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佛骨舍利
15610400000011

第11章 七迎佛骨(上)

唐代诸多帝王,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一个特别的现象,从唐高祖元年到唐哀帝天祐四年,一共290年的时间,除了武宗李炎之外,各代皇帝几乎清一色崇信佛教。唐代诸帝,有数次以一国之君的身份亲迎佛指骨舍利入宫,奉迎仪式之隆重,供奉金银财宝之多,可谓极尽丰厚之能事。

从张德亮奏请唐太宗李世民钦准打开法门寺地宫,向人们开示舍利,供大家供养瞻礼开始,法门寺佛祖舍利三十年方准许开示一次成了统一的规矩。自唐太宗李世民开始到僖宗李崔,唐代皇帝共有六次迎请舍利的福报。

关于这六次迎请的情况,法门寺出土的《志文》碑有过记载:

释迦大师示灭一百一十九年,天竺有国君号无忧王,分遗形舍利,使鬼工造八万四千塔,阎浮之聚落,有逾一亿舍,即置于宗。睹彼重阳重真寺,乃其一也。元魏二年,岐守拓跋育初启塔基,肇申供养。隋文时,郡牧李敏、唐太宗朝刺史张德亮并即开灵趾,咸荐香花。高宗延之于洛邑。天后荐之于名堂。中宗改法门为朝无忧王寺,塔曰大圣真身宝塔。肃宗虔请,严于禁中,德宗归依,严于阙下。宪宗启塔,亲奉香灯。……

这块碑文记载了在中国历史上,从元魏开始,帝王们就开始到法门寺礼拜舍利。唐太宗开示舍利只在寺院内部进行,而唐高宗却“延之于洛邑”。唐高宗李治开启地宫,迎请佛祖舍利到皇宫供养,开创了从法门寺地宫迎请舍利到皇宫供奉的先河。

唐高宗李治(公元628年~683年),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为文德皇后所生。初封晋王,六岁时任并州都督,本来按照封建礼制,他是无权问津皇位的,孰料在公元643年,太子李承乾谋反被废,他的几位哥哥也因故被贬,在其舅父长孙无忌的帮助下,李治一步登天,被立为太子。6年后,他即登上了皇帝宝座。

李治按其所学、所信、所成者均可以算作是孔门弟子,信奉儒学,但因有父辈的先例及影响,李治在修学儒家学说的同时,却更加关注佛教义理。远在公元648年,他还是太子时,即为母亲文德皇后追福,在京城南晋昌坊东修建大慈恩寺,该寺规模宏大,有房1897间,剃度僧人300余人,成为著名的皇家寺院。登上皇位后更是热衷佛事,其中于公元656年,营造西明寺,公元663年,修建资圣寺,公元669年,修建兴教寺,公元673年,兴建千福寺……高宗最具代表性的崇佛行动当属迎奉佛指舍利之举,公元659年9月,以破译咒术闻名的内山僧智琼、弘静应召入朝,拜见高宗。二人奏请高宗皇帝曰:

古老传云,三十年一度(佛骨)出,前贞观初年已曾出现,大有感应,今朝已满,请更出之。

帝曰:能得舍利,深是善因。可前至塔所,七日行道,祈请有瑞,乃可开发。

(高宗)即给钱五千贯,绢五十疋,以充供养。琮与给使王长信等十月五日从了出发,六日通夜方到。

琮即入塔内,专精苦到,行道久之,未验。至十日三更,乃臂上安炭火就而烧香,擦历专注,曾无异想。

至午夜三更,忽闻塔内像下振裂之声。寻声往观,乃见瑞光流溢,霖霏霏涌……塔内三像足下各放光明,赤白绿色旋绕而上至衡角,合成帐盖。

琮大喜,踊跃欲召僧看,乃睹塔内,侧塞僧徒合掌而立,谓是同寺。

须臾既久,光盖渐歇,冉冉而下,去地三尺不见。群僧方知圣隐。

即召来使王长信等同睹瑞相,余光薄地,流澜布满,赫奕澜漫,百千种光,若有旋转,久方没尽……乃且看之,获舍利一枚,殊大于粒,光明显洁,更细巡视,又获七枚。总置盘内,一枚独绕,余舍利各放光明,炫耀人目。琮等以所感瑞,具状上闻。

……

初开塔日,二十余人同共下鉴。

乃获舍利,诸人并见。唯一人不见,其人懊恼自拔头发,苦心邀请,哀哭号叫,徒自咎责,终不可见。乃置舍利于掌,虽觉具重,不见如初。

由是诸人恐不见骨,不敢见其光瑞。寺东云龙坊人敕使未至。前数日王寺塔上有赤色周照远近,或见如虹,直上至天,或见光照寺城乡,丹赤女昼……

这是高宗派先遣队去开示舍利的记载。唐高宗此次迎请佛舍利可谓盛况空前。当年12月举行盛大的迎像送僧入寺仪式,派出九部乐,还调集长安、万年两县音声,幢帐数千,其中锦彩轩褴、鱼龙幢戏凡1500乘,金缕绫罗幡500事,出绣画像200余躯,送绢3000匹。迎佛队伍浩浩荡荡,绵延数十里,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幢幅蔽日,鼓乐动地,唱赞声振云霄,数十里途中夹道观者不下数十万人。有关佛祖舍利出现会使整个天空、整个大地出现各种各样瑞兆的现象,各朝各代都有记载。因为唐代文化既有严肃的一面,也有浪漫开放的一面。在智琮、王长信等寻请舍利时所出现的各种瑞兆时,进入地宫的人大多数都可看到舍利的瑞光,发现各放光明,炫耀照人,大家都手舞足蹈,高兴异常。但其中却有一人怎么都看不见佛祖舍利,他懊悔至极,羞愧难当,抓耳挠腮、痛哭流涕,为了让他能真正感觉一下这佛教无价之上舍利的存在,有人将舍利置于他的手掌之上,他虽然明显地感到了舍利的重量,却仍然看不到舍利的真面目。这很明显是对那些拍马溜须、投机钻营、不做好事的官僚的讽刺与批判。因为文中谈到未见舍利之人在“懊恼自拔头发”,这肯定不可能是僧人,僧人无头发可拔,但是能随这等严肃且高规格的人员进入地宫者,若不是大德高僧,就肯定是朝廷派来的官僚,但从文中记述分析,这个官僚的官职又不是很大,因为如果是大官的话,他说未看见舍利,就没人敢说看见。所以这只能是朝廷里掌管内务一类事情的小官,而这个小官极有可能是靠拉关系、走后门、攀龙附凤、买官卖官而窃取官职的昏官,是任何朝代都会人神共同诅咒的痞子。文中记述别人都可看见舍利,唯他一人不见,这是对他莫大的讽刺!

从唐太宗李世民首次在法门寺打开地宫瞻礼舍利后,唐高宗首次诏令将舍利迎入朝廷大内——东都洛阳内道场供养,这引起了举国上下的震动,所有皇亲国戚、臣僚妃嫔纷纷出资捐物,都来施舍供奉,京城内外一派欢腾景象。

唐高宗时期佛祖舍利历经3年在皇宫奉迎、礼拜、供养,于公元663年送还法门寺。唐高宗亲自赐卷1500匹,诏令惠恭、意方等禅师办理法门寺重修事宜,以示皇恩浩荡和高宗本人对佛的虔诚。

同年2月15日,皇上亲自选派的高僧、臣僚及法门寺僧众及其他官员等数千人,恭送佛指舍利至法门寺,打开法门寺地宫并珍藏舍利于其中。

当时,岐山县华阳乡王庄村有户冯姓人家,母亲和大儿子都信佛,家里供着佛像,时常礼拜。可是小儿子冯玄嗣不仅不信佛,且为人凶犷蛮霸,若见母亲和兄长拜佛,总不屑一顾,有时还冷嘲热讽。母亲听说山南阿育王塔近年已被开启,十分灵验,有一天乘小儿不在家时,要大儿一早帮她雇了辆车,陪她去阿育王塔瞻仰礼拜了佛陀舍利,当天傍晚,赶回家里。

小儿回家见母兄不在,猜想她们定是出门拜阿育王塔去了。等母亲和兄长一回来,他就板着脸说:“你以为我不知道你们去哪了?有钱不给我用,尽瞎浪费,看什么舍利子,不就是死人骨头么,有个屁用!”

母亲本来一路上还沉浸在亲见佛陀舍利的无比喜悦之中,一回家就听小儿说这种话,赶紧叫他别再乱说:“玄嗣,你这是谤佛,小心报应啊。”

小儿一听,火气更大了:“报应报应,什么报应!我才不信呢。如果舍利子有功德,我家里的佛像岂不功德更大么?他怎么不让我发财啊?今天我倒要看看,这佛像到底有什么功德?有什么灵验?”说毕,他就冲进母亲平时拜佛的房间,从佛龛上一把抓起佛像,跑进厨房,扔进灯幄,等母兄赶到救出,檀木佛像已被烧着一半了。

这时,只见小儿忽然倒地,口吐白沫,不省人事。母亲叫大儿请来了郎中,为小儿诊治,郎中仔细检查后,脉象沉危,气息奄奄,说不上得什么病,但估计已很难救活。

过了三天,小儿却醒过来了,见了母兄,号啕大哭。原来,他昏死过去后,便到了一个很恐怖的地方,天上有大鸟飞来啄他,他吓得大叫,舌头却被啖掉,疼痛无比;他拼命逃,却又坠落一个大火坑,烧得皮焦肉烂,剧痛钻心;后来又浑身闷痒难忍,用手抓脸挠痒,头发眉毛全都掉下来……又到了一个更恐怖的地方,大地一片精光,阴风惨惨,雾霜漫漫,鬼影重重……

玄嗣从此像换了个人似的,神智昏昏癫癫,说话语无伦次,有时像挨了鞭杖似的大声惨叫,有时对着空中跪地求饶,甚至到了夜里也不得安宁,常常像一头困兽不停地来回走动凄声哀号。

冯家的亲属和邻居来看视,得知原委后,也只能怪玄嗣自造罪孽、自招报应。

母亲心中不忍,请了僧人来家中为小儿念经忏悔,又许愿重造佛像,但收效不大。有僧人说,要让玄嗣自己直接到阿育王塔前忏悔,或可求得菩萨宽恕。

2月13日,母兄雇车把小儿拉至阿育王塔前。当天,不少京邑大德也来礼拜佛陀舍利,裴尚宫来的比丘尼有好几百,名望很大的行虔法师正站在高处为信众说法,各地来的民众多达万人。众目睽睽之下,只见玄嗣五体投地扑倒在阿育王塔前,对舍利哀泣忏悔过去不信之罪及打骂众僧、盗食僧果等种种恶行。

打这以后,玄嗣略有好转,夜里也稍可睡上一觉,但终未完全恢复正常。过了不到一年,也就怯怯地死去了。

盛唐时期,政通人和,佛法益兴,有不少阿育王时送来中国后久被湮没的佛陀舍利,再次重现大下。据史料记载,公元676年,在京兆西部,有座古石坊,有善察风水之人发现石坊下有异常之气涌动,掌管京兆的地方官对天子脚下的一土一石不敢妄作主张,就禀报上去。

高宗问:“这座石坊可有什么来历么?”

史官回答:“周秦之时这儿有座佛塔,屡显灵验,香火鼎盛,后经三国战火,毁于一旦,隋时这儿已辟为市场,石坊乃前朝遗物矣。”

高宗说:“既然这样,那就掘开来看看吧。”

掘开之后,发现一只刻有梵文的石函,请懂梵文的人把它读出,那上面大概意思是说,这是阿育王为弘扬佛法而送往世界各地的佛陀舍利,它会为你们带来无量的福祉。打开石函,里面果然是光色灿烂、质地坚硬的舍利子,而且数量极多,有满满一盒子,将舍利子仔细数过,足足有1万粒。

皇帝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瑞兆,十分高兴,下一道诏书,在行坊上建起一座光宅寺,亲自题了寺额,还派人将佛陀舍利分成200多份,每份49粒,分送给京都及各州的大寺院。

武则天当上皇帝后,又扩建了光宅寺,并在寺前建了七宝台,在寺旁挖了池塘,以作放生之地。挖池时掘出一块古石,上书:“百年为市,而后为池。”有个曾官至监察御史的出家人,法号法成,在放生池边盖了座佛屋经楼,就住在里面,常为民众讲说佛法,武则天对他也十分尊敬。

武则天靠沙门登基,也对佛教一往情深,现在出土的法门寺及庆山寺的供品中,多数为武则天所供。公元660年,武则天即为法门寺舍利供奉寝衣帐、直绢1000匹并造金棺银椁。公元672年至公元675年,赠脂粉钱20000贯助造洛阳龙门大卢会那像龛和奉先寺。公元680年后不久,净土宗祖师善导的塔庙香积寺建成,武后“或频临净刹,倾海国之名珍;或屡访炎凉,舍河宫之秘室”以充供养。

公元685年,武后重修白马寺,以当时最信任的僧人薛怀义为寺院住持。

公元686年,拨专款修复并扩建庆山寺。

公元691年,令佛教在道法之上,僧尼处道士、女冠之前。

武则天功成名就后,回顾自己从才人到媚娘,两次为尼,终于在政治舞台上拼得一方天地,整个过程得益于佛教之处甚多,对佛祈福、求佑乃至利用,今日得道该要投桃报李,感恩“还愿”了。在这种背景和心态之下,武则天继高宗之后开始了唐皇帝的第二次迎奉舍利入皇宫供养。

《唐大荐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德法藏和尚传》记载:

……则天特命凤阁侍郎博陵崔玄炜与藏偕往法门寺迎之。时藏为大崇福寺主,遂与应大德纲律师等十人俱至塔所,行道七昼夜,然后启之。神辉煌情。藏以昔尝炼指,今更堕肝,乃手肇兴愿显示道俗,舍利子掌上腾光,洞照遐迩。岁除日,至西京崇福寺。是日也,留守会稽王率官属及五部众投身道左,竟施异供香华鼓乐之妙。泊新年端孟旬有一日入神都,敕令王公已降,洛城近事之众,精事幡华幢盖,仍命太常具乐奏迎,置于明堂。关灯日,则天身心护净,头面净虔,请藏奉持,普为善祷。

武则天恭迎舍利先在京师供养,京城中无论是王公大臣还是平民百姓,均尽其所能纷纷施舍各类奇珍异宝供养佛祖舍利,有些人甚至不惜倾家荡产施舍于寺院,以示虔诚供养佛舍利。年除夕日迎佛骨舍利至西京崇福寺,西京留守会稽王率官属竞相瞻礼膜拜,并各自施舍种种奇珍异宝供养舍利。舍利在长安城附近各大皇家寺院及位于新丰的庆山寺巡回瞻礼供奉,有机会瞻礼舍利的各级官属竞相组织盛大瞻礼仪式,并将长安城内的所有音乐班子全部用到这场轰轰烈烈的迎奉活动之中,一时之间,城内城外,热闹非凡。这次迎奉佛祖舍利在长安城内及几个皇家寺院的巡回供奉,一直延续到第二年的正月十一日,才被恭送入洛阳明堂。

武则天对佛教的崇尚可以说是达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公元688年,她命人拆毁了洛阳宫中的乾元殿,就地建造名堂,特意为供奉佛祖舍利做准备,并以僧人薛怀义为主使亲自督办,用工达数十万人。12月,具有极高建筑水平的名堂全面竣工,该建筑通高294尺,方300尺,凡三层;下层法四时,各虽方色;中层法十二辰;上为圆盖,九龙捧之。上施铁凤,高一丈,饰以黄金;中有巨木十围,上下贯通,藉以为本,下施铁渠,为辟雍之象,号曰“万象神宫”。又于名堂北起天堂五级,以贮大像(名堂成,武后令怀义作大像,其小指中犹容数十人,于名堂所构天堂以贮之),至三级,便可俯视名堂。名堂建成后有魏王武乘嗣监造瑞石,上刻“圣母临朝,永昌帝业”。很显然,这是专为武则天礼佛还愿所建,规模之大,档次之高,所用材料之名贵非一般建筑物可比。

公元695年,武则天作无遮会于名堂,凿地为坑,深五丈,结彩为宫殿,佛像皆从坑中引出,寓意“自地涌出”。

舍利供奉于明堂的第二年,宫廷发生政变,武则天即还皇位于中宗,舍利未于武则天时期送还法门寺。

唐肃宗李亨是唐玄宗的第三子,公元755年时“安史之乱”爆发,玄宗入蜀,肃宗于混乱之中趁机即位,改元至德。

肃宗也是佛门虔诚弟子,据有关史料记载,上元二年仲春(公元756年),肃宗染疾不愈,皇后张氏刺血写佛经;同年9月,百官于佛寺斋僧,为肃宗祈福;肃宗也曾密遣使者向著名的“开元三大士”之一的不空和尚求“秘密法”,后又召沙门百人“朝夕讽呗”陀罗尼经,请不空为讲颂班首。不空受到了肃宗的器重,为了在肃宗的帮助下使佛教进一步发扬光大,遂广泛搜检天下梵夹,修葺翻译。肃宗也越来越倾心三宝,且持节俭之风,自己“自今之后,节俭常缮服御”,要求臣子们也“共体至公”。面临法门寺舍利又界“三十年一开”之期,政局动荡,也需要通过弘扬佛事以稳定人心和巩固政权,虽国难当头,亦不惜钱财迎请舍利入宫供养。

《佛祖统记》卷40载:

十二月,上皇自成都还京师,诏沙门元皎于凤翔开元寺建药师道场。忽会中生辛树四十九茎。皎等表贺,敕答曰:“瑞李滋繁,国兴之兆。生处迦蓝之内,亦知觉树之荣,感此殊祥,与师同庆。”诏迎凤翔法门寺佛骨于禁中,主道场,命沙门朝夕赞礼。

从一些史书的记述上看,唐肃宗迎奉舍利的场面虽没有唐代其他皇帝迎奉舍利场面宏大,但也动用了宫廷的一切力量,进行了毕恭毕敬的供奉,虔诚地礼拜和全力以赴地护卫,并按规矩送还法门寺院,小心翼翼地将佛祖舍利珍藏于法门寺地宫之中。这次迎奉舍利总共约历时两个月。

德宗是唐代皇帝中除武宗之外第二个不信佛的皇帝,他在登基第二个月便下令“自今更不得奏置寺观及度人”,公元780年,有人献金佛给德宗皇帝,他都不接受,七月即生内出盂兰盆,不命僧为内道场。

但在公元790年时,因为按历史记载及佛教流传下来的对迎奉法门寺佛祖舍利的规矩,佛祖舍利“三十年一开”,这年刚好是将佛祖舍利迎奉之皇宫供养之时,德宗亦不敢违例,下诏迎奉。《旧唐书·德宗记》记载:

岐州无忧王寺有佛骨寸余,先是取来禁中供养,乙亥,诏送还本寺。

这次迎奉舍利虽历时只一月左右,但“倾都瞻礼,施财巨万”的场面也使德宗深受感染,知道了佛教征服人心的力量,遂改变对佛教的行法,开始崇尚佛教。《大唐咸通启送岐阳真身志文》记载:“德宗归依,延于阙下。”

唐德宗开始是坚决不信奉佛教,甚至采取过多种方法压制和打击佛教,通过这次迎奉舍利的国事活动,唐德宗看到,广大人民对佛祖舍利的虔诚礼拜,对佛教的信仰远比对其他教派的信仰要狂热得多,德宗自己也从不信甚至是反对佛教发展到全身心皈依佛法。从德宗不信佛教到皈依佛陀门下的转变,可以看到大唐迎奉舍利活动已不是一般的法事,这是以弘法为内容,以大唐时局为背景的有组织的大规模的思想教育活动,是大唐王朝的治理太平盛世之术,虽耗费巨大财力物力,但对于安抚人心,巩固政权,繁荣文化经济的作用不可低估,对于佛教而言大大加快了印度佛教中国化的步伐,虽然这个时代佛教在印度已走入低谷,但在中国却发展迅猛,如火如荼,如日中天。

唐宪宗李纯在位15年(公元806年~820年),他的即位是宦官文珍等逼迫唐顺宗退位后,拥立时为皇太子的李纯登基,这时他刚28岁,正是意气风发,大展宏图之时。他即位伊始,就一反德宗的放任政策,立志削藩,对藩邦采取一系列的打击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治。他一方面恩威并举,剿扶并施,一方面利用佛教辅佐政治。使得历经肃宗、代宗、德宗、顺宗等几代皇帝都一直处于割据之势的河朔三镇最终被平定,宪宗重新创造了一统天下的局面,可谓晚唐时期一个有为明君。

公元810年,宪宗下诏请华严宗四祖澄观入宫讲经,澄观又颂宪宗是“英明圣皇”,宪宗下令有司造大金印给澄观,且赐号“清凉国师”,令统管天下僧侣,主教佛门事。同年,又下诏令高僧翻译《大乘本生心地观经》8卷,并亲自作序,序中表达了他崇佛的本旨使用佛教“辅于时”“裨于礼”,希望以慈悲、清静、无为之教义扶教于天下,让天下人“悟菩提之性”,“济群迷于彼岸,渐诸妄于此门”。六根清静,七情泯灭,天下何至于扰攘?诸藩削平,大唐中兴,虽主要得力于剿扶并用,但宪宗极力弘扬佛法,教化民众,以佛教立民心的作为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正是在这种形势之下,舍利三十年一迎的时机也刚好到来,宪宗的第五次迎舍利便紧锣密鼓地行动起来。

《资治通鉴》卷240记载:

(元和十三年十一月)功德使上言:“凤翔法门寺塔有佛指舍,相传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安。来年应开,请迎之。”十二月,庚戌朔,上遣中使率僧众迎之。(十四年春正月),中使迎佛骨至京师,上留禁中三日,乃历送诸寺。王公士民瞻奉含施,惟恐弗及。有竭产充施者,有燃香臂顶供养者。

《唐阙史》记:

有僧自京一步一礼至凤翔法门寺迎佛。

《大唐咸通启送岐阳真身志文》记载:

宪宗启塔,亲奉佛灯。

这次宪宗迎舍利与其祖辈皇帝的不同之处是:一方面打开地宫后,宪宗亲自掌灯,十分虔诚;另一方面是此次迎佛骨时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韩愈“谏迎佛骨”事件,使得佛、儒两家的矛盾进一步公开化,斗争达到了白热化程度,宪宗“甚怒”,对韩愈“将加极法”。说明此时的宪宗旗帜鲜明,不仅作佛信徒,还要作护法使者,任何人不能对佛不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