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当的演说,有三点必须加以研究:第一,产生说服力的方法;第二,风格及其使用的语言;第三,各个部分之间恰当的安排。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运用机智的技巧美国前参议院议员罗慈和哈佛大学校长罗威尔,他们在欧战结束后不久,一同被约到波士顿去辩论国际联盟的问题。罗慈感觉到大部分的听众,都对他的意见表示敌对,可是他必须要使听众都赞同他的意见。他该怎么办呢?他是采用了正面的直接的方法来向听众进攻的?不,他是一位极聪明的心理学家,他决不肯去采用这样的笨方法。他开始就应用了他的机智和手段。现在我们把他那篇演说的开始录在下面,你可以注意一下,在他前面的十几句话中,即使反对他最烈的人,也无法给他有些相背的意见。你再注意他怎样称颂听众的爱国热忱,他称听众为“我的同胞”。你再注意他怎样缩小彼此意见相背的范围,敏捷而郑重的提出他们共同的思想。你再看,他怎样赞美他的对方,他怎样坚持着说他们的不同点,只是方法上琐碎的小枝节,而对于美国的幸福以及世界的和平等问题,他们的观点是完全一样的。更进一步地讲,说他也赞成国际联盟的组织是应该有的。因此,分析到最后,他和对方的不同点,只是他觉得我们应该有一个更完善的国际组织。现在就让我们来听他的演说吧:“罗威尔校长给了我这一个机会,使我能够在诸位面前说几句话,十分荣幸。我们两人是多年老友,而且都是信奉共和党的人,他是我们负着最大荣誉的大学校长,是美国最重要极有权威和地位的人,他是一位研究政治最优秀的学者和史学专家。现在,我们当前这个的重大问题,在方法上也许有所不同。然而,关于世界和平安全以及美国的幸福,那我们的目的还是一样的。如果你们对我能够允许的话,我愿意站在我本人的立场上来简单说几句。我曾用简明的英语,一次又一次说了好多遍了;但是,有人对我有误解,说是有些十分高尚的人士,因为他们没有注意到我的意义,以致发生了误会,他们竟说我是反对不论哪样的国际联盟的组织的。其实,我一点也不反对,我渴望着世界上一切自由的国家,大家都联合起来,成为我们所谓的联盟,法国人所说的协会。只要这个组织能够真正联合各国,各尽所能,争取世界永久和平,促成环球裁军的实现。”
任你曾对演说者的意见过怎样的激烈的反对,你听了总得气平些吧!你当然愿意更多听一些,你至少相信演说者是个正直的人。
如果罗慈的演说,一上来就把那些信任国际联盟的人加以痛斥,说他们真是荒谬达到极点,而且自己再在心理上存着一种偏见,结果当然失败无疑。
掌握控场的能力演讲者要想取得良好的演说效果,还应善于在临场上察言观色,以便把握住听众的心理变化、兴趣要求,及时修正补充自己的演说内容。实际上,这就是应变与控场能力。
一个成功的演讲者需要哪些应变与控场能力呢?
从容回答问题演讲时,常有听众提些较尖锐的问题,欲“将你一军”,这时候该怎么办呢?要学会从容地回答听众提出的问题,特别是那些乍看起来十分棘手的问题。有的人采取压制的方法,发火批评,喊“别吵了,安静下来”,这样只会使自己陷入窘境。有的人不这样,而是采用以诚相待、妙语解脱的办法,变被动为主动。有一次刘吉给学生作报告,接到一个条子,问:“有人认为思想工作者是五官科——摆官架子,口腔科——耍嘴皮子,小儿科——骗小孩子,你认为恰如其分吗?”又问:“你怎样对待你的顶头上司?”这两个问题都颇有锋芒。刘吉妙语解答,对第一个问题回答说:“今天的思想工作者,我认为是理疗科——以理服人,潜移默化,增进健康。”对第二个问题回答说:“三不主义——不阿谀奉承,不溜须拍马,也不背后说领导坏话。”
控制感情,掌握分寸当发现意外情况时,要镇静,要有好的心理素质,能控制感情,掌握分寸。不要在讲台上惊慌失措,不要因急躁而冲动行事。赫鲁晓夫1959年在联合国大会上的一次演讲中,场内发生喧闹,赫鲁晓夫被激怒了,情不自禁地脱下自己的一只皮鞋,用鞋跟敲打讲台,想以此制止喧闹。然而,这不但没收到预想的效果,反而暴露了他缺乏涵养、不能制怒的性格弱点。
巧妙穿插,活跃气氛如果会场沉闷,要有巧妙穿插、活跃气氛的技巧。演讲者使用穿插的方法,除了把事理说得更形象、更深刻外,还可调整现场气氛,增加听众兴趣。比如,讲个笑话,讲个故事,谈点趣闻,唱支歌儿等等。
穿插也要注意:穿插进来的内容一定要同话题有关,能够起说明、交代、补充的作用;穿插的内容务必适度,不可过多过滥,造成喧宾夺主,中心旁移;衔接务必自然须当,切不可让人觉得勉强或节外生枝。
将错就错,灵活处理要想在演讲中不说错一句话是相当困难的。如果说错了,在这种情况下最忌讳两点:一是搔首挠耳;二是冷场过久。有人观察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演说过程中冷场15秒以上,听众席中就会有零星笑声;冷场30秒以上,就有少数听众的笑声;冷场时间再长一点,听众就会普遍不耐烦了。
演说过程中,如果是漏了个别字句的小错误,只要无伤大雅,不予更改为好。如果是讲了一段之后突然忘了下一段该说什么,那该怎么办?卡耐基介绍了几种方法,我们可以借鉴一下:
(1)就地换掉话题,用上段结尾中的句子来发挥。
(2)向听众提出问题。
(3)如果实在是大脑一片空白,就应该临时编一段较完整的结束语,有礼貌地结束。
充分发挥手势的作用有时为了调动现场人员的积极性,你还可以采用手势指挥的方法,活跃气氛。例如在山东某县旅游局举办的“请到我的家乡来”的演讲赛中,县一中小将王杏发现大多数演讲者虽然稿子都背得很熟,但很少有人用手势语,于是她演讲时便根据内容自然地加上了手势。“我们此时此刻想吃这么大(用双手比划)这么红(用手指着讲台上方鲜红的演讲比赛横幅),像蜂蜜一样甜的柑橘吗?”由于她边讲边用手势比划,顿时把听众的视觉、听觉、味觉融为一体,人们都聚精会神地笑着听她讲。接着她介绍家乡的山:“城外有座钟鼓楼,插了半截在天里头(手指着天空,听众大笑);家乡有座云峰山,站在山顶能摸天(手掌向上摸)。”当她介绍完家乡的美景以后,又热情对大家说:“朋友们,欢迎你们到我的家乡来,我非常愿意当你们的向导,到时候我会说:‘各位朋友,请跟我来(伸出右手)请跟我来,(高扬左手),请跟我来(边招手边退)……’”由于她将风趣的语言和形象的动作巧妙地结合起来,所以赢得了听众雷鸣般的掌声,并摘取的第一名的桂冠。
机动地把握时间受听众可接受性的制约,面对听众的独白式发言,演讲往往有一定的时间限制,所以要考虑篇幅是否符合规定的时限。如果超过规定的时限,应当压缩文字,删减篇幅。倘若不到规定的时限,有必要的话,还要再增加材料、扩充内容。最好是在保持内容完整的前提下,使内容具有一定的伸缩性。这样,临场时,可以根据听众的反应随时做出调整,灵活机动地把握时间。
不会删减自己的谈话内容以适应这个时代快速气氛的演说者,将不会受到欢迎,而且,有时还会受到听众的排斥。
一位演说者,是位医生,有天晚上,在布鲁克林的大学俱乐部演讲。那次集会,时间拖得很长,已有很多人上台说过话了。轮到他演讲时,已是凌晨一点钟了。他要是为人机智圆滑一点,或是善解人意一点,应该上台说上十几句,然后让人们回家去。但他没有这样做,反而展开了一场长达45分钟的长篇演说,极力反对活体解剖。他还没讲到一半,听众就希望他从窗口摔出去,并摔断某些部位,任何部位都可以,只要能让他住口就行。
控制好演讲的时间,就必然涉及到演讲内容精练的问题,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一般来说,演讲要短,要精辟,长了没人听。精练,是所有着名口才家的共同特色。即使是历史上许多具有重大意义的着名演讲,虽然内容博大精深,却大多以短小精悍制胜。
例如,斯大林在前苏联面临德国法西斯疯狂进攻的紧急关头,在莫斯科红场作动员卫国战争的演说,总共才讲了1700多字,用了不到10分钟;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说,举世瞩目,仅有1200多字,用了五六分钟,却把马克思光辉一生的伟大贡献概括无遗。
可与华盛顿相提并论的美国第十二任总统林肯,在他一生中发表过许多重要演说。但最引人注目、评价最高的一次演说,就是在葛提斯堡为纪念一次战役胜利和庆祝国家烈士公墓建成的大会上的演讲。这次演讲不到3分钟,共10句话。当时,新闻记者甚至连拍照都来不及,他却已经讲完了。但他的演讲观点明确,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民有、民活、民享”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而且逻辑严谨,语言精湛深刻,有极大的鼓动力和号召力。3万多听众发出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连在他之前演讲了两个小时的着名演说家埃弗雷特也写信给林肯承认:“如果我在两个小时内所讲的东西,能稍微及你在两分钟内所讲的中心思想的话,那么,我就十分欣慰了。”
那么,怎样才能使演讲的语言精练呢?
首先,要在观察认识事物上下功夫,只有当你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了如指掌的时候,才可能一语道破。
其次,要学会摒弃无用信息、剩余信息,压缩次要信息,提高传递有效信息的时间利用率。
为此,在演讲中应切实做到“四戒”:
一戒空话套话。有些人一开口就“穿靴戴帽”,少不了客套、谦虚,一分析问题就按老俗套念空口号,有效信息几乎等于零。
二戒重复累赘。有些有用的信息由说话人发出后,听众便接受并储存起来了;但说话人却说话啰说重复,以大同小异的形式多次输出,这些信息就成了不必要的剩余信息。
三戒节外生枝。说话人没有掌握好主题,因此在一些细枝末节上发挥太多,或意已尽而言不止。这些内容虽然也包括不少信息,但却不是主要信息,而是与主题关系不大的次要信息。次要信息太多,不但会降低时间利用率,而且会干扰主要信息的传送和储存,也就会影响主题的表达,必须力戒。
四戒口头禅。有些人讲话脱不了“口头禅”,什么“啊”、“这个”、“那个”、“对不对”、“是吗”、“这个问题来说”,差不多句句不离口,虽然演讲者并非有意,可对听众来说,不但全是无用信息,而且令人生厌,所以也必须戒掉。
如何让你的演说脱颖而出众人在同一时间、同一场合进行演讲(如演讲赛、竞职演讲、即兴发言等),由于受时间、地点、气氛及相同主题的制约,很容易发生“千人一腔”的“撞车”现象。在此情形下,要想取胜,就需要有一种“大路拥挤走小路,小路人多爬山坡”的创新精神。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新异的事物刺激度强,而“喜新厌旧”又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正常倾向,因此,能否出新就成了演讲成败的关键。那么,同一场合演讲时怎样才能出新呢?
首先,演讲者应根据现场情况随机应变、避“长”扬“短”的一种战术。这种方法既快捷又方便,用得恰当,往往可以收到以少胜多之功效。为了庆祝陶行知铜像落成,王校长精心准备了一篇漂亮的稿子。举行揭幕仪式那天,天气寒冷,大会刚进行了不久,会场上便响起了踏脚取暖声。可事先安排好的发言还得一个个进行下去。当轮到王校长发言时,天上还飘起了雪花,于是,他改弦更张,把稿子往口袋里一放,只讲了一句话:“同学们,在此,我只想用陶行知的自立人一歌中的话鼓励大家,那就是:‘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他的话音刚落,台下传来经久不息的掌声。会后,人们都称赞他是讲得最“棒”的一个发言者。
其次,可通过一个崭新的概念来划定你的听众,让他们对这个概念进行自我认定。演讲者对听众的称呼,看起来是个很简单很平常的事,但如果称呼得体适宜又新颖别致,将会对沟通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心灵起到微妙的桥梁作用。
在某学校举行的纪念五四青年节即兴演讲比赛中,李燕就曾以此先声夺人。在她演讲之前已有七名同学进行了演讲,他们的称呼大多是“老师们、同学们”,李燕如果还用这个称呼,是很难引起听众注意的。于是她采用了别人没有用过的称呼语:“未来的工程师、会计师、厂长、经理们,大家好!”(学校设有机械、铸造、会计、管理等专业)这一符合校情又富有新意、充满深情的声音,顿时像巨大磁石吸引了听众,说话声没有了,一千双眼睛都集中到她的身上,从而为她的演讲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定下了成功的基调。
其三,以新奇的开场取胜,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别人的开场已经很新的情况下,自己就要考虑出“奇”制胜。在天津某大学图书馆的会议室里,1959届专修班的同学正在聚会,发言者个个都是讲话高手,缅怀过去妙语连珠,抒发感情动人心弦。轮到王教授讲话时,他想到了分别后40年的变化,想到有的同学已经去世,于是就改换了一个切入点。他感慨万千地说:“人在痛苦和欢乐的时候,总要想起亲人。此时此刻,大家一定和我一样,思念着我们班的每位同学。我提议,让我们暂时收敛欢乐的心情,为几位离我们而去的同学默哀,以寄托我们的缅怀之情(同学们立刻都静了下来,低头致意);然后再让我们举杯向未能到会的同学们表示真挚的问候和美好的祝福!”(大家都举起了酒杯)他用奇特的开头讲大家之所想,一下子就引起了听众的共鸣,所有同学都被他这新奇的开场白折服了。
1分钟怎样抓住听众的心有的演讲者一上台就向听众道歉,用自己不会讲话之类的词自谦一番,实在是一种要不得的陋习。叶圣陶先生对此举过一个例子,一位演说者屁股没坐稳就来一套,说:“今天本来没有什么准备,实在是没有什么说的。”叶先生说:“谁都明白,这其实是谦虚。”
其实,演说者那种“自谦”并非一定出自本心,不过是遵循了开场客套的陈规,难怪有人一听了这样开头就说,再讲下去的都是废话了。
有人说,在听众面前,五秒钟之内就要获得听众的注意力。当然,你要一直保持这种吸引力,是不容易的。而一开始连这种吸引力也没有的话,那么之后就是花九牛二虎之力,也难以把听众的兴趣拉回来。
所以第一段话十分需要,不要等第二段、第三段,而是第一段。高尔基说:“开头第一句是最困难的。它好像在音乐里给了全篇作品以音调,往往费很长时间才能找到它。”
第一句讲什么?当然是永远猜不着的谜底,如果真有这种格式,只能害得你墨守成规,因而第一段也只能从演讲本身的内容、环境、听众的情绪等等来决定。使你的心情仿佛悬在半空下面这演说开头的一段话,请你读下去,看看你对这开头是否喜欢?是否使你产生了兴趣?
“在82年之前,也正是这一个时候,伦敦出了一本被公认为不朽的小说杰作,很多人都叫它是‘环球最伟大的一本小说’。当该书出版之初,伦敦市民,在街头巷尾,朋友相遇,都要彼此问一声:‘你读过这本书吗?’答案一定是:‘是的,我已经读过了。’这本书出版的第一天,便销出1000册,两星期内共销出15000册;自然,以后又再版了许多次,世界各国都有了译本。在几年前,大银行家摩根以巨大的代价,买到了这本书的原稿,现在这本原稿和摩根的其他无价的宝物,一并陈列在纽约市的美术馆中。这一部世界的名着是什么呢?就是狄更斯着的《圣诞节的欢歌》。”
你认为这篇演说的开始,确很成功吗?为什么它一开始就能引起你的注意,并且还使你的兴趣逐步增高呢?就是它勾起了你的好奇心,使你的心情,仿佛悬在半空中一样!
有谁能够不被好奇心所动呢?如果你在演说的时候,第一句话就能引起听众的好奇心,也就说明已经引起了听从的兴趣和注意。
开始就要逗引听众大笑当你在作严肃的政治演讲时,觉得很难使听众产生浓厚兴趣吗?那么,请你看英国文学家吉柏林在开始政治演讲时,是怎样逗引听众大笑的。他所讲的并不是编造出来的故事,确是他自己过去的经历,并且用一种戏谑的口吻,来指出他的矛盾。他说:
“诸位,我在年轻的时候,住在印度,我常常替一家报社采访社会新闻,这工作是非常有趣的,因为它可以使我有机会去认识一些伪造货币、窃盗、杀人犯,以及这一类富有冒险精神的才干的人。(听众大笑)给我采访到有时他们被审判的情形后,我还要到监狱里去,拜望一下我们那些正在受罪的朋友。(听众又发笑声)我记得,有一位因为杀人而被判无期徒刑的人,是一位绝顶聪明而善于说话的青年人,他告诉我一段在他看来是他一生最重要的话:‘我觉得一个人如果一失足跌入罪恶的深渊里,他一定要从此为非作歹不止,最后他竟以为唯有把他人都挤到邪路里去,才可表现自己的正直。’(听众大笑)这句话,真是妙不可言了!”(听众的笑声和鼓掌声同时响起。)引用名人的话开头名人说的话不一定是名言,名言也不一定是名人说的。但是名言总有一种引人注意的力量,名言之所以“名”,是因为它用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概括了一定的哲理,至少是在语言上有其独到之处。比如,我们都谈要珍惜学习机会,意思大家都懂,但说出来不一定能成为名言。可是看看下面几句话:
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上一级,就更脱离畜生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这本书。——高尔基人们的灾祸常成为他的学向。——伊索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歌德可见,名言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在演讲开头引用一句名言,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也吸引人。
根据会场气氛即兴添加有的,准备了一段讲话开头,但临时会场发生了一些意外的情况,那么你不妨大胆地根据即景即情,拟一段即兴的开头。这样,演说者的讲话与现场气氛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引起听众强烈的共鸣。
1935年3月7日,高尔基应邀在前苏联作协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当代表们听到高尔基的名字时,长时间热烈地鼓掌与欢呼,高尔基打消原来的开场白,即兴地开始他这样的讲话——如果把花在鼓掌上面的全部时间计算起来,时间就浪费得太多了。
这时,台下响起一片笑声。这个开头,实在是好,它对现场的情况自然地作了评价,使大家倍感亲切,而且也表现了高尔基的谦逊和幽默,从而更加吸引听众。
抓住听众兴趣的技巧一位警察局长向群众报告破获盗匪的经过,他开始就说:“盗匪们真的都有组织吗?是的,他们大都是有组织的,但是他们怎样组织的呢……”
他所用的方法,就是先告诉听众一些事实,引起听众的好奇心,使听众急于听下去,希望一听盗匪组织真实内幕。这真是一种值得赞美的开始方法,每一个预备当众演说的人,都应该学习到这一种立刻抓住听众兴趣的技巧!
先让你紧张怀疑也有预先述说一件事情的结果,使听众急于想知道这件事的经过情形,也是引起听众好奇心的最好方法。比如说:“最近某地张贴一张布告,说是无论在哪一个学校的两里地之内,所有的蝌蚪都禁止变成青蛙,以免扰乱了学生的读书……”
你听见这样一个开始,一定将好笑起来,心想:“莫非演讲者在开玩笑?真是古今奇观,天下真会有这种事吗?”于是演说者就在你还紧张怀疑时,接着往下解释了。
要你大吃一惊我又听见过有人这样开始他的谈话:“你知道吗?现在世界上还有十一个国家尚未取消奴隶制度……”
这样一说,不但立刻引起听者的好奇心,而且还能使听者大吃一惊地问道:“什么?奴隶制度?目前?有十一个国家之多?在哪一个洲?这倒是一件稀奇的事,非听个明白不可!”
让听众帮你思索问题还有一个值得称道的演说开始法,你先提出一个问题,请听众来帮你共同思索。比如说:“大轮船果真不能驶进巴拿马吗?为什么不能驶进巴拿马呢?巴拿马难道永远不能通航吗……”开头三句,就是三个问题:这种使用问话的方法,实在是一把开启听众心门的钥匙,是你以后要讲到巴拿马试航的经过,一句句可以走进听众内心去的最简捷而最确切的方法。如果碰到别种方法行不通的时候,你不妨常常应用它。
人们大都爱听故事人们大都爱听故事的,一般人尤其爱听演说者述说关系他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已故美国名牧师康惠尔,曾把他的那篇“遍地黄金”演说了6000次之多,这篇着名演说是这样开头的:——1970年,我们沿着土耳其底格里斯河……而下,走到巴格达城时,便雇了一个向导,领我们去看西坡里斯、巴比伦……接着他把这个故事逐步讲了出来。这真是能够抓住听众注意力的最好的开端,而且这种开端,十分简单明白,且非常不易失败。它进行得十分灵活轻松,能使听众不知不觉地随着它走,他们谁都希望知道后来发生了些什么事,谁都平心静气的听他讲下去。报道惊人事实惊人的事实,报道时可以惊醒听众的白日梦,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有一位演说者要说明“无线电的奇观”他劈头竟然这样说:——你们晓得吗?纽约的一只苍蝇,在玻璃窗上爬过的声音,用无线电传播到非洲的中部,会像那“尼加拉瓜”大瀑布的巨响一样……不妨讲一则假新闻有的演说家往往用一段新闻做开头,他这样开始:“昨天,当火车经过离此不远的一个城镇的时候,我亲眼看见发生了一件极有趣味的事情……”
你欢迎这样的一个演说的开端吗?只要你所报道的的确是一件极有趣味的事情,听众们谁不愿意详细地听你那一件有趣的新闻呢?不过,这一段新闻必须报道得十分自然,毫无捏造的痕迹,使听众对它,好像私人间讲故事一样感到了趣味;如果有了捏造的痕迹,那就完全失去了它的价值!
与听众一起感受自己的演讲康威尔博士说:成功的沟通,有赖于讲演者使他的思想成为听众的一部分,并使听众与自己真正地融为一体。
在演讲时,脑海里不要忘记你面对着的特定的听众。这里有一些简单的却有助于你与听众建立起和谐与共鸣的小诀窍。
根据听众的兴趣来演讲听众感兴趣,是因为你的谈话内容与他们有关,与他们的兴趣有关,与他们的问题有关,这种与听众最感兴趣之事的联系,也就是与听众本身的联系,将可稳获听众的注意,并能保证沟通的线路畅通无阻。
许多人无法成为一名谈话好手,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只会谈些他们自己感到有兴趣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却令其他人感到无聊透顶,把这种过程倒转过来吧,引导其他人谈论他的兴趣、他的事业、他打高尔夫球的成绩、他的成就。或者,如果对方是位母亲的话,谈谈她的孩子们。要这样做,然后专注地聆听对方说话,你将给予对方乐趣。最后,你将被认为是一位很好的谈话对手——即使你话说得很少。
给予诚实、真心的赞赏听众是由个体构成,因此反应亦如个人。公然批评听众必导致愤怒。对他们做过的值得称赞的事表示赞美之意,你就已经赢得通往他们心灵的护照。这是需要你自己去研究一番的。夸张、肉麻的词句,像“各位是我曾面对的最有智慧的听众”,也为大多数的听众认为是空洞的谄媚之词而感到厌恶。要确定百分之百地真诚,没有诚意的话语,或者偶尔会骗过某个人,却永远骗不了众多听众。
让听众参与其中你或许不曾想过,一点小小的表演技巧,也能使听众趋之若鹜地注意着你的每个词语。当你挑选听众来协助你展示某个论点,或将某个意念戏剧化地表现出来时,你对他们的影响力便会急剧地提升。当听众中有人被演说者带入“表演”中时,听众便会敏锐地感知身边所发生的事。许多讲演者曾这样向我说:讲台上的人和讲台下的人之间总是隔着一堵墙。我曾很多次郑重地告诉他们利用听众的参与,他们就能很容易推倒这堵墙。
与听众融为一体在你开始正式讲演之前,应想办法尽快与听众建立起亲切的关系。如果你觉得很荣幸能应邀发表这次演说,就实话实说吧!
使用听众中的人名,是另一种可以打开你与听众沟通线路的方法。要注意的是:如果要在演说里用上一些大家生疏的名字,并且这些名字是为了这个场合经由询问而得知的,你就必须事先确定它们的准确性,必须有一定的理由来使用这些名字。在使用时,只能以一种友好的方式来提到他,并且使用它们应限定一定范围,决不可滥用。
另外,在讲演词中应采用代名词,“你”而不是用“他们”,这种方式有利于使听众进入一种自我感知的状态中,从而使听众的注意力始终保持在巅峰状态。
保持谦虚当你讲演时,就如同被展示在一个透明的橱窗里,你的个性被一览无余地展现出来。每一个傲慢的表现都可能使你功败垂成。当然,谦虚可以激发信心并表达你的善意。你可以谦虚,却不必显出患得患失、低人一等的模样。只要能表现出自己已对讲演充满信心,不妨略提自己才识浅薄,听众一样会喜欢你、尊重你的。当然,你如果想把听众激怒,奚落他们并向他们宣告你的无穷智慧,也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
丹纳·陶玛斯在《现代宗教伟大领袖》一书里,这样评价孔子:“他从不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去向别人炫耀。他只是以自己的同情心与包容心,去设法启迪他们。”你若是希望得到这把打开听众心扉的钥匙,我建议你一定要修炼这种谦虚与包容的品性。
让结尾余音绕梁常常见到这种情况,当演讲者在津津有味画蛇添足时,听众乒乓乒乓起身离座了,至少是如释重负地叽叽喳喳聊天,混乱不堪,带着这种“乱”的心情离开会场,就冲淡了演说的效果。
据说有一个民族,有个古老的风俗,全体集会地,发言者只准用一只脚站着讲,不管讲不讲完,站不下去就算结尾,不失为一种高明的办法。
那么,怎么才能把演说的结束搞好呢?
把要点作一个总结读过《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的人都会感到它的编写有一个非常突出的优点,每阐述完一个历史时期的事件后,都有一段称作“简短的结论”结束语,在结束语中,作者用非常简练的语言,把前文最重的事件简单地罗列出来,然后作一段理论的总结。当全书完成后,又有一篇全书的结束语,对全书作了六点概括。这六点一直被各国无产阶级看成是革命经验的结晶。
这点经验对我们的演讲如何结尾有很大的启发。演说是口传之事,不消几分钟,我们的话题便可以上天下地,无所不至。听众很容易忘记原来的题目。但往往演说者忽略这一点,他们自以为不管什么材料,自己谈问题的焦点都一直是集中的,殊不知这些问题已经是本人深思熟虑、反复酝酿出来的。对于广大听众,只是第一次接触。所以,就难以与演说者有同样的思维逻辑。因而,在结束时,要把自己宣传的要点概括、总结:一是提醒,二是强调。既要撒得开,又要收得拢。有人这样概括说:你开始对听众说,现在将要告诉他们一些什么,然后开始讲述,到了最后,要再次申明,原来要告诉的东西已告诉过了。这种结尾可以让听众更加明晰你的要点。
引用诗文名句结束演说结尾,有许多方式可供我们参考,但所有的方式中,假如做得恰当,再也没有比以幽默的话,或引用名句,最容易讨好的了。事实上如果你能引用适当的诗文名句作结束,那真是最理想的,并可获得所希望的风味,它将显出高尚优美。
英国扶论社的哈利罗德爵士,在爱丁堡大会席上,对美国扶轮社代表的演说结论,是这样讲的:
——当你们归家之后,有些人会寄给我一张明信片来,就是你们不寄给我,我也要寄给你们每位一张,并且你们会很容易知道那是我寄的,因为上面未贴邮票。(众笑)但是在上面我要写一些字,是这样写着:“季节自己来,季节又自己去。你知道世间一切都按时而凋谢,但有一件却永远如露水一般的开得鲜艳,那就是我对你们的仁慈和热爱。”
这节诗很适合罗德的个性,并且无疑地也适合他全篇演讲的旨趣。因之,这节诗对他是极恰当的。假如是另一个拘谨的人,在发表过一篇严肃的演说后,结尾引用这节时,也许很不合宜,甚或极为可笑!
用充满激情的话语上面一种结尾,是着重于理论性的,而这儿所讲的是感性的。
充满激情的结尾,有很大的鼓动力,特别是一些动员性的演说,结尾说一段热情洋溢的话,可以使人振奋,使人激昂。如看一场球赛,如中场进一球,与临终一分钟前进一球,其结束时的群众情绪是大不相同的。
1960年,林肯在选举中获胜当选为总统,他亲自起草了就职演说,当时美国因奴隶制度问题使南北斗争日益激化。南方七省先后宣布脱离联邦,一场武装叛乱正在酝酿之中,国家的生死存亡面临考验。林肯作为总统,要全力维护国家的统一,用和平手段解决争端。他在就职演说中,深刻地阐明这一思想。在结尾部分,他提出了振奋人心的口号,要求南北加强团结——我不愿意结束演说。我们不是敌人,而是朋友。我们不应该成为敌人。虽然感情不能维系爱的契约,但是感情不能打破爱的契约,把这个广阔的土地上的每一个战场,每一个爱国者的坟地,同每一个活着的人的心,每一个家庭联结起来的,那神秘的记忆之弦,一旦重新为我们天性里的善良天使所拨动,将仍然会使合众国合唱歌声雄壮嘹亮起来。
这琴弦一定会被重新拨动的。
幽默的结尾有位演说家讲述:“你必须在听众的笑声里说‘再见’”。其含义是用幽默的话来做结尾。
1926年11月3日,斯大林发表了《“论我们党内的社会民主主义倾向”报告的结论》。他在“总结部分”曾讥讽季洛维也夫夸口自己能把耳朵贴在地上听到历史的脚步声的大话。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人尽管耳朵这么灵敏,却偏偏听不到党的声音。结束一句他这样说——因此,我要奉劝可敬的反对派分子,治一治你们的耳朵吧!
这幽默的话不只是为了逗逗听众的发笑,而是有其强烈的战斗性,并且产生强烈的幽默感。
如果注意一下我国相声艺术,都可以注意到每个作品都是以笑料结束的。这对于演讲艺术来说也是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层层增加句句有力我现在要告诉你另一种普遍的方法,演说术上称为“阶升法”,好像阶梯一般步步升高。不过,这种方法常是不易运用的,也不是一切的演说者对一切的题材都可应用;但若能用得其当,那是极好的。这种方法是一层高一层,一句比一句有力量!
林肯在以“尼亚加拉瀑布”为题材,预备一篇演说时,就是用的阶升法,试看他的比较是如何一个比一个有力量,他怎样以哥伦布、耶稣、摩西、亚当等和年代,与尼亚加拉瀑布相比,获得累增的效力:
——这要推测无限的久远,当哥伦布最终发现这块大陆——当耶稣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当摩西率领以色列人渡过红海——甚至亚当从创世主的手里出来,从那时到现在,尼亚加拉就在这里怒吼!
——古代巨人的眼睛,像现今我们人的眼睛一样,曾看见过尼亚加拉。与第一代人种同时代,比人类的第一个始祖还老,一万年前的尼亚加拉,和现在的是同样的新鲜有力!我们还想像到那庞大骨骼的前世巨象爬虫,也曾见过尼亚加拉——从那样久远的年代起,尼亚加拉从无一刻静止,从未干涸,从未冻凝,从未睡去,从未休息。
在微笑中说再见乔治柯赫是美国一个以幽默见称的演说家,他告诉我们说:
——你必须将“再见”表现在听众的微笑中。
你能做到这一步,可说结束的技巧已经十分熟练。但是怎么做呢,完全由自己去斟酌。
避免结束太唐突初次登台演说的人,每每犯着停止得太唐突的毛病。他们结束的方法,未免太欠圆满了。其实他们并没有结束,只是突然中止,就好像一位朋友正在谈话,突然鲁莽地站起来走了,连一句告别话也不说一样。
如何发表即兴演说“假如我好好准备,并且经过练习的话,站起来演讲倒是没什么问题。但假如是临时被叫起来发言,我就不知道该讲些什么了。”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感慨呢?
在这现代化的社会里,能把自己的思想迅速整理组合好,甚至比准备冗长的演讲还重要。即使在一般的休闲场合,都愈来愈需要口头上的交流。因此,能够及时地将自己的思想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在今天,这种能力确属必要。许多产业或政府的重要计划,通常不是由一个人来决定,而是由许多人经过多次论证并在会议桌上决定。每一个列席的人都必须发言,站起来陈述自己的意见,从而形成一个集体意见,这就是即席谈话能力的表现及意义。
关于即兴演说能力的培养,你要注意以下几点:
勤于练习培养即兴演说有几个方法,可以帮助你在突然被人邀请说几句话时,能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方法之一,是采用某些著名演员曾使用的方法——站着思考。你可以在训练时,展开你想像的翅膀。无论如何,自在而为,说你想说的就可以了。只要你有信心,常练习,你便会发现这一切其实并不难。另外你要掌握一些即席发言的联结技巧。
另一个用来训练即兴谈话的方法,叫做“接龙”。先由一个学员开始讲故事,然后再由其他人继续接下去。举例来说,第一个学员可能这么开始:“有一天,我正驾驶着一架直升机,忽然发现一群飞碟逐渐向我飞来。我开始下降,但离我最近的一个飞碟,有个体形瘦小的人突然向我开火,我……”
接下去由第二个学员继续把故事讲下去。
这也是训练即兴谈话技巧的方法。像这一类的练习愈多,等到实际需要开口讲话的时候,就愈能应付自如了。
要有即兴演说的心理准备当人们在你毫不准备的情况下请你发言时,多是期望你对某一个你能发表权威言论的题目表示一些意见。这里的问题是,要能面对讲话的情况,并决定在自己能支配的短短时间里确实要谈论些什么。有个极好的方法可以使你逐渐能登堂窥奥,那就是心理上对这些情况先有准备。在开会当中,不断地问自己,如若现在站起来讲话,到底要讲些什么?这一次最适合讲述自己题材里的哪个方面?对于眼前的那些建议,如何措辞以表示赞同或反对。
因此,我们的第一个忠告是:在心理上随时准备着在各种场合做即兴演说。
一开始便举例你这样做的好处有三个:
①你不必再为如何措辞而大伤脑筋,因为来自经验的东西总能被自己比较轻易地描述出来。
②你会渐渐进入讲演的状态,这有助于缓解甚至消除你开始时的紧张情绪,使你对自己的讲演胸有成竹。
③你可以借对实例的叙述立即获得听众的注意,叙述实际生活的例证总是一个吸引听众注意力和好方法。
沟通是一种双向的过程。能捉住听众注意力的人马上就会注意到那种被听众接纳、肯定的力量,并感觉到那种期盼的光芒如电流般在听众间穿梭。你此刻也会感受到有种挑战要你继续,并需要你尽最大能力去作回应。演说者与听众间这种互动和谐的关系,是一切演说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真正沟通的开始。这便是我力劝你以实例展开演说的原因,尤其是在人家请你说几句话时,举例开始你的讲话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采取适时适地原则如果你事先毫无准备,主持人突然请你说几句,这时最需保持平静。你可以先向主席致意,说上两句,可以有个喘息的机会,然后便要发表与听众有密切关系的言论了。听众只对自己和自己正在做的事感兴趣,有三个来源可供你撷取意念,作为即席讲演之用。
一是听众本身。谈论自己的听众,说说他们是谁,正在做什么,特别是对社会和人类做了什么贡献。使用一个明确的实例来证明。
二是场合。当然也可以讲讲造成这次聚会的情况缘由,是周年纪念日还是表扬大会,是年度聚会还是政治或爱国集会?
最后,如果你曾注意地听讲,不妨就指出,对自己之前另一位演说人所谈及的某一特殊事物特别感兴趣,然后将它扩大详述一番。最成功的即席演说,都是真正的当场演说。它们表达的,是讲者对听众和场合的感想,它们适时适地,如同手和手套密切相合。它们是为了这个场合,而且是专为了这个场合而量身定做的。它们的成功也就在于此:它们在特殊的时刻里绽放,如罕开的昙花,不多时便又萎谢不见;可是听众所享受到的愉快却绵续不绝,在你尚未想到之前,他们已将你当成即席演说家了。
切莫即兴乱说你必须明白:即兴谈话并不是信口开河,也绝非漫无目的地讲些毫不连贯的东西。你必须把所要传达的意思,很有条理地表达出来。你所举的例子要能符合你的中心思想,而且,假如你讲得很有热情,便会发现这种没有经过事前准备的演讲,其实更活泼、更有感染力。
如果能把本章所提的这些建议记牢,并多找机会练习,你完全可以成为一名令人满意的即兴演说家。
我想你会成功的。
4种不同场合的即席发言有时出席一些聚会、会议,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主持人可能会拉你上阵,“逼”你发表即兴演讲。即席讲话若能讲得生动精彩,引人入胜,会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会使你增强个人魅力,塑造良好的形象。
能说会道、阅历丰富的人会根据会议主题,针对会场气氛,围绕某个问题,迅速组织一篇精彩的即席讲话,他们会运用大量的事实和例证,旁征博引,侃侃而谈,且能做到观点鲜明,声情并茂,逻辑严密,令在场的听众深深折服。当然,也有的人,面对众多听众作即席讲话时,不知道该讲什么。即便勉强讲几句,也是乱讲一通,没有条理,没有章法,想起什么说什么,想到哪里说到哪里。讲完后听从不知到底讲了些什么,就连他自己也不知说了些什么。更有一些缺乏讲话经验的人,在大型场合即席讲话时,心慌意乱,语无伦次,甚至张口结舌,语不成句,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严重损害自己的形象。
应邀式即席发言应邀式即席发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谦逊;二是要讲出对听众有益的话;三是要充分估计听众的客观要求;四是要简短、干练。
做到上述四点,如果再能艺术地发挥一下演讲技巧,那你的应邀式即席发言一定会成功的。
触景生情式即席发言触景生情式即席发言就是指由眼前所见的事物联想开去。这种情况,常在讨论会、酒席间、聚会上碰到。由一位演讲者或谈话者的一句话而发生联想,勾起情思,或见到一位老同学、老同事、老部下或老上级时勾起回忆;或是因酒兴奋,情思奔放,开启话语的闸门等情况下而激发起心中的情感。这种涌流式的讲话,通常要视场合、情景而定,应以幽默的语言讲述出让人欢乐的内容。要把握简洁、得体、高雅、乐趣这四个要素。不要一发不可收拾,讲一些让人们兴的话或长篇大论的废话。
解释性即席发言这种即席发言,通常是一个问题或一件事情在被人误解、曲解,让人不甚明白或不明真相的情况下的即兴发言。这种解释性的发言既可以是指出、纠正他人的问题,以达到澄清事实的目的,也可以是为自己或他人作辩白。一是要和盘托出事实,以明真相;二是要充分地阐述道理,抓住问题的实质。切忌使用“描绘”、“夸张”之类的发挥性言词,这样反而把本该容易说明的问题搞得复杂化了,极易使听众反感。
答复式即席发言被人发问,通常是在会议上、法庭上或学术性的讨论会、答辩会上,它大多是被动式的发言。这种发言一般都有固定的内容和主题,因此,就发言范围来讲是容易把握的。这种答复式的发言,问一答一,问二答二,将所需回答的问题,作条理清楚、内容完整而又曲直分明的阐述就可以了。如果是被人质疑,那就针对“疑点”所在,做出理由充分的回答;如果是法庭上的答辩,就将所涉及的问题详细地加以阐明,或陈述你的申辩理由;如果是学术上的答辩或解释,那你就将你的观点或研究成果,用科学的方法加以论述或阐明。倘若遇到艰涩难懂的问题,可用浅显易懂的形象性语言加以说明……这样,你便能将你所回答的问题说得明白。
轻松克服怯场即兴说话的时候,由于面对众多的听众,身处特殊的环境之中,表达者都会产生一种胆怯害怕的心理,以至失去自控能力。要么是过高地估价了听众,担心自己表达不好,表现出自卑;要么是由于即时即事兴讲,不能整体把握,出现前后不协调、语句贫乏、思维混乱等情况;要么是对表达环境适应不过来,在掌声、笑声或光线的压抑下不知所措。
这主要是由于表达者过早地渴望使表达成功,因而生发出一大片假设的强大无比的敌人,而自己又担心被这些敌人打败“有失面子”,因此越想越害怕,越想越紧张。当看到那些知识丰富、表达得体、反应敏捷的人滔滔不绝、侃侃而谈,而听众又报以热烈掌声时,就担心自己不如他们,可能想到自己形象不佳、打扮不行、知识贫乏,阅历浅薄,甚至年龄不大、顺序不好等等,正是这种自我构筑的心理把自己一步一步地推向危机之中。
其实,这种现象谁都有,并且不仅仅在这种场合,紧张是人类的通病。因此,即兴说话时的怯场现象不为你所独有。它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这样说来,如果你当众说话即兴言谈一点也不害怕,没有压力感与紧迫感,那反而不正常了。
美国心理学家曾在三千人当中做过一次心理测验:你最担心的是什么?答案是漫无边际的:死亡、双目失明、丧失亲人、疾病、面容被毁、离婚等。令人吃惊的是:约占百分之四十的人认为最令人担心也是最令人痛苦的事是在大庭广众之前讲话。死亡排在第六位。
既然大多数人都和你一样有这种心态,那么,对此不妨泰然处之。
美国口才大师詹宁斯·伯瑞安初次上台演讲时两个膝盖颤抖地碰在一起;美国讽刺作家马克·吐温第一次当众朗诵时口中像塞满了棉花;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初次发表演讲时“不是在讲话,而是在尖叫”;古罗马雄辩家西塞罗开始演讲时脸色苍白,四肢和整个心灵都在颤抖;被喻为“世纪之演说家,”的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开始演讲时心窝里似乎塞着一块厚厚的冰疙瘩。
怯场人人都有,只是那些成功的口才艺术大师经常上场表达,拥有几分克服怯场的经验,使这种心态缩小到最低限度,不至于外露而已。
那么,怎么才能克服怯场,赢得演讲的成功呢?不妨试试如下方法:
其一,把听众当做朋友或客人来想。不论是谁,与亲密的朋友说话都不会怯场;初次见面,一想不了解这个人,就会拘束。所以,说话者应视每一位陌生人为旧友故知。日本有位当配角的年轻滑稽演员,为了防止怯场,常在手心上写一个“客”字,意为装作把观众不放在眼里,也就是说“不把客人当回事就不怯场了”。另一位日本歌手则反其道而行之,他一怯场,就自言自语地念叨:“我是客人所喜欢的!客人都很喜欢我!”这样一来,怯场感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镇静自若。
其二,脑子里要经常清楚浮现成功的情景。有的人一想起自己过去失败的情景,脑子里便闪现出“这一下又要失败啦!”“腿哆嗦起来了!”“话音异常啦!”等等信息,并导致说不出话来。所以,说话者最好多想像一下自己与初次见面的人侃侃而谈,在公众面前指点江山的潇洒英姿。如果觉得自己有过成功的经历,胸中就会鼓起“定能获得成功”的信心和胜利的希望,并产生说话的动能。如果说话之前想像到听从对自己热烈喝彩的情景,则会倍增自己说话的勇气。
把向后看变为向前看,把回忆尴尬变成想像荣耀,从失败心情转为成功心理,则无疑对说话的成功增益无穷。
其三,还有一个很好地克服怯场的方法,即如果我们遇到紧张心情出现,可以试着这样来自我安慰:“唉!刚好又开始紧张了。如果一个人对于在众人面前亮相已经完全习以为常,没什么感觉与反应,那就完了。幸好,今天还是会紧张,心跳个不停,真是好极了。”
这样不就巧妙地缓和自己紧张的情绪了吗?只要那种紧张情绪一冲淡,就可以大胆开口说话了。
其四,克服怯场的方法是进行强烈的、鼓励自己前进的暗示。
法拉第演讲时暗示自己:“听众一无所知。”
哲学家奥欧里斯暗示自己:“我们的想法可以创造自己的人生。”
卡耐基说过:“路是可以开拓出来的。”
美国俄克拉荷马洲参议员汤姆士小时候是一个瘦瘦高高、弱不禁风的人,他感到十分苦恼。跨上大学校门后受命参加一次演讲比赛,这个平时面对一个陌生人都不敢开口的人突然要面对无数的听众更是焦急万分。但他在母亲教育下,采用自我暗示:“病弱的身体可能会一辈子跟着你,所以你要用头脑来取胜啊!好好努力吧!会成功的!”结果他取得了第一名。这次演讲决定了他以后的成功。
自我暗示法虽然很简单,但运用得当,确实有效。它能使我们立刻“热起来”,也能立刻“冷下去”,因此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称此法为“短循环反应法”。
下面介绍几个例子:
“只要勇敢地开口说好第一句话,就没事了!”
“我已做好充分的准备,不会出错的。”
“每一位听众都有他们自己的事,不会对我的说话太在意的!”
“潇洒地表达,我能成功!”
“紧张是胆小鬼的行为。”
“我已走到了最恶劣的地步,下面不会再有更糟的情况出现只会越来越好,让自己充满信心吧!”
“这可不是开玩笑,好好讲吧!”
承上启下,表达非同一般一般来说,即兴说话前,我们还是有段时间来备稿的,在这段时间里,可以对说话的开头、中间、结尾进行大概的设计,表达时对此没有太多的改动。这似乎没什么不好的。但如果你能独辟蹊径,逆向求新,巧妙地引接上一位或前面几位说话者的话题,或是他们表达中的观点、动作等到行引发,效果将非同凡响。这种引发一般能给听众留下良好的印象。
一次以“爱我祖国,振兴中华”为主题的即兴演讲比赛正在进行,前面的选手个个声音洪亮,激情洋溢,热情地讴歌了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的泱泱中华帝国。只是形式雷同,听众的情绪渐趋低下。这时一位参赛者采用欲擒故纵的方法先退后进使演讲获得了新意。
“前面几位都讲了我们伟大祖国悠久的文明史,讲了雄伟壮观的长城,讲了给世界文明带来飞跃的四大发明。是啊,我们伟大的祖国有了这一切是够可爱,够神圣的了。但是我认为我们绝对不能以此为满足。只有这些还不够,因为长城尽管它又高又长,但却挡不住侵略者的铁蹄!而指南针呢,它能指引方向,却引来了武装到牙齿的侵略者,引来了帝国主义的战舰!引来了毒害中国人民的鸦片!火药,成了帝国主义列强杀我同胞,烧我国土的武器!而先辈们发明的洁白的纸上,写下的,却是不平等的尼布楚条约、丧权辱国的21条……”
这样的开头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下面再举几例:
“刚才第八号选手已讲到了国家聚财人的辛劳反而不被社会理解。我与他有同样的感觉。在这里,我愿与八号选手一起为了我们神圣的税务工作者,为了税务工作者能得到社会的承认,人们的理解而鼓与呼!”
“时代在呼唤,社会在呼唤,历史在呼唤,人民在呼唤,推广普通话是何等的重要!这是前面几位朋友发出的共同心声。对啊……”
“刚才有位演讲者在演讲中表演了一个双手合十,顶礼膜拜的动作,这让我想到了风行世界的佛教,想起了佛教的源远流长……”
情急之下,就近选题即兴演讲行为的产生,常常是由于某种特定的场景、特殊的时境所引起的。这些刺激物触发了即兴演讲者,使之产生“不吐不快”的欲望。例如,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先生参加爱国人士李公朴先生追悼会。本来并不准备在会上讲话,但是因为目睹了会场上一些歪戴帽子、戴墨镜的国民党分子抽烟笑闹,肆意扰乱会场,致使他怒不可遏,拍案而起,发表了被后人称之为《最后一次讲演》的即兴演讲。
即兴演讲没有准备时间,想到一个内容,选取一个角度,就可以自由发挥。一般情况下,都是就近选题,即从眼前的情景、人物、言语入手。常见的方法有:
从环境场合引出话题有时集会的环境场合有某种特殊意义,也能借题发挥,由此引申出来很有意义的话题。
例如,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王维同志,一次他出席了上海市企业新闻工作者协会成立大会。这次会议是在上钢三厂新建的俱乐部会议厅召开的。
他发表了即兴演讲:“我来参加会议,没有想到有这么好的会场,这个会场不要说是市企业记协成立大会,就是市记协成立大会也可以在这里召开。没有想到这么多的企业报记者、编辑参加这个组织。没有想到,今天在主席台上的杜鹃花这么美丽。鲜花盛开,标志着企业报记者协会也会像这杜鹃花一样兴旺发达……”
他的即兴演讲抓住会场的氛围、会场人员和鲜花,通过三个“没有想到”把三者巧妙地联系起来,从而揭示了企业报记协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会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并通过鲜花表示了他对企业报记协的美好祝愿。
集会的主旨引出话题即兴演讲最常见的话题,是从集会主旨中取其一点,形成话题,而且这一点恰恰又是自己最熟悉或关系最密切的,可以达到快速成型。
例如,某单位一领导出席基层举行的庆功会。他在即兴演讲时,就抓住体现会议主旨的一个“功”字,形成话题,用“劳苦功高”、“功在大家”、“功在不舍”、“再立新功”为线索,很快地构思出一篇演讲的层次骨架。
从自己经历中引出话题演讲者最了解的应该说是自己,围绕会议宗旨,联系个人的感受、经历、特点,也可以迅速形成话题。
例如,1992年新春伊始,安徽体育馆里举办音乐晚会,着名皖籍青年歌手解晓东走上舞台向观众致意:“祝安徽的父老乡亲们新年好!1985年,我去北京那阵子,北京人见了我就问:‘安徽是不是很穷?’我说:‘人穷志不穷!’”(掌声)“北京人还问:‘安徽是不是出了许多保姆?’我说:‘咱们安徽人很勤劳,很能吃苦!’”(掌声)“如今不同了!特别是经过了去年那场洪灾考验后,北京人看到我总是远远地竖起了大拇指:‘安徽人真棒!你们面对洪水,奋力拼搏,保住了津浦路,保住了华东电网’……”(热烈掌声)解晓东的即兴演讲就是从个人的经历和祖籍安徽这个特点出发,开展话题,通过答北京人提问的方式和内容,表示自己对故乡人的深情和真诚的赞美。他讲得很得体,合乎身份,很有技巧,自然与故乡人形成心灵的呼应,赢得了阵阵掌声。很显然,从个人的经历中找感受最深的话题是一条捷径。
以有趣的现象引出话题在集会现场常常遇到有趣的现象,意外的巧合。比如,会议名称、人名、地名等,由此出发,也可以引出有新鲜意味的话题。
例如,在一个外国旅游团举行的答谢宴会上,团长在祝酒词中谈访华感受:“我们的观感可以用三个英文单词来表达,而这三个词,每个词都是以英文字母‘E’开头的,它们是:Exciting(激动人心的);Educational(受教育的);Exhausted(精疲力竭的)。当然,造成疲劳的原因,是主人盛情希望我们多看一些累点的美意。”
陪同翻译王连义译完祝酒词,刚想舒口气,没想到,热情的团长再次站起来说:“王先生是位有经验的翻译,陪过许多团,我衷心地希望在座的女士们、先生们,欢迎王先生讲话,请他讲一讲对我们团的印象,作为对我讲话的答辞。”掌声和笑声响成一片。
王连义毫无思想准备。若不讲,就会冷却宴会的气氛。他站了起来。走到麦克风前,已经构思出了讲话:“谢谢大家给我讲话的机会,若问我对贵团的印象,我也想用三个英文单词来表示,而每个英文单词都是以英文字母‘F’开头的,贵团对我们中国人民的感情是Friendly(友好的);大家谈话的方式是Frankly(真诚的);我陪同贵团,向各位学习了很多知识,所以对我来说,这次陪同是Fruitful(丰收的),谢谢大家!”顿时,会场再一次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这就是从英文字头巧合重叠上,借对方形式而作,得体、精彩、洒脱、敏捷,充满机智。
寻找触媒,巧妙临场引发即兴说话要能即时兴讲,即事兴讲,巧妙寻找触媒,恰当临场引发。下面我们看一个实例。
有位演讲者以《三峡工程在召唤》为题参加即兴演讲比赛,他是这样开始的:“大家知道,党中央、国务院做出英明决断,将在三峡处将长江拦腰截断。虽然从此在中国的版图上再也看不到三峡了,现实中再也寻不到三峡美丽的风光、壮丽的景观了,再也感受不到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那一日千里的三峡意境了,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另一迷人的人文景观。那是一幅现代科技的立体图画,是现代人智慧的完美结晶,是勇敢和创造的反应场。我是一个教师,面对如此沉重的呼吸,我不能亲临现场为三峡工程增一块砖、加一片瓦,对此我十分遗憾。但面对这呼唤我又感到高兴和激动,我要为之鼓掌欢呼,我要教育好我的学生,让他们为我去为三峡工程做直接的贡献……”
演讲到此,响起了告示铃。表示演讲已进行了二分半钟,还剩下半分钟。如果再顺着这思路讲下去,似乎讲不出什么新意了。这时演讲者突发奇想,抓住刚才“铃声”这一触媒,进行引发:
“铃声响了,告诉我演讲的时间只有半分钟了。是啊,时间紧迫啊!这铃声也向我们昭示。人生在世,时间是有限的。朋友们,让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多为祖国、为社会、为人民做点事。我虽然不能直接为三峡工程做贡献,但我将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学而不倦,诲人不倦,做蜡烛,做小草,做渡船,教育好学生,让他们替我为祖国的三峡工程做出更大的贡献。谢谢!”
演讲完后,获得了终久不息的掌声。这主要是演讲者抓住了“铃声”这一触媒,展开联想,进行巧妙组接,使表达行动活泼。
因此,即兴说话时要认真观察,多方感受,快速思考,发散联想。根据所处的特定时间,特定地点,深立意,巧构思,讲出一个奇妙的境界。
可以根据场地的布置、大小、标语引发;可以根据天气、时令、突发事件引发;可以根据现场听众很关心的问题如“米袋子”、“菜篮子”、“钱”、“股票”等引发;可以根据前面说话者的内容来引发。
一般来说找到的“触媒点”应是能形诸于视觉或听觉的具体事物,引发时要巧妙建立联系,在一定程度上赋予实物一个新的、深的含义,两者之间有同有异。唯其异才能产生新意,唯其同才能由此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