他们从床上拉起来。面对这样的情况,一位父亲就对儿子说:“上学是你自己的事,晚上睡觉前上好闹钟,早晨自己起床,没有人再叫你了,迟到了只能由你自己负责。”当然这位父亲对儿子是很了解的,他知道儿子能行。第二天,闹钟一响,儿子果然立即跳下了床,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这位父亲运用了一个小技巧,就能很轻松地改变了孩子的依赖心理,他的做法值得其他父母借鉴。

教育家陶行知有一首通俗的《自立人之歌》:“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上不算是好汉。”现在读起来仍很亲切,感到切中时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