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55位名作家的成长历程(一)
15625700000006

第6章 曹雪芹

清代小说家

(约1715年—约1764年)

小传

传世名著《红楼梦》的作者,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满州正白旗“包衣”人,自曾祖起,三代任江宁织造。雍正初年,在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之下,其父被免职,家产被抄,举家迁居北京。因家道衰落,生活贫困,晚年居北京西郊,贫病而死。

以10年时间从事《石头记》(《红楼梦》)的创作,据说增删5次。今流行120回本,一般认为后40回为高鹗所续,是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他能诗善画,是个多才多艺的伟大的艺术家。

代表作品

《红楼梦》(长篇小说)

中学语文课文收录

《林黛玉进贾府》

《诉肺腑》

《宝玉挨打》

《抄检大观园》

《黛玉之死》

“童年”

显赫家族的翩翩公子

1715年,曹雪芹出生在南京,他是个遗腹子,他出生时,父亲已去世半年了。

他的曾祖、祖父、父亲世代连任江宁织造达60多年,是个显赫的大家族。

南京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历史上有10个朝代在此建都,地处长江下游,是连接我国南北的风水宝地。

曹家在南京的房产有13处之多,最主要的是位于城东北的江宁织造府。康熙南巡时,把这里作为引宫。江宁织造府建有宫殿、园林、水榭、听瀑轩、塔影楼、钓鱼台等多处景点。在曹家老宅的一个院子里,雪芹的曾祖父曾栽下一棵栋树,旁边还修了一个亭子,叫“栋亭”,以用做他的儿孙们读书的场所。

曹雪芹出生时,这个大家族虽已开始走下坡路,但余风仍盛,曹雪芹就在这里度过了他童年的时光。他在家中由业师教授学业,有时也到塾中上学。尽管他不愿意,但还是要接受正统的儒家文化教育,以及其他经典文化。他要读《诗》、《书》、《礼》、《易》、《春秋》这五经和学八股文。此外,练习书法,一天要写满多少张,这都不能含糊。

他还要学习绘画,曹家藏有丰富的古代名画和当时名流的书法作品,一有空闲,他就要挥毫泼墨。此外,下棋、射箭、听戏……都是雪芹童年时的爱好。

但最令小雪芹感兴趣的是在“栋亭书斋”里读书,这里有祖父收藏的10多万卷书,凡经史子集、佛典道书、诗词剧曲,小说传奇、古画书法、古董珍玩,应有尽有,这对喜欢杂学旁收的小雪芹起了助推剂的作用,否则日后是难以创作出像《红楼梦》这样百科全书式的文学作品来的。

雪芹是祖父遗下的惟一的嫡生承重孙,因此极受祖母疼爱,视若掌上明珠。

雪芹没有亲兄弟,但叔伯兄弟是有的,他还有叔伯姐妹,许多表姐妹,他们常来常往,年长的钟爱他,年轻的也和他亲近,特别是家中那些丫鬟们,美丽、聪明,有才学的不少,她们地位有高下,但作为女孩子,那心灵是息息相通的。她们是雪芹的伙伴,他和她们在童稚的自由天地里,共享欢乐与温馨。曹雪芹之所以写《红楼梦》,与其说是为自己而写,不如说是为她们而写。难怪他创作时,最初的书名定的是《金陵十二钗》。

“创作准备”

盛席华筵终散场

1727年岁末,南京江宁织造府里,比往年寒冷多了。江南总督派了众多衙役,严严把守曹家大小各门,十三岁的曹雪芹从来没见过如此情景。

第二年,曹家被遣返北京。他们在南京小西门外、秦淮河边下船,祖母、母亲、婶娘携曹雪芹,一行人北去,十四岁的曹雪芹站在船头,迎着寒风,不知道前面是什么样的命运。

到了北京,他们住进了祖居之地,心情十分泪丧。曹雪芹被送到内务府主办的官学,读了几年书,目的当然是要他参加科举,将来好进仕做官。不料,曹雪芹仍然无意此道。他一暴十寒,一做八股文就犯困。无奈,他就只好闲在家里,可又不像从前在南京那般自由自在。

情况愈来愈糟。正当曹雪芹20多岁的时候,祖居的房屋又被卖了,他们从皇城内搬到了皇城外,传说他们住过什刹海南岸,住过西城旧刑部街,还住过外城广渠门卧佛寺,甚至某王府的马厩。

这时候,曹雪芹的继父为了重振家业,对曹雪芹严加管教,把他关在一间屋里,桌上什么都没有,只有桐城派文人方苞编选的一套八股时文范本《钦定四书文》,让曹雪芹读,曹雪芹偏不买账,对该书冷嘲热讽,弃之一边。

信马由缰惯了的曹雪芹,被如此禁锢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整日面壁相向,心中十分不自在。

他想着自家的急剧变化,从前他熟悉的那些姐妹们,丫鬟们,现在都怎么样了?他最挂心的是苏州舅祖家的表姐妹,她们家也出了事,被官府抄得七零八落。她们如果入宫为奴或是被卖出去,那命运该有多惨呢?

他问自己能为她们做些什么呢?什么也不能!他自己也是一事无成。能不能把自己这20多年的时间里所经历的事写出来,也好发泄自己内心的苦闷,表现一下她们的天真、纯洁和善良,让世人知道并记住,曾经有过的那些无情风霜,家道破落……这样,曹雪芹就在“囚房”里,慢慢地构思起他未来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来了。

“成名作的诞生”

巨作《红楼梦》浮出水面

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红楼梦》最初的稿本,是写家庭伦理道德的,名为《风月宝鉴》,它的故事主要是贵族男女的荒淫无耻,主题是道德劝戒,它的构思,可能是对明代小说多涉风月笔墨的反模仿。

后来这本书又有过《金陵十二钗》阶段,它把《风月宝鉴》的一些情节,加以删减、淡化,人物以贵族青年男女和年轻丫鬟们为主体,内容突出“家庭闺阁琐事”和“闺友闺情”,表彰“行止见识”皆出于“堂堂须眉”之上的若干“异样女子”,写她们的“情”(纯情、真情)、她们的“痴”(痴心、执著)、她们的“小才”(才识艺能)、她们的“微善”(心地善良)、写她们的悲惨命运和作者的“风尘怀闺秀”,这是一部贵族情感心理小说的稿本。

后来又有过名为《情憎录》的阶段,以男性叙述主人公的角度,以写“我”之亲见、亲闻、亲历以及亲思、亲悟为主,主人公是一个贵族公子,后来遁入空门。其实在《红楼梦》中,比起“空”、“色”,“情”字更为主要,“情”既是超凡超圣,又入凡入圣的境界,这是贵族忏悔录型的小说稿本。

第四稿名为《石头记》,这一稿又回到了前两稿的客观叙述角度,但是扩大了客观叙述的视野,不再着眼《风月》与儿女之情,而着眼于“浮生看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写的是在“人世间……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也就是说,它已脱出“伦理”型、“情爱”型、“忏悔”型而向“社会”型转变,成为一本有暴露、有批判,干涉时世的书。

《红楼梦》的最后一稿,是曹雪芹人生经历、思想性格、艺术探索的总结和完成阶段,是作者不断探索、不断深化、不断前进的阶段,使作品更加完美、成熟,最后成为一部传世之作。

“巅峰之作”

开谈不提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

曹雪芹博学多才,诗书琴画无不通晓,但他一生最杰出的成就,就是为中国乃至世界,奉献了一部智慧宝书《红楼梦》。两百多年来,《红楼梦》是一部极受人们欢迎的作品,它影响极大,过去封建士大夫有“开谈不提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的说法。

解放以后,国家出版机构重新校订,一版再版,成为广大读者的必备之书。《红楼梦》是描写封建社会行将崩溃时的社会生活,它反映了封建制度摧残人性的本质和造成悲剧的真正原因。

《红楼梦》的悲剧,曾引起千万读者的诅咒、痛恨、慨叹与同情。诅咒痛恨的是封建统治者的罪恶和礼教;慨叹的是被压迫者,被残害者如鸳鸯、晴雯、司棋等弱小人物;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成为人们传诵、同情、为之垂泪的故事。这也正说明这部古典名著的无比魅力。

作品的大致情节是这样的:以女娲补天之遗石的故事为开始,转入以金陵宁荣二府由盛而衰为框架,故事内容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线展开。作品围绕宝黛爱情,还描写了宝玉和薛宝钗、史湘云、袭人、晴雯等人的情感纠葛,以及鸳鸯、尤二姐、尤三姐、司棋等女子的爱情悲剧,反映了青年一代在爱情婚姻上对封建势力所作的抗争和牺牲。

由于作品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达到前所未有的境界,加上它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精湛的艺术技巧,炉火纯青的个性化语言,使得它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独占鳌头。

“趣闻轶事”

关于曹雪芹的传说

今天人们之所以知道曹雪芹,是因为《红楼梦》的广泛流传,其实曹雪芹生前并没有看到自己的大作出版,相反,他是以诗才博得朋友们的赞赏的。敦诚回忆他在宗学里和曹雪芹结为莫逆之交的原因之一就是“爱君诗笔有才气,直追昌谷破篱樊”,“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

曹雪芹的诗歌功底,自然有着深厚的家渊,他祖父曹寅是康熙时期有名的文学家,著有《栋亭诗抄》,曹雪芹自幼爱慕和景仰祖父的文学成就,时常翻阅研究其诗作,受到熏陶和感染。当然,曹雪芹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人,他总是要突破樊篱,标新立异,形成自己的风格。

当然,由于种种原因,曹雪芹的诗歌基本没有流传下来,但可喜的是一部《红楼梦》中,竟有那么多的高水平诗作,足以让人窥其诗才之一斑。

曹雪芹还善画,其皴法精熟,构思奇特,尤擅画石,这大概是因为石头奇姿硬骨,与他的傲世抗俗相一致,而使他独钟情于石头的缘故。

曹雪芹还喜欢喝酒,每每于豪饮之后,慷慨悲歌,他尤爱以西山的晚霞为餐,像晋代的阮藉那样,以白眼傲视人世。

曹雪芹对书法、音乐、剑术、医药和戏剧等也颇为精通,北京西山一带,至今还流传着关于他的各种动人故事,传说他用棉花团蘸墨写斗方,比别人用笔写得还好十分。

他医术高明,据说他曾用泥鳅给人治黄病,用“白煮茶叶鱼”给人治鼓胀,用蜂蜜烤圆鱼给孕妇治病痛,而最拿手的是治跌打损伤,传说有一次骑兵都统左脚跌脱了臼,疼得不行,派人来请曹雪芹医治,对当官的他还不肯登门,都统只好叫人抬着去找曹雪芹,一到曹家,曹雪芹即叫两个搀扶的大汉松开手,都统忙说:“松不得!”曹雪芹两眼一瞪、大喝一声:“松开!”两个大汉吓了一跳,赶快松了手,只见都统踉跄地向前扑出两步,刚要栽跟头,说时迟那时快,曹雪芹飞起一脚,叫声:“着!”正好踢在都统那只瘸腿上,一下子把他踢出七八步才收住脚,都统只觉喀嚓一声,这脚就合上缝了。

此外,据说曹雪芹还会制作盆景、扎风筝、整治蝗灾、逮鹰粘鸟……可见《红楼梦》所以能成为一部“百科全书”,其中诗、词、曲、赋、偈、对联、匾额、说书、谜语、酒会、笑话、曲艺、杂技以及音乐、绘画、建筑、医术和诗论、乐论……无所不包,各尽其妙,这与曹雪芹的学识渊博、多才多艺是绝对分不开的。

晚年的  曹雪芹在生命的最后十年左右,从城里搬到了西山脚下,住在泥草房子里,靠吃粥度日。这时也没有人来找他,和他在一起的,只有妻子和一个儿子,面对西山晴岚,四时山色,他完全沉浸在完成《红楼梦》的撰写之中,写了改,改了写,买不起稿纸,就用废旧纸写,只要能把书写出来,再苦再累也心甘!

有一年,从春到秋,北京到处都流行起天花来,雪芹的惟一爱子,也在这场灾祸中丧命,这对他的打击太大了!长年食不果腹,屋不蔽雨,加上创作的辛劳,曹雪芹再也支撑不住了,他病了,又没钱买药,终于一病不起,命归黄泉!

一个寒风凛冽的日子,他的妻子和老朋友二三人,加上一些邻近的乡亲,把曹雪芹草草葬于他数月前夭殇的爱子的墓旁。

一代天才就这样悲惨地离开了人世!

《红楼梦》何时传到国外

《红楼梦》从18世纪中叶(清代乾隆年间)开始在封建士大夫和市民阶层中,辗转传抄,到作者曹雪芹去世时,就已风靡全国,不久即传入日本。

据资料表明,1793年,南京王开泰的“寅贰号”商船,由浙江乍浦驶抵日本长崎港,船上载有《红楼梦》9部18套,此时,距程伟元、高鹗刊行《红楼梦》程甲本刚刚两年,这是《红楼梦》一书最早在国外流传。

到1830年,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约翰·戴继斯选译了《红楼梦》第三回的两首词,这是有关《红楼梦》的最早译文。随后,1842年出版的《中国话》和1868年出版的《中国杂志》上,相继刊出了罗伯特·汤姆和波拉英译的《红楼梦》若干故事。

到了1892年,英国驻澳门副领事裘里翻译了《红楼梦》56回,分两册在香港和澳门出版,这是迄今知道的《红楼梦》最早的英译本。

20世纪20年代以后,《红楼梦》的不同文字的译本,逐渐增多,在国外传扬日广,到80年代末,《红楼梦》在世界各国已有16种文字的三十多种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