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确有一番擒住有用之人、收服人心、化敌为友的大本事,这是他能够纵横商场,把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大的重要原因,这当然也确实是他的“大本钱”。可见,“擒人法”即为胡雪岩用人手段之一。
《三十六计》第十八计“擒贼擒王”曰:“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其大意是:摧垮主力,抓住首领,就能在总体上瓦解敌军。这就使敌军像蛟龙离海在陆地作战,必定陷入穷途绝境。
“擒贼擒王”之计在经商中的体现是:商战的取胜之道也有“打蛇打七寸”一招。常用的战法是:“挖脑”、“猎头”,即把对手的主力、骨干拉来为己所用;将对方的首脑、主管或排挤或取而代之。在西方经济界,擒王之计也不排除用“摆得上桌面”的种种好处去影响左右政府首脑和主管官员,让他们为企业获得厚利提供保护和便利。此计与“暗渡陈仓”的区别在于是公开的、直接的。
40.看好了人再用
“擒贼擒王”之计在商场上可指善于抓住你必须的可用之人。这是一种人才观。胡雪岩以为,所谓“擒”,即要靠自己的眼光去发现人才,舍得花力气、花心思去实际考查,去为自己找到真正的人才,也就是要“看了人再用”。生意场上的竞争凭借的既是财力,更是人力,用人不当,受害的一定是自己。
在没有竞争的压力、看不到利害攸关与生存危机的情况下,人们多安于现状,乐以忘忧,往往不知居安思危而危险自至,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过,在胡雪岩身上就没有那么多的现成饭、平安果可吃了,因为他是商人,他要在市场的风险与竞争中谋求发展,他需要人才,也离不开人才的使用。因此,投到他的门下,就要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能量。
谈生意,要动嘴;做生意,要动手;跑生意,要动腿。生意是一件实实在在的、操作性很强的事情,是智力才识的高度运用。没有良好的才识,在商业活动中是难以立足的。可以说,做生意既是才识的发挥,也是智力的竞争,对于经营者来说,重要的是能拥有为我所有、所用的一批各方面的人才。
胡雪岩以其天才般的眼光,认识到人才在商业经营中的重要性,因而不惜代价地挖掘、笼络人才。他眼里的人才,首先是要眼光好。所谓眼光好,就是能运用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敏锐地观察、捕捉信息,抓住机遇,大胆迅速地做出恰当的判断。只有如此,才能在充满风险、复杂多变的生意场中占据主动地位。但眼光手腕两俱到家的人才是很难得的,正如“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他除了要有高智商的良好素质外,还要久经沙场、见过世面,在商场的搏击中积累了经验,磨练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不凡身手,能处变不惊,反应敏捷,举重若轻,有运筹帷幄的本事。
要靠自己的眼光去发现人才,舍得花力气、花心思去实际考查,去为自己找到真正的人才,也就是要“看了人再用”。生意场上的竞争凭借的既是财力,更是人力,用人不当,受害的一定是自己。
胡雪岩在创业之初,就特别注意自己考查选用人才。而且,他对于人才的考查既细心周到,手法也很是不俗。比如他聘用刘庆生做自己阜康钱庄的“档手”,就很用了一点心思。刘庆生在跟了胡雪岩之前,只是大源钱庄一个站柜台的伙计,身份其实很低。胡雪岩本来就是杭州城里钱庄行当里的人,在聘用他之前,自然是认识他的。但也仅仅只是认识,实际并没有太多的了解,终归只是从表面印象感觉他是一个可造之才罢了,胡雪岩此时想要用他,自然要来一番考查。胡雪岩考查他的办法很别致,他知道刘庆生是余姚人,找来刘庆生之后,一开始只和他海阔天空、不着边际地大谈余姚风物,又从余姚扯到宁波,由宁波扯到绍兴,闲扯了个把钟头,也没有进入正题,把刘庆生弄得云山雾罩莫名其妙甚至有些懊恼。好在他本来就有极坚忍的性情,也能够耐心地听胡雪岩“瞎扯”。其实,胡雪岩也正是以此考查刘庆生的忍耐力;然后借闲谈问刘庆生钱庄方面几个问题,以考查刘庆生临场应变与对本行的熟悉程度;似乎在不经意中还问到杭州城里钱庄的牌号,借此了解刘庆生的记忆与观察能力。刘庆生对答如流,显示出不凡的本事。经过这一番巧妙的考查,胡雪岩才最后断定此人有着不同寻常的眼光与能力,也才决定大胆予以使用。
胡雪岩确有一番擒住有用之人、收服人心、化敌为友的大本事,这是他能够纵横商场,把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大的重要原因,这当然也确实是他的“大本钱”。“擒贼”是要瓦解对方势力战胜商场上的对手,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把对方的人才,所谓“王”擒过来为我所用。可见,“擒人法”即为胡雪岩用人手段之一。
41.擒住“长处”不松手
“擒贼擒王”之计突出一个“擒”字,胡雪岩的特长是擒人之优,擒人之长,即善于用人之长,并以此激发人的活力。
胡雪岩和古应春一见如故。古应春是怡和洋行在华从事经营活动的早期代理。在洋场混久了,对外国典章制度、工业农业等方面了如指掌,对于外国人的经商方式、行为特点也都熟透。胡雪岩能得此人之助,和洋人打交道不至于盲人摸象,一叶障目了。胡雪岩自己不知道的事,古应春知道。借洋款时,多少钱的利息,什么时间还,以何种方式还,通过古应春,都可有个大致不差的判断。所以洋人就不大有可能提出过于悬殊的条件。胡雪岩也不至于蒙着头吃亏。西洋诸国的国内生产情况时有变化,古应春有足够多的朋友、足够多的渠道及时了解到各国经济起伏,有了这层了解,在西洋人硬撑着不收蚕丝时,胡雪岩已事先知道,西洋各国这一两年受灾,本土的蚕丝供应大减,除非他们自己愿意丝织厂关闭,否则他们必须接受胡雪岩这方面的条件,按胡雪岩的开价收购茧丝。正是由于胡雪岩有了古应春这样的好帮手,才能垄断中国上海洋场的丝业贸易长达二十几年而不衰。
在与何桂清打交道时,胡雪岩就发现他能够清楚地了解仅至府县,省里的事,仅能猜出几分,至于说官的各种缺分,他就茫然无知了。不知道京官的品秩,就无办法参与出谋献策,更不用讲借此谋取厚利了。有过这种抱憾的经历,胡雪岩就格外着意接近各种人物。比如饱读诗书出身的嵇鹤龄,宫中行走的小军机徐用仪,户部尚书的弟弟宝森等。和他们交往,胡雪岩了解了不少官场知识。这些官场知识,既包括死的知识,比如官阶排列顺序,见面必守的规矩,也包括活的知识,比如礼当某官执首而宫中实宠某人,由于各官性情不同而宫中有所调整等。对胡雪岩,需要的就是这些零碎的官场知识。左宗棠平定西北回乱而调入军机,曾商议再借洋款,时逢东宫太后崩,按规矩要停议,但是胡雪岩事先已经从徐用仪那里了解到,此次东宫仙逝,实属西宫下毒手,既然如此,表面上的礼节固然要考虑到,稍有越矩之事也不会过于深究。这样看来,借款之事倒不必因为这个意外而停下来。况且,左宗棠收复西北,威震海内外,朝廷正不知以何作为酬谢,稍有擅专,自然也不至于引起龙颜不悦。有了这些了解,胡雪岩就不必有任何负担,一心一意地去办借款了。
胡雪岩还善“擒”懂规矩、善揣测的内场人物。洋人帮助小刀会,引起两江督抚的震怒,胡雪岩提早得到消息,知道督抚联名上折,要朝廷关闭丝茶市场,惩戒洋人。消息知道得早,而且是从秘密渠道揣摸而得,就显得既准确而又鲜为人知。凭着这一判断,胡雪岩第一次放胆屯丝、板价不卖,直到洋人出高价求售,获利甚丰。胡雪岩通过这些朋友,把官场的消息化成了商场的利润,颇和国民党时期四大家族亲眷利用政策,在股市债券上买空卖空,牟取暴利类似。不过胡是凭朋友、凭本事,后者却是凭地位、凭后台。后来在胡雪岩生产失败,钱庄生意崩溃时,凭着尤七姐对的分析,胡雪岩知道事情尚有转机,所以才能有条不紊地着手收拾残局,为时人称道:“在落魄之中,气概光明,曾未少贬抑。”我们不便假定在没有正确分析官方态度时胡雪岩可能的处理方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因为有了预先估计,胡雪岩的行为更为从容了。
最后,胡雪岩还善擒“篾片。”他说:“篾片有篾片的好处……好似竹篓子一样,没有了竹篾片,就拧不起空架子。”篾片,是对帮闲一类人的称呼,这类人能察言观色、巧言善辩,善于照应场面,被富人用作帮闲陪侍。他们不是栋梁之材,撑不起经营大局,也当不了“柴火”,干不得实实在在的事务。但他们在奉陪富人们吃喝玩乐的场面应酬中却起着重要作用,没有他们,富人们就玩不起劲、玩不出味道、场面也就“哄”不起来。因此称他们为撑起富人的应酬玩乐之篓的篾片,是颇为形象的。这篾片,大约也可以看作胡雪岩那个时代生意场上必不可少的特殊的“公关”一类的人。
胡雪岩深知“公关”的重要性。跟对方的关系搞得密切亲近,合作的生意会做得很顺利;与对方关系陌生疏远,稳赚不赔的生意也难以做成。这种关系是建立在双方的感情、了解、信誉、实力基础之上的。胡雪岩要用篾片,就是意在与官僚商贾的吃喝玩乐、交往应酬中,使对方玩得愉快尽兴,消除对自己的陌生感,建立起对他的信任感,从而为合作的真实目的铺平道路。对篾片的使用,既显示出胡雪岩对人情世故的洞悉,也说明他在人员安排上的各尽其才。官府内幕和各种信息以及特殊人物,其价值不低于“贼王”,统统都可“擒”来为我所用,胡雪岩真不愧是“擒王”的高手。
“擒贼擒王”之计在商场上可指善于抓住你必须的可用之人。这是一种人才观。胡雪岩以为,所谓“擒”,即要靠自己的眼光去发现人才,舍得花力气、花心思去实际考查,去为自己找到真正的人才,也就是要“看好了人再用”。生意场上的竞争凭借的既是财力,更是人力,用人不当,受害的一定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