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图解男性中医养生
15611000000022

第22章 按摩与男性养生保健

按摩又称“推拿”,《灵枢·九针》说:“形势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因此,按摩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用手在人身上推、按、捏、揉、摩等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皮肤抵抗力,调整神经系统,达到健身、理疗目的的方法。

经络是行气血、调阴阳的关键,通过按摩养生可让男性经络通畅、营养平衡,不仅可防病治病,还可激发精力,充实阳刚之气,强身保健,延年益寿。

中医视点 男性按摩与养生保健

按摩,古代称按硗、案杌、爪幕等,与针刺、艾灸等方法同属于刺激经络穴位的养生法。按摩主要是依靠手法的力度、方向及技巧,直接作用于人体皮肤、肌肉、穴位,调节机体生理、病理变化进而达到养生祛病的目的。

按摩早在几千年前就受到中国医学家的高度重视。《黄帝内经》指出:“按摩勿释,着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及得复。”《素问·血气形志篇》说:“……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说明按摩有疏通经络的作用。由于按摩大多是循经取穴,刺激相应穴位。因而,可使气血循经络运行,防止气血滞留,达到疏通经络,畅达气血的目的。

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养性》说:“按摩日三遍,一月后百病并除,行及奔马,此是养身之法。”

按摩能够疏通经络,《黄帝内经》指出:“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说明按摩有疏通经络的作用;调和气血,《万寿仙书》指出:“按摩法能疏通毛窍,能运旋荣卫”;提高机体免疫能力,保持机体的阴阳平衡。按摩还能够促进肌肉放松、关节灵活、振奋精神、消除疲劳是养生与保健的良方。

中医解码 男性按摩注意事项

按摩可给人肌肉放松、关节灵活,精神振奋,消除疲劳的感觉,对身体健康非常有利。但是,了解一定的按摩注意事项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身心放松;取穴准确;用力恰当;持之以恒。

2.结核、恶性肿瘤、皮肤病、皮肤损伤或炎症等不适应按摩;骨折未愈合、韧带和肌肉断裂的固定期,均不宜按摩治疗。

3.年老体弱、血压过高,以及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严重损害者谨慎或禁止按摩。

4.按摩时操作者的双手要保持清洁、温暖、勤修指甲,不要损伤被按摩部位的皮肤。并要注意室温及被按摩部位的保暖。

5.按摩每次以20~30分钟为宜;宜用润滑剂或润滑油加强疗效,防止皮肤破损。

6.按摩前不可吸烟,烟中的尼古丁进入体内后,交感神经紧张,血管收缩,会造成血液循环不畅,影响按摩疗的疗效。

除上述注意事项外,还需注意在过饥、过饱、酗酒或过度疲劳,或是有大怒、大喜、大恐、大悲等情绪激动时,不要立即按摩。

养生功法 老子按摩法

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收录了道家创始人老子的一套养生按摩法。该法共四十四式,具有延年益寿,强身健体的功效。现择要介绍其中几式:

1.腰肌运动

先以双手扶按两膝上部向左侧做扭腰运动14遍,再向右侧重复。

作用:加强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督脉运动,振奋阳气,强腰健肾。特别适合久坐、久立或经常弯腰工作的男子,对腰肌劳损者亦大有裨益。

2.腰脊运动

先以双手抱头,向左侧扭动腰脊14遍,再向右侧重复。

作用:补肾壮腰,防治肾虚腰痛。

3.颈椎运动

先用左手掌心搓摩颈椎14遍,同时将头扭向左后方,再以右手掌重复。

作用:防治颈椎骨质增生,解除疲劳,醒神健脑。特别适合脑力劳动的男子。

4.头颈运动

双手掌放于下颏,缓缓往上托头,重复3次。

作用:升提阳气,调畅气机,宽胸畅膈。适宜胸痹、胸脘痞闷及膈肌痉挛者。

5.上膊运动

十指交叉互相扭

住,扶住头顶,身体

向左侧扭动7次,然后向右侧重复。

作用:宽胸理气,强健腰肌。适宜颈肩部慢性病痛、肩周炎者。

6.胸臂运动

双手交叉,将掌心对着胸前,立即伸臂掌心朝向前方,重复3次。

作用:舒展胸膈。适宜冠心病、膈肌痉挛及气郁不舒、胸脘痞闷者。

7.搓摩心区运动

双手相叉两手掌心快速轻轻搓摩心前区50次左右。

作用:活血通脉,养心助阳。适宜心肌缺血、缺氧,心悸、心痛者。不宜用力过大、过猛。

8.摩肩运动

先以右手掌快速(每秒钟2次)搓摩左肩30次,后以左手掌快速搓摩右肩重复30次。

作用:保护肩关节,防治肩周炎。

9.捣空运动

双手紧紧握拳,拳背朝上,一先一后,伸臂出拳,向前方各重复30次。

作用:增强两胁和手臂功能。适宜老年男子和体弱多病者。

10.绕腕运动

双手十指交叉绕转两腕与十指关节数次。

作用:锻炼腕关节和指关节灵活度、调节大脑运动,防治神经衰弱。

11.搅腕运动

搅动左右两腕各30次。

作用:活动腕关节。

12.膈肌运动

双手十指交叉,反掌上头,上下运动做10遍后反掌伸向左右肋各10遍。

作用:锻炼胸膈功能。适宜心肺不适,膈肌痉挛者。

13.摩腰运动

双手握拳,虎口对准背后腰椎两侧左右横向搓擦,重复30次。

作用:强肾壮腰。

14.腰脊运动

双手心分向脊背两侧沿腰脊上下快速搓摩,重复30次。

作用:补肾培元,壮阳强腰。适宜肾虚腰痛者。

15.扩胸运动

双手十指交叉,掌心朝下,伸臂向左侧横扫3遍,后向右侧重复。

作用:增强胸肺功能。

16.搓脚运动

先伸左脚,右手搓摩左脚趾、脚心到脚跟共30次。再以左手搓摩右脚。

作用:强精补肾。能够防

治高血压、失眠、足跟骨刺、阳痿、遗精及趾脉管炎等疾病。

17.足腕运动

平坐床沿,两脚腕同时绕转30次。

作用:促进足腕部血液循环,预防冻疮。

18.托天推地

双手交叉,向左右两侧各做托天、推地15次。

作用:增强腰腹功能。

19.舒张运动

躺在床上,伸张两臂、舒张两手、舒张两脚全身放松,呼吸15次。

作用:解除身体疲劳。

以上各式选择练习或全部练习。

中医VS现代医学

中医认为保健按摩是以养生、防病为主要目的的按摩法,通过不同手法对人体不同经络穴位进行按摩,可起到疏通经络、平衡阴阳、调整气血运行、增强脏腑功能的功效,达到强健身体,益寿延年的目的。

现代医学认为经常接受按摩或自我按摩,能调节神经功能,解除大脑紧张和疲劳,改善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促进消化吸收,缓解肌肉痉挛,消除肌肉疲劳,提高肌肉工作能力,从而增强人体抗病能力,促使亚健康状态向健康状态转变。世界卫生组织(WHO)也提出,“推拿按摩将在21世纪的保健中,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显然,中医对按摩的运用和理论是符合现代医学的实践和科学理论的。

中医视点 男性按摩时机

适时的按摩有促进肌肉放松、关节灵活、振奋精神、消除疲劳的功效,中医认为,脉有所结而不通者,荣卫气虚者应及时进行按摩治疗,此外,《素问·血气形志》也曾指出:“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也就是说,形数惊恐易引起风痹、经络不通、麻木不仁等疾病时应以按摩的方式进行调养治疗。

男性按摩的最佳时机为两餐之间。在早操和运动之后,肌肉充分放松的情况下,可进行自我或者由他人按摩。此外,洗完澡后、午睡或晚上睡觉前,同样可进行按摩,按摩前一定要确保情绪的稳定,通常可以先试按5分钟,如无不良症状再延长15~20分钟。但在空腹、饱食或醉酒的情况下不宜进行按摩,因为饱食或醉酒后按摩易引起呕吐、胸闷等不良反应;空腹按摩易损害胃黏膜而诱发胃病。

中医解码 哪些男性不适合做按摩

1.流感、乙脑、脑膜炎、白喉、痢疾以及其他急性传染病的病人。

2.急性炎症的病人,如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肺炎、急性阑尾炎、蜂窝组织炎等。

3.某些慢性炎症,如四肢关节结核、脊椎结核、骨髓炎。

4.有严重心脏病、肝脏病、肾脏病及肺病的人。

5.恶性肿瘤、恶性贫血、久病体弱而极度消瘦虚弱的人。

6.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过敏性紫癜的病人。

7.局部有皮肤破损或皮肤病人、大面积有皮肤病的人或患溃疡性皮炎的病人。

8.诊断尚不明确的急性脊柱损伤伴有脊髓症状的病人。

9.急性软组织损伤且局部肿胀严重的患者(比如急性脚扭伤)。

10.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

11.各种肘关节疾病以及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亦不宜按摩。

12.有精神疾病且又不能和医者合作的患者。

13.骨关节结核、骨髓炎、老年性骨质疏松等骨病患者。

养生功法 天竺国按摩法

本功法具体操练方法如下:

1.站或坐式,两手交替互握,并摩擦扭捏,如洗手状。本节主要活动上肢,尤以腕、指关节为主。

2.两手十指交叉,按向胸部,然后翻掌向前,再覆掌向胸,反复进行。本节主要活动上肢和肩、胸部。

3.呈站立式,双手相握按向左侧小腿,而后左右交替进行。本节重在拉伸腿后侧与腰背部。

4.呈坐姿,双手重叠按于左侧腿上,身体缓缓扭向另一侧,而后左右交替练习。本节重在扭动腰部与背部。

5.双手做拉弓状,左右交替。本节重在锻炼上肢和胸部。

6.双手呈握拳状,左右交替向前做冲拳运动。本节重在锻炼上肢与肩背部。

7.左右手臂交替如托石上举。本节重在锻炼上肢与肩背。

8.双手呈握拳状,同时向后摆动,以使胸部得到拉伸。本节重在锻炼胸部。

9.呈坐姿,上身向左、右、后三侧交替倾斜。本节重在拉伸腰胁。

10.呈坐姿,双手抱头贴近腿上,令头身向左右交替扭转。本节重在抽引两胁。

11.呈站立式,双手按地,俯身弓背曲肘,而后身躯转为向上挺举。本节重在锻炼肩背与腰脊。

12.双手轮流反捶背上。本节重在活动上肢与脊背。

13.呈坐姿,双脚交替向前屈伸。本节重在活动脚部。

14.呈站立式,双手按地,头部交替向左右两侧怒目后视。本节重在活动颈部,增强视力。

15.呈站立式,身躯竭力后仰,而后挺直,反复3次。本节重在活动腰部。

16.双手交叉,左脚踏于手中,而后放开手脚;再叉手,以右脚踏于手中,左右脚交替进行。本节重在锻炼四肢与肩背。

17.呈站立式,两脚交替向前后作空踏步。本节重在锻炼下肢。

18.呈坐姿,伸两脚,左手钩住右脚置于左膝上,右手按压右侧腿膝,如此交替进行。本节重在开胯与四肢的锻炼。

中医VS现代医学

现代医学认为若男性身体某个部位出现不适的时候,除了积极的采用医药治疗之外,正确而有针对性的按摩对缓解疾病和治愈病症也有很好的效果。例如,热水泡脚约15~20分钟,再对足部施以一定的按摩可缓解男性头痛病症。因为当双脚血管扩张时,血液从头部流向脚部,可相对减少脑充血,从而缓解头痛。

现代医学的这些观点证明,中医按摩是一种符合养生原理的效果显著的保健方法。

中医视点 男性养生4大特效穴位

自古以来,中医便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来解释穴位按摩的效果。在《黄帝内经·素问》指出:“气血不顺百病生”。气血是支配内脏的一种能量,而这种能量若流动混乱很容易引起各种疾病。而穴位就位于能量流动的通路上。这种通路称为“经络”,穴道的正确称法应是“经穴”。通过按摩给予穴道一定的刺激,使能量的流动顺畅,而达到治病、养生、强身的效果,这就是穴位按摩的目的。中医男性养生穴位主要有:足三里、关元、中脘、命门。

1.足三里

本穴为全身性强壮要穴,也是自古以来养生保健第一大要穴。《医说》:“若要安;三里莫要干,患风疾人宜灸三里者,五脏六腑之沟渠也,常欲宣通,即无风疾。”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江间式心身锻炼法》指出:“无病长寿法,每月必有十日灸足三里穴,寿至二百余岁”之说。提出无病之人,按摩足三里可以延年益寿。

2.关元

关元出自《灵枢·寒热病》,又名三结交、下纪、次门、丹田、大中极,是任脉之穴。为保健强壮要穴,具有固护元气的作用。关元是生化之源,聚集一身元气。为男子藏精之处,主生殖,主元气,所以是全身养生保健强壮要穴,长期按摩有充足元气、延年益寿的功效。

3.中脘

又名太仓,是任脉之穴。《难经》中说:“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中脘主胃气。中医认为:“得胃气者生,失胃气者死。”养生家认为:“百谷之实土地精。”调和胃气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手段,所以中脘是人体养生的要穴之一。

4.命门

气、肾相通,维护生命的门户,生命的根本,故称“命门”,又名精宫,为督脉之穴。《景岳全书》指出:“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的阴气,没有这里就得不到滋养。五脏的阳气,没有这里也不能够生发。”经常按摩能够振奋肾气,使肾阳充足,继而推动整个机体的气血循环和运行。所以说命门穴是生命之门,是人体生命力的中心。

这四个养生穴位是温补脾肾,扶养正气,保命的要穴。此外还有气海、涌泉、三阴交、大椎、合谷等养生穴位。

中医解码 男性养生穴位指津

男性四大养生穴位是温补脾肾、扶养正气的保命要穴,特别是对各种疾病的防治也有良好的效果。

足三里位于小腿的前外侧,在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可用拇指端按揉,约1~3分钟。按摩此穴主要治疗消化器官疾病、头痛、牙痛、神经痛、鼻部疾病、心脏病、呼吸器官疾病、胃下垂、食欲不振、便痢、腹部胀满、呕吐等一切胃肠、腹部不适等,对更年期障碍、腰腿疲劳、皮肤粗糙也很有效。

关元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按摩此穴主要治疗虚损及泌尿生殖系统病症,如遗精、早泄、阳痿、遗尿、中风脱症、肾虚气喘、疝气、淋浊、尿频、尿闭、尿血、腹痛、泄泻、痢疾及尿路感染、神经衰弱、晕厥、休克等。

中脘的位置在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即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按摩此穴位主要治疗呕吐、腹痛、腹鸣、腹胀、腹泻、便秘、吞酸、黄疸以及胃病、食欲不振、目眩、耳鸣、青春痘、精力不济、神经衰弱等。

命门位于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处,指压有强烈的压痛感。按摩此穴主要治疗腰痛、肾脏疾病、夜啼哭、精力减退、疲劳感、老人斑、青春痘等。

养生功法 健脾和胃按摩法

居于人体中部的腹是众多经脉与穴位的汇集之地,清代医学家陈风霞就曾指出:“腹者,水谷之海,水谷盈也,主寿”。健脾和胃按摩法就是通过对腹部穴位的按摩,促进全身器官的正常运作,并可缓解脾胃不适、体质较差等症状。

1.中建军按摩

双手四指并拢以指面部分附于中脘穴后向下均匀用力推至建里穴,反复按摩20次左右。此法有健胃强身的功效。

2.分抚胁肋

双手四指并拢贴附于肋缘下的剑突端后沿两侧肋弓抚至胁肋部,反复按摩20次左右。此法有疏肝利胆、助消化的功效。

3.指推侧腹

双手拇指贴附于胁肋前侧,食指于胁肋后侧,以两拇指均匀用力由上而下推按,反复推按20次左右。此法有健脾益肾的功效。

4.按摩腹部

双手分别置于腹部上下,右手的掌面附于胃腑自右至左旋转。左手的掌面附于下腹部由左至右交替环绕按摩腹部30次左右。具有运脾健胃的功效。

5.旋摩全腹

两手重叠,右手掌心附于脐上,左手掌心按压右手背。自左至右旋摩全腹,频率由慢至快,以腹部有热感为宜。

6.疏理三焦

两手四指交叉放于前胸后以掌自上腹部推向下腹部20次左右。

以上按摩方法,宜在饭后1~2小时,按顺序按摩,避免用力伤及脏器。

中医VS现代医学

现代医学认为按摩不但具有调整内分泌、加强胃肠蠕动、拨离组织粘连、缓拿复位等作用,而且具有调节大脑皮层、皮质功能,使大脑神经产生冲动,进而达到兴奋或抑制神经作用,能够促进大小循环系统畅通、改善血液循环,加速人体新陈代谢、消除疲劳、病痛,具有延年益寿的养生效果。

现代医学对按摩保健作用的肯定,充分说明中医按摩养生是符合现代医学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