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如何教出会处世的孩子
15603000000007

第7章 让孩子从小养成节俭习惯

下面是从一家晚报上摘下来的文章片断:“我家附近有一所小学校,每日学生放学、上学都要经过我家门口。在学生来来回回的路上,笔者经常发现有许多小学生将从家里拿的馒头或煎饼,以及其他食物,吃饱了或吃腻了后随手就扔的现象。有些老人们看见了就感叹道:‘现在的孩子哪里知道过去的苦呀!’”

无独有偶,该晚报同期还有一篇《运动会后留下满地包子》的新闻报道,讲的是某体育场在举行运动会后,一些学生将吃剩的包子丢得满地都是。看着那么多包子被白白地扔掉,许多人又心疼又生气。

在我国,勤俭节约是传统美德。勤俭节约的生活利于锻炼人的意志,是磨砺节操的砥石,可以促人自立、助人成熟。从古至今,传颂着许多有关勤俭节约的美好故事。然而,现在生活富裕了,家长对下一代的节俭教育就放松了。孩子在家里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他们想要什么,家里都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长此以往,孩子就会滋生奢侈浪费的生活作风,不知道东西是从哪里来的。也有的父母认为节约是以前的事,让孩子“勤劳”还可以接受,至于“节约”就不必了。在这种意识的作用下,不少父母都渐渐对孩子“大方”起来了,大有“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味道,把花钱“大方”当成了“爱”孩子的标志。

在这种思想影响下,许多孩子学会了攀比,与同学比、与邻居比,比压岁钱的多少、比吃喝穿戴,不以乱花钱为耻,而以为荣,认为谁的钱多,谁的威信就高,谁的钱少,谁就没有威信。这样使得一些家庭条件较差的孩子,为了在同学或小朋友中树立自己的威信,便想方设法从家里、从亲朋那里要钱,然后在小伙伴面前潇潇洒洒花钱,以显示自己的大方。虽然家长对此也有怨言,但又不得不去满足孩子的要求。家长的这些“爱”孩子之举,都对孩子身心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说到富裕,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比我们强,但他们对孩子的节俭教育从来没有放松。挪威是一个富裕的国度,然而,富裕的挪威人在生活上却崇尚简朴。绝大多数挪威人对外表的打扮很不讲究,只穿着普通的衣服,戴一般的帽子,从不追求时尚款式,出门开的多是旧汽车。即使是王室成员,如果不执行公务,也爱在大街上骑自行车。总之,那里的人们不愿意过分炫耀自己,追求的是北欧神话中“灰孩子”汉斯的形象——瘦弱的外表,但有一颗坚强的心。挪威政府和国民的观点一致,认为简朴的生活方式值得提倡;国家有意识地引导人们注重生活的内在质量,放弃外表的奢华。

洛克菲勒曾经是美国的石油大亨,尽管“富可敌国”,却非常注重节俭,他对孩子零用钱卡得很紧很死。他规定,孩子七八岁时每周30美分,十一二岁时每周1美元,12岁以上每周2美元,每周发放一次。他还发给孩子每人一个账本,让他们记清每笔钱支出的用途,领钱时交给他审查。如果账记得清楚,用途得当,下周递增5美分,否则就递减。他还鼓励孩子做家务并给予奖励,如逮100只苍蝇奖10美分、抓1只耗子奖5美分等,并对背柴、垛柴、拔草、擦皮鞋都明确提出奖励额度,从小着眼培养孩子的节俭习惯。

同洛克菲勒一样,美国许多百万富翁的儿子,常在校园里拾垃圾,把草坪和人行道上的破纸、冷饮罐收集起来,领取学校发给他们的一些报酬。这样的目的是培养孩子自力更生、勤俭节约的习惯。美国著名喜剧演员戴维·布瑞纳中学毕业时,父亲送给他一枚硬币作为礼物,并嘱咐他:“用这枚硬币买一张报纸,一字不漏地读一遍,然后翻到广告栏,自己找一份工作,到世界上闯一闯。”后来取得很大成功的戴维在回首往事时,认为那枚硬币是父亲送他的最好礼物。

节约既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一种美德。从小培养孩子的节约美德,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必将使孩子终生受益。

一、父母要以身作则

首先,父母的观念要正确。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消费水平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并不意味着奢侈的开始。教育孩子的过程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教育孩子,不要认为现在富裕了,孩子浪费一点小钱不值一提。父母应该知道,坏习惯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其次,父母要树立榜样。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可以说是持久的、永恒的。如果家长整天挖空心思地穿金戴银、缠裹名牌,以显示自己的富有,那么孩子必然会熏染上虚荣风气,将注意力偏离学业而走向享乐、奢侈的歧途。

二、让孩子认识节约的意义

家长要让孩子懂得,今天的好日子来之不易,与发达国家比,我们国家还有很大差距,需要办的事很多。要教育孩子懂得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分钱、一粒粮食。一滴水不算多,一滴一滴汇成河;一粒米不算多,一粒一粒堆成垛。教育孩子懂得“浪费是一种犯罪”,“节约好比燕衔泥,浪费好比河决堤”的道理。如果孩子从小不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将来就可能害社会、害父母、害自己。

三、让孩子懂得父母的钱来之不易

孩子三四岁时,就开始要求父母买冰棍、糖果、玩具,这时他们已经对“钱”有了认识,“金钱观”、“理财观”的教育也由此开始。此时,家长可以给孩子描述一些爸爸妈妈每天辛苦上班的情景,使他们知道赚钱的不易。还可以利用带孩子上街购物等机会,作一些物品价格的比较。比如,当孩子嚷着要买4元钱的糖时,妈妈可以告诉他这4元钱可以买很多的东西,比如1斤黄瓜、1斤萝卜、1斤青菜,而这些蔬菜够全家人食用一天。通过这样的比较,孩子会恍然大悟,原来4块钱可以买这么多菜,孩子可能就会放弃自己喜欢的糖,而把钱省下来买菜,以显示他的懂事。长此以往,不仅让孩子间接了解了生活中的很多事物,而且也让孩子懂得了四五元这些“小钱”的价值,以及如何积少成多,买最划算、最需要的东西,不知不觉中树立了孩子的理财意识。

四、教育孩子学会合理花钱

孩子上学后,口袋里总少不了要放些零用钱。有的家长不赞同让孩子接触钱,孩子要吃的、要玩的,全由家长准备好,认为这样做就可以使孩子在思想上不受钱的影响,不会养成乱花钱的坏习惯。其实这种做法反而会导致孩子从小缺乏合理的消费观念,等以后手头有钱了更容易出现盲目消费现象。因此,家长不妨大大方方地教育孩子合理花钱。

专家建议,家长可以定期(半个月或一个月)支付孩子的零用钱,不要一看到孩子口袋里没钱了就给。这样定时定额地给孩子零用钱,便可以使他们主动学习如何有选择性地买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逐渐知道量入为出,合理安排支出,当然家长还可以教孩子养成制定简单开销计划的习惯。

此外,家长可以带孩子一起去超市、菜市场、商场,将要买的东西列在一张单子上,并将预算费用交给孩子管理,让他们自主挑选,并承诺将节余的钱奖励给孩子。此时孩子在购物时必然特别积极,会知道如何货比三家,以最少的钱买到需要的东西。让孩子学会合理花钱,不断地锻炼、激励他们,短期看能让他们懂得节制,长远看是培养他们的理财能力和习惯,而一个良好的理财习惯会使孩子终身受益。

五、让孩子正确使用压岁钱

逢年过节,亲朋好友会争相给孩子压岁钱。往往春节过后,孩子身上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孩子身上有了钱,父母不加以引导,孩子就会想买什么就买什么,花钱大手大脚,一点都不爱惜。这时,父母应该告诉孩子,钱来之不易,是人们通过劳动得来的,要让他们树立除买必需品外,应该把钱存起来的观念,从小就有节俭意识,养成不乱花钱的习惯。

六、不要事事满足孩子

爱孩子不等于一味满足孩子。有许多家长,虽然家境并不富裕,孩子要钱要物时,节省家中开支去尽量满足孩子。殊不知,孩子并不知道你的苦心,不会去认真学习来报答你。当孩子要钱时,父母要了解孩子要钱的真实意图。如属于不正当开支时,父母要把家境情况告诉孩子,让孩子知道父母并不容易,知道为了自己的吃喝穿戴父母已付出了很多艰苦的劳动,要让孩子知道现在自己生活、学习上的用度都是在花父母的血汗钱,告诉孩子不要同别人比吃比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