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枪械科技知识
15617700000012

第12章 火枪

简述

火枪在宋代时即是一种著名的用於近身战的火器,但最早可能五代时就出现,最初是绑上火药喷火器的长枪,此武器与名称一直沿用到明代。

清以後火枪也被用来指名一种前装填的滑膛枪(亦有后填装式火枪,但无法保持气密,威力较小,不常被使用),用肩部、肩部上方、胸前为稳定点发射的火器,但自17世纪末叶以来,几乎欧洲各国都统一了火枪的稳定点为肩部。与其后继者步枪同为单兵肩射的长管枪械。

火枪最早发源、改进于中国,传承于阿拉伯世界,发扬光大于欧洲。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火枪是10世纪宋朝的竹制枪管的突火枪,在14世纪明朝焦玉所著的《火龙经》中就有记载。

13世纪元朝出现了铁制枪管与最早的手枪(手铳、手炮)。阿拉伯人获得西征蒙古军的火枪技术后,发展出马达法,一种可以附有手斧的步兵手炮。[1]欧洲最早出现的火枪记载为1364年意大利佩鲁贾城兵器库的清单。最早的实物,是1849年在德国坦能堡发掘出来的、毁于1399年的铜制手炮坦能堡火铳。

分类

手枪(通常为射程短的武器,如:手炮、蛇杆、长度少于50厘米的其他火枪,射程少于50米。)

骑枪(卡宾枪),长度介于50至70厘米。

长枪

混用枪(最不寻常,通常是手枪与战斧或是西洋剑的合体,亦有与骑枪的合体)。

演进

火枪、梨花枪:在枪矛前绑一铁管,内装火药,使用时点燃之使之燃烧喷出火燄。

突火枪:使用竹筒作为枪管发射弹丸,由於是竹制筒只能使用一次。

火铳、手铳、手炮、火门枪:在欧洲地区出现于十四世纪中叶的意大利,是欧洲最早的火枪。基本类似以后的“火绳枪”,但体积和重量都远胜后者,而杀伤力与火绳枪相差无几。主要是用于城堡要塞的防御,骑兵也有装备。

蛇杆手铳:欧洲地区首先出现,在手铳上加上夹著火绳的金属弯钩。

阿快巴斯(Harquebus,Hackbut):蛇杆手铳的演进版,最初是指装有钩子(用於钩住城墙减低後座力)的手铳,後来装上火绳点火装置。

沐斯凯(Musket):一开始是大型版的阿快巴斯,後来小型化。能缓慢阴燃的火绳、前膛单发填装、铁质或铅制弹丸与点火药、推进药分装,且除火绳击发装置外也装了各种击发装置。

旧式:火折点火绳,手指推压金属弯钩入火门,使火绳引燃点火药,继续点燃发射药。

新式:扳机带动蓖麻油小火炬点火绳,火绳点火药。扳机击发式火绳枪。

线膛:1500年前后诞生于德国纽伦堡地区,采用螺旋式线膛的扳机击发火绳枪,最早的“来复枪”。

火种式火绳枪:燧发枪的先驱。出现于16世纪后期欧洲,用火种或短火绳取代长火绳,开枪时才点燃,以免持续燃烧的长火绳在夜间暴露目标。

簧轮击发装置(齿轮式火枪):原本设计者以为该枪能取代火绳枪,但因价格昂贵,并不普及,王室贵族在当时却非常赞成这种枪的使用,有纪录的使用者包括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骑兵。

燧发击发装置:十七世纪法国人发明。摈弃火绳,采用击锤上的燧石撞击产生火花,引燃火药。标志着纯机械式点火时代的结束。

燧起击发装置:

打火石式击发装置:又称为燧石击发装置

撞击式击发装置:(雷管式火枪、击锤击发枪)

中央点火式击发装置:又称为撞针枪、德莱赛针刺击发枪。弹药从枪管后端装入,针击发火。

佛格森式来福枪:线膛,后膛装弹,英军上尉佛格森在1776年美国独立战争中,在美国的前膛装药的肯塔基式线膛来福火绳枪的基础之上研制成功。

逸闻

2008年在韩国发现了断面为八角形的明朝万历19年(1591年)青铜制火枪。这种火枪在火药舱设瞄准器,枪身有固定台可装置木制手柄。博物馆方面表示,枪筒总长约74厘米,但根据铭文,其制作长度应是约120厘米。八角形断面的设计,估计是为了在枪身加长的情况下保护枪身不受损于冲击力。

最早的中国炮是发石机,炮字的火字旁原为石字旁,取“抛”的谐音。

和骑兵用原始的火绳点燃不同,步兵往往用一根烧红的金属去点燃火药,所以古代火枪阵地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几个大火盆。

宫崎骏《幽灵公主》里的那种简易的“石火矢”,就是一种元朝的金属手炮。

阿拉伯地区使用“燃水”(石油)浸泡麻绳制作火绳。

历史

火枪是用一个或两个竹筒装上火药,绑缚在长枪枪头下面,与敌人交战时,可先发射火焰烧灼敌兵,再用枪头刺杀。这种火器在南宋时非常盛行。有一种叫“梨花枪”,金人称“飞火枪”,枪头下装有2尺长的药筒。内含柳炭、铁滓、磁末、硫磺、砒霜等混合药剂,具有燃烧、毒烟、喷射等作用。

明代火枪改进一步,枪柄6尺长,末端有铁钻,枪头1尺长,枪头下夹装两支喷射药筒,用引信相连。使用时两个药筒相继点燃喷射火焰;枪头两侧有钩镰状的铁叉,两长刃向上可作镋用,两短刃向下可作镰用,具有烧、刺、叉、钩等作用。

明代梨花枪,只有一个铁筒,状如尖笋,小头口径3分,可安引信,大头口径1寸8分,内装毒药,用泥封口。兵士们可随身携带数个药筒,以备更换发射。喷射出的毒焰可达几丈远。

清代梨花枪,长7尺3寸,枪头由两个5寸的直刃和6寸长的横刃制成,刃下装竹药筒,长2尺6寸,束三道铁箍,内装毒性烟雾火药,杀伤力亦很强。梨花枪经过几代更迭而不衰,是因为它制作简单,使用方便,且又有多种杀伤性能。因喷药筒内装有形似梨花的铁蒺藜、碎铁屑而得名“梨花枪”。

这时期火枪是战斗中主要的轻型武器之一。南宋有位武将,名叫“李全”,据说他曾凭借一杆梨花枪称雄山东,被公认为“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明朝又有胡宗宪大将,在领兵抗击倭寇的战斗中,使用梨花枪击杀敌兵,取得巨大胜利。

16世纪,纽伦堡出现了第一枝燧发枪——转轮枪。这对骑兵来说应该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刻,从此骑兵的作战方法便开始发生重大变化。随着燧发枪的诞生,骑兵终于拥有了能够在飞驰的马背上射击的火器。

最先大量列装转轮枪的骑兵是德国的雇佣军——黑衫骑士。他们以战争为业。职业敏感性使他们很快认识到转轮枪的价值。他们几乎都配备有多把转轮枪,少则四五把,多则七八把,俨然身背一座火药库。

在装备火枪的骑兵中必须一提的是龙骑兵。这个兵种最早出现要追溯到1552~1559年的意大利战争。法国人占领了皮特蒙德。为了对付随时可能在背后出现的西班牙人,当时的法军元帅命令他的火枪手跨上马背,于是就组建了世界上最早的龙骑兵。

至于龙骑兵这个词的来历,则有两种说法:较流行的一种认为,当时该兵种使用的队旗上画了一头火龙,这是从加洛林时代开始的传统,龙骑兵由此得名;另一种认为,当时他们使用的短身管燧发枪被称为火龙,龙骑兵来自这个典故。17世纪上半期时,龙骑兵的装束与步行火枪手相差无几,只是把鞋袜换成了靴子马刺而已。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曾有一支威震天下的克伦威尔“铁骑军”。它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生力军。骑兵们身着轻便的盔甲,使用单面开刃的长剑,有时用传统的战斧,装备手枪,偶尔有军官扛着一杆长长的马枪。在单打独斗中,这些人也许不是正规骑士的对手,但作为一个整体却行动得更有效率。

欧洲外还有一支至今仍名声显赫的队伍是美国的王牌骑兵第一师。它是美国陆军部队中历史最为悠久的部队之一。凶猛剽悍、作战能力很强的骑兵第一师历史上曾参加过二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以及海湾战争的重大行动。

虽然其装备不再是火枪和马刀,但“骑兵师”的名称却一直被保留了下来。这也算是对这个古老而伟大兵种的一种纪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