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想像力:一切知识进化的源泉
想像力具有神奇魅力,它能再造想像,创造想像,使人具有创造力,把智力活动推向辉煌的顶峰。
什么是想像力?所谓想像力是指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这里的表象指的是外界事物在头脑中存贮的形式。
例如,世界上没有天堂,但是人们根据书上的描绘,别人的传说,设想一个他自己的天堂。
想像力可分为如下种类:
(1)再造想像
这是根据对某种事物的语言描述,在自己的头脑中再造出符合该对象的新形象,例如:一个没见过飞机的人,根据别人对飞机的描述,产生飞机的形象。
(2)创造想像
这里指在没有语言描述和客观事物形象为依据的情况下,人们按照自己一定的目的独立地在头脑中创造出事物的形象。创造形象过程是一个真正的全新的过程,它的成果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创造想像是人类智慧中最伟大的部分。
2.具有丰富想像力孩子的的种种表现
想像力丰富和高超的孩子的想像往往不符合“规矩”,令父母难以理解和认同。父母千万不要按照自己的想像或思维逻辑去做名为纠正实为扼杀的蠢事。
不知你有没有听过你孩子编的故事?孩子会编许多故事,故事情节较简单,但故事有逻辑性,结构也完整了。编故事就是孩子想像力的一种表现。
孩子还能画想像丰富的画和制作富有创造力的作品。小孩有时画出的画连成人都不及,比方说一个孩子把娃娃的嘴画得占了头的一半。别人问他娃娃的嘴怎么这么大啊,他说这个娃娃很会撒谎,所以嘴都大了。许多画家迫于自己灵感枯竭,到孩子中寻找创造灵感。
一个想像力很强的孩子,可以按照成人的语言(或图画)描述出他从未见过的东西,这时已完全不用依靠具体材料。
孩子能进行具有现实性的创造想像。下面的例子就是具有现实性的创造想像。
有个9岁的孩子想像出一个宇宙飞船,靠光能作为前进的动力,他母亲问他:“为什么用光作动力呢?”“光到处都有,宇宙中每个恒星中都发出光,宇宙飞船到哪里都能吸收能量。”母亲鼓励道:“你想得很好,现在很多卫星已经用光能为能源了。”他听了后显得泄气地说:“我想光能能用于烧水做饭,一定可以用在宇宙飞船上,没想到大人们已经想到了。”
从上例中可看出这孩子的设想虽然人们已经实现了,对他来说可是全新的东西,是全部自己想像出的新东西。
想象与幻想在儿童心理活动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他们常常以想象代替思维,把幻想与现实融为一体。孩子的知识虽然很少,却可以不受知识常识的限制,海阔天空地任意想象。
——[美]罗威尔
3.孩子想像的特点:无意性与再造性
针对孩子想像的特点,科学地培养和开发孩子的想像力,对于孩子将来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想像贫乏的孩子是难以成为神童的。
心理学家经过多年研究,最终认为,孩子的想像发生在1岁以后。如果你留心观察,一定会发现类似的有趣情境:一只普普通通的肥皂盒子,到了孩子手中情形却大不相同了——一个一岁多的孩子会一边把这只肥皂盒向前推动,一边喊着“嘟嘟”。实际上,此刻孩子已把它看作汽车了!这种现象正是孩子最初的想像活动。以后,在孩子的游戏活动中经常伴随着一定的想像活动。一位小女孩会一本正经地把一根小木棒当作调羹假装给布娃娃喂食,而把一张普普通通的小椅子当作汽车,坐在上面又摇又晃。
一般来说,3岁前孩子的想像没有预定的目的,只能在具体行动中进行,而且想像还很简单,只是实际生活的简单改造、重现,基本上是无意想像和再造想像。
孩子进入了幼儿期,想像的内容,想像的领域,都有了很大的扩展,当反映更广阔的领域里的生活时,孩子已经能展开幻想的翅膀。一根简简单单的竹竿,孩子脚往上一跨,拖着竹竿奔跑,竹竿就变成了奔驰的骏马,而把竹竿拿在手中挥舞,竹竿又成为了马鞭。他们会想到星空的境界,也会想到地面下的情形……
无意想像占主要地位,有意想像逐渐发展是幼儿想像的突出特征。幼儿初期,想像没有预先的目的,只是在某种刺激物的影响下,自然而然地想像出某种事物的形象。如果影响他的事物发生变化,想像的主题也就随之改变。一个3岁多的小女孩无意地在纸上涂抹,结果画出的线条与苹果相似,引起她头脑中出现苹果的形象,于是孩子雀跃欢呼:“红苹果!”一会儿,她再无意涂画几笔,画纸上的线条又变成另一种形式,她又会说“我在画小鸭子”,而5~6岁以后的孩子则逐渐能依据故事的已有情节,续编出故事结尾。这表明,孩子的有意想像开始发展了。
幼儿的想像主要是再造想像,一个在“娃娃家”游戏中扮演爸爸的小男孩,尽管装得那么一本正经,然而他的言行举止、态度、表情却几乎是对自己父亲言行的模仿。可见,孩子的想像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复制性和模仿性,想像的内容基本上都是重现一些生活中的经验,这一特点在幼儿初期表现得最为突出。
随着孩子知识经验的丰富,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大约5~6岁以后,孩子的想像开始带有了明显的创造性。在复述故事时,孩子会加入一些故事里根本没有的情节;在游戏中,孩子会煞有其事地与星星和月亮打电话。
想像带有很大的夸张性,这也是幼儿期孩子的一大特点。
一位5岁的小女孩画了一幅题为“上天去玩”的画,画中的长颈鹿的身体高于5层楼,脖子一直伸入云屑,一个小女孩站在长颈鹿的头顶,就上天了,这种想像的夸大性在幼儿的想像中屡见不鲜。
童话故事《白雪公主》里的7个小矮人,安徒生童话中的“拇指姑娘”,在成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而在孩子看来却是“应该这样!”
更有趣的是,孩子常常虚构一些事实。妈妈答应在小女孩生日的时候给她买一个会眨眼睛的大洋娃娃。后来她就告诉别的小朋友:“妈妈给我买了一个大洋娃娃,大眼睛会转动的,可好玩了!”孩子就是这样,常常把渴望得到的东西说成已经得到的东西,把希望发生的事情当作已经发生的事情。
总而言之,一般儿童的想像缺乏有意性,想像的创造成分少,更多的是记忆的成分。
4.珍视和培养孩子创造想像的个性品质
创造想像是孩子探索学习的动力,直接促使他们产生探索性的社会需要,使其有意识地接触设想的领域和内容,使想像逐渐转化成良好的学习行为,父母应当对此理解、爱护和支持。
喜欢想像是孩子的天性,都有想像美好事物的天赋。在现实生活里,尤其是好问好动的孩子,在家里乐于把钟表、玩具、台灯等物品拆开,试图看个明白。有时他们不遵守纪律,爱东说西问。这常常被人认为是“没有出息”的表现,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心理学家认为,有些孩子确实与众不同,不是他们不爱学习,而是他们有不同于其他人的兴趣、爱好和思维模式,他们能够想像到别人不能想像的事物,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其实,这正是他们想像力丰富,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幻想的表现,而这常常被成人们所误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容易发生变化的,父母误以为是有意识淘气的行为,是同长辈们过不去,由于父母不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因而错误责备他们,这就有可能扼杀其创造想像才能乃至阻止其心理发展。
孩子的想像多以探索活动表现出来。创造想像的动力支配他们去探索周围世界。一旦对远景未来有了设想,他们就要去尝试性地进行活动。
在南开大学图书馆,编者曾经看到一位不到10岁的孩子正在认真地阅读计算机语言的书籍,那是大学的用书。他告诉编者他将来要考大学计算机专业。这些行为完全出于他的想像和兴趣,而且从自信的表情来看,他已经具有一定的“竞争实力”。
孩子创造想像的个性品质,主要包括创造想像的动机,创造想像的兴趣,创造想像的信念和成就感。
孩子创造想像的发展,要受自身各种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和制约。当然,孩子心理发展有明显的可塑性,因而就可能向好的方向发展,也可能受到阻碍。孩子应当了解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和辩证关系,只有把握好内在辩证关系,才能有利于优良心理品质的形成。
创造想像动机是创造想像的直接推动力。动机在创造想像活动中表现出三种功能:
①激活功能——即激活表象;
②指向功能——指向创造想像的目标,按目标、标准加工表象;
③调整功能——主体进行创造想像时,能否成功,维持整个程序,达到目标,取得成果,都依靠动机的调整功能。
北京市一位十多岁的孩子把全市公交线路进行测量和调查,创造出一幅结构完整、布局合理的现代化交通线路图,这位少年的创造想像结果,也离不开浓厚兴趣的支撑。他对北京交通线路的好奇心已经达到着迷的程度。每天除了学好文化课程和相关技能,他的全部精力和爱好都投入到这项活动之中。为此,他多次受到北京市政府、市教委领导的奖励和表彰,中央电视台曾多次报道其创造精神和高度的创造想像素质。
兴趣是促成创造想像的巨大动力,它可以提高创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愉快的活动中,想像的主体也能感受成功后的喜悦和满足。在这个孩子创造想像的过程中,兴趣发挥了准备、推动和促进的作用。
教育儿童,要让儿童想像到明日的快乐,如果儿童缺乏对未来活动的幻想,那也将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俄]马犬连柯
5.用活泼多样的方式训练孩子的想像力
想像是孩子的天性,对这种天性,只保护还不行,更需要父母帮助孩子开发,加强想像力训练。
想像力训练有素的孩子,加强表现出高超的智力水平。
(1)要鼓励孩子大胆想像
创造想像是孩童创造才能的重要部分。但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大胆的创造想像常常得不到大人的理解。大人们一边惊叹自己的想像不如孩子的丰富、大胆,一边又有意无意地要孩子适应大人的条条框框,对孩子的一些不符合“规矩”的大胆想像加以纠正,殊不知这种愚蠢的做法往往过早地扼杀了神童的想像。
一位从国外访问回来的幼教专家曾讲过这样一件事:
一次,她去一所幼儿园参观,看到一个孩子用蓝色画了一件大大的圆东西,她问:“你画的是什么?”那孩子答:“大苹果。”这时,他的老师过来看了一眼,说“嗯,画得好。”摸了摸那孩子的头就走开了。我们的专家见状很纳闷。事后,她便问老师:“他用蓝颜色画苹果,您怎么不纠正他呢?”那位老师诧异地看了她一眼,说:“我为什么要纠正他呢?也许他以后真的会培育出蓝色的苹果。至于现在的苹果是什么色彩,他会在吃苹果时弄明白的。”
那位外国老师不干涉孩子大胆想像的做法是很值得学习的。
(2)丰富孩子的生活知识和经验
孩子喜欢幻想或者说乱想,这与想像有着本质的不同。不能把它们混为一谈。
首先想像是有一定目的性的,其次它是在一定的丰富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
丰富的想像力是建立在大量的知识基础上的。而且知识的广度越大,深度越强,想像的能力也越强。家长要让孩子学习他们所能遇到的各种知识,不要对他们说“这个你不懂”、“长大后就知道了”、“那是你应该关心的问题吗”等等,让他们了解科学发展的趋势。
孩子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这是培养他们想像力的良好的条件。每当回答完孩子的问题,家长就要让他想像与这个问题有关的知识和其他问题,让他把许多知识联系起来,然后去想像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是创造想像的基础。经过这样的经常性的训练,孩子的想像力就一定会大大提高。
(3)结合孩子的好奇心,培养想像的生动性
孩子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是发展想像的起点。但是如果没有一点想像的目的,想像就会变成胡思乱想的空想。当孩子问你一个问题时,你不但要完善地给予解答,而且还要反问:“你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呀?你是怎么想的呢?”然后比较他的想法和你的回答,告诉孩子,我们要针对一个问题去想像,不能凭空想像。
为了培养孩子的想像的生动性,家长最好是提出孩子感兴趣的问题,让他去进行想像。
例如,可以对他们说:“一只老鼠掉到了水盆里会怎么样呢?”孩子就会去想像老鼠在水里挣扎,浑身上下湿淋淋的,急得乱游,乱抓的样子。
(4)在观察大自然的过程中,引导孩子想像
大自然的一切都可以引发孩子无穷的遐想:蓝天中朵朵白云,像成群的牛羊;绿茵茵的草地好似墨绿色的地毯;蜻蜓飞舞如像飞机……
在孩子观察大自然的同时,家长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想像、比拟,这些事物就会在孩子头脑中变成无数美好而奇异的童话。在孩子想像的同时,家长可进一步引导孩子把自己的想像用语言描述出来,或用图画表达出来。只要家长持之以恒地这样做,就一定能够培养出丰富想像力的孩子。
(5)在讲故事的活动里激发孩子想像
讲故事、猜谜语是激发孩子想像力的一种重要形式和途径。孩子酷爱听故事,尤其是最能促使孩子想像的童话和神话故事。
歌德母亲在歌德童年时期,就经常给他讲故事,并采用让歌德自己续编故事来激励他提高想像力,这种方法今天的父母们也很值得一试。比如下列方法都是激发孩子想像力的有效方法:
用没有结尾的故事让孩子自编结尾;
用谜语故事让孩子猜谜底;
让孩子为故事的主人公画像;
让孩子为故事中的人物重新设计命运;
让孩子添加故事情节和细节;
叫孩子替换故事中的人物并改变人物的性格和行为习惯。
以上是我们每个父母都很容易做到的。其实,只要我们有心,训练孩子想像力的方法就会开发出很多很多。
丰富的想像力是孩子学习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全面开发智力的根基。只有丰富幼儿的想像能力,才能使孩子们更聪明更富有创造性。
——[意]蒙台梭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