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图解老年人中医养生保健
15610700000029

第29章 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本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此外可伴见皮肤瘙痒,易生痈疖等。实验室检查以高血糖、糖尿、葡萄糖耐量降低及胰岛素释放试验异常为特征。长期发展可影响脏器的功能而引起多种并发症。统计资料表明,其中以老年人发病率较高。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的范畴。中医认为引起本病的原因主要有素体阴虚,饮食不节,或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以致肺燥胃热,肾阴亏损发为消渴。临床根据症状辨证分为燥火伤肺、胃燥津伤、肝肾阴虚、阴阳两虚等证型。

胃燥津伤

主要特征:烦渴多饮,随饮随渴,咽干舌燥,多食善饥,溲赤便秘,舌红少津苔黄,脉滑数或弦数。

致病原因:胃阴虚内热,则见烦渴多饮,随饮随渴,咽干舌燥;阳明热盛,灼耗水谷则为多食善饥,溲赤便秘;舌红少津苔黄,脉滑数或弦数为阴伤内热之征象。

中药方剂:治法为养阴清热。方药:消渴方加味。方中重用花粉以生津止渴;配以黄连清心降火;生地,藕汁,人乳汁,百合养阴润燥增液;姜汁佐以和胃防苦寒伤胃。如口干甚者加麦冬,葛根各10克;津伤便秘者加决明子30克;燥热便结加大黄3~6克。

食疗方法:葛根粉30克,粳米100克。粳米加水适量武火煮沸,改文火再煮半小时加葛根粉拌匀,至米烂成粥即可。每日早晚服用,可连服3~4周。功效:清热生津,除烦止渴。

肾阴两虚

主要特征:乏力,气短,自汗,动则加重,口干舌燥,多饮多尿,五心烦热,大便秘结,腰膝酸软,舌淡或舌红暗,舌边有齿痕,苔薄白少津,或少苔,脉细弱。

致病原因:阴虚燥热则见口干舌燥,五心烦热,大肠津亏可见大便秘结;肾阴受损,腰府失养故见腰膝酸软;虚火上乘,肺失敷布治节之能,水液之精不得散于周身,直入膀胱故而多饮多尿;阴虚日久,精血亏损,气失所养,出现乏力,气短,自汗,活动后加重;舌淡或舌红暗,舌边有齿痕,苔薄白少津,或少苔,脉细弱为气阴两虚常见的征象。

中药方剂:治法为益气养阴。方药:生脉饮加味。方中人参补益元气,生津止渴;麦冬养阴生津;五味子敛津生液。若乏力、自汗、气短较重者加生黄芪30克;多食善饥者加玉竹10~15克;口渴甚者加花粉30克。

食疗方法:带茧蚕蛹10个,大米适量。用带茧蚕蛹煎水,取汁去茧,然后加入大米共煮成粥,可作早晚餐服食。功效:益肾补虚,止渴。

阴阳两虚

主要特征:乏力自汗,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耳轮焦干,多饮多尿,混浊如膏,或浮肿少尿,或五更泻,阳痿早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致病原因肾阴虚日久,阴损及阳,元阳不足,温煦失职,故见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耳为肾之外窍,肾阳虚,肾精亏则见耳轮焦干,阳痿早泄;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令肾固摄无权,膀胱不得气化,所饮之水直走膀胱,故见多饮多尿;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脾阳,水谷精微不得运化转输,下注膀胱,可见尿浊如膏;肾阳虚水泛则浮肿少尿;肾不能司二便则见五更泻,多尿;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为阳虚之征象。

中药方剂:治法为温阳育阴。方药:金匮肾气丸。方中以附子、肉桂温补肾阳,引火归元;六味地黄丸滋养肾阴,阴中求阳,协调阴阳。若夜尿多或尿如脂膏者加益智仁、茧丝子、生白果各10~15克;少尿或浮肿者加生黄芪30克、白术10克、防己10~20克;五更泻者加补骨脂10~15克、吴茱萸10克、肉豆蔻10克;阳痿早泄加仙灵脾10~15克、仙茅10~15克。

食疗方法:菠菜根100克,银耳10克。菠菜根洗净,银耳发泡,共煎汤服食。每日1~2次,佐餐食用,可连服3~4周。功效:滋阴润燥,生津止渴。

穴位按摩按摩胃俞、肾俞和双足三里三穴位可以对糖尿病起到辅助治疗作用。按摩时,患者伏卧在床,请家人按摩胃俞、肾俞两穴位,然后坐在椅子上自己按摩双足三里穴。每个穴位按摩10分钟左右,每天3次。按摩以局部有酸或麻、胀的感觉为度。此外,每晚坚持摩脐中(脐孔中),睡前脱掉衣服,平躺在床上,用右手食指直接按摩肚脐,以顺、逆时针方向各按摩50次,也具有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