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在“趁火打劫”方面,可谓商界绝对高手。不过“趁火打劫”不是趁人之危、去坑人害人、或是去发不义之财。这里的“趁火打劫”是指在“抓住机会战术”和“掌握火候战术”两个方面运用。胡雪岩做事总是随时而变,见机行事,急缓相宜。生意场上,充满了搏杀,也充满凶险,往往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而且生意越大越难以照应,也就越容易出现疏忽。因此,驰骋于生意场上,不能恃强斗狠,也不能大意粗心。由此看来,胡雪岩绝对精通“三十六计”,是趁火打劫的一个老手。
《三十六计》第五计“趁火打劫”曰:“敌人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其大意是:敌方遇到困难、危机,就乘机出兵去夺取胜利。这就是强者趁势取利,一举打败处于困境之敌的策略。
“趁火打劫”之计在经商中的体现是:在商战中,“趁火打劫”之计可引伸为:一是要善于寻找“火”源。二是要抓住战机“打劫”。生意场上变化万千,在变化中许多原有的优越条件丧失,同时又会给新的发展提供机会。所以经营者要看准“火”源,分析“火”势,抓住战机,抢先一步。
12.善于抓住机会
“三十六计”第五计讲“趁火打劫”,意思是做生意必须善于抓住机会,并以此成就己事。胡雪岩说,会做生意要特别善于发现机会,要能够很好地把握住机会,同时,还要特别善于利用机会。说到底,机会只有对于那些善于发现机会并且能够很好地去抓住机会、利用机会的人,才成其为机会。机会实际上对所有的人都是均等的。说到底,任何一个机会都在于人有本事去把握住,否则,这机会对于人来说也就不成其为机会。胡雪岩能牢牢把握住一个又一个的机会,而高招频出,这就是他的本事。这种本事,不仅需要牢牢抓住生意场上的机会,还要敢于承担风险。
从把握机会方面来说,靠眼光,就是能够发现机会,靠手腕,就是能够牢牢抓住机会,靠精神力气,就是舍得投入心力,把握住一个一个被自己发现的或遇到的机会,开创出更多的实实在在的财源。
比如胡雪岩开始做生丝生意的时候,正是西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特别是纺织工业大发展的时期,丝绸纺织正需要原料,洋人也需要从中国大量进口蚕丝,因而无论是做内贸,还是销“洋庄”,都能赚大钱。胡雪岩要做生丝生意确实有些偶然的机会在起作用。比如王有龄得到海运局坐办的官缺,上任伊始便遇到解运漕米的麻烦,请胡雪岩帮助自己渡过难关,使他有了奔走于杭州与上海之间的机会。他奔走于杭州上海之间,雇请的正是阿珠家的船,阿珠娘恰好懂一些蚕丝生意,又使胡雪岩有了一个非常方便的请教的机会。在解决漕米解运问题的过程中,胡雪岩又有机会与漕帮发生联系,且结识了十分熟悉洋场生意经的古应春。而且,不久王有龄又得到升迁署理湖州。这一切恰好都一环扣一环地发生了,胡雪岩这个全不懂蚕丝生意的门外汉也就顺利地做起了蚕丝生意,进而又销起“洋庄”,从事蚕丝“外贸”。这实在是“运气”照顾了他。
但如果胡雪岩没有本事呢?比如,如果胡雪岩没有一眼就看出了蚕丝生意大有可为的眼光,或者看到了却不懂得如何利用眼前的有利条件呢?再比如,如果他没有那种当机立断说干就干的气魄,或者虽然知道要干但却没有合理调配人力、资金的能力,不知道怎么去干呢?那么情况就不一样了。
一个简单的事实是,信和钱庄的二老板张胖子,与胡雪岩同行于杭州、上海,甚至比胡雪岩更熟悉江浙一带的丝、茶经营。而且当时的信和还是杭州城里最大的钱庄之一,资本比胡雪岩要雄厚多多,但他就是没有想到去做这一桩能发财的生意。另一方面,胡雪岩经营蚕丝生意,无论是历史的长短,经验的丰富,还是实力的雄厚,都不如作为丝商巨头的庞二。但胡雪岩一上手就想到联合同业控制市场,操纵价格,在销“洋庄”的生意中迫使洋人就范,而庞二做了那么长时间的生丝“洋庄”却没有想到如此去做。
他利用阿珠家就在湖州且熟悉生丝生意的便利,立马出资由阿珠的父亲在湖州开设丝行;他利用王有龄外放湖州知州可以代理湖州官库的便利,采取“借鸡生蛋”的方法,立即着手生丝收购;然后联系洋商,结交庞二,大张旗鼓地做起了生丝销洋庄的生意,如此一来,自然大发其财了。
胡雪岩办“钱庄”,在太平天国失败以后,通过接受太平天国兵将的存款来融资的举措,就担了极大的风险。
胡雪岩做出吸收太平军兵将存款的决定,自然有他自己的细致考虑,首先是这一举措确实有它的可行性。太平军占据江南富庶之地已历数年,他们中的许多人一定从各种来路积蓄了不少的私财。如今太平军已成苟延残喘之势,他们中的好些人已经开始暗地里盘算如何躲过这场劫难,对于太平军兵将来说,这个时候是保命容易保财难,而他们只要保住财产,逃过这场劫难之后,风头一过,局势一定,后半辈子也就可以衣食无虞。这些人的财产当然是变成现银存到钱庄里最保险。
不用说,接受逃亡太平军兵将为隐匿私产存到钱庄的钱款,风险也是存在的。但是这笔“买卖”风险大获利也大,因为这样的存款不必计付利息,等于是人家白白送钱给你去赚钱。因此胡雪岩仍然决定要如此去做,这就是他说的:“商人图利,只要划得来,刀头上的血也要舔。”
敢于刀头上舔血,这确实是一个希望获得大成功的商人的必备素质。这里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没有风险的生意人人会做,利益均沾,要在同行同业中出类拔萃实在是难之又难,弄得再好,大体上也不过只比保本微利,混个糊口强上一点点。用胡雪岩的话说,也就是“不冒风险的生意人人会做,也就没多大作为了,这样如何能够出头”?从某种意义上说,事实上所有能够带来滚滚财源的机会,都会包含有风险的成分,即如胡雪岩要学山西票号借款给那些调补升迁的官员,表面看来似乎没什么风险,而实际上仍然担着风险。那些新官上任,也有可能在官途中或到官不久就出了事,比如病死,比如丢官,兵荒马乱之中,什么事都可能出现。要是这样,借出去的钱也可能血本无归。
说到底,没有不担任何风险的生意。而且,商场上一笔生意能得利润的多少,往往与经营者应承担的风险大小成正比,所担风险越大,所得利润越多,所谓“胀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这似乎是商界一条古今一理、中外相通的法则。
所以,要做一个胡雪岩一样成功的商人,就必须抓住机会,敢想敢干,不要前怕狼后怕虎,裹足不前。要得富、走险路,这里的“火”就是机会来到“趁火”就是要抓住机遇。当然“火”也是有风险的,这就要有胆有识、才会把“火”玩于股掌之间。“打劫”也不是趁人之危去牟取暴利,那样做不是胡雪岩的为人。在“火”到来之时“打劫”,是指抓住机遇大显身手。这一点完全暗合“趁火打劫”之计。
13.把火候掌握得恰到好处
在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席卷江南,占领了浙江省城杭州,巡抚王有龄自尽殉职,炙手可热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只身得免,逃至上海。虽然幸免于难,但胡雪岩孤家寡人滞留上海洋大人租界,心思犹兀自魂牵梦萦,叨念着杭州,一方面是挂念王有龄安危;另一方面,则是老母妻小未曾脱出,音讯茫然,生死不明。
杭州被太平军占领,音讯辗转传到上海,王有龄固然是死了,但胡家满门却因为应变得法,及时走脱,躲到乡下,阖家老小平安。
然而是“大难不死,后祸不止”,麻烦事不打一处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虽说胡家满门皆告平安,但杭州城里所谓的“地方士绅”却颇有不少人为太平军做耳目。于公,这些人告诉太平军,杭州城里有胡雪岩这么一号人物,是办粮台搞后勤的好手,虽然人跑到上海,但家眷还留在杭州附近,可以其家眷为饵,要挟胡某人来归;于私,这帮衣冠中人打算藉机掏弄胡雪岩,榨点银子花花。
这项消息传到上海洋人租界,传到胡雪岩耳里,让他又急又气。急的是老母、妻子、儿女的安危;气的是这些所谓的“地方士绅”,平常在乡里望之还似君子开口王道,闭口朝廷,好像人人都是忠臣,个个都是孝子,如今太平军只不过席卷东南半壁,还没打过长江,这些家伙马上就露出尾巴。
平常人要是碰到这等事体,大概也没辙了,只好乖乖打算回杭州,听任新贵摆布。但是,这些家伙这次却踢到铁板,低估了胡雪岩,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先发制人却受制于人,到头来被胡雪岩绑得紧紧的。
胡雪岩的手法简单而高明,他走门路请人写了一纸公文,以他“浙江候补道兼团练局委员”的身份,上书闽浙总督。这公文里说,虽然他在城破之前,已经先行逃到上海,但是,临走前在杭州早有布置:已经暗中与杭州城中士绅某某某、某某某等约定,请该等士绅保护地方百姓,并且暗中布置,将来官军一到,就相机策应,这些人都是公正士绅,心在朝廷,现在虽然替太平军做事,但将来官军收复杭州之后,不论这些士绅当过太平军什么官职,都请既往不咎,并予重用。
然后,胡雪岩走门路请闽浙总督快速批示这公文,取得副本,胡雪岩则请人将公文副本带到杭州,交给“地方仁绅”。这封公文既狠又毒,耍的是两面手法:一方面,让这些所谓的“地方仁绅”知道,胡雪岩替他们在官军那面讲了好话,将来要是政府军光复杭州,他们可保无虞;另一方面,也让这些仁绅知道,要是他们胆敢与胡家老少过不去,那么,胡雪岩只要把这封公文的副本送给太平军,光是“相机策应官军”,罪名就够抄家灭门。
计策果然是好计策,公文副本托人送到杭州之后,没过多久,胡家老小就平安脱险,悉数被送到上海,与胡雪岩团圆。
胡雪岩依“趁火打劫”之计办事,是个掌握火候的高手,其理在于:胡雪岩做事总是随时而变,见机行事,急缓相宜。生意场上,充满了搏杀,也充满凶险,往往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而且生意越大越难以照应,也就越容易出现疏忽。因此,驰骋于生意场上,不能恃强斗狠,也不能大意粗心。一事当前要谋定后动,未雨绸缪,是生意人一定要记取的。因此,为了保全自家性命,万不得以“劫”还是要打的。但不是乱“打”,而是互相制肘,你不犯我,我不犯你。获得双赢。“趁火打劫”不需蛮力,而需巧力。
要做一个能赚大钱的成功的商人,必须有过人的胆识和气魄,简单说来,也就是要敢做别人想不到去做,或者想到了但不敢去做的事情,特别是,能察人之所未察,在人所共见的风险中见出人所未见的“划得来”,并且只要看准了就敢于去承担别人不敢承担的风险。
“趁火打劫”不能不分时机,而是要绝对恰如其分地掌握火候。为什么?在胡雪岩看来:做生意必须急缓得当,才能做成大事。绝大多数人常犯的错误是:过于急着抛头露面,而不会等待时机。在生意场上经历过风风雨雨的人,有时有面子,有时没面子,但追求成功的决心未变。等一等,就是最保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