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图解女性中医养生
15610900000027

第27章 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经质等方面发生异常现象。症状为初潮年龄提前,延后,周期、经期与经量变化。西医认为,原因有两类:一是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引起;二是器质性病变或药物引起。

中医将月经不调分为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过多或月经过少。病因主要为外感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不同气候变化。如行经时冒雨涉水,易遭寒邪。或内伤七情,病者恼怒生气使情志抑郁、肝气郁结,致肝气逆乱。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或辛辣之物;劳倦过度、久病体虚;房室不节等都是发病原因。中医治疗月经不调以月经周期和出血改变为主,结合月经颜色、质地及全身症状,从寒、热、虚、实四个方面辨证治疗。常见类型有气血两虚型、血寒型、血热型、气滞血淤型、肾虚型、肝郁型。

由气血虚弱引起的月经不调(气血两虚型)

经量增多或减少,经期延长,色淡,质稀。或少腹疼痛,或头晕眼花,或神疲肢倦,面色苍白或萎黄,纳少便溏。舌质淡红,脉细弱

七情所伤或外感六淫,或先天肾气不足,房事劳倦过度,使气血失调

由血寒引起的月经不调(血寒型)

经期延后,量少,色黯有血块。小腹冷痛,得热减轻,畏寒肢冷。苔白,脉沉紧

摄生不慎,寒邪内侵,气血运行受阻,致经行不畅;或平时体虚,气血化生不足引起

由血热引起的月经不调(血热型)

分实热和虚热两型,实热型表现为月经先期,量多,色深红或紫,质稠黏,有血块,心胸烦躁,面红口干,小便短黄,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脉数。虚热型表现为经来先期,经期延长,量多,色红,质稠。或伴两颧潮红,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数

实热证因过食辛辣厚味食物,饮酒过多。虚热证因烦劳过度,房事不节或久病耗伤心肾之阴

由气滞血淤引起的月经不调(气滞血淤型)

月经先后无定,经量或多或少,色紫红,有块,经行不畅。或者带有小腹疼痛,或胸胁、乳房、少腹胀痛,脘闷不舒,舌质紫黯或有淤点,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涩

抑郁引起血运行淤滞,或遭受外邪侵袭,导致肝气久郁不解

由肾虚引起的月经不调(肾虚型)

月经周期先后无定,量少,色淡红或黯红,质薄。腰膝酸软,足跟痛,头晕耳鸣,间或小腹冷,夜尿多。舌淡,脉沉弱或沉迟

产育过多、久病体虚或先天肾气不足会导致肾气耗伤,出现月经不调

由肝郁引起的月经不调(肝郁型)

月经提前或错后,经行不畅,胸胁乳房及小腹胀痛,胸闷不舒,烦躁易怒或善叹息,嗳气食少,经血色红或紫,舌边尖红,口苦咽干,苔薄黄

情志急躁或抑郁引起

气血两虚型

主要特征 多发生在月经周期提前或错后,经量增多或减少,经期延长,色淡,质稀。或少腹疼痛,或头晕眼花,或神疲肢倦,面色苍白或萎黄,纳少便溏。舌质淡红,脉细弱。

致病原因 七情所伤或外感六淫,或先天肾气不足,房事劳倦过度,致使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致冲任二脉损伤,气虚卫外不固,机能减退;血虚不能濡养,多心悸怔忡。

中药方剂 以气血双补为原则,可用当归芍药散,成分为当归30克,芍药166克,川芎30克,白术40克,泽泻83克,有益血止痛,健脾利湿作用,治愈妊娠腹中疼痛,或经期肢体浮肿,以及带下等症。

穴位按摩 中脘穴为女性六腑经气会集之处,位于两肋骨连接点和肚脐连接线的中间点,经常按摩此穴位,可以促进气血运行,调理中气、健脾利湿、和胃降逆、疏肝宁神。具体方法是患者取仰卧位,先用左手掌按压在中脘穴上,顺转20次,逆转20次。再用右手掌按压在中脘穴上,按摩同样次数。此外,按摩脾俞、肝俞、肾俞、足三里、血海、三阴交等穴位也有较好的效果。

食疗方法 宜食牛肉、猪肉、火腿、兔肉、鸡蛋、鹌鹑、鸽肉、黄鳝、黄豆、龙眼肉、红枣、人参、黄芪等补气食物。宜食龙眼肉、鸡蛋、鹌鹑蛋、阿胶、桑椹子、葡萄、黑芝麻、猪肝、羊肝、菠菜、猪血、鸭血等补血食物。宜食党参、红枣、黄芪、白术、山楂、阿胶、龙眼等兼具益气、养血的食物。

日常护理 忌食生冷、油腻食物及烟酒。

血寒型

主要特征 患者经期延后,量少,色黯有血块。小腹冷痛,得热减轻,畏寒肢冷。苔白,脉沉紧。

致病原因 女性摄生不慎,寒邪内侵,与血搏结,气血运行受阻,以致经行不畅,所下涩少;或平时体阳虚,阴寒内生,气血化生不足而冲任血少。

中药方剂 以温经散寒为原则,可用金匮温经丸,成分为地黄108克,山药27克,山茱萸27克,茯苓78克,牡丹皮27克,泽泻27克,桂枝27克,附子4.5克,牛膝27克,车前子27克,有温补肾阳、化气行水作用,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畏寒肢冷等病症的治愈。口服,水蜜丸一次4~5克(20~25粒),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穴位按摩 肚脐是古老的养生方式,按摩此处,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身体畏寒肢冷等不适。方法是用单手三根指头依顺时针方向按摩肚脐周围,持续约3~5分钟。

食疗方法 宜食生姜、干姜、肉桂、红糖、艾叶、胡椒、丁香、小茴香等食物。

日常护理 1.秋冬时节注意保暖,尤其小腹的保暖。还需防止风寒侵袭和着凉。秋冬换季着装要注意“上装薄而下装厚”,避免穿着紧身衣和紧身裤,以免妨碍血液循环。

2.洗盐水足浴对付血寒证。方法是取一木桶(没有用塑料桶代替),倒入适量温水(以没过脚踝为宜,温度在38℃~40℃之间),再放入半杯粗盐,搅拌均匀。5分钟后再加入适量温水(需没过膝下的足三里),10分钟后将水位提高到膝盖处,最后用温水洗净脚上的残留盐分。

3.适当运动对付血寒证。持续规律的运动可以刺激肠胃,促进新陈代谢,把热量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提高身体抗寒能力,改善血寒证。

血热型

主要特征 按其成因分为虚实两类。实热型表现为月经先期,量多,色深红或紫,质稠黏,有血块。伴心胸烦躁,面红口干,小便短黄,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脉数。虚热型表现为经来先期,经期延长,量多,色红,质稠。或伴两颧潮红,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数。

致病原因 实热证病过食辛辣厚味食物,蕴积胃肠,滋生胃火,引发吐血、呕血、便血,或肺热炽盛而致咳血、衄血,或膀胱热盛而致尿血等,饮酒过多也会引发实热证。虚热证病因有烦劳过度,房事不节或久病耗伤心肾之阴,阴虚火旺,迫血妄行,而出现咳血、尿血、紫斑等证。

中药方剂 实热证以止血、凉血为原则,胃火用玉女煎,肝火用龙胆泻肝汤,肺热用百合固金汤。

虚热证以养阴凉血为原则,可选犀角地黄汤。成分为犀角3克,生地黄30克,芍药12克,牡丹皮9克。有清热解毒、凉血散淤作用,可治血热引起的神昏谵语,斑色紫黑,舌绛起刺,脉细数等证。

穴位按摩 可按摩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取穴时,采用仰卧姿势,按揉本穴5~10分钟,理气和血的作用显著。

食疗方法 宜选用马蓝头、马齿苋、芹菜、鲜藕、金针菜、白茅根等清热凉血食物。代表食疗方如凉拌芹菜,作法为取新鲜芹菜500克,卤香干3块。先将芹菜除根头,择洗干净,入沸水焯1分钟,后用凉开水洗净,切段。将卤香干用沸水冲一下,剖成片,纵切后再横切成卤干丝。与芹菜段一同加酱油、红糖、精盐、味精、麻油等调拌的汁液,拌匀即可。对血热所致月经超前、月经过多尤为适宜。

日常护理 1.日常护理上应使用清爽、清洁皮肤的护肤品。因血热者皮肤多油腻粗糙,易生“痘痘”,少白头,这类护理品比较有效果。

2.忌食肉桂、胡椒、辣椒、茴香、丁香、洋葱、生姜、芥菜等辛辣动火之物。

3.情绪上忌暴怒或久怒,因其最易使人气血运行闭阻,当余气不能顺畅运行,久之则会有血热证。

气滞血淤型

主要特征 患者月经先后无定,经量或多或少,色紫红,有块,经行不畅。或者带有小腹疼痛,或胸胁、乳房、少腹胀痛,脘闷不舒,舌质紫黯或有淤点,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涩。

致病原因 平时多抑郁,郁则气滞,气运行不畅,引起血运行淤滞,淤血结聚胞中,故阴道不规则流血,腹部胀痛拒按。或是由离经之血等淤血阻滞,影响气的运行,由淤血导致气滞。或遭受外邪侵袭,导致肝气久郁不解。

中药方剂 采用活血化淤、理气止痛的治疗原则,用投血府逐淤汤加,成分为当归、生地、桃仁、红花、牛膝、赤芍、川芎、郁金、丹参、三七、柴胡、枳壳、桔梗、甘草,主治胸中血淤,血行不畅,胸痹心痛。水煎服,每日1剂。

穴位按摩 缓解该型病症的有效穴位为三阴交,其为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在足内踝上3寸位置处。经常按摩能疏肝益肾、健脾统血、凉血调经。方法是用拇指或中指端按而揉之,持续1~3分钟。

食疗方法 宜用玫瑰花、月季花、凌霄花、茴香、花椒、醋、青皮、陈皮、橘叶、桃仁、红花、乌贼骨、牡蛎等行气活血食物。代表食疗方如山楂红花酒,作法取山楂30克,红花15克,白酒250克,将上述食材入酒中浸泡1周。每次45~30克,每日2次。主治经来量少、紫黑有块、腹痛、血块排出后痛减。

日常护理 忌食柿子、柿饼、甘蔗、苦瓜、菊花、海带、紫菜、皮蛋、螃蟹、蚌肉及生冷瓜果、冷饮。

肾虚型

主要特征 患者月经周期先后无定,量少,色淡红或黯红,质薄。腰膝酸软,足跟痛,头晕耳鸣,间或小腹冷,夜尿多。舌淡,脉沉弱或沉迟。

致病原因 女性生长发育和月经来潮与肾中精气密切相关。女性产育过多、久病体虚或先天肾气不足都会导致肾气耗伤,肾中阴阳失调,即出现月经不调。

中药方剂 宜以补肾调经为治疗原则,可选定坤丹,成分为西洋参、鹿茸、白芍、生地黄、阿胶、熟地黄、当归、白术、黄芪、山茱萸、枸杞子、黄芩、牡丹皮、延胡索、香附、艾叶炭等26味药。有滋补气血、调经解郁、止痛的作用,可用于月经不调、行经腹痛、崩漏下血、赤白带下等病症的治愈。用量为每日2次,每次0.5~1丸。

穴位按摩 宜用手指对腰部做按摩,以补肾纳气。方法是取仰位,将两手掌对搓,手心发热后放在腰部,手掌正对皮肤,上下按摩腰部,至有热感为宜。早晚各1次,每次约10分钟。

食疗方法 可多吃鱼、鸭、黑木耳、黑芝麻、核桃、虫草等。代表食疗方如鹿茸枸杞猪腰子汤,作法取鹿茸10克,枸杞子25克,猪腰2个(去内膜,切碎),然后将猪腰放入锅中,加生姜小炒至熟,与鹿茸、枸杞子放入锅内隔水炖熟,调味即成(进食时可加半匙白酒)。每星期可食用一两次。适于因肾虚引起的月经不调,以及头晕、耳鸣、疲倦无力、怕冷等症。

日常护理 多进行太极拳运动,因肾位于腰部,经常活动腰部,可使腰部气血得以循环畅通,使肾气得到不断充养。忌吃或少吃荸荠、柿子、生萝卜、生菜瓜、生黄瓜、生地瓜、西瓜、甜瓜、洋葱、辣椒、芥菜、丁香、茴香、胡椒、薄荷、莼菜、菊花、盐、酱、白酒及香烟等食物。

肝郁型

主要特征 月经提前或错后,经行不畅,胸胁乳房及小腹胀痛,胸闷不舒,烦躁易怒或善叹息,嗳气食少,经血色红或紫,舌边尖红,口苦咽干,苔薄黄。

致病原因 此证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多因情志急躁或抑郁引起,使肝郁化火,热扰血海。

中药方剂 宜采用疏肝解郁清热治疗原则,如调经止带丸,成分为熟地黄、香附、远志、川芎、海螵蛸、赤石脂、当归、白芍、椿皮、牡蛎等,有补血调经、清热利湿的作用,多用于月经不调、带下等病症的治愈。口服,每次9~12克,每日1~2次。

穴位按摩 缓解本病症的原则在于疏肝解郁、行气活血、滋补肝肾。具体操作方法是按摩足太阳膀胱经,从足跟外上行,由上而下刺激5遍,并重点按揉肾俞、三焦俞等穴位。

食疗方法 以疏肝解郁、和血调经为原则,宜食青皮、陈皮、金橘、佛手、绿梅花、萝卜、莱菔子、香橼皮、刀豆等食物。代表食疗方如香橼佛手煎,作法取香橼皮10克,佛手10克,红花5克。先将香橼皮、佛手、红花择洗干净。香橼皮、佛手切成丝或切成片,与红花同放入沙锅,加水浸泡片刻,中火煨煮15分钟,用洁净纱布过滤,去渣,取汁即成。本食疗方对肝气郁结所致月经先后不定期、月经延后尤为适宜。早晚2次分服。

日常护理 保持精神愉快,避免精神刺激和情绪波动,个别在月经期有下腹发胀、腰酸、乳房胀痛、轻度腹泻、容易疲倦、嗜睡、情绪不稳定、易怒或易忧郁等现象,均属正常,不必过分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