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图解女性中医养生
15610900000028

第28章 急性盆腔炎

盆腔炎是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炎症。现代医学认为,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厌氧菌、性传播的病原体(如淋菌、沙眼衣原体、支原体、疱疹病毒)是引起盆腔炎的主要病原体。按盆腔炎发病过程分为急性盆腔炎和慢性盆腔炎。急性盆腔炎主要因产后或流产感染、宫腔内手术后感染、经期卫生不良、邻近器官]的炎症直接蔓延引起,表现为发热、寒战、腹痛、乏力、食欲不振、白带增多等症。

中医上急性盆腔炎有热毒壅盛与淤毒内结两型。病理为湿热毒邪蕴结下焦,客犯胞宫、盆腔、经络闭阻,气血凝滞,营卫失调,影响冲任带脉所致。清热解毒除湿,活血化淤软坚,通络理气调经,培元复肾,调理冲任是治疗盆腔炎的主要原则。

由热毒壅盛引起的急性盆腔炎(热毒壅盛型)

高热,寒战,腹痛拒按,腰酸坠痛,带下增多,色黄黏稠,其气秽臭,口干喜饮,恶心纳差,心烦不安,月经提前,量多色红,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平素体质虚弱,邪毒乘虚内侵

由淤毒内结引起的急性盆腔炎(淤毒内结型)

壮热减退,或低热起伏,下腹疼痛,或胀痛拒按,神疲肢软,腰酸纳差,带下量多,色黄质稠,伴有秽臭,肛门坠胀,大便燥急,或溏而不爽,小便短赤

患病引起毒邪积胜,若不加治疗即造成淤毒内结

热毒壅盛型

主要特征 高热,寒战,腹痛拒按,腰酸坠痛,带下增多,色黄黏稠,其气秽臭,口干喜饮,恶心纳差,心烦不安,月经提前,量多色红,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致病原因 由于经行、产后,胞脉空虚或平素体质虚弱,邪毒乘虚内侵。当湿浊、热毒蕴结于下焦,与气血相搏,正邪交争,营卫不和,热毒壅盛所致。

中药方剂 治疗以清热解毒、理气活血为原则。代表方剂为银翘红酱解毒气加减。成分为银花20克,连翘、红藤各15克,败酱草、薏苡仁各20克,丹皮、栀子、赤芍各12克,桃仁20克,延胡索15克,川楝子12克,乳香12克,没药12克。

穴位按摩 中极穴为任脉的小腹部腧穴,是膀胱经气聚集之处。经常按摩此穴位可以治疗与缓解盆腔炎等泌尿疾病。方法是取仰卧姿势,伸直两腿,用拇指按压中极穴(脐下二横指之部位),顺时针、逆时针各按20次。

食疗方法 1.取猪排骨200克,莲子(去芯)40克,芡实30克,淮山药25克,枸杞子20克。将猪排洗净、斩块,在沸水中焯后去浮沫,与莲子、芡实、淮山药、枸杞子一起放入锅中,用适量水、料酒、盐、胡椒、姜、葱等中火炖1小时,再用味精调和,即可食用。对于肝肾不足,湿热下注的盆腔炎患者的康复非常有益。

2.取乌骨鸡1只(约重500克),淮山药30克,黄芪20克,苡仁15克,茯苓12克。先宰鸡,去毛和内杂,洗净切块,在沸水中焯一下,去浮沫后放炖锅中,用淮山药、黄芪、苡仁、茯苓及适量的盐、胡椒、姜、葱、料酒及水小火炖2小时,再用味精调味,即可食用。适用于肝肾亏、脾气虚、湿注带脉的盆腔炎患者。

日常护理注意外阴的清洁,每天清洗外阴和更换内衣裤,用温开水作清洗液,选择专门洗下身的器具。经期、性生活时更宜注意卫生。勤洗勤换衣裤,内裤要消毒。选择质量好的卫生巾。同房前双方都应该清洗下身。经期要禁止房事。

淤毒内结型

主要特征 壮热减退,或低热起伏,下腹疼痛,或胀痛拒按,神疲肢软,腰酸纳差,带下量多,色黄质稠,伴有秽臭,肛门坠胀,大便燥急,或溏而不爽,小便短赤。

致病原因 患者生病之初,毒邪积胜,表现为急性盆腔炎,不治疗即造成淤毒内结。

中药方剂 治疗以行气化淤、清热解毒为原则,适合用大黄牡丹皮汤,其配方为大黄8克,芒硝10克,丹皮12克,桃仁8克,冬瓜20克,薏苡仁20克,红藤20克,白花蛇舌草20克,赤芍12克,丹参20克,紫花地丁20克,连翘20克。水煎服,日服2次,每日1剂。

穴位按摩 三阴交为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交会穴,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经常按摩此穴有健脾胃、益肝肾、调经带的功用。具体方法是取坐或仰卧位,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此穴,约1~3分钟。

食疗方法 取马齿苋(鲜品)60克,车前草(鲜品)30克,败酱草(鲜品)30克。将马齿苋、车前草、败酱草3种草药洗净在锅中用适量清加水煎30分钟,去渣取汁后加适量红糖,分次温服。具有清热利湿、活血通络之功效,能消炎抑菌。

日常护理 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半卧体位,以利脓液积聚使炎症局限。要保持大便通畅,并观察大便性状。若见便中带脓或有里急后重感,要立即就诊,以防盆腔脓肿溃破肠壁,造成急性腹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