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儒学与人生
15624000000033

第33章 谨言慎行

儒学认为,言行关系到事业的成败,人生的祸福。孔子说:“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易传·系辞上》)《论语·为政》中记载:“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所谓“多闻阙疑,慎言其余”,意即多听别人说话,把你觉得存疑的放在一旁。“慎言”是说言语要恰到好处,不可多说,多则不免有失。所谓“多见阙殆,慎行其余”,指多看别人行事,虽然多见,尚有危疑不安于心之事,亦须阙而不行,是为阙殆。而对无疑惑之事,亦须中道而行,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是为“慎行”。如此则“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言语少过失,行事少后悔,禄位即在其中,即可以做官了。

孔子这段话是告诫人们,凡事都要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而且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言寡尤,行寡悔”,让自己少一点过失和后悔。促使当事人多多思考,谨言慎行,练就沉稳、老练、扎实的性格,告别浮躁和肤浅而达到心灵沉静。而这样的性格,对成就一个人的人生是非常重要的。正如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说:“多闻多见是博学,阙疑阙殆是精择,慎言慎行是守约,寡尤寡悔则是践履之平实。人之谋生求职之道,殆必植基于此。孔子所言,亦古今之通义。”那么,怎样才能“谨言慎行”,从而做到“言寡尤,行寡悔”呢?在儒学看来,至少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说话要看对象。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意即可以对他说的话却不对他说,就会失掉朋友;不可以对他说的话却对他说了,就是说了不该说的话。聪明的人,既不失掉朋友,也不说不该说的话。孔子还说:“侍于君子有三愆(qiān):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gǔ)。”(《论语·季氏》)意即侍奉在君子旁边陪他说话,要注意避免犯三种过失:还没有问到你的时候就说话,这是急躁;已经问到你的时候却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君子的脸色而贸然说话,这是瞎子。可见,讲话要选择适当的时机,要看对象,甚至要看对方的脸色,当说则说,不当说则不说。否则,不仅说的话无效,而且还会引起对方的反感,惹得别人的厌恶。

二是要管住自己嘴,少说话。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讷”是少说话,“敏”是多干事。意为君子做事勤奋敏捷,然而说话却谨慎小心。朱熹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二》)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

《墨子·闲诂》中记载了一则有名的故事:“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蝇,日夜恒鸣,舌干舌擗,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意即子禽向老师请教道:“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答道:“虾蟆、青蛙,白天黑夜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疲,然而没有人去听它的。你看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震动,人们早早起身。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重要的是话要说得切合时机。”墨子认为,多说没有用处,要说就要说在当口上。

荀子说:“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非十二子》)意即说话到位是明智,合理沉默也是明智。汉代刘向说:“口者关也,舌者兵也,出言不当,反自伤。”这种“自伤”轻则惹出是非,生出事端,引来烦恼;重则招致杀身之祸。俗话说“是非只为多开口”“言多必失”“祸从口出”“口贱得人憎”,故而“多说一句,不如少说一句。”晋人张韩撰《不用舌论》,说祸言相寻,只缘开口。既然不张口,他人也就无隙可乘,所以,能管得住自己嘴巴的人,大凡都是智者。

三是做事要“三思而后行”,要谨慎小心。孔子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第三十一》)意即做事要想到后果,要事前考察不利的因素,未虑其成,先虑其败,先想到最坏的结果,估计到要付出的最大代价,进而采取措施,以防不测,这样才能争取最好的结果。而且做事要谨慎小心,这个谨慎小心在《论语》中被形容为“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论语·泰伯》)。意思是说,一个人在做事的时候,要像站在深渊旁边一样谨慎行事,要像走在薄冰上一样小心翼翼。须知越是看来顺利、安全的事,越要提高警惕,谨慎行事。古人云:“莫笑无危道,虽平更陷人”,“无事常如有事时提防,才可以弥意外之变”。当你看到简单的时候,要复杂化,不然会阴沟里翻船,所谓“大意失荆州。”反之,当你看到复杂时则要简单化,否则会越来越复杂,最后根本没办法解决。

综上所述,在儒学看来,慎言谨行不仅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要求,而且是全身远祸的人生忠告。荀子说:“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荀子·劝学》)可见,处世之道重在慎言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