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佛骨舍利
15610400000002

第2章 释迦牟尼的故事(下)

途中,佛陀在一座树林里休息时,见一个女人拿着一个很大的包袱很快跑过。不久,又看到30个拿着刀剑的贵族子弟匆匆而来,问佛陀见到一个拿包袱的女人没有,佛陀问他们为何找这个女子,贵族子弟说这个女子是个妓女,偷走了他们的财物。佛陀用无上的佛法说服了这些贵族子弟,使他们都皈依了佛陀,后来修到了阿罗汉正果。

佛陀来到了自己曾经修道的伽耶山尼连河边,在这里又度化了拜火教的首领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三兄弟和他们属下的一干弟子,他们也都修成了阿罗汉正果。从此,佛教在古印度名声大振。

在佛陀刚削发出家时,曾在王舍城答应摩揭陀国王频婆娑罗,自己一旦悟道成佛将来度化他。佛陀外出传道时,为了履行诺言,带领千名比丘来到王舍城。

频婆娑罗王听到佛陀将来到王舍城传教,亲率群臣、眷属及全城的百姓来到城外迎接。在棕榈园里,频婆娑罗王请佛陀向全国的臣民说法。释迦牟尼大发慈悲之心,用各种方法来讲解佛教的真谛,使频婆娑罗王和来听佛法的人民都能听懂。他详尽而系统地讲解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频婆娑罗王和听众茅塞顿开,都愿做佛陀的弟子。从此,摩揭陀全国奉行佛教,许多人皈依佛陀。

为了报答佛陀的教化,频婆娑罗王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林内建了一座花园式的别墅,起名“竹林精舍”,以供养佛陀,给比丘们居住。因此,“竹林精舍”就成了佛教最初的佛寺。

在摩揭陀国都城王舍城的南面,有一座雄伟的山峰耸入云霄,这就是著名的灵鹫山。山上有许多天然石窟,十分幽静。佛陀非常喜欢居住在灵鹫山中的石窟里,与弟子们在此修行说法。

在当时的印度,除了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和古老的婆罗门教外,还有许多影响很大的宗教派别。这些宗教派别各持一说,互不服气,互相争斗,在佛经中将他们称为“外道”。佛教在传播中,时有与外道冲突之事。外道有一个派别叫诡辩派,其首领是充满智慧的舍利弗和目犍连,在当时影响很大,他们对佛教的传播感到很不以为然,自认为世上无任何教派能胜过他们。

一天,舍利弗偶然在路上听到佛陀的弟子阿说示向他说了两句话:“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立即体会了佛陀教义的伟大真谛,于是转告目犍连,然后各率弟子皈依了佛陀。在佛陀的所有弟子中,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成为佛陀传教重要的助手。

在离王舍城不远的摩诃沙罗陀村里,有一位大富豪名叫摩诃迦叶,他出身于高贵的婆罗门种姓,聪明能干,学识渊博,是当时最受人尊敬的人物之一。佛陀在竹林精舍说法,声名威震,皈依者如云。起初,摩诃迦叶对佛陀持怀疑态度。他为探明究竟,每次都去听佛陀说法。

摩诃迦叶听过佛陀多次说法以后,不由得为玄妙的佛法所倾倒。一天,摩诃迦叶听完佛陀讲法,在回家的路上经过多子塔时,看见佛陀正静坐在塔边的大树下。佛陀的肃静和威严,使他肃然起敬,终于拜倒在佛陀面前,请求收他为佛弟子。

佛陀对摩诃迦叶说:“我知道你会成为我的弟子的,未来佛法的流传,很需要你啊!”

后来摩诃迦叶成为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继承了佛陀的衣钵,后人称之为大迦叶、迦叶尊者。

佛陀经过大约四年的辛苦传教,在古印度已发展了1250名教徒。在有一年的泰历3月15日,在外四处弘扬佛法的众弟子不约而同地来到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向佛陀报告他们弘法的经过。

1250名比丘齐聚竹林精舍,是佛教诞生以来的重要盛会。在这次盛会上,佛陀为了使弟子们依据同一个原则去弘扬佛法,向众比丘作了三点重要的要求:第一,不作一切恶;第二,行一切善;第三,净除心中的一切烦恼。同时,佛陀宣布了四件重要的事情:第一,参加聚会的弟子都是阿罗汉;第二,阿罗汉弟子都是佛陀亲度出家的善来比丘;第三,来见佛陀的1250名阿罗汉弟子,事先都没有相约;第四,佛陀的三点要求,叫做波罗提木叉教诫。

佛陀在摩揭陀国都城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弘扬佛法,影响很大。邻近有一个国家叫乔萨国,首都舍卫城中有一个大富翁叫须达多,他心地善良,乐善好施,人们都叫他“给孤独长者”,意思是救济贫穷孤独的人。

一天,须达多来到竹林精舍拜访佛陀,请求赐教。佛陀对须达多讲解道:“救济贫苦孤独者是可贵的德行。但布施只是祈求人天福报,那还是追求‘我所有’的欲念,是不会长久的。施财是一种善行,施法更是大善。”须达多听了深受启发,决定要在舍卫城建造一座精舍,请佛陀到乔萨国去为众生说法。

须达多认为乔萨国国王波斯匿的太子祗陀所拥有的一座花园最适合建造精舍,于是他请求祗陀太子将花园卖给他,但不愿出卖花园的太子要须达多用黄金布满花园地面来作价购买。诚心向佛的须达多毫不犹豫地用黄金铺满了花园,太子很受感动,就和须达多共同将花园赠送给佛陀,并建造了规模比竹林精舍更大的“祗树给孤独园”,又名祗园精舍。

当佛陀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弘扬佛法之时,他的父亲迦毗罗卫国国王净饭王年纪已很大了,他非常思念他的儿子,也希望佛陀回到迦毗罗卫国来教化子民。一天,思儿心切的净饭王派一个叫迦留陀夷的青年大臣去王舍城请佛陀回国,迦留陀夷曾是佛陀少年时的伙伴。佛陀就依照父亲的意思,带着摩诃迦叶、舍利弗、目犍连三个弟子回国省亲。

佛陀回到迦毗罗卫国后,受到了当地人们的夹道欢迎。净饭王听到自己的儿子已成佛归来,不觉大喜,便偕同王后率领群臣出城。当佛陀见到离别十多年的父亲时,感激地说:“我给父亲带来的礼物只有佛法,我就以佛法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

佛陀在迦毗罗卫城说法,王亲贵族和平民都来聆听,受到佛法的启迪,许多人皈依了佛门。佛教在佛陀的故乡传播开来。

在迦毗罗卫城的王宫中,佛陀依照净饭王的请求,带了两位上首弟子去见自己原来的妻子耶输陀罗公主。这时耶输陀罗非常伤心,不能像别人一样静心聆听佛法。佛陀大慈大悲,先述说耶输陀罗过去的美德,然后说法给她听,她逐渐接受了。

这时,佛陀的儿子罗睺罗已经15岁了。佛陀对他说:“我没有财产给你继承,再说再多的财富也有用尽的时候,我让你继承的只有佛法,这是最伟大的、最永恒的事业啊!”耶输陀罗很愿意儿子继承佛陀的事业,于是佛陀收罗睺罗为沙弥,并亲自为他制定了沙弥十戒。沙弥是指年龄不满20岁的僧人,罗睺罗是佛教弟子中第一个沙弥,后来成为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号称密行第一。

佛陀这次回故乡只住了七天,其间度化了同父异母的兄弟阿难陀。他后来在十大弟子中称多闻第一;还度化了地位卑贱的理发师优婆离,他在十大弟子中称持律第一。后来,提婆达多、阿那律和金毗罗等诸王子也皈依了佛陀。

佛陀从故乡回来,在竹林精舍传道不久,又一次回到故乡,这次是因他的父亲净饭王生病了。佛陀见到净饭王后,净饭王非常高兴,但这仅仅是回光返照,不久就去世了,活了93岁,佛陀亲自将父亲火化了。

净饭王的王后波阁波提是佛陀的姨母,她将佛陀抚育成人。净饭王逝世后,波阁波提感到非常悲伤,再也不愿意过世俗的生活了。她带领500名释迦族中的妇女,三次恳求佛陀要求出家,但都被佛陀拒绝了。后来,波阁波提带领500名妇女都把头发剃掉了,并一直走到佛陀传道的毗舍离国。其执著的精神打动了阿难陀,阿难陀再三向佛陀请求才得到肯准。波阁波提成为第一个比丘尼。从此,佛教的弟子中又多了三众弟子——比丘尼、沙弥尼和式叉摩那。“尼”是古印度语的发音,在东亚俗称尼姑。不久,佛陀的妻子耶输陀罗也成为比丘尼。

提婆达多是佛陀的堂弟,是和阿难陀、阿那律和金毗罗等一同出家的迦毗罗卫国的诸王子之一。他本来应当侍候和听从佛陀,但他反而对佛陀充满妒忌,在众比丘中拉拢同党,培植自己的势力,阴谋杀害佛陀,分裂佛教。

提婆达多私自跑到王舍城,蛊惑摩揭陀国太子阿间世杀害了崇奉佛陀的频婆娑罗国王,并让阿阁世建造了一座美丽的佛寺,单独供养提婆达多。有一天,佛陀来到了王舍城,提婆达多雇用了很多弓箭手去杀害佛陀,但这些弓箭手反而被佛陀感化了。还有一次,提婆达多亲自出马,埋伏在一座小山上,在佛陀经过时推下了一块大石头想砸死佛陀,但大石头却自己粉碎了,佛陀安然无恙。后来,提婆达多在佛陀托钵化缘的路上放出了一头疯狂的大象,想要害死佛陀。但当那头狂象走近佛陀时,却被佛陀配无上佛法降伏了。

后来,阿阁世王觉悟,归佛忏悔;提婆达多党徒离散,众叛亲离,成为孤家寡人。最后无处容身,气愤而死。

佛陀主张众生平等,认为众生不分贵贱,只要虔心向佛,都能够脱离苦海。对人们的供奉,只要是出自真心,佛陀都会接受,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心诚则灵”。

据说佛陀在印度北部游历传教,一日于林中树下静坐,头上光环如日月之光,辉映四方。这时走来一个少女,是大户人家的女佣,她对佛陀十分崇敬,心想供奉给佛陀一点礼品,但家贫无钱,只好去采集了一些鲜花供献到佛陀的面前。少女感到礼品太轻,心里羞愧。

佛陀大发慈悲,微笑着对她说:“一切众生皆当随时随处出至诚心,广植善因。勿以小的施舍为无福。”少女领会佛陀的教诲,出家成为比丘尼,法号妙花。

鬼子母又名欢喜母,原为婆罗门教中的恶神,被称为“母夜叉”,居住在王舍城。据传说,鬼子母生了500个孩子,对这些孩子都非常疼爱。但她有个恶习,喜欢偷吃别人家的小孩,几乎将王舍城内的小孩偷吃光了。

佛陀在王舍城说法时听到了这个消息,决定拯救剩余的小孩。佛陀采用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用法力将鬼子母最小、最喜欢的孩子宾伽罗抱到竹林精舍藏起来。鬼子母失去最心爱的小儿子,痛不欲生,急得又哭又闹到处寻找。当她知道孩子在佛陀身边时,便求佛陀还给她。

佛陀说:“你有500个儿子,少一个就着急,你不想想,人家只有一两个孩子,竟然被你吃了,那又怎么办呢?”

鬼子母听后翻然悔悟,认识到了自己的罪恶,愿意皈依佛门。佛陀为她规定了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言、不吃不应吃的东西。从此,鬼子母做了天下孩子们的保护者。

在舍卫城北郊的萨那村庄里,住着一个名叫央哥马罗的人,他身材魁梧,力大无穷,勇猛好斗。他信奉一种邪教,但总是不能修炼成功。有一天,他的老师告诉他:“如果你清晨拿着锋利的刀出门,到中午时能杀够100人,把100人的手指穿成指发(一种戴在脖子上的环状装饰物),戴上就能升天成神。”

第二天,央哥马罗从清晨开始就若醉若狂,逢人便杀,如狮搏兔,刀到指脱,国内之人奔走藏匿。快到中午时,已杀了99人。已经疯狂的央哥马罗为了成道,甚至准备杀死来叫自己吃饭的母亲。这时,佛陀出现在他的面前,教导他说:“你跟邪恶的老师学道,滥杀无辜,已经造下了无边的罪孽,怎能成神?”

央哥马罗听了这话翻然醒悟,想自杀来洗清自己的罪孽。佛陀又说:“你一死反而不能赎罪,只有放下屠刀,从此讨善,既能赎罪,亦可成佛。”于是央哥马罗拜在佛陀脚下成为比丘。“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成语就出于这个故事。

用黄金铺地建立祗园精舍的须达多,他最小的儿子迎娶王舍城护弥长者的女儿玉耶为妻,玉耶长得姿容秀美,身材楚楚动人。她自恃自己的美丽,对公婆固然是没有孝顺服侍,就是对丈夫或亲朋也不放在眼中,有时眉目言谈之间,还有轻慢侮辱的意思。须达多非常伤心,就请佛陀来劝化玉耶。

一天,佛陀带领弟子来到须达多家中,但玉耶躲着不见。佛陀身上像是放出万道金光,照得所有的墙壁如透明的玻璃,大家这时都看到玉耶偷偷躲在佛陀身后的门缝里偷望着佛陀。她知道自己的身体已隐藏不住,只得出来站在佛陀的身旁,低着头,不敢仰望佛陀的面容。佛陀用无上法力幻化出一个比玉耶还要美丽的美女,然后又让这个美女在玉耶面前逐渐变老,最后变为一堆白骨。然后对玉耶说:“女人光是容貌端正姣美,不算真正的美人,更不值得骄傲;而心术端正,有人人称道的美德才受人尊敬,才可称为美人。而再美的人,最终也要化为白骨。”

玉耶听了羞愧不已,从此觉悟,皈依佛陀,成为在家修行的优婆夷。

佛陀在中印度的摩罗拘陀国传道时,有一个叫波摩的妇女向他讲述了自己不幸的遭遇。波摩曾经有一个非常幸福的家庭,丈夫勤劳能干,两个孩子非常可爱。一天,丈夫下地干活,波摩在海边的树下给小儿子喂奶,大儿子在海滩上嬉戏,幸福之感充满心头。当她喂饱小儿子,并把他放在树下的时候,这一切被突如其来的灾难打破了。在地里干活的丈夫被毒蛇咬后死去了,一只凶猛的老鹰把树下的小儿子叼走了,大海掀起的巨浪卷走了在海滩上的大儿子。

波摩向佛陀说完自己的故事,已泣不成声,请佛陀帮助她解除痛苦。佛陀就以这个妇女的遭遇,来说明四谛中人生皆苦的道理和“诸法无常,诸法无我”的佛理。佛陀说,只有觉悟明理,才能认识整个世界,才能掌握指导自己的行为方法,才能脱离苦恼。这位妇女得到佛陀的启发,后来成为有名的佛门女弟子。

在古印度北部的迦尸弥罗国,有一个非常优秀的青年叫毗舍先,他心地善良,勤劳能干。当时毗舍先的父母已年老了,身体不好,而他尽心照料,经常为父母按摩捶腿,非常孝顺。毗舍先不仅对父母如此,当知道自己的老师腿部受伤,他也热心地端茶送饭,帮助治疗。他的妻子也十分贤惠能干,既孝敬老人,又爱护幼儿,把家庭生活安排得很好。

毗舍先还非常勤劳,不仅把地里的庄稼照顾得很好,而且每天夜里还起来为牲畜加添饲料,牲畜长得十分肥壮。在闲暇之时,他还经常让妻子买回书籍阅读,以获得更多的知识。有一年,迦尸弥罗国内大旱,粮食歉收,毗舍先不仅拿出自己的粮食帮助自己的邻人,而且到旷野撒谷物喂鸟,以此向天祈雨。

毗舍先的美德在当地非常有名。当时,佛陀正带着摩诃迦叶等三位弟子在迦尸弥罗国传教,听到毗舍先的事迹后,就亲自去度化他。毗舍先非常虔诚地听了佛陀的种种教诲,明白了佛教的许多真谛,皈依了佛陀,成为著名的在家弟子。

佛陀创立的佛教,其中最重要的主张就是众生平等,他曾说过“四姓出家,同为释氏”。他成佛后第一次回到自己的故乡迦毗罗卫城时,曾收了为他剃头的首陀罗种姓的优婆离为弟子,并按出家的先后顺序将他排在提婆达多和金毗罗等诸王子之前。佛陀在舍卫城时,曾教诲过一个残酷虐待佣人的女主人,体现了他“众生平等”的主张。

在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中,在四个种姓之外还有一个更低的等级叫旃陀罗,意思是贱民,是首陀罗男子和别的种姓女子所生的混血儿。在舍卫城,有个旃陀罗阶层的挑粪者叫尼提,虽然很崇拜佛陀却不敢接近。但身份高贵的佛陀并不认为尼提是一个贱民而歧视他,亲自找到尼提并为之剃度,让他出家修行。度化尼提,也充分体现了佛陀的“不舍众生”的宗旨。

佛陀认为众生平等,不管是人还是其他生灵,都有自己生存的权利。“不杀生”是佛陀规定的主要戒律之一,也是他的大慈悲心的表现。据说,摩揭陀国的都城王舍城外山峦起伏,森林茂密,是许多飞禽走兽的天堂。但众多的动物引来了许多捕猎者,他们操刀持箭,大肆猎杀禽兽。

有一天,佛陀在王舍城外的森林中行走,忽然看到一只天鹅跌落在自己的脚下,天鹅身上插着一支箭,远处一个手持弓的猎人匆匆走来。佛陀大发慈悲之心,就化作一个普通的人,将天鹅身上的箭拔出并抱在怀里。猎人走过来向佛陀讨要天鹅,佛陀对他说:“天鹅生活在森林湖泊之间,与人无争,为什么要杀死它呢?你要知道,杀生是一种罪孽,会遭报应的,这是因果循环。”这个猎人听了佛陀的话,并为佛陀庄严的相貌折服,就皈依了佛陀。

佛陀创立的佛教教义的核心之一就是因果报应之说,也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他主张人在活着的时候多行善事,将来才有好的结果。跟随他的一位比丘,平时对别人的困难和痛苦漠不关心,从不给予帮助。当这位比丘年纪大了,病得全身生疮、十分痛苦时,大家也都不帮助他。佛陀得知老比丘得病后,亲自带领弟子阿难陀来看望老比丘,并为老比丘擦洗上药,安慰老比丘要安心养病。

佛陀针对老比丘这件事教导众人说:“老比丘过去不帮助别人,才有今天别人不帮助他的后果,老比丘是做错了事。但你们不帮助病人也是不对的,这违背了佛门救苦救难的精神,今后一定要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爱护。”众比丘听了很受感动,从此都互相帮助,以求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