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如何教出会处世的孩子
15603000000048

第48章 让孩子把握异性交往的尺度

16岁的陶陶已经是一位小伙子了,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这点让家人十分放心也觉得很自豪。可是在最近的一次期中考试当中,陶陶的成绩突然一反常态出现较大的滑坡。父母就开始担心了,找他谈话,他满不在乎地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最近我因为参加篮球联赛,耽误了复习,只要再加把劲,肯定就迎头赶上了。”可是没过几天,老师给他调换了座位。他跑去问老师原因,谁知老师笑了笑,说这是和他父母商量以后慎重决定的,他们都认为陶陶和同桌红红在“早恋”,而且这也是他成绩下降的深层原因。此后,陶陶与红红的关系就复杂起来,二人之间似乎很尴尬,彼此见面时都不自在。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心理和生理上的变化常常使他们陷入迷茫与困惑,他们需要倾诉、需要理解、需要帮助,但是他们的父母却往往只关心其健康、吃穿、学习成绩的高低,而忽略了与孩子心灵的交流,孩子便会在同龄人当中去寻求理解、帮助,交往就成为一种必然和自然的现象。而在交往中,由于性意识的发展,男孩、女孩之间开始产生相互吸引的心理,喜欢彼此接近。因此,在中学阶段男女同学间的异性交往较之小学阶段要频繁得多。而这一点正是大多数家长和老师所担心的,他们害怕孩子早恋,便试图采取禁止和防范措施。

但是,在茫茫人海当中,除了男人就是女人,异性交往不但不可避免,而且还是孩子人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交际形式之一。所以,如果父母真的希望孩子的生活幸福、事业成功,就必须让孩子具备与异性相处的本领、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

一、异性交往的益处

从心理、生理、社会、个人发展等各方面来看,青少年正常的异性交往是必要的,而且对其健康成长是有益处的。

1.个性上的共同发展

正常的异性交往不仅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和进步,而且也有利于个性的全面发展。一般来讲,男生往往比较刚强、勇敢、不畏艰难、更具独立性,而女生则更具细腻、温柔、严谨、韧性等特点,男女同学的正常交往可以促使双方互补,对他们的性格发展和智力发育都有益处。如果能正确对待并妥善处理异性间的交往,不仅可以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还可以起到学习上互助、情感上互慰、个性上互补、活动中互激的作用,对自我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2.智力上的取长补短

男女之间的智力是没有高低之分的,只是类型的区别。例如:女孩子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男孩子则较擅长于抽象逻辑思维;女孩子在文章的描述和词汇的运用上占上风,但在立意和构思方面却略显不足,男孩子在数学推理和解题的灵活性上占优势,但基本功有的就不够扎实;女孩子在语言能力、知觉速度方面优于男孩子,男孩子在空间能力上比女孩子强;在运动技能上,男孩子的力量、速度、协调性优于女孩子,而女孩子在灵敏度、精细动作方面又胜过男孩子。因此,男女生在一起相互学习是可以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智力活动水平和学习效率的。

3.潜能上的激励和发展

做教师的都曾有过这样的体验:在组织学生活动时,有异性参加的活动,较之只有同性参加的活动来看,学生的活动积极性会更高,玩得更起劲,干得更出色。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异性效应”。当有异性参加活动时,异性间心理接近的需要就得到了满足,于是彼此间就获得了不同的愉悦感,激发其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4.情感上的交流利于心理平衡

男女的情感特点是有差异的,女孩子的情感比较细腻温和,富有同情心,有使人宁静的力量,这样,男孩子的苦恼和挫折感可以在平和的心绪和同情的目光中找到安慰;而男孩子情感外露,粗犷、热烈而有力,可以消除女孩子的愁苦和疑惑。双方情感的交流,可以使双方感受到温暖,达到某种程度上的心理平衡。

5.有利于增进性心理健康

男女孩子的交往,可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求,达到性心理平衡。如果缺乏异性交往,则可能会出现性适应不良的现象,容易陷入性心理误区。而健康的异性交往,则有助于消除一些性变态心理的产生。

二、如何对待孩子的异性交往

对待孩子的异性交往,家长还要端正思想,认识到青春期孩子向往异性交往是青春期身心发育的必然。然后,给孩子积极引导,使孩子的异性交往走上良好发展的轨道。

1.告诉孩子:友谊≠爱情

青少年的交往经常是凭直觉进行的,是纯洁和美好的,家长要让孩子与异性自然交往,告诉他们不要把异性视为特殊对象而感到神秘和敏感;不要形成一种人为的紧张和过分激动的心态;也不必因对某个异性有好感,愿意与之交谈、接触,就认为自己爱上了对方,或以为对方对自己有情,错把友谊当爱情来追求。此外,父母还要教育处在青春期的孩子用平常心态对待异性朋友,控制性冲动,培养自己的健康人格,端正性观念和批判“性解放”的思潮。

2.让孩子把握交往的尺度

告诉孩子,如果有异性同学约他(她)一同参加某项活动,如听音乐、看电影、观画展、逛书市,这是正常的、公开场合的两性交往,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地赴约。女孩应端庄、坦荡、不使对方产生误解和非分之想;男孩要沉稳庄重、尊重对方。假如两人互有好感,相处愉快,约会的次数增多,每次约会的时间延长,直到两人难分难舍,恨不得每时每刻都和对方在一起,这时,一定就要注意适可而止,不能占用对方太多的时间,不能因为两人的约会,使一方或双方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无暇与家人、同学、亲友相聚。家长要教育孩子必须有所节制,减少单独在一起的次数、时间,见面时多谈谈学习上的事情,使双方的感情降温。为防患于未然,对于抱着谈情说爱为目的的约会,孩子最好婉言谢绝,让对方明白你的心思,放弃追求。

3.最好以集体交往为主

在校学习阶段的男女学生应以集体交往为宜。课堂上的讨论发言、课后的议论、课外的游戏活动等,为大家创造了异性交往的机会,使一些性格内向、不善交际的同学免除了独自面对异性的羞涩和困窘,而又能满足一些喜欢交际的同学与人交往的需要,每个人都会融入浓浓的集体气氛中。在集体中,每个人所面对的是一群异性同学,他们各有所长,或幽默健谈,或聪明善良,或乐观大度,或稳重干练……使大家在吸收众人优点的同时,开阔了眼界和心胸,避免了只盯住某一位异性而发展“一对一”的恋爱关系。

4.防止交往中的不良现象

一要防止男女生之间出现的拥抱、亲吻等行为。一般来说,刚入青春期的孩子并不理解这些动作的真实含义,而只是用模仿来的动作表达自己对某个伙伴的喜爱之情,家长不必担忧或斥责孩子,可以引导他们玩一些更有趣的游戏以转移其注意力。另外,家长应注意检点自己的行为,尽量避免让孩子看到影视、网络中的性爱动作,并对孩子进行一些适当的性教育。

二要防止孩子性别错位。一般来说,2~3岁的孩子都已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3~6岁是孩子性别认定的关键时期。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在交往中喜欢模仿异性伙伴的行为、服饰等就要格外注意。家长要反思自己有没有想把他当作异性孩子的言行,如果有,尽快纠正。要按孩子的性别给孩子起名字、打扮;要告诉孩子,他的性别正合父母心意。此外,父母要仔细观察孩子所在的伙伴群体里是否异性太多,使孩子产生了模仿心理。如果有,可一边加强孩子对自己性别的认识,一边考虑让孩子进入一个同性伙伴较多的群体,给他较多的模仿伙伴行为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