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开启孩子的才气之门
15615300000010

第10章 创造力培养:强化孩子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1.激活孩子创造力:培养天才的第一步

没有创造力很难适应下来,没有创造力就意味着被淘汰出局,竞争是如此的普遍、激烈,而竞争的焦点就在于创造力上。父母千万不能让孩子在这个制高点上有所缺陷。

创造力被誉为人类智慧的表现和人类文明的动力源泉。自从人类诞生之后,创造就与人类的文明、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存亡息息相关。

创造力是一项综合性的能力,它与一个人的想像力、思维力和个性特征关系非常密切,需要在此花笔墨说清创造力与这三者的关系,才能让诸位父母掌握创造力的本质,也才能自己找到各式各样的方法来培养令郎令爱的超常创造力。

想像是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内容,创造的性想像是一种具有新颖性、独立性、创造性的想像。它不是过去头脑中各种形象的简单重现,而是经过加工改造创造出的新的形象。许多创造活动,如科学研究上的重大发现和创见,生产技术和产品的发明,文学家、艺术家的构思,甚至儿童的学习,包括画图画、做游戏,以及解答数学题,都需要创造性想像的参与。因此,有人将创造性想像比作创造活动的翅膀。

创造性思维是指个人在现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从某些事实中寻求新关系、找出新答案的思维过程。美国研究创造力的专家吉尔福特发现,创造性思维具有三方面的特征:一是流畅性。心智活动流畅,能在短时间内表达出较多的观念和设想,反应既迅速又众多。二是变通性。思维变化多端,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多角度、多方向地思考问题,不易受思维定势和功能固定性的束缚。三是独创性。不开口则已,一开口就是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新创意、新点子。我们可以从立体的、多向的、横向的、逆向的思维角度来训练创造性思维。

一个人没有创造性个性,就算具备创造性的想像和创造性的思维,也只是光说不练无济于事,有创造之心却无创造之胆,等于浪费了一个聪明的脑袋。

创造性个性体现如下:

①主动性: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积极进取,驱使他不安于现状,不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念。

②怀疑性:对现成的事情不盲信,能大胆质疑,于不疑处找疑点。

③勇气:不敢质疑,不敢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不敢独立承担风险而行动,是不能有所创造的。

④自信:坚信自己思想、行为的价值。即使在遭到阻挠和贬斥时,也不改变信念,百折不挠。

⑤恒心:一个创造的完成,需要百折不挠、持久不懈的毅力和意志。没有恒心的个性一事难成。

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必须培养他们克服困难,追根究底的冒险精神,最终,“无限风光在险峰。”

2.小荷已露尖尖角:孩子创造力的自发表现

在婴儿期,孩子的创造力已有了自发性的表现。这时候的创造力直接与先天反射、直接的操作动作和初步的感知活动有关,而没有运用象征作为媒介,因而是直接的、自发的。

孩子的创造力最早可追溯到刚刚降生时就有的一些无条件反射。其中定向反射是孩子创造力最初发展的重要基础。它表现为感官对新异刺激的关注。通过定向反射,婴儿可以不断地接触、感受新异事物,建立新的暂时性神经联系,形成新的动作技能,获得新的知识经验,进而推动婴儿心理各个方面逐渐向成熟发展。与此同时,定向反射本身也在不断发展着,由本能的、无意的、被动的向习得的、有意的、主动的方向变化,例如好奇心、求知欲、兴趣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可视为探究反射在个体知识经验和心理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具体表现和深化。因此,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定向反射和人类的结合是人类创造力的巨大来源。

随着婴儿感知经验的初步积累和动作的初步熟练,婴儿由最初完全被动地受环境刺激的影响,发展到开始出现自主的行为。他开始做那些会给他带来有趣结果的动作,如打一个能发声的玩具,踢自己的被子;他喜欢拨弄新事物,并且使该事物在他的世界中一直存在着。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父母反复把玩具拾起来,放回小床上去,但紧接着它又被扔了出来。由此可见,此时的婴儿已有了一定的自主性、独立性。孩子开始萌发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他们开始运用简单技能来操作周围环境中的物品,运用一些新的手段达到某一目的。例如,有的小孩会用小棍拨取沙发下的玩具,有的小孩会掀去半盖住玩具的手帕。

不论是从兴趣、洞察力来看,还是从好奇心、想象力等方面来分析,具有创造力的儿童的外在表现一定是超乎寻常、异于他人的。

——[意]蒙台梭利

3.创造自由的家庭环境:激励和开发孩子的创造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有利于创造性发展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即在进行创造性活动时,孩子不希望因自己的行为受到嘲笑或干扰,能自由自在地继续自己的创造活动。

可以说,创造性是孩子的天性,问题在于父母对此如何反应,如何看待。

从儿童的立场来看,当他做了一个全新尝试,完成了一件新奇而独特的工作或成果时,就已是展现了十足的创造力。譬如,在未经师长的指导下,儿童经由自己玩游戏的尝试,将蓝色和红色搅在一起,结果他发现了紫色,对大人而言,这不算什么,但在儿童的眼中,这是一个神奇而又难忘的大成就。

比如,一个刚学会蹒跚走路的孩子,有一天妈妈非要给她戴上手套,她说:“手套令我的手感到悲伤。”

父母们碰到这种情况往往只会说:“多有意思的感觉。”但心理学家却可能把她的这句话作为儿童创造力的一个例子:以不同寻常的方式看待问题。

再比如,做母亲的都非常担心自己的孩子由撒谎而变坏。事实上,有人会说谎,有人不会说谎,都是因人而异。不过,根据心理学的统计,孩子大约在三岁起,开始说谎;大概在小学二三年级,这种倾向转为强烈。

说谎具有一种将说话及行为分开的能力,也就是说将没有经历过的事情,转换成宛若自己亲身体验的事情。这种无中生有的表现,隐含着无限的创造力。

因此,父母在处理孩子说谎的行为时,不要过于激动,而抹杀了孩子的创造力。要心平气和地与孩子就事论事。

(2)家庭环境对孩子创造力的影响颇为重要

环境可以加强也可以抑制一个人创造力的发展。一个对人、地、事物拥有丰富体验的人,能呈现多样化可能性创造力。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家庭环境是一个关键因素。研究者研究成人的创造力,发现儿童期的家庭影响颇为重要:

父母是否尊重儿童。

父母是否信任儿童的能力。

父母是否容许儿童自主尝试以及做决定。

适度的要求练习。

家庭中的评价标准,强调动机、努力、价值、成功等正向经验。

譬如,没有母亲的理解和支持以及为爱迪生创造的自由环境,尽管爱迪生具有好的天赋,恐怕不会有大发明家爱迪生。

爱迪生是世界著名的发明家,一生中共有大大小小的发明2000多种,人们称他是“发明大王”。他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米兰市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自幼富于幻想和爱动脑筋,特别喜欢鼓捣科学小把戏。爱迪生只上过3年小学,而这三年读书生活,还是在淘气中渡过的,被校长误认为是贪玩而开除出校,这使爱迪生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打击。然而,他的母亲最了解儿子的浓厚兴趣,她不认为儿子的兴趣是不务正业。她专门在地下室里为爱迪生开辟了试验室,支持孩子的小科学试验,从而使小爱迪生的发明智力得到了激励。12岁那年,他到火车上卖报,但同时又偷偷地在火车上做试验,差点使列车爆炸了,车长一怒之下,狠狠地抽了他一记耳光,这一耳光,使爱迪生落下了终生的残疾。后来,耳聋的他又当过铁路电报员,继续学习和研究。1862年,他发明了留声机,轰动了全世界,为此法国政府授予他爵士头衔,美国总统请他到白宫去表演。他发明了电灯、电话、电影、蓄电池,成功地进行了铁道电气化试验。1883年发现了“爱迪生效应”,即热电子发射现象。此外,他还在矿业、建筑业、化工及军事技术等方面也有许多发明,被誉为是世界伟大的发明家、科学家。

不会说谎的孩子比会说谎的孩子创造力低。可以如此大胆地假设:圆谎能圆得越巧妙的孩子,创造力的潜能越大。

——[日]木村久一

4.引导孩子好奇心,诱发高品质创造力

如果说高超的智力是成功者的桂冠,那么具有智力活动最高品质的创造才能就是嵌在桂冠上的一颗明珠,而好奇心是引爆创造力的原动力。

创造才能是多种能力和品质的总和,它包括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像力、发达的创造性思维、亲自动手的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人格因素等等。其中好奇心是创造才能的原动力和起始点。

(1)好奇心是创造的前奏

每个有机会接触孩子的人都会发现:孩子非常好奇、好问。孩子会问“天上为什么会打雷?会下雨?”“为什么花是红的、叶是绿的?”“白天,星星躲在哪儿去了?晚上,太阳下山后是不是回家睡觉了?”他还会问“我从哪儿来”“妈妈的妈妈的妈妈是谁?”等等。

孩子还经常充当小小的破坏分子。他会用力砸开收音机或电视机,看看那些说话、唱歌、跳舞的小人躲在哪个角落里,他会扔下一大堆玩腻的玩具,翻箱倒柜地拨弄父母的书籍与收藏物,看看有无新鲜玩意儿;他会把自己种下的种子天天挖出来,看看它是怎么发芽生长的等等。所有这些,皆因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而引起。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幼儿的好奇心很早就表现出来了。因为好奇,孩子会去探索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去接触事物,这种接触与探索不仅丰富了幼儿的童年生活,而且让他获得有关外界事物的状态和性质的知识;因为好奇,一个孩子去玩弄冰雪,知道了冰雪是冷的;因为好奇,他去寻找马路上喇叭声的来源,知道了汽车是什么样的;因为好奇,他常去观察小蝌蚪,知道了小蝌蚪原来是青蛙妈妈的孩子。所以好奇是幼儿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而知识的大量积累则是孩子的创造才能得以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好奇早早地激发起科学家们童年的强烈求知欲,从小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这对他们以后终身从事科学研究、发明创造都大有裨益。可见,好奇心是创造的前奏,成功的先导。

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我国已故著名桥梁建筑家茅以升小时候是个非常好奇的孩子。他常常独自一个人坐在院子里,看蚂蚁怎样搬家,看柳树怎样冒出绿芽。他还会久久地思考:月亮为什么有时圆有时缺?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山升起,又落到西山背后?茅以升7岁那年的元宵节,他随父亲去看灯。那会转圈的走马灯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他向父亲提出了一连串问题:“小人小马怎么会转呢?”“怎么有时快有时慢?”父亲告诉他:“是蜡烛的热气熏的。”父亲的话没有完全满足茅以升的好奇心。为了弄清原因,他去买了一盏走马灯来,反复吹灭又点燃里面的蜡烛,终于发现了走马灯不停转动的奥秘。

类似的例子在古今中外的科学家中多得不胜枚举。

(2)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既然好奇心对孩子创造才能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家长就应该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

一是,家长要给孩子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环境,让孩子常能从中获得新颖而神奇的感觉,使他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的向往。孩子总是将好奇的目光投向他所能接触的事物,并努力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家长要善于将孩子的好奇心引入恰当的轨道。

二是,家长可以将孩子的好奇心引向大自然。可以带孩子观察春天里各种花鸟虫草的变化。

比如让孩子去池塘边观察小蝌蚪,看看它们是怎么变成欢蹦乱跳的青蛙的,可以让孩子养几条蚕宝宝,看看蚕宝宝一生要脱几次皮,每次脱皮后有什么变化,蚕宝宝最后怎样吐丝做茧,也许,孩子会由此开始一个未来生物学家的探索;可以带孩子观察夏夜的星空,让他对横亘的银河、闪烁的星星以及盈亏交替的月亮产生兴趣,也许,未来天文学家会由此诞生;可以让孩子注意昼夜的更替、四季的变化、阴晴雨雪、电闪雷鸣;还可以让孩子搞些家庭的种植、饲养活动等等。

总之,可以让神奇的大自然来容纳孩子无穷而强烈的好奇心,培养他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是,家长可以将孩子好奇的小船驶入知识的海洋,将孩子的好奇变成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索。家长可以给孩子讲故事,做些小手工、小实验,用科学知识来承载孩子的好奇之舟。对大一些的孩子,家长可以用书籍来激发与满足他的好奇心,鼓励他自己到书籍中探索知识的无穷奥秘。在这方面,除了给孩子购买与订阅现有的幼儿、少儿书籍、刊物外,家长还可以利用自己的或其他长辈的藏书来引发幼儿的求知欲望。

英国当代最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柏特兰·罗素就是从他祖父的书房里开始他的学术生涯的。罗素4岁失去双亲后,跟随祖父母生活。其祖父曾数次出任英国首相,家有万卷藏书。在祖父家,小罗素最爱去的地方便是祖父的图书室。尤其是他6岁那年祖父去世后,这儿就成了小罗素的书房。他在这里任意浏览各类图书,无论是历史、文学、哲学还是数学,各种知识他都如饥似渴地吸取。他常瞒着家人偷偷地学习到深夜,一听到有大人来,就吹熄蜡烛悄悄钻进被窝装睡。他的哲学兴趣正是从童年时代养成的对知识的好奇和渴求开始的。

5.会玩的孩子有出息:“玩”出创造力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而玩的过程,非常有助于孩子创造力的开发。因为玩需要思考、玩需要动手,动手能力被许多教育家和心理学家视为创造能力之一。

美国飞机发明家莱特兄弟在《我们是怎样发明飞机的?》一书中耐人寻味地回忆道:“我们对飞机最早发生兴趣是从儿童时代开始的。父亲给我们带回来一个小玩具,用橡皮筋作动力,使它飞入空中。我们就照这个玩具仿制了几个,都能成功地飞起来……”

就是这种能飞的玩具,使莱特兄弟玩得十分上瘾,并引发了造飞机的想像。后来,他们几经周折,在滑翔机上安装了发动机和螺旋桨,让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飞机飞上了蓝天。其中使用的螺旋桨,就是少年时在玩具上的那种螺旋桨。

邻居小孩子一块玩耍,他们模仿大人,把镜片架在自己的眼睛上。可是他们既不近视也不老花,只有把它们举在离眼睛比较远的地方才能看清楚镜片后面的东西。有一个淘气的孩子,想了一个“异想天开”的游戏方法:一只手拿着近视镜片,一只手拿着老花镜片,把它们一前一后地拿在眼前向远处一望,不由惊喜地喊了起来“喔!真奇怪,礼拜堂的尖塔,突然变得这样近啦!”

孩子们在游戏中,发现了可以望远的透镜。眼镜店老板汉斯就照这个方法,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望远镜。

德国数学家威特的父亲就是通过游戏,培养了威特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和热爱大自然的良好习惯。

在威特的院子里,父亲特地为他修了一个大游戏场,铺着60厘米厚的砂子,周围栽有各种花草和树木。威特在这里观花、捉虫,培养出了对大自然的感情。父亲还为他做了各种木块,他用这些木块盖房子、建教堂、垒城墙、架桥梁,大大促进了智力的发展。威特父亲回忆道:“我几乎没有给他买什么玩具,但他用这很少的玩具,总是愉快而幸福地玩着。”

威特的父亲告诫家长:当孩子用木片和纸盒等建造城市、宫殿时,千万不要为了收拾屋子而破坏了孩子的游戏。这样会无情地摧残孩子的精神世界,不但影响孩子游戏的欢乐,而且有碍于孩子的想像力及将来的成才。

玩游戏不光是玩,其中也培养了孩子的动手精神。玩的时候,要孩子思考,尽量给孩子留出一定的空间。如果发现孩子对一些复杂的玩具,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这是用什么做的”,“它怎么会动”,在他好奇心正盛的时候,父母要从帮助他拆卸玩具,解答他所有的疑惑,让他能更清楚地认识玩具的构造,因为孩子对拆玩具有兴趣,在无形中能有效地训练脑力。为了让孩子以逻辑方式来练习思考,可把一件玩具当作一个完成品,也就是去获得逻辑学上的结论。拆卸玩具的过程,就是追求逻辑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运用来训练孩子思考的最好方式。

为引发孩子头脑的灵活性,取走玩具解说书,让他自己动手,收获必丰。

尼尔斯刚入小学一年级时上第一堂手工课,他给还没上学的弟弟搭个木偶戏台。下了课他还没做完,老师不让他带回家去继续做。尼尔斯很难受,闷闷不乐地回到家中,仁爱而又细心的父亲发现后,非常体谅孩子的心情,便买来一大堆材料和工具,亲自动手搭了个讲究的工作台,还指导尼尔斯怎样干。后来,父亲又给孩子买了一台车床,心灵手巧的尼尔斯很快就学会了一手娴熟的金工技术。

还有一次,一辆自行车的飞轮出了毛病。尼尔斯不顾母亲的反对,坚持拆开自己修理,不料拆开后却不知如何重新组装起来。母亲要去请一名修理工来,却被父亲阻止了。父亲平静地说:“不要管那孩子,他自己会知道怎样干的。”果然,经过对这个部件的透彻研究之后,尼尔斯终于把车子重新组装了起来。

总之,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不仅能使孩子获得一双巧手,更能促进其大脑的发育成熟,因而许多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常把动手能力直接视为创造能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