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的上岗执照
15610500000006

第6章 让孩子在体验中快乐成长

让孩子在体验中快乐成长。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往往特别重视给孩子讲道理,可是孩子就是不明白,或者在很多时候,大人讲的话孩子听不懂,孩子特别需要的是一种体验,亲身的体验。孩子不能光有一些间接的经验,特别需要有直接的经验,这种轻松的体验对于儿童的发展意义重大。所以我们提出,让孩子在体验中快乐成长。

有一所小学的教育很有艺术,小学生一入学,老师就给每个孩子发12颗牵牛花种子,说:“这都是神奇的种子,你们把它带回家,精心地养育它,然后观察它的发芽,它的开花结籽。”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发了花籽、一个小花盆,上面还有你的名字。

小孩回家可认真了,按老师的方法,怎么浇,一天浇几次,这个土怎么弄松。每天小孩回家就看,刚开始看时还没发芽呢。一个小孩子看,全家跟着看,大人比孩子还关心呢。天天浇点水,看一看,做功课也老看。

过了一段时间,班上有的同学兴奋地说:“不得了了,我的牵牛花长出苗来了,露出头了。”这是重大新闻,同学们回家看看自己的,着急呀,盼呀,又浇啊,后来大家的芽都冒出来了,都开始长大了。

又过了很长时间,大概两个多月,开花了,有红的、有粉的、有黄的,各种各样,还在班里搞展示。同学们兴奋极了,每天还做笔记,记录牵牛花的生长,有的还把牵牛花画下来,全班真的成了一个花的海洋,争奇斗艳。孩子们作的画、写的文章都很多。

又过了一些时候,结种子了,同学们把种子收下来保存起来,等着明年再种。结果这么几个月,牵牛花的生长成了孩子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孩子从来没有这么高度地关注过一棵花的生长。

我认为这是个很好的教育,孩子从中就知道了一个生命是怎么一点一点长大的,一朵美丽的花的绽放是个什么样的过程,这样既培养了孩子一个好的习惯,又培养他的一种审美情趣。就这么一个小小的牵牛花,牵动了家庭、学校,牵动了每一个孩子的心、每一个父母的心,这就是一种体验。

现在我们大家反思一下,我们可能在教育中有一个缺陷就是,给孩子说的特别多,孩子体验的特别少,所以他不明白很多道理。要多给孩子一些体验,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我记得我小的时候有很多体验,我后来发现,我是一个很热爱生活的人。看过我新浪博客的人会发现,我用手机发彩信,拍了很多照片,用相机还拍了很多照片。2006年四月,我在江苏南通拍了郁金香,雨后的郁金香非常漂亮,红艳艳的、黄澄澄的,那是种浓艳欲滴的感觉。2006年五一,我在北海道拍了天鹅、拍了海鸥。我坐在船上游览的时候,一只海鸥可能飞累了,就飞到我们窗前,我很少能跟海鸥靠得这么近,它累了不飞了,反正知道人也不伤害它,我就拍了很多很多照片。我把这些照片发到我的新浪博客上,很多网友也很喜欢。我说这个意思是什么,我为什么非常喜欢这些东西呢?我想跟我的童年有很密切的关系。

我们每个人都回忆一下,你会发现,你今天的情趣,甚至包括你的知识面、你的兴趣爱好,都和你童年的经历有关系,这些可能不是老师上课教的,而是和你生长在一个什么环境,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有关。

我小的时候在山东青岛长大,那时候孩子多,父母也不大管我们,我们就自由自在的,经常上山赶海。我们拿着嘎斯灯,赶海人都知道拿嘎斯灯,那个火扑扑喷着,我们一手拿着嘎斯灯,一手拿着钢叉,趟着海水去插螃蟹、插鱼。下雨之后我们去山上采蘑菇,钻进松树林采蘑菇。这些生活使我变得非常热爱自然。

现在的孩子有的时候可能会感到生活的单调,就是学校、作业,现在学校连春游都不敢组织,2006年媒体上还在讨论要把春游还给孩子。中央电视台请我做的那个节目就是“把春天还给孩子”,要让孩子参加春游。学校因为担心发生问题,就不敢组织野外活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觉得家庭特别要给孩子创造一些条件,让孩子接触大自然、接触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生活。

我记得我小时候印象特别深的事,就是玩得非常丰富。当时我住在青岛的居民宿舍,一下过雨,上百个孩子都不约而同地到街上来,玩一种垒堰的游戏,就是拿泥筑一个坝,把上坡山上的水截住。大家比赛,我在这儿垒,你就在我下边垒,或者在我上边垒,都可以,目标是用我储存的水突然一开闸把你的坝冲垮,这样我就赢了,我就很棒。底下的人比我还厉害呢,你那个水算什么,我这个坝很结实,你的水来了全成我的水了,根本冲不垮我的。所以我们就想办法把泥和一些稻草,甚至和铁丝箍一块儿,越做越高,从上往下冲。大家互相竞争、合作、配合,比赛很热烈,都觉得伙伴之间的这种关系非常有趣。一下雨就是我们孩子们的天堂,小孩天性就喜欢玩泥巴玩水,所以我说孩子都是泥巴做的,很少有孩子不喜欢玩泥玩水的。

有一次我们组织野外的活动,在北京顺义的郊外。我们准备了很多规范化的活动,比如游戏、种植,甚至钻地道、摸泥鳅,还在一个池子里摸鱼。但是没想到,去的孩子最喜欢玩的游戏是一个我们根本没设计的游戏。那儿有个大土堆,很高的土堆,孩子们就愿意冲上去跑下来,弄的一身泥,没有什么规则,小孩像发了疯一样都往那儿跑,冲上去、下来、冲上去、下来,滚得泥猴一般。

后来我们就想,为什么孩子特别喜欢这种游戏呢?今天的孩子太干净了,家里装修得干干净净,孩子穿得整整齐齐,不能打滚,不能够到处发疯一样地去张扬自己。实际上,这些对孩子的成长是有所欠缺的。在教育孩子当中,我就给大家提出一个问题:我们今天的孩子远离大自然,这是一个不幸,远离大自然的孩子是不幸的。我们要补上这一课,要让孩子充分地去体验,这会使孩子的心胸、眼界开阔。

有一位母亲说:“孩子胆小,都8岁了还不敢自己睡觉,特别怕黑。”她问我怎么办,我说:“就一个办法,在体验中锻炼孩子的胆量。”我们给孩子说的都是很可怕的:天黑了别出去,有坏人;天黑了有大灰狼。反正孩子一想到黑夜,就想到恐怖,就想到那些月黑风高夜开始出现坏事了。其实孩子的成长需要多种体验,他也需要体验黑夜的美丽。所以我给那个妈妈建议说:“孩子怕黑,你就陪他走夜路,甚至可以在双休日的晚上,你可以在午夜以后带着孩子在你家附近走走,让孩子感受原来夜色是很美丽的、星空是很美丽的,夜晚睁开眼睛是什么样子的,让孩子去体验。”

小孩子有这么一个特点,再怕黑的孩子在自己的房间里黑着灯也不怕,别的房间就害怕。他在熟悉的地方就不害怕,因为他熟悉的地方他体验过了,他不会害怕了。他所以害怕黑夜,是他对黑夜没有体验,所以你要让孩子多一些这样的体验。外国一些学者认为:培养一个好人的方法就是让他到大自然中去生活。著名思想家卢梭也建议:孩子15岁以前要多在农村生活体验。大自然给人无字之书。

我们在北京的郊区组织过星星河快乐农庄,让城里的孩子到农村去,住在农民的家里,三个以上的孩子住在一家。孩子很兴奋,他们吃的豆腐都是自己做的。你想,城里的孩子谁吃过自己做的豆腐啊,磨豆子然后熬豆浆,然后做豆腐。我们说每个孩子可以拿一块豆腐回家,这个豆腐要是自己做的豆腐。不要说孩子,大人恐怕都没有自己做过豆腐,这就是体验。孩子的体验多了之后,他就会产生一些情感的、智慧的变化,在体验中丰富情感、提高能力。

前些时候在山东,我们讨论野外活动,其中有一个当过20年侦察兵的退役军人,我们请他发言,他的发言让我永远不会忘记。他上来之后不说话,已经50岁了还很健壮。到了面前,把手一下伸给一个女老师,说:“现在假如我们在山上碰到危险了,你在山的下面,我在山崖的上面,我要救你,我把手伸给你,你怎么抓住我的手?”他把手伸在那个女老师跟前,那个女老师犹豫了一下抓住他的手:“就这样,我们很容易就这么抓住嘛。”他说:“错,这样抓住我的手很危险,因为你手上有汗,很容易滑落,这样我还使不上劲,就这么拽着我的手,有可能我不但把你救不上来,你还可能把我给拽下去,很危险的。应该抓住这儿,抓住对方的手腕,彼此抓住手腕,这样才是有力量的,才是安全的。”我一听,我也是过50的人了,就没有这个常识。可能在危险的时候,就这么一个抓握的姿势不对而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就这么简单,这样的知识是多么简单而有用的知识!

我们今天的孩子很多是有知识,但不一定有智慧,孩子需要多一些生活中的体验,这样才会让孩子健康地、生机勃勃地成长起来。

父母朋友,你平时怎么注意让孩子去体验,或者你认为体验重要不重要,你是怎么样做的,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家长甲:我刚才想了想,确实没有太注意让他体验什么。上次,我带他去朝阳公园玩,发生了一件小事。儿童蹦极什么的,就是底下一个垫子,后面保险丝抻着,他看人家跳,就说:“这没什么,这不一拽就上去了嘛,没什么。”我跟他爸看了一下,后来我就让他试一下,我说:“儿子,妈妈给你买票。”“我不行,我不行,我肯定不行。”他往后躲,特害怕。我说:“你刚才不是说没事吗?”他爸说:“没事,儿子你上去,爸给你扶着,没关系的。”从他说不成的那一刹那,我就拿相机给他照下来了。系安全带的时候,他的脸一直沉着,一直不敢看前头,一直低着头,脸色刷地变了,变白了。从刚开始特别镇静,到现在都已经不成样了。等他一下来,那就没法看了,他已经吓得蹲下了。我说:“哎呀,儿子你现在有什么感觉吗?”“妈,我害怕了。”他爸说:“你刚才不是还站那儿说‘这个没问题’吗?”“不敢了,以后什么事我都得尝试一下才敢说。”我还跟他爸说:“你做对了,应该让他试一下。”

家长乙:我讲一个我小时候的故事。我小的时候北京很冷,都能滑冰车。二年级的时候,在养鱼池的冰上都有大的冰窟窿,我们小朋友玩,有一个就掉下去了。现在的教育可能都是让孩子们去找家长,但是当时冰面上只有这些一块儿玩的孩子,我们后来就把这冰车横过来,一个小朋友坐在冰车上,后边一个小朋友抱着他的腰,这样把孩子直接给拉上来了。原来这故事一直没给孩子讲,后来也是跟他妈妈商量以后才说了一下。所以我认为,相较而言,过去的体验从各方面来讲应该更多一些。

这两个故事都非常好,都是用心琢磨着教育。这位妈妈说,孩子看别人玩的时候觉得很轻巧,没什么,很简单,但是这个妈妈就意识到这个问题,让他试一试,这是闻之不如动之。你不如行动,你这个行动的体验才会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感受。他一体验,发现没那么简单。为什么孩子有的时候对别人瞧不上,对别的事看得不认真,这跟他的阅历体验少有很大的关系。这个妈妈很明智,马上让孩子体验,这就改变了孩子态度。有的时候你对孩子说:“你看你怎么这么瞧不起别人呢,你看你怎么这么狂妄啊!”你说他再多,他不服气,他体验之后,他服气。

这位父亲讲的也很有意思,他的意思是说,人在长大的过程当中会发现真正有用的东西,有用的生活经验不一定来自于课本上,跟小伙伴在一块儿玩,这是很有用的经验。有时候父母可以把自己难忘的一些体验讲给孩子听,但是更重要的是,不要用这种讲述代替孩子体验,一定要让孩子多实际体验。

中国人有句话叫做“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为什么呢?体验多呀!干的活多呀!谁干的活多,谁的经历丰富,谁就有能力。这没有什么奥妙,就是体验的结果。所以说,家庭教育不要光在说教,要行动,家庭教育要行动起来。经常带孩子去登山啊,玩各种项目啊,让孩子变成一个动手能力很强的人。

有一次我在辽宁讲课,非常有趣的是,在讲课的时候,旁边管电源音响的师傅也在那儿认真地听。后来他说:“孙老师,我跟你说啊,你今天讲得太好了,我真是惭愧啊。我儿子五年级了,现在都不能在学校里解大便。”我说:“你儿子天天上学不解大便怎么受得了啊,怎么回事啊?”他说:“他不会擦屁股。”居然有这样的事,五年级的孩子不会擦屁股,因此上了学就憋着,放学回家再解大便。这样的孩子生理上会产生问题,他老憋着,他不敢运动,他不敢放开玩,他连最基本的生活能力都没有,以后他还敢去参加什么夏令营吗?夏令营一天回不来的,那怎么办,难道两天不解大便。

你要是娇惯孩子、放纵孩子,孩子会变得越来越无能。越是无能的孩子、生活能力越低的孩子,他就越容易自卑,自卑的孩子就会没有朋友,大家就瞧不起他,这就出现一个恶性循环。什么样的孩子在同学当中有威信呢?会玩的、办法多的。当然我们不是说非得争个谁是头儿,但是孩子一定要学会生活、要能够会生活,碰到问题能够解决。

刚才这个父亲说得多好啊,当发生危险的时候,他们把车横过来,小伙伴一个拉一个,这是一种安全救人的方法。

我在河南采访的时候,曾见过一个男孩子,老师叫他“邪门大队长”,其实这个男孩子很有办法。我写过关于他的一篇报告文学,叫《邪门大队长的冤屈》。

他带着三个男孩子去冰上探险,在冰上走,很神气。走在前面的男孩子咔嚓一下,一只脚踏到裂开的冰河里去了,这个时候就很危险了,冰面咔咔响着。这个男孩在后面,他很聪明,马上说:“趴下,趴下,别站着,趴下,四肢伸开。”他先往后撤,说:“往外爬,爬出来。”别人就说:“你怎么能不救他呢?”他说:“现在冰上连一个人都禁不住了,他陷在那里,我们要是都往上冲的话,他就麻烦了。所以现在都趴下,把书包扔出来,往外爬,往外爬。”他指挥着都往外爬。

后来我就在《中国少年报》上介绍了这个孩子冰上救人的故事。他有这个能力,因为在很多玩的过程当中,他掌握了这种规律,所以他保护了自己,也救助了同学。所以我们特别提倡孩子能够再多一些体验的机会,增长他的生存本领。他跟同伴的友谊、他们生活的乐趣,都需要这样的一些经验。

我以前做过9年《中国少年报》的记者,好多年以前,看过很多孩子因为下水救人而牺牲了,很可惜的。他光受到老师的教育:“我们要见义勇为。”他没想到用什么方法能够既保护自己,又能够救人。首先是要保护自己,然后才能救别人,这就是一个能力,这个能力往往是教不出来的,这就需要孩子的这种体验。

要有家庭生活的体验、学校生活的体验、社会生活的体验,父母尽量不要给孩子那么多包办代替,凡是能让孩子做的事情,大人尽量多让孩子去做,哪怕孩子去买个东西、跟邻居借个东西,都让孩子去体验。我们有个发现,在反复体验中,反复成功的孩子越来越好,反复失败的孩子越来越差,没有体验的孩子就等于没有能力、没有经验,他的生存能力就会低。

我们可以把体验作为儿童成长的一个基本途径。比如有的家里甚至让孩子当一个星期的家,把家里的钱给他,让他负责家里一个星期的开支。孩子这么做过之后,他就会过日子,他才知道买什么菜合适,怎么样钱能省下,又怎么谋划,这也是种体验。我们要给孩子多一些体验的机会,孩子就算是犯一点错误,那都是一点代价,都是正常的。

我们在北京的一些学校做过这个实验,叫做“5块钱的午餐”,你能不能用5块钱让全家吃一顿好饭,这对孩子都是一种很好的体验。有的孩子不知道,那就买肯德基,5块钱根本买不着多少东西吃。有的买只烧鸡,恐怕你也不能光吃烧鸡。有的孩子就知道买,买几个鸡蛋、几根黄瓜、几个馒头,荤素一搭配,吃得很好,结果发现5块钱还用不了。我们还请营养学家给点评,看看谁吃的是营养餐,搭配最合理。这些都是一种体验的结果。把体验作为儿童成长的一个基本途径用到我们的家庭教育当中,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