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如何教出会处世的孩子
15603000000055

第55章 心理正常才能顺利成长

§§7 如何教出心态好的孩子

孩子健康又顺利地成长是父母最大的心愿。但是,什么样的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呢?有的家长认为“没病没灾”就是健康,而心理健康却不重视,甚至还不知道这一概念的深刻含义。殊不知,心理健康已逐渐成为现代教育理念中的新焦点。

在一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术报告会上,有关专家采访了20名冒雨接孩子回家的家长。其中没有一人能够说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定义和具体操作办法。一名家长面对提问居然回答说:“什么心理、生理的,我的孩子还小,不谈这个!”

其实,心理健康教育虽不同知识教育那样可以立竿见影,但它对成就一个孩子的未来、塑造一个健康的生命,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孩子都有着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天性,孩子和大人一样,也需要情感交流和情绪宣泄。可是,一些父母往往忽视了孩子这方面的需要,刚一放学,父母就催着孩子做作业;一遇假期,父母不是让孩子放松放松,而是马上就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不给孩子一点喘息的机会,更不要说经常和孩子一起谈天说地、交流感情了。即使孩子有了想和父母交流一下“思想”的愿望,有的父母也会说:“小小年纪想那么多干什么?好好学习就行了。”长此以往,处于情感交流“饥饿”状态中的孩子,就会渐渐“闷”出“心病”来。

不少孩子不但从父母那里得不到情感上的满足,也很少有和同龄人交流和沟通的机会。有的父母害怕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发生冲突,就不让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一起玩耍。殊不知,冲突和矛盾也是一种情感交流的途径,能给孩子提供许多直接的人生体验和情感感受,这是任何教科书都无法传授的。

安徒生的父亲对文学很感兴趣,他没有固定职业,靠补鞋为生,母亲是个洗衣妇,家庭非常贫寒。

安徒生住的小城镇,住着不少贵族地主。他们怕降低了自己的身份,不让自己的孩子和安徒生这样的穷孩子一起玩。这些富家子弟有时还欺负安徒生,瞧不起安徒生。父亲疼爱自己的儿子,他对安徒生说:“不怕,孩子,有爸爸在,他们不和你玩,爸爸陪你玩。”因此,虽然安徒生经常在外面受到欺侮,可是一回到家,他就把那些欺侮都忘了。

为了不让孩子寂寞,爸爸常给安徒生讲《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有时为了调剂一下生活,爸爸会特地给孩子念一段丹麦著名喜剧作家荷尔宝的剧本,和丹麦文的莎士比亚戏剧集中的几段。这些剧本里的故事更接近现实生活,内容丰富多彩。

听了这些故事,安徒生充满了幻想,他想把这些生动的故事通过人物表演出来,他想当导演,于是,他便把橱窗上爸爸雕刻的木偶,打扮成剧中人物开始表演,用碎布片给木偶缝制了各种不同身份的小衣服:讨饭的穷人、欺压老百姓的富人和贵族、没人理睬的穷娃娃等。慢慢地,他在现实生活中开始编起了木偶戏。

为了扩大孩子的精神世界,爸爸妈妈经常领着安徒生到街上观察那些生意人、手艺人、店员、乞丐、贵族地主等各阶层的人,要求孩子研究这些人的生活习惯、快乐和悲哀。安徒生敏锐地看到,有的人装腔作势、挥金如土,有的人辛勤劳动,却得不到温饱。

安徒生11岁时,父亲去世了。经母亲再三恳求,安徒生进了一家学校。可校长压根儿就瞧不起这个穷孩子,安徒生气得再不想进这所学校了。

安徒生气愤地对母亲说:“我要到哥本哈根去学本事。”

母亲很支持,说:“去吧,孩子,出去也许能碰上好运气。”

安徒生的父亲在生活如此困窘的情况下,还能陪孩子玩,给孩子讲故事,进行心灵的交流,现在的家长又有多大的理由不这样做呢?

如今,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各种文化场馆纷纷为青少年免费开放,各种青少年文化活动中心也在改建、扩建,面向未成年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大量出版,打击“黑网吧”、为青少年上网保驾护航的工作也大张旗鼓地展开……

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得到家长的有力配合。家长要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不论采取何种教育方式,都不可能单纯靠孩子自己的主观培养,家长和学校同样有义务加强监督、教育。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家长要注意根据孩子身心发展变化的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把“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作为对孩子的终生教育的目标,点点滴滴,持之以恒。

目前,国内教育界推崇的诱导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不错的模式。在具体操作中,家长可以借鉴以下3个步骤。

首先,通过活动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主要目标是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心理水平,也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水平。

心理问题就像头疼、感冒一样,人人都可能遇到。因此,家长不要把它看得像洪水猛兽那样可怕。但是,微小的心理问题如果长期存在不加以解决,可能导致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对孩子学习和生活造成更大的危害。

其次,通过父母和孩子共同分析、思辨,研究如何解决问题,使孩子转变观念,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行为训练,从而提高心理素质。

艾克是一名初三学生,两年前父母离异,艾克随父亲生活。可靠踩三轮车为生的父亲忙于工作,整天不在家。艾克每天吃饭都成了问题,学习成绩每况愈下,厌学、自卑心理日益严重。他变得孤独、脾气暴躁,和同学们越来越疏远。老师了解情况后,多次家访,请艾克的父亲参加“家长学校”的学习,一起分析孩子的心理、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同时,老师还找到艾克的母亲,动员她关心孩子、给孩子温暖和信心;让孩子感到爸爸、妈妈并没有遗弃他,学校、老师和同学也没有疏远他,使他重新鼓起生活的信心。很快,初三的艾克变得性格开朗、团结同学,学习成绩直线上升。他的父母也感受到,是老师教他们懂得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是心理健康教育让孩子找回了失去的信心。

最后,要引导孩子总结经验,为下次心理教育铺垫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