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曰:“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其大意是:强大的要想慑服弱小的,可以用警戒的方式去诱迫他。适当的强硬态度,可以得到对方的拥护;实施果断措施,可以获得对方敬服。
“指桑骂槐”之计在经商中的体现是:市场争夺难免发生唇枪舌剑之战,但嘻笑怒骂要皆成文章,既不能一味地粗野,也不能老戳对方的痛处,树起死敌。使用本计,并无定数。强大的一方可以用警戒来震慑弱小的竞争对手,弱小的一方同样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有时,弱小者采用强硬方式、施展果敢手段,甚至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56.站在别人的立场上
“指桑骂槐”之计在做人术中是指不要只顾自己,要善于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才能不直接伤害人。特别是要想留住人才,更应如此。
对于如何留住人才,胡雪岩还有一个很实在的说法:“做人总要为人着想。”换句话说,也就是我们要站到对方的立场上想问题。
清政府的日常开支及军饷多靠富庶的江、浙支撑。江、浙每年征收的粮食主要靠漕帮经运河运到北京。但由于运河年久失修,加之干旱,运河沿路关卡甚多,漕运不畅,因而浙江的粮食运不出去,朝廷已经开始严辞催逼。
捐官得成,一回浙江就当上海运局“坐办”的王有龄为此急得团团转,刚刚顺利得到一个实缺而觉得真正是时来运转的那份春风得意,也被千斤担子压得不见了踪影。虽然有胡雪岩的就地买米之策能解燃眉之急,但实际运作起来也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做:首先要钱庄肯垫钱,在上海买米需要十万两白银。其次还要有粮商肯卖粮。在上海的钱庄是胡雪岩做过学徒的信和钱庄,由于胡雪岩不记前嫌的大气,以及许下今后海运局钱款往来只找信和钱庄的好处,因而信和钱庄愿意贷出这十万两银子的款项。倒是兼做粮食生意的松江漕帮当家人尤五颇为踌躇:松江漕帮在上海的通裕米行虽有米可垫,但松江漕帮由于这几年来漕运萎缩,加以出漕一次方方面面层层盘剥愈益加剧,自身已经很不景气,原来打算以这批粮食脱货求现以解帮内燃眉之急。而且,由于太平天国已建都江宁,并开始大举向东南进兵,粮食必成紧缺,加之不久即是青黄不接,粮价眼看要上涨,因而对这件卖粮之事不能不盘算自己的利害得失。
在酒席上,胡雪岩已看出尤五虽已答应让出自己在上海米行的大米,但心中亦有没有说出的隐情,想必他们一定有自己的难处,于是坚持要对方直言相告。而在得知对方的难处之后,胡雪岩立即与信和档手张胖子商量,请信和钱庄放一笔款子给漕帮,帮助他们解决眼前的困难,将来卖掉了米再还。在胡雪岩看来,不知道别人的难处是一回事,既然已经知道了,就要能够替别人着想、要尽自己的力量给予帮助,而且,要帮也一定要帮在实处。由于胡雪岩此前已将信和钱庄的张胖子收服,因而张胖子不假思索就爽快答应了贷款的要求,甚至连尤五都有些不能相信还有如此令人满意的结果而心存疑虑,直到张胖子说出自己敢于冒险垫钱的原因:第一是松江漕帮的信用,第二是浙江海运局的招牌,第三是米还在那里,因而不怕钱庄受损,尤五这才一块石头落下地。
胡雪岩刚一出道,就显示出自己的不同凡响,他人情练达,处事周到,而且更以他为人着想,帮人帮在实处的做派,一下子就赢得松江漕帮的信任与钦服,也为自己以后的生意找到了一条可以放心托靠的臂膀。
做事总要为别人着想,这其实是胡雪岩与人交往时放在首位的原则,也是他延揽人才、使跟着他做事的人都心甘情愿为他拼命的“秘诀”之一。做事总要为别人着想,也就是要求做事的人有一种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的自觉。站在别人的角度设身处地,从而对对方的利害得失与困难有较为深切的了解,由此再做出自己的决策,使自己的决策不仅有利于自己,也使对方容易接受,有效地避免自己的决策在实际运作中损害了对方的利益。更重要的是,能为别人着想,也善于为别人着想,这会使对方一下子就知道你的义气情分,知道跟着你做事决不会吃亏,他也就心悦诚服的被你拉住了;这个时候,即使在实际物质利益上稍有缺欠,他也不会在乎,照样实心实意为你做事。
“指桑”是针对某事,但不一定要“骂槐”。要体谅对方的难处,变“骂”为帮,以赢得人心,得道多助,万事易成。所以,“指桑骂槐”之计在商道中是有益处的!57不必拆穿底子“指桑骂槐”之计是间接取胜法。胡雪岩认为,做事是不能拆穿的,一拆穿就留下痕迹,无论如何处不长。既然他是个人才,自己又能容留他,就不必拆穿他,只让他感恩就行了。
做到让别人死心塌地替你出力,确实是一种功夫。胡雪岩怎么做?很简单,那就是你要敞开一点胸怀!
朱福年做事不地道,不仅在胡雪岩与庞二联手销洋货的事情上作梗,还拿了东家的银子“做小货”,他的“东家”庞二自然不能容忍。依庞二的想法,他是一定要清查朱福年的问题,狠狠整他一下让他滚蛋。但胡雪岩觉得不妥。胡雪岩说,一发现这个人不对头,就彻底清查后请他走路,这是普通人的做法,最好是不下手则已,一下手就叫他晓得厉害,心生佩服。要像诸葛亮“七擒孟获”那样使人心服口服。“火烧藤甲兵不足为奇,要烧得他服帖,死心塌地替你出力,才算本事。”
胡雪岩的做法是:先通过关系,摸清了朱福年自己开户头,将丝行的资金划拨“做小货”的底细,然后再到丝行看账,在账目上点出朱福年的漏洞。然而他也只是点到为止,不点破朱福年“做小货”的真相,也不再深究,让朱福年感到自己似乎已经被抓到了“把柄”但又莫名实情。同时,他还给出时间,让朱福年检点账目,弥补过失,等于有意放他一条生路。最后,则明确告诉朱福年,只要尽力,他仍然会得到重用。这一下子朱福年真就感激不尽,彻底服帖了。
胡雪岩的这一套做法,实际是从嵇鹤龄讲的一个故事得到启发:苏州有一家极大的南北货行,招牌叫“方裕和”。方裕和从两年以前就开始发生货色失窃走漏的事情,而且丢失的都是鱼翅、燕窝、干贝之类的贵重海货,方老板不动声色,明察暗访,很长时间才弄清楚,原来是他最信任的一个伙计,也是自己的同宗亲戚与漕帮中的人相互勾结,将店中贵重海货绑扎在店里出售的火把中偷出去,再运到外埠脱手,难怪他在本城同行、饭店中都没有查到吃黑货的蛛丝马迹。在方老板的逼问下,这个伙计承认了自己的偷窃行为。按规矩,也是照普通人的做法,自然要请他走路。但方老板并不是按普通人的做法,他以为能够“做到”两年之久不被发觉,一定有相当的本事,再说同伙勾结,闹出去要开除一批熟手,还有损信誉,所以决定不仅不要这个伙计“走路”,还加他的薪水,重用了他。这样一来,那伙计感恩图报,自然不会再干偷货走私的事情。
这种做法,胡雪岩觉得也算是相当漂亮了。但他认为还差一点。他在听嵇鹤龄讲完这个故事之后对嵇鹤龄说:“照我的做法,只要暗中查明了,根本不说破,就升他的职,加他薪水,叫他专管察偷漏。”
胡雪岩对朱福年的做法,正是这一种。胡雪岩的做法,确实更加高明也更加有效。俗话说,人怕破脸,树怕剥皮。人做了坏事,既已被老板揭穿,虽然不给处罚,他也心存感激,但终归落下痕迹而无法相处。在他本人是怕老板不再信任,满怀愧意侍奉老板,做事必不能放开手脚。而在老板则总想着避开对方的痛处与他相处,心里不免留着疙瘩。如此一来,自然无法再做下去。从这个角度看,既然还当他是个人才,同时还有不能请他走路了事的原因,那还不如为他留个面子,同时又让他心存感激,这样既达到堵漏补缺的目的,又还等于救下了一个人,于己于人,都善莫大焉。
用真情感化来代替“骂”,光棍点到就止,给对方台阶好下,让他反省后道德自我完善,找回失去的人性,叫他感恩图报。此所谓胡雪岩“指桑骂槐”式的间接取胜术。
“指桑骂槐”之计在做人术中是指不要只顾自己,要善于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才能不直接伤害人。特别是要想留住人才,更应如此。对于如何留住人才,胡雪岩还有一个很实在的说法:“做人总要为人着想。”换句话说,也就是我们要站到对方的立场上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