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55位名作家的成长历程(五)
15625300000006

第6章 戴·赫·劳伦斯

英国小说家

(1885年—1930年)

小传

英国近现代著名作家,他出生于工人阶级的家庭,却走上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道路。他在短短的20年的时间里,写下了卷帙浩繁的作品,其中短篇小说47篇,中篇小说7篇,长篇小说12部。此外,还有12本诗集,7个剧本,4本游记和大量的文学批评、哲学、心理学和史学方面的著作和文章,翻译了意大利作家维尔迦、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及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作品。

他每写一部作品,都在创作主旨和手法上产生一个或大或小的突变,从而迅速地从浪漫主义、写实主义走向象征主义和神秘主义。

劳伦斯的创作,熔传统与现代主义于一炉,在文坛上独树一帜,并成为世界上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

代表作品

《恋爱中的女人》(长篇小说)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长篇小说)

《英国,我的英国》(短篇小说集)

《大海与撒丁岛》(游记)

童年

center在青峰绿峦中眺望工业世界

劳伦斯出生在英国中部诺丁汉城西北九英里的埃利沃斯谷地,那里风光绮丽,有着世上最美的景致。埃利沃斯运河在谷地上奔流,莫格林水库碧波荡漾,青峰绿峦,草长莺飞,只有三万人口的伊斯特伍德小镇,就坐落在这一片湖光山色之中,城郭四周绿草如茵,一派田原牧歌的景象。

劳伦斯是父亲的第四个孩子,他长得苍白瘦弱,母亲甚至害怕他长不大,没想到他日后却成了闻名遐迩的大作家。

劳伦斯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父亲是井下的采煤工人,母亲婚前当过小学教师。父母感情不和,母亲竭力让子女接受教育,从而脱离工人阶层。

劳伦斯与母亲相依为命,感情很好。母亲的笃爱,使劳伦斯感情异常敏感。强大的母爱,占据了儿子的心,而这一段复杂的“恋母情结”,在劳伦斯的成名作《儿子与情人》中得到了惟妙惟肖的刻画。

少年时代的劳伦斯,经常逃进浓荫密布的山林中,在水一方,眺望丑恶的工业世界。伊斯特伍德是工业社会与农业社会结合的奇异怪胎,它一边是田园风光,另一边却是肮脏的矿区。对此劳伦斯甚为敏感,摧残自然、复归自然成为劳伦斯创作的主旋律。

劳伦斯在上学期间成绩很好,特别是绘画和文学,曾获得奖学金去诺丁汉上高中。此时他开始经常访问母亲的好友,与她家的小女儿杰茜结为青梅竹马的一对,杰茜对劳伦斯的生活和创作道路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他们的恋情成了《儿子与情人》中的重要情节,杰茜就是书中重要人物米丽安的原型。

创作准备

center描写情感和心理的大师

父亲受工伤以后,劳伦斯仅十六七岁。他进入一家医疗器械厂当工人,后因患肺病而辞职。

他还当过小学教师,并以优异成绩考入诺丁汉大学,主修教师资格课程。这期间,他博览群书,爱读国内外名家名作:萨克雷、哈代、艾略特、高尔斯华绥、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这大大提高了他的文学修养。

1909年,劳伦斯见到了英国权威杂志《英国评论》的主编胡弗。胡弗很赏识劳伦斯的才华,不仅在杂志上发表他的作品,还把他引荐给伦敦文艺界名人——威尔斯、宠德、叶芝等人。

1911年1月,劳伦斯发表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白孔雀》。这是一部用第一人称写成的小说,以苏格兰中部农村为背景,描写了两对青年男女之间的情感变化。

作为劳伦斯的处女作,小说本身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但却初次触及了他后来一直表现的主题——人的情感与心理。同一年,他还写了一篇具有象征主义特色的短篇小说《菊花的幽香》,以及另一部名为《入侵者》的长篇小说,表现了他在情景描写方面所具有的才能。

成名作的诞生

center工业革命下的人类文明写实

这段时期,劳伦斯经历了几次失败的恋爱,但他的文学创作却处于良好的状态。他的诗作不断发表,还写出剧本《霍尔洛德太太的寡居》,但是耗费他心血的是《儿子与情人》。

《儿子与情人》是劳伦斯的成名作,也是一部带有明显自传色彩的作品。它的基本情节是这样的:

在保罗·莫瑞尔家里,父亲是一个性格粗鲁、没有文化的煤矿工人,母亲则是一个出身在中产阶级家庭,既有文化修养又有志向和追求的清教徒。两人由于性格、文化和志向上的差异,夫妻关系形同虚设。在儿子没有出生之前,母亲便从精神上遗弃了丈夫;儿子出生以后,母亲便把自己的爱全都转移到儿子身上。

莫瑞尔一出生,便从精神上取代了父亲的位置,与父亲处于一种对立的位置,而对母亲则扮演着情人的角色。

他崇拜母亲、依赖母亲,一切以母亲为中心,甚至觉得只有和母亲在一起才有真正的快乐。长大以后,莫瑞尔有了自己的女友,而母亲对此则十分不满,她觉得是儿子的女友把她自己儿子的感情剥夺了,进而千方百计阻挠儿子和女友结合。

莫瑞尔的第一个女友,是一个全身心陶醉在基督梦幻中的女孩,她鄙视肉体生活,只追求精神恋爱。莫瑞尔和她可以谈小说、诗歌、艺术和音乐,却很少有情人的激动。

莫瑞尔的第二个女友和第一个刚好相反,她是一个浑身充满热烈、野蛮、生气勃勃的肉欲和性感的女孩。莫瑞尔和她在一起,只觉得浑身颤抖,热血奔涌,难以自持,彻底的情欲暴露无遗,但是,他们精神上却没有沟通的余地,莫瑞尔只好又和她分手了。

莫瑞尔的交友接连失败后,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存在什么问题,最终他发现有母亲在身边,他就不可能和别人相爱。母亲对他说:“你还没有遇到合适的人。”他回答:“只要你活着,我就找不到合适的人。”

不久,母亲病逝了。莫瑞尔失去了精神支柱,他迷茫地离开家乡,去外地寻找新的生活。

这就是《儿子和情人》的故事梗概。

《儿子与情人》反映了西方工业革命给人际关系、人的心理和精神带来的变化甚至畸变。小说中父亲代表了工业化前的矿工形象;母亲是工业化的产物,她有着较多人类文明的成分。他们在理想和个性上的差异,渗透着历史进程的烙印。

“恋母情结”也反映着深刻的社会根源,无论封建宗法制度还是现代机械文明,它们都不允许人的自然情感的发展。小说中的母子恋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异化,一种人性的扭曲。正因为这样,《儿子与情人》这部小说把人的感情、家庭关系和心理学、社会学结合起来,这对于深入地探讨现代工业文明对人的心理和精神所造成的影响,有着深刻的意义。

同时,劳伦斯的这部小说,在叙事方式上十分平易、自然,一点儿没有炫耀的感觉,加上优美的自然景色描写,使作品具有强烈的美感。

巅峰之作

center代表20世纪的世界文学

劳伦斯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品是《虹》和它的姊妹篇《恋爱中的女人》。

《虹》仍以劳伦斯故乡——英国中部受到机器生产严重侵蚀的乡村为背景,作品以调整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为主题,描述了居住在诺丁汉郡马希庄上的布朗温家族中的三代人追求人生理想的不同历程。

第一代汤姆·布朗温是个典型的生活在19世纪中叶的英国农民,他忠厚、富裕,整日与大自然为伍。他与妻子不和,却始终维系着婚姻,因为他们要求对方的并不高,只要适当满足彼此的性要求就可以了。劳伦斯认为这对夫妻的关系是完美的,因为夫妻之间,不但应合为一体,而且还要保持各自的独立性,但他又认为这并不理想,应该被更完美的关系所代替。

第二代安娜和威尔之间,又前进了一步,他们婚后沉湎于两性生活,以至于到了忘记一切的程度。渐渐地,他们感到不满足了。威尔在阳光透射过教堂彩色玻璃所折射的绚丽焦点中,获得了宗教的启示,可安娜却对此持有疑问,她觉得教堂拱顶上面还有蓝天,彩色玻璃形成的彩虹是假的,她要求高于顶层之上的自由权利。两人因看法不同而开始闹矛盾,最终威尔沉迷于木刻教学,安娜则在家里不断地生育儿女。

探索人生落到了第三代安娜和威尔的女儿厄秀拉身上。厄秀拉作为工业化时代的产儿,受过高等教育,具有现代意识和独立精神。她和一个英国军官相爱以后,一度沉湎于肉欲,但随即她发现只有这样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精神生活。于是她寄希望于科学,又寄希望于教师,以及情人斯克里宾斯,但都失望了。但她没有绝望,她终于找到了那标志她与大地之间立约的彩虹,那启示人类必将迈向新高度的彩虹。

劳伦斯在写这部作品时,得到了来自弗丽达的帮助、启示和灵感。

弗丽达原是劳伦斯老师的妻子,在一次见面时,劳伦斯看上了她,她也看上了劳伦斯,因弗丽达和丈夫年龄相差14岁之多,从一开始她就对这桩婚事失望——尽管他们已有了三个孩子。

弗丽达大劳伦斯六岁,但劳伦斯自从失去母亲,又接连遭到失恋的痛苦后,他极其需要填补精神上的空白,于是他俩私奔到外地,去寻求新的生活。他们沿着伊萨尔河谷翻山越岭来到意大利的加尔尼亚诺,在那里度着蜜月。

弗丽达是劳伦斯作品的知音,她帮助劳伦斯出主意想办法,甚至《虹》的书名也是弗丽达给定的。劳伦斯认为:一切生命和知识的源泉,都存在于男人和女人的互相交融之中,只有女性的影响,才能滋养男性的心灵……

但是《虹》的命运却不佳。1915年11月,《虹》被英国政府视为淫秽作品,遭到查禁,媒介也攻击这部划时代的小说,是“令人生厌的阳物崇拜”。

有人说劳伦斯是天才,也有人骂他是疯子,但不管怎么说,不了解劳伦斯,就不了解20世纪的英国文学,甚至20世纪的世界文学——这样说,绝非言过其实。

趣闻轶事

center《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的命运

新版《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以下简称《查》),于1993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在纽约出版,主编是迈克尔·斯夸尔斯。新版的《查》与1959年美国格罗夫版本以及1960年英国企鹅版本有什么区别,其权威性何在?这也许是许多劳伦斯作品的爱好者感兴趣的问题。

众所周知,劳伦斯一生多次与书报检察官周旋。他的《儿子与情人》曾一改再改;《虹》则被英国政府当淫秽书加以焚烧;《恋爱中的女人》为了免遭厄运,不得不根据征订数量而限量出版。而《查》是劳伦斯在病魔缠身的情况下,倾全力写出的,他决意一字不改地把它出版。于是在未完成第三稿前,他就私下策划在法国弗罗伦斯出版这本书。大约在五个星期后即将搁笔之际,他请一个名叫内莉·莫里森的女士替他打印手稿,并亲自委托了印刷工,自己则直接担任文字编辑和校对。这一切可见劳伦斯是多么重视这部作品。

然而,正如剑桥版《查》的主编迈克尔·斯夸尔斯在该书前言中所说,如今要出一本具有权威性的符合作者原意的《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并非一件易事,因为当初莫里森在打了1至5章后,这位女士被书中惊世骇俗的描写所震惊,她拒绝继续工作下去。劳伦斯只好把莫里森打好的一份和1至12章手稿寄到伦敦凯瑟琳·卡斯韦尔那里,希望她能将1至5章重新打印两份,6至12章打印三份,这样就有三份打印稿。后来,卡斯韦尔自己召集了五六个人加入了打字行列。

在瑞士的赫胥黎夫人接受了打印13至14章的任务,之所以这样,用劳伦斯的话说就是因为“这是全书中最‘恶劣’的部分”。而赫胥黎夫妇一向跟劳伦斯是挚友,劳伦斯相信他们肯定会伸出援助之手。

朋友们善意的帮助看上去似乎是雪中送炭,然而事实上却恰恰相反。据主编斯夸尔斯在前言中说,所有的帮忙者都在打字时相当随意地改动了劳伦斯手稿中的标点符号,甚至对词句也大动干戈。劳伦斯在校对时进行了部分更正,但是还有不少地方,连劳伦斯自己也未能发现。事实上,劳伦斯本人的修改和打字员的更动,为后来出版《查》的编辑们出了大难题,因为他们无法辨别哪些是劳伦斯的原文,哪些是好心的打字员们的杰作。

斯夸尔斯的上述观点,起初不为人们所接受,直到1989年英国诺丁汉大学大名鼎鼎的劳伦斯专家约翰·沃斯恩加入了剑桥大学编委会,斯夸尔斯的意见才被编委们认可,并作为编辑《查》的新版时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