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服用中药汤剂,能充分发挥药效,取得较好的效果,具体的服药方法应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1)掌握好服药时间
由于中药汤剂成分复杂,影响吸收利用的因素也多,其中服药时间对药效的产生就有很大影响。一般中药汤剂可在早晚各服一次或在两餐之间服、即上午10时、下午3时各服一次。通常习惯在临睡前和次晨各服一次。对于不同病情、方药,又有不同规定:
一般慢性病,必须定时服药,以保持体内一定的血药浓度;
滋补药宜在饭后服下,使之同食物中营养成分一并吸收,以利身体康复;
解表药应趋热服下,今其微汗,促使汗解,表解即可停药;
对胃有刺激性的药品,应在饭后立即服下,以减轻对胃肠的刺激;
驱虫攻下药,宜在清晨空腹服,药力集中,起效快;
催眠安神药,应在临睡前半小时服;
特殊方剂应遵医嘱服。
(2)掌握好服药温度
为顺应药性,提高疗效,防止呕吐等,应注意掌握好服药温度。通常分为温服、冷服、热服。
温服。一般汤剂均宜温服,特别是一些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温服和胃益脾,能减轻刺激。
冷服。呕吐病人或中毒病人均宜冷服。热证用寒药宜冷服。真寒假热也可热药冷服。
热服。将煎的中药汤剂趁热服下。急症用药、解表药、寒证用药宜热服,以助药力,真热假寒,宜寒药热服。
对于易恶心、呕吐病人,可在用药前,先嚼一点生姜,然后再服,可防止呕吐。
(3)掌握好服药量
中药汤剂通常以分服和顿服来表示服药量的大小。
①分服
慢性病、病情轻,宜缓缓调治。一剂汤药可分2~3次服,呕吐患者应先少后多,分多次服下。小儿服时,宜浓缩体积,少量多次为好,不要硬灌,以免咳呛。夜尿多者睡前服药,也宜浓缩少量。
②顿服
急病重病,宜急速治疗。一剂汤药可1次服下,药力猛,能充分发挥作用。病情危重,以医嘱为准,有时1日可服2~3剂,昼夜连服,以能迅速控制病情。
(4)掌握好服药时饮食禁忌
服药时一般宜少食豆类、肉类、生冷及其他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增加病人的消化负担,影响病人早日恢复健康。
热性疾病,应禁用或少食酒类、鱼类、辛辣食物。因上述食物有腻滞生热生痰的作用,食后助长病邪,使病情加重。
服解表、透疹药,宜少食生冷及酸味食物。因冷物、酸味有收敛作用,能影响药物解表透疹作用。
服温补药,应少食萝卜、少饮茶。因其能降低药物温补脾胃之功效。
(5)服用汤药应注意的事项
由于中药汤剂的水煎液中的药物成分多而复杂,加之药材质量的不同,每人煎制方法也有差异,故药液进人体内后,不似西药那样比较有规律地吸收、分布、排泄。所以汤剂的服法并不像西药那样有严格的规定,但服用方法是否得当,对疗效也有很大影响。
汤药一般是每日一剂,煎后分2~3次服用。一般一个疗程,短的3~6天,长的可达数月之久。
服用发汗药或泻下药,如已发出汗或泻下大便,则不宜再连续服用,应根据具体病情,决定是否继续服用。
服用止咳药、止泻药、止痛药、消滞药,则应连服数剂维持疗效。
滋补药和治疗胃溃疡病的药宜饭前空腹服,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应饭后服,安神药物要在睡前服。
解表药、散寒药,为了更好地达到祛风散寒、发汗解表的作用,则宜热服。胃肠功能较差的患者服汤药也宜温服,避免药液过凉对胃肠的刺激。但清热药、解表药等则宜凉服。
特殊药的服法要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