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55位名作家的成长历程(三)
15625500000009

第9章 歌德

德国伟大的诗人、思想家

(1749年—1832年)

小传

歌德一生的创作,代表了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德国文学的最高成就。

18世纪70年代德国兴起“狂飙运动”,歌德是这一运动的代表人物。他的历史剧《葛兹》和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是这一运动中出现的最优秀的作品。

1775年后,歌德曾在魏玛宫廷中服务十年,中止了文学创作。

1786年意大利之行后,又开始了所谓的古典主义时期,他与席勒一起,把德国民族古典文学推向了繁荣阶段。

歌德晚年所写的小说《威廉·迈斯特》和诗剧《浮士德》,代表了德国古典文学的最高成就。

代表作品

《少年维特之烦恼》(书信体小说)

《普罗米修斯》(戏剧)

《歌手》(叙事诗)

《诗与真》(自传)

《威廉·迈斯特》(长篇小说)

童年

center受到良好教育的童年

歌德诞生在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他的父亲很富有,歌德就是在一条叫做卢酒的街道上的一所高大宽敞的住宅里成长起来。

住宅里有一个很大的图书馆,有搜集成套的矿物标本,有整套的版画。

诗人的父亲是个法学家,他亲自监督儿子的教育,他拟订的教育计划里包括各类自然科学和绘画、音乐、体育(骑马术、击剑术等)。

未来的诗人歌德研究了好几种外国语言,在一篇早期的习作中,他描写的人物用六国语言彼此进行通信。

从童年开始,歌德在钻研知识上,就表现出了顽强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创作准备

center“狂飙”天才和魏玛公国的大臣

1765年,歌德求学于莱比锡大学,一年后转入施特拉斯堡大学,直至毕业。他攻读的是法律专业,同时还研究医学、哲学和文学。

1770年,歌德在施特拉斯堡认识了“狂飙运动”中的杰出活动家约·戈·海岱尔,并与赫尔德尔一起领导这个青年人的团体。这些青年人——用这一运动的代表人物的话来说——都是所谓的狂飙天才。“狂飙运动”的发起者是18世纪70年代先进的城市青年,他们对德国封建腐败的政府进行抗议。他们虽没有明确的纲领,但反封建的旗帜是鲜明的。

歌德对民间的诗歌有着强烈的兴趣,专门研究了本民族文化史中的重要文献。青年时期,歌德的抒情作品中,洋溢着对现实中真实情况的生动感悟。他在《湖上》的诗中写道:“心灵啊,抛弃您对往昔的追恋,让生活和激情来把您霸占吧!”传达出因游湖而获得的欢乐感觉。

歌德认为,德国诗文中缺少内容,特别是民族的内容,因此,他在寻求题材时,研究起了16世纪农民战争和宗教改革的那个时代,并于1771年写出了历史剧《葛兹·冯·别尔里兴根》。

葛兹是一个真诚、正直而不追求任何私利的人,他虽是一个骑士、贵族,但起义的农民都推选他做领袖。

但这是一个悲剧,因为葛兹在反对王公的暴政时,竭力想恢复中世纪那个帝国(指公元962年鄂图一世在德国组成的神圣罗马帝国)。

《葛兹》是德国的第一部戏剧,作者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氛围,把人民表现为推动历史的动力。

在歌德的生活道路上,还有两个重大事件值得一提:

一是他曾应魏玛公爵的邀请,到这个小小的公国当过枢密院大臣,执掌财政、林业、教育和一支六百人的军队。其动机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歌德竭力想从事一些实际工作和施展自己多方面的才华;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狂飙运动”趋于消沉以后,歌德不免产生了某些失望的情绪。他放弃了《普罗米修斯》和《葛兹》中的反抗精神,时而弹奏出妥协的调子,但即使如此,他的启蒙运动和反封建立场并没有改变,如他在1782年写的《歌手》这首叙事诗中描写了一个诗人的形象,这个诗人摒弃一切污秽的情欲,拒绝世上一切不义之财。

二是歌德从政十年以后,对沉闷的宫廷生活已经厌倦,他仍希望把自己献给伟大的艺术,于是他开始了意大利之游。他访问了威尼斯、佛罗伦萨、那不勒斯莱文化中心,研究古迹遗物,学习绘画,并完成了几部戏剧的创作。

成名作的诞生

center青春的伤逝

1774年,歌德25岁时,发表了自己的首部长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是一部描写现实生活的作品,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小说主人公是一个风流倜傥的青年,他不满现实,看不惯那些贵族和市井人物,他说:“我情愿去做一个临时工,早晨起床后对当天至少还有个目的,有个想法,有个希望。”

由于感到自己的这种悲苦与孤独,维特只有在对绿蒂的爱情中才能找到快乐,但绿蒂与他无缘,嫁给了一个庸碌之辈。

维特受到一个有钱人的侮辱,市侩们却兴高采烈,维特希望和这些人决斗,否则无法使自己平静下来。

然而维特的仇恨未能变为积极地反抗,因为他没有看到过这种先例,同时自己也无力进行抗争,绝望的情绪渐渐缠住了维特。

小说以主人公的自杀而收场。

这部小说以书简体形式出现,使它有可能把主人公的全部感受细腻无遗地表达出来,其情节虽然很平常,但却很紧凑,并且在再现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上,给人以极其鲜明的印象。

巅峰之作

center宏篇巨作《浮士德》

《浮士德》这部巨作,是歌德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苦心经营,才得以完成的。

浮士德这个人物源自于德国很早就有的传说,歌德对它很早就有兴趣,并以它为结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社会各种问题的思考。

《浮士德》通过书斋、爱情、宫廷、梦幻等这样一些场景,展示出了主人公苦于追求人生真谛的历程。他不满中世纪封建道德观念的罗网,追求与玛甘泪的自由恋爱,显示了“狂飙突进”时代的精神。

与浮士德这一形象相对照的,剧中还描写了两个反面人物:一个是浮士德的学生瓦格纳——这是一个满足于蝇头小利的庸俗小人,僵死的书本知识,使他与实践严重脱节;另一个是魔鬼摩非斯特,他图谋把浮士德引入歧途,但浮士德抗拒了摩非斯特的诱惑。这两个形象都从反面衬托出了浮士德的性格特征。

摩非斯特的形象是歌德艺术上的一大成功,尽管这个形象具有幻想的性质,但它却活灵活现,令人信服,与原来神话中的魔鬼形象,已截然不同。

此外,作者还塑造了玛甘泪这一动人的女性形象,她质朴、美丽、真挚,情感缠绵悱恻,她唱道:“我的心儿不宁,我的内心苦闷,我再也不能——我再也不能安静。”

《浮士德》是一百多年前德国先进思想在艺术上的最高成就,在作品中,对人的信念、对理性的考验、对善恶的分辨等等这些启蒙时代的理想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趣闻轶事

center对自然科学的研究

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歌德在诗歌、戏剧、小说、文艺理论等诸多方面均有卓越的建树。但人们可能不知道这位一生在“繁重的劳动”中度过的文学家,还是一位自然科学的研究专家。他在动植物的形态学方面进行了艰苦的钻研,取得了不少成绩;他对地质学和火山的活动也很有兴趣,曾两度考察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附近的维苏威火山。此外,歌德对光学也曾进行过研究,特别是研究颜色的本质问题。

在自然科学领域,他最大的成就要数1784年发现了在人的头盖骨中有腭间骨,这一重大发现对奠定和论证整个生物世界的统一性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