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红色文丛-体验红色旅游(三)
15628700000001

第1章 安徽省(1)

泾县皖南事变烈士陵园

皖南事变烈士陵园位于皖南泾县城郊的水西山。1990年初,安徽省委、省政府为纪念皖南事变新四军将士殉难50周年修建此陵园,占地15公顷,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

皖南事变烈士陵园由入口纪念碑、主题广场、主碑纪念广场和无名英雄烈士墓4个纪念性空间序列配以皖南事变史料陈列室有机组合而成,整座陵园以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皖南事变死难烈士永垂不朽”纪念主碑为中心,结合山形地势,将各纪念建筑组成一个完整有序、庄严肃穆的有机整体。

陵园的入口利用两边的高岗形成了相对的两个“土阙”,成为陵园的天然门户。入口跨公路建有四座7米高、具有皖南特色的石阙,四座石阙以数字寓意新四军的“四”,7米高隐喻皖南事迹悲壮惨烈的7天7夜,形成了纪念性空间的第一序列。

进入陵园后,沿台阶向上约30米,是一个不规则的小型广场。正对面的挡土墙上镶嵌着叶飞同志题写的“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字碑,点明陵园的主题,形成了纪念性空间的第二序列。从广场右转,是一条50米长的神道,神道正对着由两个石阙形成的神门,神道的石阶宽度逐步缩小成梯形,加强了透视感,使人们在感觉上延伸了神道的长度。神道有90级台阶,共50米长,90级台阶分成三个层次,喻意当年9000新四军将士分成三路纵队东进抗日。

沿着神道拾级而上,通过神门便进入第三个空间序列——主碑纪念广场。主碑纪念广场由纪念碑、纪念廊、凭吊广场和无名烈士墓组成。从山顶俯视,主碑纪念广场和外围的花圃组成一个献给烈士们的巨大花圈。从远处眺望,纪念廊和名人题字碑廊的一组组高低错落、形态各异的马头墙簇拥着纪念碑巨大的碑身。马头墙是皖南村落中最常见的民居构件,用它来象征着皖南的山山水水、村村镇镇,寓意先烈们虽然壮烈殉国50周年了,但他们奋斗不息的革命精神仍然闪耀在皖南的千家万户,先烈们的光辉业绩将永远成为皖南人民心底的丰碑。

纪念碑位于纪念广场和神道的中轴线上,高1236米,宽27米,黑色磨光花岗石碑面镶嵌着邓小平同志“皖南事变死难烈士永垂不朽”的题词,碑身弧形,舒展高耸,以简洁巨大的形体象征着先烈们磊落坦荡的胸怀和崇高伟大的献身精神。巨碑下方为一尊汉白玉雕刻的花环。四周白色纪念廊内镌刻着《新四军军歌》、周恩来同志题词及碑记等历史文献。纪念廊里圈排列着9根具有皖南传统特色的圆形巨柱,其中只有两根是完整的,余下的都是高低不同的半截残柱,寓意当年新四军9000健儿从云岭出发,东进抗日,遭到国民党顽固派的阴谋突袭,致使这批民族精英大部分遇难,巨柱摧折令人痛心泪下,而突围出来的2000健儿,在斗争中逐步成长为国家和民族的栋梁,就好像这两根雄伟屹立的擎天柱和柱上的巨梁。7个单元的纪念廊和9根纪念柱还象征着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壮大发展为7个师9万余人的抗日队伍。巨柱的里圈是斜置的花坛,上面种植苍翠的常青灌木,象征着在当年烈士们血染的土地上,今天已开创了万古常青的社会主义事业,烈士们的遗愿今天已变成现实。

凭吊广场为一个50米内径,四面有开口的纪念廊和主碑围合的圆形空间,数字50寓意纪念皖南事变新四军将士殉难50周年。主碑向阳,光洁向上的碑身、白色的环廊、围合的巨柱造就了广场肃穆庄重的气氛。主碑和无名烈士墓组合在一起,在透视上形成巨大向上的双曲线抛物线型碑身,增加了纪念碑的感召力,同时利用碑身的巨大体量和建筑空间,形成了第四个纪念性空间序列。无名烈士墓的墓室四壁为钢筋混疑土浇注,中间是一个直径7米的圆形黑色磨光花岗石墓池,墓池中是洁白的大理石石棺,墓池后边是祭坛。祭台上燃烧着常年不息的火焰,象征着先烈们的生命之火永不熄灭。墓池上方为一个3米直径的圆孔,光线从上面洒下来,象征着先烈虽然壮烈殉国了,但他们的革命精神却与日月同辉,光照千秋。

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及纪念碑采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来铭记皖南事变这一千古悲壮事件,着重于一系列纪念性空间的渲染,丰富构思的内涵,提取皖南建筑文化中典型的、最有特色的“语言”。例如采用改造和简化了的马头墙,黑色和白色提炼净化后的柱础、柱身和雀替,用现代意识和简化了的皖南典型的建筑构件建构的石阙来表现建筑的特定的地域环境,力求体现出陵园及纪念碑明确的地方性、创新性,体现出建筑的时代气息,突出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及纪念碑鲜明的个性和纪念性,充分表达这一特定的历史主题。

陵园西侧为皖南事变史料陈列室,室内有江泽民和李鹏同志为纪念皖南事变50周年的题词:“青山埋忠骨,精神育后人”、“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皖南事变殉难烈士浩气长存”。

陵园自开放以来,共接待来自全国各地以及国际友好人士、海外侨胞百万余人,党和国家领导人姬鹏飞、王恩茂、王光英、杨汝岱、彭冲、李瑞环、张震、吴邦国等先后莅临陵园视察,近千位新四军老战士来陵园凭吊殉难战友。陵园已经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中小学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泾县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

新四军军部旧址,又称皖南新四军军部旧址,位于环境优美的泾县云岭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2年纪念馆等建成。

云岭东接泾云公路,南依青弋江,西靠黄山,北望长江,风景秀丽。新四军军长叶挺有诗赞曰:“去中美人雾里山,立马悬崖君试看。千里江淮任驰骋,飞渡大江换人间。”1938年7月至1941年1月,新四军军部设于此,指挥华中敌后各抗日战场的新四军部队。中共中央东南局也同时设于此,现已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包括司令部、政治部、大会堂。

司令部位于泾县云岭乡罗里村。原为两座老式的地主庄园,有71间民房与一个小花园。内有参谋处、秘书处、作战科、机要科、文印室、速记班等,还有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的办公室和卧室。种墨园的第一进大厅为司令部会客室。1939年2月,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来云岭视察期间,也下榻于此。今辟为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

政治部位于泾县云岭乡下汤村,距军部司令部旧址25公里。原为一幢三间两厢双进厅房。后进两厢,右为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办公室兼卧室,左为政治部副主任邓子恢办公室兼卧室,前进两厢为政治部秘书长黄诚等办公及住处。政治部下设有保卫、组织、宣传、民运、敌工等部以及抗敌报社诸机构。1939年2月,在此召开新四军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周恩来在此为《抗敌报》题定了报头。现旧址已进行维修,并有专人管理。

大会堂位于泾县云岭乡云岭村陈氏宗祠,距军部司令部约1公里。宗祠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分前、中、后三大厅,建筑宏伟壮观。门前有雕花屏风,中门两侧各有一大理石石鼓,门上有“陈氏家祠”巨字匾额。前厅与中厅之间有青石铺地的大院天井,中厅6根大木柱上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另有大理石石柱10根,每根高约5米,周围1米有余,质地精美,为祠堂建筑之少见。新四军军部在云岭期间,这里是各种重大会议和文化娱乐活动主要场所。1939年2月,周恩来来云岭视察,曾在此做过报告。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占地700余平方米的陈列室即设在大会堂后面。

肥东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

瑶岗位于合肥东郊肥东县撮镇,南临淮南铁路和合芜公路,北靠312国道,从合肥到瑶岗乘车只需半个小时。来到瑶岗,首先看到的便是“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为当年曾亲临瑶岗的渡江战役指挥者之一、著名书法大师舒同1986年9月题写。

1949年元旦前后,解放战争中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以人民解放军的胜利而结束。为了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粉碎美国和国民党划江分治的阴谋,党中央适时提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并决定成立渡江战役总前委,全面负责指挥渡江战役。经中央批准,渡江战役总前委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5人组成,邓小平为总前委书记。经过慎重考虑和反复比较,总前委接受了时任皖北区党委书记曾希圣的建议,将总前委指挥部设在合肥肥东的瑶岗。总前委进驻瑶岗后,密切注意敌我斗争态势,统筹渡江战役的准备工作,指挥和协调各个军事集团的作战行动,制订接管江南新区计划和人事安排。在瑶岗,总前委起草、审定、上报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草拟了《关于接管江南城市的指示》和《关于江南新区农村工作的指示》等众多具有历史意义的文件、命令、电报。

为缅怀、学习邓小平、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1985年7月,中共肥东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建立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1986年7月3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把瑶岗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又将它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在瑶岗的华东局旧址、总前委参谋处、机要处、秘书处、后勤处、警卫营旧址也被纳入保护之列。

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共分九个部分:总前委旧址、中共中央华东局旧址、总前委参谋处旧址、机要处旧址、秘书处旧址、后勤处旧址、警卫营旧址、医院旧址和《渡江颂》书画展厅。纪念馆现有实物、图片(表)700余件以及将帅题词、书画作品108幅,党政领导题词36幅。

总前委旧址原是清末五品顶戴中书衔太学生王景贤的宅第,三进四厢两座四合院。房子屏门格扇,地板房间,雕梁画栋,古朴典雅。一进正屋东房为陈毅卧室,西边一间是时任华东局常委、宣传部长、军区政治部主任舒同的卧室,最西边一间是刘伯承的卧室,两侧厢房是警卫人员的居室。二进正厅是总前委会议室,正面屏风上悬挂毛泽东、朱德的画像。