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如何教出会处世的孩子
15603000000062

第62章 培养孩子的勤劳品质

§§8 如何教出爱劳动的孩子

余红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就开始有意识地让她帮助做一些家务,如挑水、扫地,并加以适当的赞扬。慢慢地,余红开始自觉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了。母亲认为:适当地让孩子做一些家务,可以使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同时,也增强了体质,有益于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后来,余红在国内上大学、在国外考医生执照时,都连续坚持早跑步、夜攻读,也不觉得累。她的许多学习用品都是在母亲的指导下手工制作而成的,并在每次制作完成后,母亲指出其优点和缺点。这样不但强化了余红的动手能力,也有利于养成珍惜劳动成果、不攀比的朴素作风。

我们的每一位家长,是不是也会像余红的母亲那样教育自己的孩子从小养成勤劳的习惯呢?如果你的孩子连铺床叠被、洗袜子、洗手绢、理书包这样的事也不做的话,就该检讨一下自己的教育方法了。

从小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有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就可以学会怎样讲卫生、爱清洁,怎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怎样帮助小朋友,和从事一些扫地、擦桌椅等集体劳动等等。这些自小养成的劳动习惯,对孩子来说,是会受用终身的。

现在许多亲子之间的矛盾,往往就是源于子女过分依赖父母,使父母感到力不从心,子女则因为某些要求没得到满足,而埋怨父母无能。那些从小习惯大小事情都依赖父母的孩子,成人后的自立自理能力都比较差,遇事总是指望父母一帮到底。随着子女需求和父母能力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相互间的不满和怨言也与日俱增,以至出现纠纷和冲突。这些孩子很少考虑自己为父母做了什么,他们把父母的艰辛劳动看作理所当然。

一、家长不让孩子动手的原因

许多家长不让孩子干这干那,大概离不开以下理由:

1.担心孩子学业重

有的家长看到孩子的学业负担重,功课太多,安排劳动有困难。这是当前的实情,但也不是一点时间都挤不出来。有些孩子不是“做”作业,而是“磨”作业,20分钟的作业,40分钟还“磨”不完。如果改掉磨蹭的毛病,就能安排劳动了。换句话说,如果安排了必须完成的劳动任务,“磨”的毛病也可能改得快些。

2.害怕孩子干不好

有的家长担心孩子干不好,不如自己干痛快、省事。实际上,你越不让干,他越不想干、越不会干。劳动习惯必须有一个培养过程。今天怕麻烦,明天的麻烦会更多。一个懒人,一辈子都是麻烦。

3.认为没有必要

有的家长有一种误解,认为电气化、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不论社会工作还是家庭生活,需要劳动越来越少,现在不必让孩子劳动。其实,高科技化前提下的劳动并不是轻松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是非常大的,没有经过劳动磨炼的人,很难胜任。

4.心疼孩子吃苦

有的家长心疼孩子,怕孩子吃苦受累。有的家长认为今天的孩子就是应该享福的一代。情感占了上风,劳动教育被忽视了。而英国小学生的每日劳动时间是72分钟,韩国是42分钟,法国是36分钟,英国是30分钟,而中国仅仅是12分钟。我们孩子的劳动相比之下太少了。

二、如何培养爱劳动的习惯

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孩子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能力,如果父母忽视了劳动教育,就是忽视了孩子学做人的最重要的内容和机会。一旦孩子成了懒人,想让他变勤俭就不容易了。

1.身教重于言教

家长应以身作则,勤奋工作,操持家务,并让孩子觉得劳动是生活的一部分,像吃饭、睡觉一样的自然和必要。当孩子参加了一些家务劳动后,对家的感情就不一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常常不会理解父母的治家之难,有的孩子常常埋怨父母这个菜烧得不好吃,那个汤调得不鲜美,有时饭菜备得晚而耍脾气,当他参加了家务劳动后,就会更多地谅解父母。

2.培养孩子劳动兴趣

有的家长看着年幼的孩子,会认为小孩子能做什么呢,不来添乱就很好了,于是从不让孩子插手干活,而是让孩子老老实实地坐着看电视,或到旁边去玩。其实,做父母的低估了孩子的能力,孩子实际上比我们想象的要能干得多。孩子在幼儿时期是好奇和好模仿的,他们在看到家长整理房间、洗衣服、洗菜时,会有一种新奇感,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非常乐意模仿家长做这些家务活:你洗衣,他就在旁边玩肥皂;你包饺子和面,他就伸手去揪一块面玩。这时,千万不要看着孩子衣服打湿了、手弄脏了就责骂孩子,这样会严重挫伤他们参加家务劳动的积极性。

3.制订适当的家规

制订明确、合理、可行的家规,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它可以约束、帮助和教育子女在家庭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劳动是家规的内容之一。家规的条理应一清二楚,写得明明白白,如每天起床后必须自己叠好被子、清理房间、打扫卫生等,家规也应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作改变。聪明的父母总是让孩子从小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担当责任,履行职责,让他们在与困难的搏斗中日益成熟起来。

4.让孩子做到自我服务

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要教孩子学会:自己穿脱衣服,穿鞋系带,自己铺床叠被,自己吃饭,自己洗脸洗手,自己收拾整理玩具。每学一件,都要先由家长示范,而后让孩子在家长指导下练习,直到孩子学会自己做。

一般说来,从二三岁开始就可以慢慢教孩子学做自己的事情,五六岁的孩子就可能做到日常生活基本自理了。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仅能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还能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更能促进孩子独立性的形成和发展,使孩子能及早摆脱对大人的过分依赖,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

5.及时进行鼓励

许多家长曾说,孩子刚会走路,就想拿着扫把扫地,就要洗菜,就要帮奶奶洗衣服。这说明孩子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应正确引导,培养他的兴趣。对孩子做的家务活,要及时肯定,并给予表扬。人都有一种要获得别人肯定和赞许的心理。及时鼓励孩子,并对他们的能力进行肯定,这对他们的成长有一定的好处。比如,当你得知孩子洗了碗后,可称赞说:“哇,这碗谁洗的呀,这么干净。”孩子听了,比奖他吃的还要甜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