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儒学与人生
15624000000004

第4章 中华文明是以儒学文化为基础的古代文明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在其久远博大之中,却“统之有宗,会之有元”(王弼《周易略例·明彖》)。若由著述载籍而论,经史子集、万亿卷帙,概以“三玄”(《周易》《老子》《庄子》)、“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为其渊薮;如由学术统绪而言,三教九流、百家争鸣,则以儒、道二家为其归致。其中,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代表乃不争的事实。其主要根据如下:

(一)儒学是孔子对上古数千年中国文化的整理、传承和总结

儒学创自孔子,几千年来,历代思想家都认为孔子是中国上古数千年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修《诗》《书》,订《礼》《乐》,赞《周易》,编《春秋》,继承了源自伏羲以来由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一脉相传的中国文化,即继承了源自上古以来的三代文化。孔子一生述而不作,只是对他之前四千年来的中国文化进行了重新整理和解释;而所谓重新整理和解释,就是在继承前代文化的基础上重新发掘前代文化的价值,保存前代文化的典籍,所以我们说,由孔子建立的儒家学派或者说儒学代表了中国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儒学就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或者说,中国文化就是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

(二)构成儒学核心内容的“六经”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按照马一浮先生的说法,诸子源于“六经”,即构成儒学核心内容的六部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经典都是经过孔子重新整理、解释的古代中国文化典籍,就算孔子所作的《春秋》,也是借鲁国历史而作。这六部经典奠定了中国今后的学术历史,如道家出于《易》而有所失,法家出于《礼》而有所失,墨家出于《礼》与《乐》而有所失;或者说“史”出于《春秋》,“集”出于《诗》等。这个道理很复杂,总之,儒家整理、解释的“六经”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正统。

(三)在汉代以后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中国逐渐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并存的文化格局,而儒学则代表的是中国文化的正统

释(即佛教)是外来文化,虽然后来中国化了,但在本源处毕竟是外来文化,这自不用说;道源于“六艺”,出于儒家经典而有所失,虽亦为中国文化的正统,但不能正面代表中国文化,而儒学本身就是中国文化之源,是中国文化的正统。所以,儒学代表了中国文化,儒学体现的就是中国文化的根本价值。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儒学与其他学派不是在同一个平台上对话,儒学代表的是一种文化或者说一种文明而不仅仅是一种思想,儒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要高于其他学派,儒学代表的是中国文化的“正”和“主”,而其他学派则是中国文化的“偏”和“客”(道家是“偏”佛家是“客”)。因此,当我们谈到儒学的时候,谈到的就是主流的、正统的中国文化。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儒学的这一历史文化定位一直都没有发生过问题。

总之,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历经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发展和演变,形成了以道德伦理为核心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极其深远,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层面,并在古代政治、教育、社会风气上长期处于主导地位。期间,它的发展道路虽然经历过曲折和坎坷,但其强大的生命力始终没有减弱和停息。而且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学及其价值观早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因素,那些关于做人、处事和齐家、治国的名言早已深入人心,并在潜移默化中传播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其积极向上的精神影响和塑造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其消极思想亦造就了中华民族的隐暗性格。今天,我们已致力于建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价值体系,就不能不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儒学及其价值体系进行分析,使之成为新价值体系的有机的组成部分。

儒学有着辉煌的历史,也必将会有光辉灿烂的未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可以从儒学思想体系中吸取丰富的营养,而儒学本身也会在现代化进程中创造性地发展完善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