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病上医院,小病进药店”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但购药不可盲目。要做到正确购药、合理用药应注意以下几点:
所购药品是属于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若为处方药一定要去医院请教咨询医生或药剂师。
所购药品若为非处方药,自我诊断的症状是否与非处方药适应症相符,即是否具有针对性。
现在一药多名现象很多,购药时要问清其成分,如对乙酰氨基酚这是通用名,别名叫扑热息痛。购药一律以通用名为准,以免重复用药。
许多药品名称非常相似,常常只有一字之差,但作用与用途相差甚远。如大苏打、小苏打,前者为解毒药,后者为抗酸药。
认真阅读说明书,了解该药的副作用、毒性反应、禁忌症、过敏反应等。
购药要认准药品外包装上的“两号一标”,两号即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生产文号和生产单位的生产批号,一标即注册商标和条码标志。
要了解药品的有效期。一般药品的有效期为2~3年,药品说明书和外包装上都有说明。
买药不能望文生义。在药店里买药,不比在超市买东西,切不可望文生义,依“名”索药。如自认为自己“火”大,就盲目地购买“龙胆泻肝丸”“黄连上清丸”。
患者选用非处方药,无论对药品商品名或通用名都不可以名取义,务必要搞清成分与作用后再作选择。
同时,在“充实”家庭小药箱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能轻信药品推销
现在在农村买药,比以前方便多了。药店多了,店里的售货员多了,售货员的态度热情多了,但消费者要防范以下几点。
药店里穿白衣的人许多是厂家的业务促销员,面对他们的热情介绍要留点心眼。仔细阅读说明书符合自己的需要再买,不要盛情难却或贪图便宜而购买。
警惕打着免费讲课、优惠、赠品、义诊的招牌,实际推销药品的陷阱。
买药后要保存好药品包装、说明书和发票。一旦有纠纷时以做凭证。
(2)买药不能跟着广告走
在电视、广播电台、报纸、期刊上的广告中,医药广告名列前茅。广告固然起到了宣传产品、让大家了解药品的作用,但在利益的驱动下,医药违规广告已是广告业里的重灾区,如果盲目偏信药品广告,随意自购使用,虽可能有一定的效果但花费上当了冤大头,也可能花了钱没任何效果,甚至花了钱耽误了病情或损害了健康。所以说,买药不能跟着广告走,即便想买,也要咨询一下医生或药剂师。
(3)不要邮购药物
看广告邮购买药的情况现在依然严重存在,对此,提醒患者应当慎重。
药物对症方能奏效,仅凭广告寥寥数字、电话咨询寥寥数语,便从千里迢迢之外购药使用,如同隔山买牛,治疗的准确性要打上一个大问号。
邮购售药者大多不是合法的药品经销商或医疗机构,而是一些骗子,邮购兜售的就是假药,患者往往是花了钱耽误了疾病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