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佛骨舍利
15610400000001

第1章 释迦牟尼的故事(上)

1978年,美国著名学者麦克·哈特,出版了一部《人类百位名人排座次》的论著。这部论著在美国初经问世,便轰动一时,旋即成为全美畅销书并传遍世界各地。书中,作者把人类自创世纪以来的第四把伟人的交椅给了佛教的创始人——同时又和舍利有着骨肉之连的佛教圣祖释迦牟尼——位列耶稣之后,孔丘之前。

不论他的排列正确与否,但有一点却是不可更改的事实——人类无法绕开这个伟大的名字去谈论文化发展史——尽管,这个名字已变得十分久远和古老。

公元前6世纪时,在古印度西北部的喜马拉雅山脚下,有一个美丽而富饶的小国叫迦毗罗卫国,当时的国王是出身于释迦族的净饭王,姓乔答摩,属于刹帝利种姓。净饭王的王后叫摩耶,是邻国天臂城善觉王的长女。夫妻俩关系很好,但结婚多年王后都没有怀孕。直到净饭王50岁时,45岁的摩耶王后才第一次怀孕。

按照当时印度的习俗,妇女分娩必须回到娘家去。摩耶王后快到生产的时候,净饭王为她备了由两头大象载的轿子,并派了许多宫女、侍臣,护送摩耶王后回娘家天臂城去。摩耶王后在回娘家的路上,在兰毗尼花园休息时,在一棵婆罗树下生下了王子。净饭王听到摩耶王后生下了王子高兴万分,马上赶到兰毗尼花园,将王后和王子接回王宫。这是公元前623年发生的事。

王子生下的第五天,净饭王召集了很多学者,在王宫大厅里召开会议,为王子举行命名典礼。经学者们研究后,选定“乔答摩·悉达多”为王子的名字,意思是“一切事都能获得成功!”

在命名典礼的那天,学者们看到王子的相貌,都一致地预言说:“假使王子将来继承王位,将成为转轮圣王(印度古代称能以威望统一天下的君主为转轮圣王);假使王子出家修道,将取得无以伦比的成就。”威望最高的预言家阿私陀说:“我认为王子必定要出家学道,并能得到最高成就,成为天地间至尊的佛陀。”

净饭王听到这话是又喜又忧。他当然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统一天下的转轮圣王。国王从此千方百计防止王子出家修道。

在姨母波阁波提的悉心照料下,悉达多王子渐渐长大了,面貌非常俊美,身体十分健康。在王子8岁的时候,净饭王就聘请许多名师进宫,教王子读书、写作、算数、骑马、射箭、击剑等。在名师的指导下,悉达多无论学习哪一种知识,都是又快又好。到12岁时,他就已经掌握了印度当时最高的学术,即五明和四吠陀。

悉达多王子不仅容貌俊美,而且温文尔雅,又不失勇武。当时印度王族中的男子所受的教育是武士式教育。悉达多王子从少年时代起,就成为仁慈而勇敢的武士,他能熟练地驾驭战车,还练就了高超的骑射技术。

悉达多王子心里充满了对于众生的怜悯,他对世间充满苦难的情景感到难过。这一情景被净饭王看在眼里,内心产生了极大的忧虑,深恐王子心里产生厌世的念头而出家修道。为了挽回悉达多的心,净饭王决定让他在王宫里加倍地享乐。首先,净饭王为悉达多分别建造了冬天防寒、夏天避暑、雨季防潮的三座宫殿,又选来上百名美丽的少女随时为悉达多王子歌舞。

随着悉达多王子年龄增大,净饭王越来越担心他出家修道。在王子19岁时,通过比武的方式,净饭王为悉达多娶了善觉王的美丽女儿耶输陀罗公主为妻,企图更牢固地拴住悉达多王子的心,让他放纵情欲,沉迷娱乐。

不久,耶输陀罗为悉达多王子生下了一个儿子,净饭王非常高兴。但悉达多内心却感到非常沉重,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为罗睺罗,意思是“圈子”,就是说有了儿子要受到束缚,就像被圈子套住了一样,因为这时悉达多已经有了出家修行的念头。

虽然悉达多王子的宫殿里美女如云,日夜笙歌,但这一切却使悉达多感到太喧嚣,太使人烦恼,他由此变得沉默寡言。当净饭王发现王子对宫里的歌舞感到闷闷不乐时,就派人带悉达多王子乘车巡游,借以散心。

悉达多王子乘坐华丽的马车开始巡游。刚来到京城的东门,看见一个身体佝偻、须发苍白的老人在沿街乞讨。这一情景使王子认识到衰老是人人都逃避不了的命运,也是人生最痛苦的时候。他不忍再看,便叫车夫调头向南门驰去。在南门,王子看到一个满身生疮流血的病人边走边痛苦地呻吟着,这使王子想到:疾病也是每个人都不能避免的,人们要遭受多大的痛苦啊!悉达多王子又调转车来到西门,在这里他看见两个人围着一个死人痛哭着。王子叹息道:死亡是可怕的,每个人又都难免一死,当死亡来临时的痛苫多么令人难以忍受啊!

最后王子来到北门,看到一个修道者自由自在地走来,神态安详。他想道:出家人一定不会有俗人那么多的痛苦。于是,出家的念头在他的心中越来越强烈了。

巡游之后的悉达多王子变得更加郁郁寡欢了。他时常沉思:世界上的人怎样才能摆脱衰老、生病和死亡的恐怖?看来只有出家修道一条大路。思来想去,就向净饭王提出出家的请求。净饭王听后大惊失色,想尽办法也说服不了悉达多王子打消出家的念头,只好派更多、更美的少女为王子演奏美妙的音乐,跳优美的舞蹈,竭力讨太子的欢心。

一天夜里,悉达多王子醒来,见到为他歌舞的美女们都疲倦地睡在地上,显露出各种各样丑陋的睡态:有的流出了口水,冲掉了脸上的脂粉;有的流出了鼻涕,发出刺耳的鼾声;还有的披头散发,袒胸露乳,简直丑态百出。悉达多王子看着这些平日妖艳美丽的美女变成如此的模样,不由感叹:“美丽的背后竟如此丑陋,世界是如此虚假,我必须摆脱这一切!”

决心已定的王子悄悄地来到妻儿的卧室,向睡梦中的耶输陀罗公主和儿子罗睺罗默默告别,在马夫车匿的陪同下,骑上一匹白色的骏马离开了他生活了29年的王宫。

悉达多王子离开王宫后,取道北门逾墙而出,车匿也紧随其后。佛经上说:马初举步,大地震动,四大天王捧承马足,梵天帝释执幡引路。

王子出城之际,发下誓愿:“我看不透生死,终不还宫;我若不成佛道,终不还见父王;我若忘不了恩爱之情,终不还见姨母妻儿。”于是悉达多王子与马夫车匿,一骑一步,乘着茫茫夜色,横渡清溪。到天明的时候,已达百里之外,走到了阿拔弥河边的深林,就是古代跋伽仙人修行的地方。

在这里,悉达多王子见到山林繁茂,寂静无哗,心中欢喜,便换下身上穿的各种贵重的衣服交给车匿,命车匿牵马回宫,去告诉净饭王说自己要出家修行。但车匿不肯,苦苦哀求,希望王子回心转意。但此时的悉达多决心已定,他拔出金刀,将自己的须发削去,并且发誓说:“我今剃除须发,愿与一切众生断除烦恼习障。”

车匿见此情形,知道不能说服王子,只好牵马拜辞,寻路回宫。

悉达多在阿拔弥河边的山林里削发出家后,就开始托钵巡游,以求正果。此时他的父亲净饭王听到儿子出家的消息,十分悲伤,经派人劝说无效,便在亲族中选派了憔陈如、跋提、婆师波、摩诃南、阿说示五人伴随并照顾他。

悉达多带领五个随从来到王舍城附近,向阿罗蓝仙人学习。阿罗蓝是当时最有名的学者之一,悉达多在这里学习了《吠陀经》和《奥义书》这两部古老而神圣的经文,跟阿罗蓝学习了用各种残酷的方法摧残肉体的苦行术,以求精神上的解脱。但阿罗蓝主张的苦行,悉达多认为并不可取,就离开了阿罗蓝。

后来,悉达多又向隐居山洞的阿罗逻·迦罗摩和乌陀迦·罗摩学习禅定。前者教他“追随沉思默想步骤”,这样便能得到“空寂王国”;后者对他宣读“既非生理作用也非心理作用的状态”。于是悉达多独处山洞之中,盘膝坐,面壁静心,以求觉悟。春去秋来,终无所得,他明白了这不可能修成正果,于是改变主意,决定去体验禁欲苦行,以求解脱。

悉达多决定进行禁欲苦行后,带着他的五个随从来到了尼连河边伽耶山苦行林中,开始了极端残酷的修行生活。他一天天减少饭量,身不着衣,不避风雨,摒除一切杂念,静坐思维。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悉达多的大脑在不停地思维。漫长的六年中,他虽然对人生的真谛有了模糊的理解,但始终不能达到无上的境界。而随着食物一天天地减少,他的身体变得极度虚弱,精力已经消耗殆尽,生命就像挂在一张破损的蜘蛛网上,随时都可能坠入死亡的深渊。

有一天,悉达多忽然醒悟:过度享受固然不易达到解脱大道,但是一味苦行也是没有办法进入大彻大悟的法门。于是,他决定终止这样的苦行生活。

结束苦行生活的悉达多已经疲惫不堪,简直连行走的力气都没有了,就坐靠着一棵大树进行休息。

在尼连河畔丰美的草地上,有两个放牧牛羊的女孩,一个叫尸迦罗越,一个叫富那。这天,富那首先发现了已经饿得奄奄一息的悉达多,马上告诉了尸迦罗越。尸迦罗越赶快用陶罐接了许多牛奶,再加些大米,把陶罐放在火上精心熬制,熬出来的饭就像从蜂巢里取出的王浆一样纯净而香甜,然后赶紧端着这美味的奶米饭去供奉悉达多。

悉达多接受了供养,发愿说:“今食饮食,得充气力,以保留智慧年寿,为度众生。”遂即服食。自此,释迦牟尼每日皆受牧女供奉乳糜,一个月后体力强健,恢复了昔日的壮实。他又去尼连河中沐浴洗衣,更觉得遍体清凉,光彩焕发。

恢复体力后的悉达多再次开始了他的修行。他来到了一个叫菩提伽耶的地方,在一个巨大的菩提树下铺开了一团青草,然后面向东方,双手合十,盘腿静坐。当时他发下誓愿:“我如果不能证得无上大觉,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

悉达多在树下的静坐中领悟很多,眼看就要得以成佛,这引起了法力强大的魔王的极大不安。

魔王派爱欲女魔特利悉那、贪欲女魔罗伽和乐欲女魔罗蒂三个魔女前去蛊惑悉达多。魔女们来到悉达多面前殷勤献媚,作出种种妖娆、淫荡之态,竭尽引诱之能,但悉达多心如止水,对她们的妖媚之状视而不见,魔女们只得羞愧而去。

魔王见魔女无功,便亲自率领众魔鬼向悉达多进攻。魔王对悉达多进行了威胁,但丝毫不起作用。恼羞成怒的魔王命众魔鬼刀箭齐发,杀向悉达多,但这些刀箭却不能挨近悉达多的身体。这时天空一声巨响,护法天神用滔滔洪水将魔鬼全部驱散。这时悉达多全身显露出无限的圣光,这是将要成佛的征兆。

悉达多苦修时,他的五个随从憔陈如、跋提、婆师波、摩诃南、阿说示也跟他一起修行。当悉达多决定结束苦行时,五个人以为他放弃了信心和努力,便离开他前往波罗奈城的鹿野苑去继续他们的苦行。

结束苦修的悉达多在菩提树下战胜了众魔鬼之后,又开始苦苦思索。首先,他找寻自己生命的本原,于是得到了“宿命智”的神通,能知过去的身世。再进一步观察,又得到了“天眼智,”能知一切众生的生来死去,认为人的快乐与痛苦是由前生所行的善恶决定的。要摆脱痛苦,只有完全消除一切贪欲。最后,他又得到了“漏尽智”,知道自己已经解脱一切烦恼,知道一切痛苦是怎样生起和怎样解脱,他终于成佛了。这是公元前588年的事。

佛陀在菩提树下成佛后,原来并不想把自己悟到的真理传给别人,因为他认为世上的人都是在追逐名利和满足自己的贪欲,自己悟到的真理世人未必接受。但在天神的劝导下,佛陀决定以自己的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从而走上了传教的道路。

佛陀来到了波罗奈城的鹿野苑,自己原来的五个随从憔陈如等人离开他以后,一直在这里苦修。佛陀对他们说道:“欲求大道应防止两个极端,一为享乐纵欲的生活,这是堕落;一为禁欲的苦行生活,这是痛苦。避开这两个极端,行于中道,能导致智慧觉悟,即可修‘八正道’,脱离生死的苦海。”接着又向他们讲了“四谛”之法。憔陈如等五人听后恍然大悟,顶礼膜拜,皈依了释迦牟尼,同时被度为比丘,成为最早的信徒。这次事件在佛教中被称为“初转法轮”。

佛陀在鹿野苑的传教,其实标志着佛教的创立。他向憔陈如等最初五个弟子的说法,其内容主要包括四谛、八正道、缘起论和三法印等,这是佛教的根本教义。

四谛即苦、集、灭、道四谛。“苦谛”是讲世间存在的种种苦的现象;“集谛”是讲造成痛苦的各种原因;“灭谛”是讲摆脱一切产生苦的方法,达到佛教最后理想的无苦境界;“道谛”是讲要实现佛教的最高理想所应遵循的途径和方法。而要实现“道谛”,就必须遵循“八正道”。

八正道分别是:正见,指正确的见解;正思维,指正确的思维;正语,指正确的语言;正业,指正确的行为;正命,指符合佛教戒律规定的正当合法的生活;正精进,指通过正确的努力修炼消灭一切烦恼,达到无忧寂静;正念,指正确的思想,铭记四谛等佛教真理;正定,指正确的修习禅定。佛教认为,人们按此来观察、思考、说话、行动和生活,就可以达到涅槃的境地。涅槃的意思是圆寂,圆是智能福德圆满,寂是灭除一切孽业,永恒寂静,达到了安乐的解脱境界。

佛教四谛是佛教教义的根本,所有佛教的典籍和思想启示都出自于四谛。而四谛所依据的基本原理则是缘起论。缘起论是佛教全部宇宙观和宗教实践的基础理论。所谓缘起,即诸事由因缘而起。佛教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生起,都存在着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的因果关系,这被用来解释人生痛苦的原因。缘起论主要用以批判婆罗门教的种姓等级制度,主张众生平等,提出无常无我的思想,认为人生的轮回都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

无常、无我的思想是佛教对宇宙观的总的解释,被称作“法印”。法印是佛教用来鉴别佛法真伪的标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并称三法印,其中涅槃寂静是佛教弟子追求的最高境界。涅槃是指消灭了生死忧悲的苦恼而得以超脱,也叫圆寂,就是智慧福德都达到圆满成就。但涅槃并不等于死去,而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

如何达到涅槃的境界?就要通过戒、定、慧三种修行的方法来达到。戒指戒律,即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定指禅定,即摒除杂念,专心致志,精神上既不瞌睡又不纷弛的安和状态;慧指智慧,就是通达四圣谛的真理,获得真正的解脱。

佛陀收憔陈如等五人为比丘之后,就在鹿野苑附近进行传教。一天夜里,波罗奈城大富翁俱梨迦的儿子耶合,因厌倦奢侈的生活而逃到鹿野苑,请求释迦牟尼帮他摆脱苦恼。佛陀向他讲解了佛教的真谛后,耶舍当即恳求出家,成为佛陀座下的第六位比丘。

耶舍的父亲俱梨迦寻找儿子到鹿野苑,佛陀向他宣讲了四谛,俱梨迦受到启示后也想出家,但又怕买卖不能继续,佛陀就将他收为第一个在家修行的男弟子,称为“优婆塞”,俗称“居士”。后来,佛陀又到俱梨迦家中说法,俱梨迦的妻子愿意皈依佛陀作为在家的信女,于是佛陀收她为第一个在家修行的女弟子,称为“优婆夷”,俗称“女居士”。佛陀告诉俱梨迦夫妇,优婆塞和优婆夷只要遵守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戒,也照样得以涅槃。

后来,耶舍的54位亲朋受佛教的影响,也都在鹿野苑出家为比丘,都成为摆脱生死的阿罗汉。

一天,居住在鹿野苑的佛陀对他的60位出家弟子说:“虽然你们已经摆脱了生老病死的各种苦难,但世间还有无数人在受苦受难,很需要你们去帮助,你们应该到各处去宣扬佛法,普度众生。”

众比丘遵从佛陀的教导,各自走上了传播佛教的道路,释迦牟尼也单独向伽耶山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