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如何教出会处世的孩子
15603000000008

第8章 培养孩子礼貌待人的习惯

画家丰子恺的儿子丰陈宝,从小特别怕生人,在客人面前显得不太礼貌。有一次,丰子恺到书店赶一项编辑工作,把小陈宝也带了去,想让他帮着抄抄写写。这天,来了一个小陈宝不认识的客人,这位客人同丰子恺谈了好长时间,小陈宝一直没有与客人打招呼。客人与丰子恺谈完后,就过来与小陈宝打招呼、告别。这下小陈宝可愣住了,他一时不知道如何是好。送走客人后,丰子恺语重心长地对小陈宝说:“客人向你打招呼告别,你怎么可以不理睬人家呢?”

后来,丰子恺一直非常注重小陈宝的礼貌教育。他告诉小陈宝,客人来了,应该为客人端茶、盛饭,而且一定要用双手捧上,这样表示恭敬。他还风趣地打比方说:“如果用一只手端茶送饭,就好像皇上对臣子赏赐,更像是对乞丐布施,又好像是父母给孩子喝水、吃饭。这是非常不恭敬的。”丰子恺对小陈宝说:“客人送你什么东西的时候,你一定要躬身双手去接。躬身表示谢意,双手表示敬意。”

这些话都深深地印在了小陈宝的心中,后来,小陈宝果然成为一个彬彬有礼的孩子。

礼貌,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不可缺少的规范。人与人之间互相观察和了解,一般都是从礼仪开始的。一个举止优雅、彬彬有礼的人,更容易交到朋友、找到工作。

有些家长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懂不懂文明礼仪没关系,只要学习好、有真本事就行了;有些家长则认为,小孩子天真无邪,长大了就会懂得文明礼仪的。其实,这都是误解。一方面,孩子的文明礼仪需要从小培养,否则就会形成坏习惯,一旦形成坏习惯,再改就很难;另一方面,越是懂礼仪的孩子,越能获得自由发展的广阔天地,因为他会受到他人的尊重和欢迎。可见,文明礼貌始终是孩子应该养成的好习惯。

一、家长要做礼貌的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良好的行为举止是对孩子最生动、最有效的教育。父母要利用家里来客的有利时机,提醒孩子,并给孩子做出榜样。

强强在接待张叔叔时,没有运用礼貌用语,聪明的妈妈没有当着第三者的面指责强强,因为她知道批评和指责往往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和不服心理,而且这种做法本身也是不礼貌的。当客人离去后,妈妈把孩子叫到身边,温和地对他说:“强强,妈妈发现你对张叔叔讲话时,没有运用礼貌用语,这是不对的。当叔叔送礼物给你的时候,你应该说‘谢谢叔叔’,你说是不是?”强强有所醒悟地说:“哦,我忘记了,对不起,妈妈,我下次会注意的。”这样,妈妈通过在事后提醒教育孩子,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

在处理相同的问题上,另一位妈妈的做法也取得了良好效果。她发现儿子在接受李阿姨礼物时没有运用礼貌用语,就微笑地对孩子说:“宝宝,你好像忘记说什么了?”小宝宝显然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说什么,这时,妈妈对张阿姨说:“谢谢您送礼物给宝宝,我代宝宝谢谢您!”宝宝听了妈妈的话,意识到自己没有表示礼貌,于是奶声奶气地说:“宝宝也谢谢张阿姨!”

这两位妈妈都没有当场批评孩子的不礼貌,而是运用礼貌的方法来提醒孩子,让孩子体会到了运用礼貌的好处。可见,父母要注意提高自身的修养,使用文明的语言,在家庭中不要讲粗话、脏话,家人之间多使用礼貌用语,说话要和气。这样,才能通过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二、净化孩子的语言环境

孩子不文明的语言一般都来源于周围的环境,要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文明礼貌的人,首先要净化孩子周围的语言环境。

有一个男学生满口脏话,经常欺负女生,甚至对女老师也很不恭敬。班主任老师联系了孩子的妈妈,没想到他的妈妈却对老师哭诉这孩子如何对她无礼。班主任老师于是苦口婆心地教育这个孩子要讲礼貌,但收效甚微。有一天,班主任到这个孩子的家里去家访。开门迎接老师的是孩子的父亲,班主任老师便随口问了声孩子的母亲在哪里,孩子的父亲则轻蔑地说:“还瘫在床上呢,死猪婆!”老师马上就明白了孩子不讲礼貌的根本原因。

父亲如此当着孩子的面侮辱自己的妻子,而且不顾有外人在场,孩子怎么可能讲礼貌呢?班主任老师非常愤怒,当着孩子,批评了他的父亲。这位父亲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孩子的不利影响,后来学会了尊重妻子,不讲粗话。这个孩子也越来越懂礼貌了。

当父母发现孩子说脏话时,要找出孩子说脏话的“根源”,尽量让孩子远离或少接触那种不良的环境。比如,父母可以有意识地限制孩子与经常说脏话的同学来往;也可以和老师取得联系,借助老师的力量促进其他孩子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还可以和孩子同学的父母取得联系,一起帮助孩子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

三、教育孩子尊重他人

父母在生活中要教育孩子尊重他人,例如:教育孩子上学时主动向老师、同学问好,遇到熟人要热情打招呼,请人帮助时要用礼貌用语,等等。同时,父母要有意识地向孩子介绍亲朋好友的性格、优点。鼓励孩子学习他人的优点,父母还要教育孩子谦虚谨慎,不骄傲自满,正确看待他人的缺点和不足,不以自己的长处比他人的短处,让孩子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

孩子们有时会做一些不尊重别人的行为。例如,喜欢叫别人外号,见到残疾人会上前围观,见到别人陷入困境会加以嘲笑,看到别人倒霉会幸灾乐祸。孩子这样做,有时是因为想看热闹、好奇,有时是想开个玩笑,有时则只是盲目地跟着别的孩子做。他们并没有理解这样做是不尊重别人,没有意识到他们这样做会伤害别人的心灵。当出现这种情况时,父母先要平静地问问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有针对性地指出孩子这样做的坏处。父母要让孩子设身处地体会到不受别人尊重时的感觉,要让孩子知道,有教养的孩子应该同情别人、帮助别人、尊重别人。尊重别人的人才会受到尊重,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四、不要强迫孩子

在孩子没有讲礼貌的时候,家长千万不要强迫孩子。很多父母总会强迫孩子去讲礼貌,比如有客人来家里,孩子躲在房间里不出来,不与人打招呼,家长非得把孩子拉出来跟客人问好,结果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事实上,父母这种强迫的行为本身就是不礼貌的。孩子不愿意与人打招呼必然是有原因的,比如:孩子从小就很害羞;孩子认为客人是父母的客人,与自己没关系;或者他正在做作业,一时忘记了打招呼……这时候,父母需要的是引导孩子去跟客人打招呼,如果孩子实在不想打招呼,父母不应该强迫孩子,应该在事后告诉孩子:“与人打招呼是最基本的礼貌。你去别人家里时也希望受到别人的热情欢迎呀!”这样,让孩子设身处地为他人想想,他的礼貌举止才会发自内心。

五、教会孩子礼貌待客

孩子对客人的不礼貌行为,不仅令客人难堪,也会让家长感到非常尴尬。所以,要从小培养孩子礼貌待客的习惯。

1.迎客

迎接客人进屋的时候,主动帮助客人放衣物,请客人在合适的位置落座;主动送上客人想喝的饮料;递接物品要用双手。

2.交谈

教育孩子主动、大方地与客人交谈,不要拘谨,让客人感到像在自己家里一样。

3.送客

教育孩子,在客人要走时应礼貌挽留,说“您再坐一会儿”、“再喝杯茶吧”等;待送客人一段距离后说“再见”、“有空常来”等。

4.做客

做客的时候要让孩子保持整洁,以表示对主人的尊重;不能粗声粗气,要谈吐文雅;不经主人允许,不可随意动用主人家里的东西;告别时,要说感谢的话,如“今天饭菜真好吃”、“玩得很愉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