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超和鑫鑫是邻居,也是一对很要好的朋友。两人的家也住得很近,从小在一个幼儿园,上一年级又在同一个班。一直对外宣称对方是自己的铁哥们儿,整天形影不离。
可是,这种和谐最近被打破了,超超妈妈忽然间发现,儿子对鑫鑫有些反感,不再愿意和鑫鑫一同写作业。即便鑫鑫主动过来找他玩,超超也是不理不睬的。
“为什么和鑫鑫疏远了?”妈妈问。
“不知道!”超超却不肯说,嘴角却露出一副不屑的样子。
“你们两个怎么回事啊?”超超妈问鑫鑫。
“我哪知道啊!”鑫鑫不解地答道。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超超妈发现了原因,电视上主持人祝贺一个小学生第一批戴上了红领巾,超超却撇撇嘴一脸不服气:“这有什么了不起的!”接下来,他伸手拿起遥控器很不耐烦地换了台。
“是不是因为鑫鑫第一批戴上了红领巾,而超超因为年纪稍微小没戴上,所以有了忌妒心?”
后来,妈妈一直观察超超,她发现超超虽然疏远鑫鑫,却密切关注着鑫鑫的一举一动。有一次,鑫鑫迟到被老师批评,超超因此高兴了一整晚。
超超妈觉得很不解,这么小的孩子忌妒心怎么那么强呢?
案例深度解析
两个原本关系很铁的朋友,却因为其中一个人早些时候戴上了红领巾,而使得另一个产生了忌妒心理,并说“这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再愿意答理对方。这是典型的“酸葡萄”式忌妒心理。
孩子为何有“酸葡萄”式忌妒心理呢?当然是受“酸葡萄”效应的影响。“酸葡萄”效应源于在伊索寓言中《狐狸与葡萄》的故事。狐狸想吃葡萄,但由于葡萄长得太高,它无法吃到,就说葡萄是酸的,没什么好吃。心理学家将此例引入心理学,意指某人在追求某一目标失败时,为了冲淡自己内心的不安而故意将目标贬低说“不值得”追求而聊以自慰的一种做法,这一现象称为“酸葡萄”机制或“酸葡萄”效应。而一旦一个孩子表现出了“酸葡萄心理”,说明这个孩子的忌妒心已经开始外露。
在生活当中,经常能看到类似的“酸葡萄”效应的表现:很想吃别人的零食却说那些零食不好吃、很想玩别人的玩具却说那玩具不好玩、很想去游乐园玩却说游乐园一点都不好玩……这些都是孩子的“酸葡萄”式忌妒心理的外在表现。
孩子之所以会有“酸葡萄”式忌妒心理,原因就在于他们已经具备一些对比意识,而且意识到了危机,害怕别人超过自己。一个孩子,从4个月开始就已经具备了对比意识。1岁以后,危机感就会产生,从而形成忌妒心理。
当然,孩子“酸葡萄”式忌妒心理的形成,除了上面提及的因素之外,还有以下这些因素:
(1)好胜心强。
有“酸葡萄”式忌妒心理的孩子,多好胜心强。如,在竞争中受挫会导致他对成功者的忌妒;因老师表扬他人而产生忌妒;因自己家境贫寒而对家庭经济地位高的同学产生忌妒等。总之,当孩子发现自己不如别人,却又无力改变现状的时候,他们最爱忌妒他人,甚至诋毁他人。
(2)认识比较浅薄。
孩子忌妒心理的产生,从内因看,与孩子的知识浅薄、眼界狭小、虚荣心强有着密切关系。有的孩子生性比较敏感,一旦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就会从心理上表现出一种恐惧与担心。当然,他们想的不是如何通过正当手段超过别人,而是通过负面的手段来诋毁、伤害对方,希望看到对方退步。
(3)心胸比较狭窄。
一个心胸宽广的孩子能够很容易地接受自己和别人之间的差距,甚至还会主动称赞别人,向对方表示祝贺。心胸比较狭窄的孩子则不然,一旦他发现自己和别人之间产生差距,他不会想着去祝贺对方,而是酸溜溜地说一句“有什么了不起的”。似乎这样说了之后,内心就会平衡些。
心理学家支招
孩子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是“酸葡萄”心理的外露。3~5岁之间的孩子最爱有这种忌妒心理。有这种心理的孩子,爱诋毁对方,爱给对方使绊子。就像案例中的超超一样,在发现鑫鑫比自己早戴上红领巾后,就开始单方面不理会对方。
从儿童成长特点来看,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说明孩子已经开始清晰地区分“自我”和“他人”,并且已经明白自我和他人之间是可以进行“比较”的。这是孩子心智发育趋向成熟的标志。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对孩子的这种“酸葡萄”心理听之任之。父母需要尽早、有效地进行一些引导,才会给孩子性格的养成带来帮助。
如何引导呢?父母不妨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积极地引导。
改变孩子的“酸葡萄”心理,父母首先要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比如不要总拿自己孩子跟别的孩子进行比较。否则,在“谦虚效应”的影响下,很容易让孩子感觉己不如人。在孩子处于劣势时,引导孩子通过努力赢得进步,而不是寄希望于对手退步。要告诉孩子,无论你怎么希望对方退步,都是不可能的。要想赢对方,唯有更加努力才行。
(2)正确比较法。
相当一部分忌妒心重的孩子,往往在与别人比较的时候存在偏差。比如,有的父母喜欢拿自己孩子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比,结果妄自尊大;有的将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比,越比越没有底气,越来越自卑。这两种方法都是不正确的。正确的比较方法应该是,客观地、实事求是地比较,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取长补短。
(3)换位思考法。
在有必要的时候,父母可以就此问题跟孩子谈心,让孩子试着换位思考,问孩子:“如果你是那个被忌妒的孩子,心里会如何难受、伤心?”不要觉得孩子思考不了这样深奥的问题,你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他山之石
母亲姓名:田纳兰
职业:报社编辑
儿子姓名:然然,5岁半
我家的儿子然然在一家幼儿园里上大班。
这学期开始,为了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幼儿园老师组织了钢笔字比赛。谁写得好,老师就在他的作业本上加盖1朵小红花。谁得到10朵小红花,谁的作品就可参加全班展览,并有一个小小的奖品。为获得小红花,要强的然然天天练字。但好多天过去了,他的作业本上却还是没有一朵小红花。这让然然很失落。
一天放学,轮到然然值日。看到那些被老师当做范本的作业本时,然然很“生气”,于是就悄悄撕掉一些盖有小红花的作业本。而这一切,正好被窗外的老师看得一清二楚。
当天晚上,幼儿园的老师就给我打电话,向我通报了然然的情况,说他忌妒心实在是太强了,并要求我对她进行必要的引导。
为了让然然养成良好的心理习惯,我和他爸爸开始“引导”他。首先,我和家里人做了约定,以后不再把然然和其他小朋友进行比较。如果别人非要比,就一定要说出然然身上的优点。
其次,我找出然然的兴趣所在。待发现他对小玩具的拆装很感兴趣,就从市场买回很多玩具供他拆装。过了几天,然然果然装配出一台小铲车。渐渐地,我们发现,然然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小玩具的拆装上,对成绩的关注已经下降。当然,和同学之间的对比也少了。
在老师的建议下,我又和然然进行了一次深入谈话,引导他站在被撕了作业本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如果是你的作业本被撕,你愿意吗?”然然想了想,摇了摇头。既然他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我也就不再多说了。
短短两三个月的时间,曾经忌妒心十足的然然,已经变成一个大方的小伙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